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用禅定的方法,使心恢複到清淨,到相當深度的禅定,這才能開悟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淨極光通達」,心淨,淨到極處就放光明,那個心起作用就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你的性德完全恢複了,禅宗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是我們修學主要的目的。心性顯露了,不但智慧透出來,給諸位說,福報也現前了。福報雖然現前,佛菩薩不受。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成佛了,佛的福報圓滿的,他不享受,他每天還出去托缽,還出去當他的苦行僧,不受。這個不受是大慈大悲,做一個修行的榜樣給大家看,要這樣才能夠明心見性,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。如果諸佛菩薩在果地上,福報現前他都享受了,他是可以享受,但不能教化衆生。衆生一看佛菩薩,你們都享福,你叫我們修苦行,誰相信?都不相信了。佛叫我們修苦行,他要先修苦行,給我們做個樣子,我們才會心服口服。我們吃苦,以爲真的吃苦;佛修苦行,佛苦不苦?沒有。爲什麼?佛的心清淨,佛的心平等。還有苦樂就不清淨、不平等。佛在苦中沒有苦受,佛在樂中沒有樂受,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,永遠是清淨的;不像我們凡夫心,真的有苦有樂,他沒有,那才叫真樂。離苦得樂,這個苦裏面包含我們所講的苦樂,樂還是苦。苦樂兩邊都離開叫真樂。所以,離苦得樂的樂,不是苦樂之樂。苦樂的樂還是苦,還是有問題的。

  【不重經教,謂之宗下。】

  佛法教學大分是宗門、教下,宗是禅宗,禅宗不著重文字,不著重經教,它著重悟心,著重在這個。

  【依文字,起觀照,證實相者,謂之教下。】

  禅宗接引的對象是什麼人?剛才說過,上智、下愚都會有成就,像我們這些人參禅不會有成就的,不夠資格。我們這些人要從教下,要從經典來研究、來探討,然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,我們走這條路,這叫教下。

  【此佛家自稱宗教也】

  我們佛門自己稱宗教,諸位一定要曉得,跟社會上一般人講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佛家講的宗是禅宗,佛家講的教,禅宗以外的派別都叫做教。在中國總共有十個宗派,除了禅宗之外,其余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。所以佛家稱宗教是這個意思,跟社會上一般講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樣,這是我們學佛必須要辨別清楚的。現在學佛很難有成就,原因在哪裏?原因是佛教變成宗教了,而以宗教徒對於宗教的狂熱這種心情來學佛,佛教變成宗教。宗教當中,如果你心很清淨、很善良,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。換句話說,佛法真正修學的目的,與你毫不相幹,你的路全走錯了,你把它當作宗教來看待,當作宗教來修學,這就錯了。不但禅宗是以悟心性爲主,教下也是這個目的,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,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。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,還是這個方向,還是這個目標。古德說得很清楚、很明顯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。我們業障重,煩惱、習氣重,參禅不開悟,研教也不能開悟,這才沒有法子,老實念佛、求生淨土,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了。阿彌陀佛了不起,他有大智慧,有巧妙的方法,我們跟他學很容易開悟。修淨土,實在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,爲我們介紹一個最高明的老師,你去找他准沒錯,是這麼個道理。生到西方淨土,永脫輪回,不再搞生死。了生死、脫輪回,一往生西方,這個目的就達到了。

  【智者大師,以「實相之慧,修無相之檀」爲本經之宗。】

  智者大師解釋《金剛經》,都是取《金剛經》的經文、經義,做爲綱領爲我們介紹。修行的方法,以實相的智慧,真實智慧,「修無相之檀」,檀是布施。什麼叫無相之檀?不著相。不著相就是真實的智慧。布施,布施完了之後,心裏面痕迹都不落,這才叫無相之檀。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修布施,名字都要刻上去,永遠不要忘記。建道場,他布施一個柱子,那個柱子也寫上某某人捐獻的,著相。所以要記住,要離相布施,那才是智慧。著相的布施是感情、情識,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、我做了多少功德。其實你要是把《金剛經》參透,你就了解,那全都錯了,所得的果報很小,叁界之內有漏的福報而已。如果是無相的布施,那個福德不可稱量!縱然修小福,得大福德。爲什麼會得大福德?隨他這個心量,盡虛空遍法界,那個福報多大!著相的福有界限,所以你修大福報得的是小福。如果能夠離一切相,小福得的是大福,修小得大,這是世尊在本經裏面說得很多,也說得很詳細。這是本經修行的宗旨,修行的綱領。

