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用禅定的方法,使心恢复到清净,到相当深度的禅定,这才能开悟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好,「净极光通达」,心净,净到极处就放光明,那个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你的性德完全恢复了,禅宗讲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是我们修学主要的目的。心性显露了,不但智慧透出来,给诸位说,福报也现前了。福报虽然现前,佛菩萨不受。像释迦牟尼佛一样,成佛了,佛的福报圆满的,他不享受,他每天还出去托钵,还出去当他的苦行僧,不受。这个不受是大慈大悲,做一个修行的榜样给大家看,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,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。如果诸佛菩萨在果地上,福报现前他都享受了,他是可以享受,但不能教化众生。众生一看佛菩萨,你们都享福,你叫我们修苦行,谁相信?都不相信了。佛叫我们修苦行,他要先修苦行,给我们做个样子,我们才会心服口服。我们吃苦,以为真的吃苦;佛修苦行,佛苦不苦?没有。为什么?佛的心清净,佛的心平等。还有苦乐就不清净、不平等。佛在苦中没有苦受,佛在乐中没有乐受,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,永远是清净的;不像我们凡夫心,真的有苦有乐,他没有,那才叫真乐。离苦得乐,这个苦里面包含我们所讲的苦乐,乐还是苦。苦乐两边都离开叫真乐。所以,离苦得乐的乐,不是苦乐之乐。苦乐的乐还是苦,还是有问题的。

  【不重经教,谓之宗下。】

  佛法教学大分是宗门、教下,宗是禅宗,禅宗不著重文字,不著重经教,它著重悟心,著重在这个。

  【依文字,起观照,证实相者,谓之教下。】

  禅宗接引的对象是什么人?刚才说过,上智、下愚都会有成就,像我们这些人参禅不会有成就的,不够资格。我们这些人要从教下,要从经典来研究、来探讨,然后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,我们走这条路,这叫教下。

  【此佛家自称宗教也】

  我们佛门自己称宗教,诸位一定要晓得,跟社会上一般人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佛家讲的宗是禅宗,佛家讲的教,禅宗以外的派别都叫做教。在中国总共有十个宗派,除了禅宗之外,其余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。所以佛家称宗教是这个意思,跟社会上一般讲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样,这是我们学佛必须要辨别清楚的。现在学佛很难有成就,原因在哪里?原因是佛教变成宗教了,而以宗教徒对於宗教的狂热这种心情来学佛,佛教变成宗教。宗教当中,如果你心很清净、很善良,来生的果报是人天福报。换句话说,佛法真正修学的目的,与你毫不相干,你的路全走错了,你把它当作宗教来看待,当作宗教来修学,这就错了。不但禅宗是以悟心性为主,教下也是这个目的,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,方向目标决定是一致的。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,还是这个方向,还是这个目标。古德说得很清楚、很明显,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。我们业障重,烦恼、习气重,参禅不开悟,研教也不能开悟,这才没有法子,老实念佛、求生净土,见到阿弥陀佛就开悟了。阿弥陀佛了不起,他有大智慧,有巧妙的方法,我们跟他学很容易开悟。修净土,实在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,为我们介绍一个最高明的老师,你去找他准没错,是这么个道理。生到西方净土,永脱轮回,不再搞生死。了生死、脱轮回,一往生西方,这个目的就达到了。

  【智者大师,以「实相之慧,修无相之檀」为本经之宗。】

  智者大师解释《金刚经》,都是取《金刚经》的经文、经义,做为纲领为我们介绍。修行的方法,以实相的智慧,真实智慧,「修无相之檀」,檀是布施。什么叫无相之檀?不著相。不著相就是真实的智慧。布施,布施完了之后,心里面痕迹都不落,这才叫无相之檀。不像现在人,现在人修布施,名字都要刻上去,永远不要忘记。建道场,他布施一个柱子,那个柱子也写上某某人捐献的,著相。所以要记住,要离相布施,那才是智慧。著相的布施是感情、情识,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、我做了多少功德。其实你要是把《金刚经》参透,你就了解,那全都错了,所得的果报很小,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而已。如果是无相的布施,那个福德不可称量!纵然修小福,得大福德。为什么会得大福德?随他这个心量,尽虚空遍法界,那个福报多大!著相的福有界限,所以你修大福报得的是小福。如果能够离一切相,小福得的是大福,修小得大,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多,也说得很详细。这是本经修行的宗旨,修行的纲领。

