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。一個人能夠守規矩、守本分,喜歡吃苦,這個人就有成就的本錢,有這一生修行成功的資格。不肯吃苦,不肯守法,你修得再好,說老實話,決定出不了輪回。
從前出家人、修道人沒有財産,住的道場十方常住,不是個人私有的,真的是貧僧;現在出家人不一樣,現在是富僧。從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、出叁界;現在出家人,佛門常講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現在出家人將來到哪裏去往生?到地獄,你說多可怕!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現在出家人怎麼說是富僧?供養多。從前出家人沒人供養,一般信徒供養是供養常住,而不供養個人。個人縱然得到供養,都交給常住,所以沒有私財,沒有積蓄。現在出家人都有私財,都有積蓄,還有不少比在家人富有多了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貪圖這些,這個東西增長貪心,不是好事情。財富增長貪心,沒有的時候,沒有貪心,心還在道,老實念佛想往生。錢多了,多了還想多,貪心愈來愈重,這放不下。現在出家人,不接受人供養也不如法。怎麼辦?這裏接受來,那個地方就布施,輾轉出去,這就沒事了。不可以積蓄,積蓄要知道,果報在叁惡道。人生光陰很短很短,實實在在講這不值得,要是墮落在叁惡道,那個時間可長,虧就吃大了。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要記住佛的教訓:
【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】
在家修行成就,說老實話還是這兩句話。在家人富有的很多,你如果看看居士傳,《大藏經》裏居士傳,在家修行成就的,不少是大富長者,自己的生活還是很簡單、很樸素。他有福報,他有財富,他那個財富布施給大衆,讓社會大衆共享,他不自己享,他讓大家共享。那個福報是愈來愈大,福報愈大,社會大衆享他的福的人愈多,他跟大衆廣結法緣,這叫真正有智慧。古今中外這些例子,我們看到很多很多,所以佛這兩句話不僅是出家人要遵守,在家人要成就還是這個原則。換句話說,沒有兩套標准,標准只有一套,沒有兩套,這是講你要想真的了生死、出叁界,一定要遵守。
【無以名之,強名曰生。】
生實相,也沒有辦法,說不出,沒法子說,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:生實相。
【文字诠此實相】
文字跟言語都是工具,是世尊教化衆生的工具。
【觀照,觀此實相。】
言語、文字全是說明而已,用言語、用文字把事實真相說明。你要得受用,你要得好處,要用觀照、觀察。照是用智慧觀察,不是用情識。你用智慧,你仔細去觀察,你逐漸逐漸才了解事實真相。
【實相般若 ,則圓滿顯現,到彼岸矣。】
這個觀察,我們剛才講,要用智慧,不能用情識。情識跟智慧從哪裏分別?有分別、有念頭的就是情識;沒有分別、不動念的就是智慧,諸位去體會這個意思。觀照要用什麼?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,清淨、平等心觀察一切法就是觀照。如果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那就不是觀照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決定不能了解佛的真實義。縱然你會說,說得天花亂墜;你會寫,你的著作等身,全是凡夫知見,全是輪回心。用輪回心、用凡夫知見來解釋佛法,佛法也變成世間法,就不是佛法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,所以佛法要行不在說。如果心地真的清淨,一個妄念都沒有了,真的做到清淨、平等,給諸位說,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,哪一法不是佛法?都是!心不清淨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。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,你才不至於學錯了佛,學佛學一輩子,原來學的全是世間法。由此我們也能體會到,金剛般若 的重要性。金剛般若 在今天,對我們真的是當頭一棒,把我們打醒,不可以再錯用了功,那就叫真可惜!可惜我們的光陰,可惜我們的精力。
【本經之文字般若 、觀照般若 喻如金剛者。】
這是把金剛堅、利、明,比喻本經的文字、本經教人觀照的方法。
【以其能離一切諸相】
這是《金剛經》修行重要的原則。離一切相,離就是不取、不執著,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執著,佛法也不執著。
【除我見,斷煩惱,生實相。】
我們的實相般若 不能現前,實相般若 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面來的。爲什麼本來具足的實相般若 ,現在沒有了呢?就是因爲你有我見、你有煩惱。實相般若 像太陽一樣,我見、煩惱像雲彩,下雨天雲彩把太陽遮住,不能現前,金剛般若 能把烏雲化解,使太陽光明又出現,這是生實相。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,確確實實能夠除我見、能斷煩惱。煩惱習氣重的人,對這個經典所說的理論與方法,應當特別留意。佛是依這個事實爲我們說這部經,我們了解佛說經的根據,我們可以信得過,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我們都可以不懷疑了。