  【江注以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爲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。】

  江味農居士所說的話,跟智者大師沒有兩樣。江居士是近代人,所以說的言語淺顯,文字淺顯,我們看很容易看出來。智者大師是古人,用的文字比較深,是一個意思。要離一切相,不著有;修一切善,不著空;空有二邊都不著,這就符合本經世尊教導的精神。接著看底下一條:

  【本經修宗,在「無住」二字。全經觀門、行門,盡在其中。】

  當年六祖惠能大師聽忍和尚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明了了,我們俗話講他開悟了。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,所以底下的經不要講了,完全通達。不但《金剛經》通達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通達。不但佛法通達,這個世間一切法也通達了,沒有一樣不通達,這才叫做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於是後人認爲《金剛經》就是這兩句話最重要,其實不然,諸位要知道,個人的機緣不一樣,六祖惠能在這兩句開悟,我們在這兩句依舊沒有開悟。其實《金剛經》上每一字、每一句,都能叫人徹底覺悟,各個人的機緣不相同。但是「無住生心」,也的確是《金剛經》很重要的修學綱領,這倒不是假的。無住就是不執著,一切法都不執著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空有二邊統統不執著。惠能大師的根性,實在講,就與常人不相同,他初見五祖的時候,五祖問他:「你來,想求什麼?你到佛門裏面來拜佛,你想求什麼?」他求的跟我們求的就不一樣。你們諸位每天燒香拜佛求什麼?求發財、求升官、求保佑健康長壽,保平安,求這些。他不一樣,他答覆他是來作佛的,這個口氣了不起!他到佛門是要來作佛的。我還沒有看到第二個,入佛門來拜佛是想來作佛的,還沒有聽說過。我讀《無量壽經》,我對於法藏比丘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比六祖高明。六祖只說作佛,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,佛問他,他不但要作佛,而且要超過諸佛。六祖是作佛,還沒敢說超過諸佛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不同凡響,他要作佛,超過諸佛。所以看這個人的心願,不一樣。你看他改正神秀法師的那首偈子,與《金剛經》修行的方法就相應。神秀要時時勤拂拭,他老人家本來無一物,無住就是本來無一物,你看那個心多幹淨。

  「觀門、行門」這兩句,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的認識它。觀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,這叫觀門;你是怎麼看法、怎麼想法。行門就是生活,就是我們日常生活;換句話說,你是怎樣過日子,你怎樣生活,那叫行門。凡夫的生活過的是苦海裏面的生活,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過的圓滿智慧的生活。我們如何脫離苦海,過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,這叫行門。觀門、行門,修學的精華、修學的綱領,都在這部經當中。而這部經,愈往後面愈精彩,愈往後面愈明顯。前面所講的半吞半吐,後面完全說出來了,《金剛經》的味道很濃!換句話說,《金剛經》也很難講,要是把後面意思說出來,固然現在聽起來好聽,到後頭沒得講了。我們必須在前半部半暗半明,透點消息,到後面才有得講,否則到後頭沒得講。不過我們後面重要的意思在前面還是要提出來講,什麼原因?我們道場聽衆,不是學校學生上課,有今天來了,後面他沒有機會來聽,要是聽不到精彩的東西,豈不是可惜,豈不是辜負他們嗎?這是顧全到現場同修們當下的利益,我們也就顧不了許多。所以有先來後到的,有現在能夠聽,後面可能沒有機會來;有的人前面聽不到,後面才來,這種現象在佛門講經是非常普遍,必須統統能夠顧及到。這是觀門跟行門,很要緊。

  【大智度論雲:般若 要旨,在離一切法,即一切法。】

  離一切法是無住,即一切法是生心,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。我們把它看成兩個,那就又看錯了。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,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,沒有次第。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。生什麼心?生自度度他之心。雖生心,決定不能執著,決定不能住,住不得,一住就錯了,一住就迷了。住,簡單講就是著相、執著,一有執著就錯了。一有執著,心就不清淨,心裏頭有一物了,不是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。你有了一物,有一物就錯了。所以,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。明白這個原理,然後你就能夠體會到空有是一樁事情,真妄是一樁事情,善惡是一樁事情,是非是一樁事情,人我是一樁事情,情與無情同圓種智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是一個自體。你要能夠領悟到這一層,契入到這個境界,那就恭喜你,你證得清淨法身了,你不是凡夫,你已經是法身大士。世尊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,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證得這個境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