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后,不想再看了,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,就不想再看了。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,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,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,胡须都白了还念不厌,愈念愈有味道。换句话说,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,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;每读一遍,有读一遍的味道,这个力量就大,所以称之为经。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,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这一部经都念不厌,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。佛门的典籍,任何一部经论,都有这个摄受力量。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,我们通常讲悟处。他为什么喜欢读?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,充满了法喜,他才不会厌倦,愈念愈欢喜。第三个是「常」,注解里头有:

  【常则三世不易】

  三世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我们晓得佛讲经,距离我们现在,依照中国人的记载,老一辈的大德们,像虚云老和尚、印光法师、谛闲法师,他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。释迦牟尼佛灭度,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,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,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,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。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,实在讲现在无法考订,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,向他请教,否则的话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每个人都找到证据,谁也不能够否定谁。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,没有关系,时间是假的,空间也不是真实的,何必去计较?佛法重在行门,自己真正心清净了,真正开悟了,那才重要,其他的东西不重要。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,现在还可以用,三千年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,这就是三世不易。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,现在有用,过几年就被淘汰,就没用了。佛的典籍、教训永恒不变,万古常新。

  【法则十界同遵】

  「法」是讲修行的方法,破迷开悟的方法,修行证果的方法。十法界的众生,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,佛还需要吗?佛要!因为佛里面,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,我们要搞清楚。天台家判教,有藏、通、别、圆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还要修行,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。我们讲十法界,十法界同遵,那就是讲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,要遵守这个方法,遵守这个原则,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;这样才称之为经,经具足这四个意思。

  「又有径义」,径是路,经是「修行成佛的路径」。「经」有道路的意思,是成佛之道,我们要循著这个道路,才能够超凡入圣。「经」还有镜的意思,就是照脸的那个镜子,有这个意思。读经,要以经典的道理,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,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。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,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?善良不善良?经典是一个标准。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。合起来说,这个经题:像金刚一样坚固、锋利、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 智慧,这是合起来说。佛说这部经,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 ,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 的智慧。我们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,而且在这一生当中,决定超越三界六道。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,以至於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。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。

  底下一段「显体」,体是性质,也是世尊说经的理论依据。佛给我们讲这个经,他依什么说的?我们今天讲「凭什么讲的」,得有个凭据,如果没有依据,怎么能够取信於人?叫这么多人相信,叫这么多人接受?一定要有理论的根据,说明佛讲的这些道理、这些方法,从哪个地方生出来的,这就叫做体。显是显示、显明,让我们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对佛讲的理论与方法就信得过,能够相信他。

  【一切大乘经,皆以诸法实相为体。佛四十九年所说,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。】

  这就是佛讲经的根据。佛是凭什么讲的,根据什么讲的?根据事实真相。这个没话说了,这是事实真相。不是他凭空理想,完全是事实,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在佛法里面称作诸法实相;诸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,实是真实,真实相。这是说明佛经为什么值得我们相信,为什么值得我们采取、接纳它,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。而宇宙人生这四个字,我们要特别认识清楚。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,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,生活环境;人生就是本人。换句话说,世尊所说一切经,无非就是说明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。诸位想想,还有什么比这个对我们自己本身更亲切,没有了,找不到了。由此可知,如果对自己,对自己生活环境真相不明白,这就叫迷,迷就叫做凡夫。如果对於自己,对於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楚明白,这个人就叫觉;觉就叫做佛,叫做菩萨。可见得佛菩萨与凡夫,只是对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真相,迷悟的名称不同而已,除此之外,哪有凡圣的差别?所以凡圣也是二法,也不能执著。凡圣这个名词的来源,就是对这个事实真相迷悟而说的,离开迷悟,确实没有凡圣这个名词。

  【智者大师以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为经体。】

  古时候天台宗的祖师,智者,他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里面,在显体这一部分,他是取本经的经文,取经文的一句,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取这一句做为本经的经体,就是世尊说法的依据。这个说得也很好,意思也很好。

  【江味农居士以生实相为体】

  我们要注意「生」字,生是什么?生起。我们原来迷,现在又觉悟了。其实,生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世尊是依这个而说的。底下解释实相:

  【实相即是非相】

  实相这两个字很难体会,难在哪里?难在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。心有分别执著,距离实相远之远矣。这是般若 最难懂的地方。佛说一个实相,我们就紧紧抓住一个实相,执著这个实相,那就错了。清净心里哪有这个东西?但是佛要是不用这些假名词的话,那怎么说法?为了说法表达意见方便起见,不能不假设很多名词,但是你要从假设名词里体会真实义。我们这开经偈里头,大家刚才念的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要解如来真实义,不可以分别,不可以执著;一有分别执著就错了。所以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说「实相即是非相」,这个意思是叫你不要执著。

  【此中非字,是一切俱非,空、有、双亦、双非。】

  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四句,这是根本的四句,我们起心动念,一定落在这四句里头。不是落在有里面,就是落在空里头,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总离不开这四句,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四句百非,所有一切的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就是这样产生的。佛告诉我们,这些观念统统要舍掉,「非」就是舍的意思,都不能够执著。

  【非亦不立】

  统统都非了,统统都没有了,你再执著这个非,那又糟糕了,又错了。非也没有,非相也没有。

  【诸法实相,本来如是,真实如是。无以名之,强名实相耳。】

  很勉强的建立一个名词,叫实相。真实状况里是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,然后你就能够看到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是相有体空。我们见不到真相,为什么?我们把相有跟体空分作两桩事情,相是相,体是体,不知道这两个是一桩事情,这是我们没有法子开悟,没有法子懂得佛说的真实义。几时我们这种妄想杂念没有了,就是这四句真的离开,真的没有了,才晓得体、相、作用是一不是二,是一个整体。说体、相、用是一个整体,这里面真正的意思,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,你才见到真相。我们难!我是我,你是你,他是他,怎么是一体?你跟人家说一体,他说这是胡说八道,没有办法了解,都是把假相当作真实。

  所以佛的大经、深经很难体会。深经一定要用清净心、平等心,你才能体会得到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:清净、平等、觉。清净,一丝毫染污都没有。什么东西染污?七情五欲,情跟爱是染。怎样平等?没有分别就平等。一有分别,怎么会平等?由此可知,要离妄想,要离执著,才真正能达到清净平等,那个心是觉悟的心。如果不清净、不平等,那个心是迷心,不是觉心。我们学佛学什么?学佛就是要觉悟。我们修什么?就是要修清净、平等。在不清净里面修清净,在不平等里面修平等。清净、平等心现前了,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,这才见道。我们学佛是学这个,不是学别的。实相如是,没有办法称呼它,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,叫实相。我们再翻开底下一页:

  「离」是离相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的。离,给诸位说,不是离开,意思不可以错会,离是不取的意思,「不取」就是不执著。心里面不要执著,事上不能离开,事上离开,你就错了!事上要是离开,你就落空;心里面执著,你就著有。心里面不执著,事上努力认真去做,这样叫空有两边都不执著,两边都不取;也就是本经在最后,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,两句一偈,这是谈论到修行的总原则、总纲领,两句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这两句如果我们用最粗浅的话来说明,不取於相是不受外境的诱惑。我们知道现在修行人,为什么不能成就,不要说在家同修难成就,出家人一样,也不能成就,原因是什么?受不了五欲六尘的诱惑。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就起贪、瞋、痴、慢,外面一引诱,里面就动心了,这怎么能成功?你要想成功,说老实话,外面不被诱惑,里面能做到不动心,这样才能成功,这叫真功夫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功夫都得力,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乱,参禅可以明心见性,学教可以大开圆解,关键就在这里,你还会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?

  所以,这样深的经典,这样重要的经典,释迦牟尼佛发起这个经,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平常生活当中发起,意思在此地。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,每天还出去托钵,不受世间荣华富贵的诱惑,他真能放得下,不受诱惑,内心确实如如不动,所以世尊表现给我们看。学道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要想道业成就,要记住世尊两句名言,第一个是「以苦为师」,你要能吃苦,能吃苦就不会被外面诱惑;「以戒为师」,我能守规矩、我守本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