  【江注以「离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。】

  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话,跟智者大师没有两样。江居士是近代人,所以说的言语浅显,文字浅显,我们看很容易看出来。智者大师是古人,用的文字比较深,是一个意思。要离一切相,不著有;修一切善,不著空;空有二边都不著,这就符合本经世尊教导的精神。接著看底下一条:

  【本经修宗,在「无住」二字。全经观门、行门,尽在其中。】

 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忍和尚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明了了,我们俗话讲他开悟了。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,所以底下的经不要讲了,完全通达。不但《金刚经》通达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通达。不但佛法通达,这个世间一切法也通达了,没有一样不通达,这才叫做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於是后人认为《金刚经》就是这两句话最重要,其实不然,诸位要知道,个人的机缘不一样,六祖惠能在这两句开悟,我们在这两句依旧没有开悟。其实《金刚经》上每一字、每一句,都能叫人彻底觉悟,各个人的机缘不相同。但是「无住生心」,也的确是《金刚经》很重要的修学纲领,这倒不是假的。无住就是不执著,一切法都不执著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空有二边统统不执著。惠能大师的根性,实在讲,就与常人不相同,他初见五祖的时候,五祖问他:「你来,想求什么?你到佛门里面来拜佛,你想求什么?」他求的跟我们求的就不一样。你们诸位每天烧香拜佛求什么?求发财、求升官、求保佑健康长寿,保平安,求这些。他不一样,他答覆他是来作佛的,这个口气了不起!他到佛门是要来作佛的。我还没有看到第二个,入佛门来拜佛是想来作佛的,还没有听说过。我读《无量寿经》,我对於法藏比丘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比六祖高明。六祖只说作佛,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,佛问他,他不但要作佛,而且要超过诸佛。六祖是作佛,还没敢说超过诸佛。阿弥陀佛在因地不同凡响,他要作佛,超过诸佛。所以看这个人的心愿,不一样。你看他改正神秀法师的那首偈子,与《金刚经》修行的方法就相应。神秀要时时勤拂拭,他老人家本来无一物,无住就是本来无一物,你看那个心多干净。

  「观门、行门」这两句,我们要很清楚、很明白的认识它。观就是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,这叫观门;你是怎么看法、怎么想法。行门就是生活,就是我们日常生活;换句话说,你是怎样过日子,你怎样生活,那叫行门。凡夫的生活过的是苦海里面的生活,诸佛菩萨的生活是过的圆满智慧的生活。我们如何脱离苦海,过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,这叫行门。观门、行门,修学的精华、修学的纲领,都在这部经当中。而这部经,愈往后面愈精彩,愈往后面愈明显。前面所讲的半吞半吐,后面完全说出来了,《金刚经》的味道很浓!换句话说,《金刚经》也很难讲,要是把后面意思说出来,固然现在听起来好听,到后头没得讲了。我们必须在前半部半暗半明,透点消息,到后面才有得讲,否则到后头没得讲。不过我们后面重要的意思在前面还是要提出来讲,什么原因?我们道场听众,不是学校学生上课,有今天来了,后面他没有机会来听,要是听不到精彩的东西,岂不是可惜,岂不是辜负他们吗?这是顾全到现场同修们当下的利益,我们也就顾不了许多。所以有先来后到的,有现在能够听,后面可能没有机会来;有的人前面听不到,后面才来,这种现象在佛门讲经是非常普遍,必须统统能够顾及到。这是观门跟行门,很要紧。

  【大智度论云:般若 要旨,在离一切法,即一切法。】

  离一切法是无住,即一切法是生心,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。我们把它看成两个,那就又看错了。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,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,没有次第。生心就是无住,无住就是生心。生什么心?生自度度他之心。虽生心,决定不能执著,决定不能住,住不得,一住就错了,一住就迷了。住,简单讲就是著相、执著,一有执著就错了。一有执著,心就不清净,心里头有一物了,不是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。你有了一物,有一物就错了。所以,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。明白这个原理,然后你就能够体会到空有是一桩事情,真妄是一桩事情,善恶是一桩事情,是非是一桩事情,人我是一桩事情,情与无情同圆种智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,是一个自体。你要能够领悟到这一层,契入到这个境界,那就恭喜你,你证得清净法身了,你不是凡夫,你已经是法身大士。世尊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,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,证得这个境界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