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三集

 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三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03

  请掀开经本第五面第三行,从第七节看起:

  【经云: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又云: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菩提。阿耨菩提者,实相般若 也。离一切相修一切善,观照般若 也。因观照而证实相。】

  我们选这一段做为「明宗」的总结。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,离一切相就叫做诸佛。这个地方讲的诸佛,是讲从初住菩萨一直到究竟佛果,总共四十二个位次,诸佛是指这些,而不是像一般的意思,指许许多多的佛,不是这个意思,它只讲分证位。由此可知,分证位的菩萨确确实实是佛,分证佛那不是假的。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见到,像《楞严经》、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。什么人能现佛身?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从这个以上都能够随心应量,《楞严经》上讲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都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,所以称之为诸佛。要想证得这个地位,这个地位在《华严经》上,就是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四十一个位次称为法身大士,《金刚经》讲的诸佛。要想证得法身,这大家都知道,必须要破一品无明。如何能破一品无明?世尊在这里教给我们「离一切诸相」,你才能有能力破无明、证法身,如果你著相就不行。著相修行,修得再好也不能见性。修得很好,能出三界,不能见性;如果修得不好,三界都出不了,这个要知道。粗相不能执著,粗相是讲世出世间都有很粗显的形相,像经上讲的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四相就涵盖世出世间一切诸相,统统都包括了。我们今天讲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於大自然种种现象,总离不开这四相。微细的四相很难离,难在哪里?难在自己还没有发现,你就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。但是离一定要从粗显的地方离。譬如最粗的名闻利养,这是很粗的相。名闻利养要是不能舍弃,决定不能出三界,这个大家必须要晓得;名闻利养不能够离掉,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,可见得这些对於修行人是大害、大障碍。五欲六尘,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六尘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这个都讲得很粗。经上教我们不住,教我们离,都是不执著的意思。要从内心里面对一切法不执著,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,这就对了,这样才能够断烦恼,粗的烦恼就是见思烦恼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,这是粗的烦恼,细的烦恼就是无明,才有能力破一品无明。我们晓得,破无明是要很深的定功,假如这一切相还执著、还不能放下,诸位想想,那个定怎么能成就?必须一切都不执著才能得定,定功深才能破无明、证法身,那就是入诸佛的行列。

  又说「以无我人众寿」,这是离四相,这经上讲得很好,把菩萨的标准说出来了;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这经上说得这么清楚,这里所说的非菩萨就不是菩萨。可是这个地方的菩萨标准是相当高,是大乘菩萨,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也就是法身大士,那叫真菩萨,这一点不假。在佛教里面,有称权教、实教,实是真实,这是真实的菩萨。通常像我们受了菩萨戒,也认真努力在修六波罗蜜,修十大愿王,很用心的去做,这也叫菩萨。菩萨有名字菩萨、有观行菩萨、有相似菩萨,这三个位次的菩萨都不在《金刚经》上;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最低限度是要分证的菩萨,四相都离了,因为前面这三个位次四相没离。天台家讲六即佛,菩萨也是六即,我们都要把它辨别清楚。四相在这个经里面,世尊屡次的重复,他的用意我们不难想像得到。即使《金刚经》你念一遍,问你《金刚经》上讲的什么?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他会记得,为什么?在经上念了很多遍,这就是叫你牢牢的记住,一定要离,不离不行。不离不能见性;不离,我们所希求的无上菩提没有分。底下讲「阿耨菩提」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,无上菩提是成佛之法,得无上菩提就叫成佛。

  所以世尊在此地教导我们要离相,离一切诸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要认真的去修善,什么是善?真实利益一切众生,那叫善。这个讲法实在说还是很笼统。什么叫真实利益?真实利益的标准在哪里?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,还是显得模糊不清楚,必须讲得更清楚一点、更明白一点。帮助一切众生开悟,这是善。如果在一切善法当中,而不能帮助众生觉悟的,给诸位说,那都不是真善。佛法里面讲的,菩萨帮助众生、度众生,这是第一个条件,要帮助众生觉悟。帮助众生觉悟,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,弘法利生。世尊当年在世,一生就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,到处讲经说法,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大家讲解明白,劝人离相修善,佛一生做这个工作。不但在言语上教导我们,以身作则,这叫行菩萨道。往后我们读到经文,就能够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细密之处,点点滴滴都是给后学人做一个好样子,让我们向他学习。所以佛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,有身教、有意教,身、口、意三业都是究竟圆满的教导。所以我们也要想学著佛,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是正法,决定不要让众生疑惑、误会,走向迷信,那就错了。这样你就能得阿耨菩提了。