顯體的目的,無非是建立我們堅定的信心。信爲入道之門,我們對它不相信,那就沒法子了。世出世間求學、修道成功與否,關鍵在老師。你要找到一個好的老師來教導你,這個老師不但是有修有證,他自己要真修,他才有體會;而且要跟自己有緣。沒有緣,再好的老師,對你也起不了作用。什麼緣?你對他很尊敬,這是最重要的緣。因爲你尊敬他,他講的話你就聽,你就照做。如果對這個老師沒有恭敬心,老師教導,耳邊風,聽不進去,也不照做,那就一點用處都沒有。跟老師的緣在此地,就是你心目當中最仰慕的、最尊敬的,你跟這個人學決定有成就。這都是講信心重要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。
下面這一段講「明宗」,宗是宗旨,是修行的綱領。我們對於經典的理論、出處明白了,我們信心有了,有了信心之後,他爲什麼不講「解」?信解行證,他爲什麼不講解,就講行?這說明「行」重要。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,你要真去幹;縱然不解,你肯行,你能成功。解得再透徹,你不肯幹,還是等於零,還是不能成功。在前面總綱領裏面,他不講解,他講行,道理在此地。而在事實上,我們也能夠觀察到,自古至今有很多沒有聽過經的,沒有讀過經的,完全不解,老師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真的他證得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。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預知時至,他也不生病,很多很多!證明行比解重要。
解是爲什麼人說?爲信心不堅固的人說的,半信半疑,這給你詳細講解,建立信心;真的完全相信,懂不懂不要緊,念到心清淨自然就懂,自然就開悟,何必要費那麼多口舌?由此可知,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爲哪些人?就是爲那些信心不堅固的,慈悲到了極處!上智之人,特別聰明智慧的,佛一說他就懂,不要講廢話,他就明了,就開悟,這種人好度。第二個是下愚,他不需要懂,講那麼多我不懂,我不要聽,我老實念就好,他也成功。這兩種人好度,最難度的是當中半吊子,說上不上,說下不下,所以佛爲這些人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我們就是當中這一截,不是最上也不是最下。最上最下都不來聽經,他們功夫正得力,他們不來,凡是來聽經都是當中這一截人,最難度的。這就說明他爲什麼不用解,他用明宗,講修行。
【宗者修也】
修是修正、是修理。諸位要明了這個字的意思;換句話說,我們有了錯誤,才要修正,才要修理。什麼地方錯誤?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錯了、想法錯了、說法錯了、做法錯了,惹出許許多多的麻煩。這個麻煩就是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從錯誤當中産生的假相,都不是真實的。相雖然是假的,我們受苦可不假,就好像晚上睡覺作夢,我們知道作夢是假的,但是你在夢裏面受苦受樂,那個不假。你作惡,做個惡夢嚇得一身冷汗,那個不假;夢是假的,嚇得一身冷汗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在六道裏頭受苦是真的,因此修正就有必要。修行,行是行爲。行爲包括剛才所說的,見解、思想是心理的行爲,我們講意業,心理的行爲;口是言語,身是造作,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錯誤了,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由此可知,修行在哪裏修?要在起心動念的時候。一個念頭起了,馬上就要省察,我這個念頭是是、是非、是善、是惡?你要能很清楚。是惡的、不善的,馬上就息掉。所以從起心動念處,修正自己的行爲,這叫修行。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修行一定要剃頭發,一定要吃長齋,一定每天敲木魚念經,那才叫修行。那是修行的樣子,表演給人看的,真正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。
【經義之主體雖顯】
前面一段顯體。
【非修莫證】
前面講的實相般若 ,你要不是真修,事實真相你還是見不到。你今天讀經、聽講,聽說有這麼回事情,自己沒見到,那個不管用;聽說不管用,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,你才能得受用。
【讀經聞法,必以如說修行爲主。】
經要讀得熟,爲什麼要熟讀?世尊在經典講這些道理、方法,我們要牢牢記住,時時刻刻不忘記,這是我們修行的標准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想想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?跟佛講的一樣,我們很歡喜,我們的知見、解行正確。如果我們的想法、看法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,你要記住,我們錯了,佛沒錯。佛教給我們要生清淨心,要生平等心,要生慈悲心,有人說「不行,這什麼事都不能辦了」,到底是你錯,還是佛錯?什麼事都不能辦,那不是佛錯了?說實在話,佛沒錯,你錯了。你今天認爲辦事情要狠心、要辣手,你的事情才能辦成功,殊不知佛辦事情比你高明多了,你今天辦事辦成功了,你的屬下對你,害怕你,心裏並不服;佛菩薩辦事叫人心服口服,甘心情願替他做,豈不比你高明多了,你哪裏比得上佛!本經須菩提尊者說過,「深解義趣」,你對於佛的經典,解得淺不行,要深解。深解之後你才曉得如何運用在生活上,如何用在你的工作上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才是高明,高人一等。一定要深解義趣,如教修行。所以,佛法是以修行爲主。
【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爲主】
禅家所講的,明心見性。修行以什麼爲主?以明心見性爲主,這個非常重要。但是你要明心見性,你一定要修清淨心。禅家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