  「阿耨菩提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,这也是经上所讲一切善法的绝对标准。帮助众生觉悟,那个觉要正觉,不是邪觉,是正觉。什么是正觉?决定是趣向明心见性的这个方向、这个道理,这个觉就是正觉。因为世间法里头也有觉,我们看到世间这些科学家、哲学家,对於宇宙人生他也有相当的觉悟,但是他那个觉悟不能破无明、不能见本性,前面也略略提过,这种觉不能算正觉。还有世间一些宗教家,他们对於宇宙人生,也有相当程度的觉悟,但是不能出三界。宗教家,我们晓得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要高,他们宗教修证可以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依旧出不了三界,这个觉不能算是正觉。正觉唯独佛法当中有,换句话说,一定要离四相。得到正觉,在佛门里面称他作阿罗汉、辟支佛。再向上提升,叫正等正觉。佛法确实是正字招牌,正觉、正等正觉,没有离开正,正而不邪;等,等於佛,没成佛,等也是平等的意思,平等觉,这是菩萨所证的,是法身大士。换句话说,见了性,性是平等的,所以见性的菩萨,我们称他作正等正觉。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,都称之为正等正觉,因为他见性了。见性之后,与一切众生接触,他用真心不用妄心。没有见性的人用妄心,他不会用真心。妄心是什么?就是意识心、生灭心。一个念头起,一个念头灭,用的是这个心,妄想心、生灭心,用这个。见了性之后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他用的心跟如来果地上的心没有两样,真心。

  真心是永远不会变的,真心是清净的,真心是平等的,真心决定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所以叫它做平等心。真的达到清净平等,他用这个心,这叫正等正觉。正等正觉达到究竟圆满,那就再加个无上,如来果地上所证的,我们一般也称为圆觉,圆满的正觉。圆满的正觉,通常我们对它用一个很尊敬的称号,叫大觉,圆满大觉,这是对如来果地上所称的。那么你就得了,得的是这个。是不是真的得到?给诸位说,如果你真的有得,谁得?我得,我相还没离,你还有我相;我得了你没得,你还有我相、人相,四相具足,那你没得。这个得是不得已的说,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假设有个得,其实没有得,你要是说得就错了。为什么说无得?得而无得,无得而得。这话怎么讲?因为究竟圆满的大觉,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你得个什么?得要是说得来,我本来没有,我得到了,那才叫得。本有!本来有的,哪里叫得!佛为我们说一切法,都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,我们现在是迷了自性,智慧德能不能现前,佛教给我们把一切妄想、杂念统统舍掉,统统放下,心马上就恢复清净了。清净心里面,智慧德能又现前,好像得到了,其实是本有的。所以大乘经上常讲「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」,那才真的得到,是得无所得。

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在本经里面讲就是「实相般若 」。所以佛一桩事情他说了许许多多的名词,这个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,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;佛教里名词术语都不可以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在般若 里面讲,这就是实相般若 ,实相般若 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清净心。「离一切相、修一切善」是从事上讲的,实相般若 是从体上讲的,事上也可以说是从作用上讲的。有体当然有用,用,「自受用」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;「他受用」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这叫他受用。无论是自受用,无论是他受用,都叫做「观照般若 」。若不能够离相修善,纵然是修观照,里面没有般若 ,诸位要记住。般若 就是离一切相,你懂得离一切相,那你就有智慧了。为什么?能离一切相、修一切善,他的心永远清净,他的心不会被外境所污染,这是智慧。世间有不少人修一切善,他不知道离相;修的善很多,心不清净,心里面还有妄想、还有分别、还有执著,心不清净,没有般若 ,纵然是有观照而没有般若 。像这些地方,我们不能不清楚。不清楚,在修行用功的时候,往往就把佛的教训错会了、误会了。到自己修行没有成就、没有结果,反而埋怨佛菩萨给我们讲的话不灵,我们上当了,被佛菩萨骗了。其实佛菩萨讲得很清楚,你自己没有搞清楚,你误会了,还怨天尤人,罪上加罪,那个过失就太大了。所以观照跟般若 的意思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般若 是佛母,一切法从般若 生,我们不能离开。所以前面曾经跟大家报告过,我们学佛,尤其是学金刚般若 ,目的何在?就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,这就是金刚般若 ,我们真的得到受用,真的得到好处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