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的出家人比,一個莊嚴,一個不莊嚴。既然戒律是佛弟子內部的事情,那麼就應該要持起來。
戒律對治衆生的病,犯何病用何戒醫。七衆弟子之戒律都不公開,互不過問。
戒律是對治衆生的病
“戒律對治衆生的病,犯何種病用何種戒醫。”當時釋迦佛觀察弟子中出了什麼差錯,就製定什麼戒。凡是衆生都會發生殺盜淫妄,佛早就禁止了,叫根本戒;有的戒是根據衆生的病而製定的。怎麼會製定酒戒呢?酒戒稱放逸戒,喝了酒的人必會放逸。那時有個阿羅漢,喝了酒醉倒了,被小孩子戲弄,摸他臉,捅捅他鼻子、耳朵,把泥土堆在他身上,他一點也不知道,威儀盡失。所以佛就製酒戒,不准喝酒。後世衆生更糟,喝酒後控製不住,盡做壞事,連四條根本戒也保不住了。所以佛就規定酒戒不能開,戒律上規定“開中唯除酒”。
居士不要過問出家人的戒
七衆弟子的戒律各有不同,佛按照實際情況製戒,七衆弟子的戒律都不公開,互不過問。所以居士不要去過問比丘、比丘尼戒、正學女戒,跟你沒關系,因爲你沒有出家。
製戒緣起是使正法久住
高——無比于世、智慧、慈悲心
潔——完全利他、慈悲、菩提心
因相——即律儀戒之支分。高潔大行十一個支中,一二叁屬戒,四定,五慧,六施,七戒,八忍,九精進,十靜慮,十一般若。
菩提心最高,菩薩行最大
“製戒緣起,是使正法久住”,律海十門第一製戒緣起門,第二高潔大行門。製戒緣起是佛爲令正法久住才製戒,高潔大行是叫你修菩薩法。菩提心最高,菩薩行最大,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律儀戒基礎上。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不懂律儀戒,只能稱善男信女,拜拜佛,燒燒香,做點好事,談不上學菩薩行,因爲他們自身沒有一個規範,怎能在衆生裏起好的影響,又怎能度他們呢?
所謂“高”,菩提心最高,皈依願裏有“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”,這個無上心就是菩提心,最大的一條道就是菩提道。要發這樣心,使每個衆生都跟你有緣,使他們發菩提心。
有出離心、菩提心,才能做到大行
“潔”是出離心,要想清淨必須出離世俗。即使人在世俗,心要出離世俗,對一切都不貪,也不追求。
有出離心,有菩提心,你才能做到“大行”。普賢菩薩我們稱:大行普賢菩薩,他的座騎是白象,象氣力最大,白最清淨。普賢菩薩廣度衆生,就是菩提心;普賢菩薩修斷德,罪障惡業、煩惱斷清淨,就是出離心,出離煩惱、出離世俗。
滿胸懷裝的父母衆生,唯獨沒有自己
菩提心無與倫比,世間人無論多麼高尚,都比不上佛弟子的菩提心,念念不忘衆生,唯獨沒有自己。以前學習焦裕祿的時候,就聽到焦裕祿滿胸懷裝的全蘭考人民,唯獨沒有自己。那麼咱們佛弟子更應該滿胸懷裝的法界衆生,唯獨沒有自己,而且不只是給衆生生活上的安樂,還要給他成佛的安樂。要完成這樣一個“高”,那當然必須要具足智慧,出離世俗。
潔,也可以說是完全利他,菩薩就是這樣自苦他安樂,菩薩的心都在衆生身上。
製戒緣起是因,戒的支分是相
這十門中因相兩個字,製戒緣起是因,律儀戒的支分是相。高潔大行門一共十一個支分,一二叁屬于戒,四屬于定,五屬于慧,六屬于布施,七也是戒,八是忍,九是精進,十是禅定,十一般若智慧,從這個排列的內容看就圓滿了。
(2001.4.13第六講未完)
律海十門 (11)
傅味琴
要愛護身體,不要過分注意身體
提要:
■ 修行人要利用身子
■ 苦修不是修得像痨病鬼那樣
■ 要愛護身體,不要過分注意身體
■ 既不要讓身體經常生病,又必須下功夫才穩當
■ 佛法衰落,個人修行也必然衰落
清定上師開示:
修行人要利用身子,不要被身子作主。
天熱一坐下,怕出汗難受,怕衣受汗,這樣修行修不起,念誦唸不起。怕出汗,執 我,怕衣受汗,執我所。
用功時要用身子,不要將就身子;休息時,應愛護身子。
討論戒律,應以名诠趣入,不應專留在小事上談。
學戒學時,要以名诠對事相,行時要事相對名诠。
攝修心要是替根本戒外圍作嚴密保護(如籬笆、圍牆、壕溝等),能使我們清淨不 犯。
修行人要利用身子
“修行人要利用身子。”身子要把它看成工具,不能看成主人。既然要利用身子修行,對身子就要愛護好,像木工把刨子、刀鋸等工具保護好,保護不好生了鏽就不好用了。佛弟子不愛護自己身子,這個風氣到現在還沒有轉過來,這不對,沒有身體怎麼修行?修行人老生病,東痛西痛,修不好的。
苦修不是修得像痨病鬼那樣
以前我們在居士林搭夥,工作忙,菜吃不慣,有一時期多到十叁個人生病。後來會煮菜的胡媽來了,我們自搞夥食,生病的人慢慢少下去了,臉色也好了,人也胖了。我說甯願把錢放在營養上,不要把錢放在吃藥上,苦修不是叫你修得像痨病鬼那樣(衆笑)。你們會想:釋迦佛雪山洞裏也是皮包骨頭,可釋迦佛皮包骨頭照樣不咳嗽(衆笑)。我主張一切自然,勉強不好,只要在法上提高覺悟,慢慢都會轉變。愛護好身體,能安心學法就好。
要愛護身體,不要過分注意身體
“不要讓身子作主。”世間上的人多是身子作主,自己身體還蠻好,就是瘦了點,樣子不好看,于是吃得像個蹄胖那樣胖,又忙著減肥,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上面了。我們應該“菜飯飽”——要吃飽,“布衣暖”——要穿暖。你們快要學修禅定了,你不穿暖,盤腿發抖,還修什麼禅定?聽課盡打噴嚏,擾亂大衆。不吃飽違反規章製度,有病得看病,要看得快,好得快。女孩子最不好就是撒嬌,尤其是南方人看病還要拖泥帶水,忸忸怩怩,北方人還豪放一點,“我沒病(衆笑),我只是休息休息。”所以既要愛護身體,也不要滿腦子注意身體,越注意越嬌氣。從前吃食堂裏供應的饅頭,女孩子常把雪白的皮撕掉,“我不要吃。(衆笑)”現在更是一只餅吃一半,裝秀氣:“我吃不下啰”,這種習氣修行人要不得。
既不要讓身體經常生病,又必須下功夫才穩當
修行既然要利用身子,就要保護身子,愛護身子。修行人不要讓身體經常生病,又要不被身子作主。對身子愛護, 過分了,一勞動就怕身體吃不消。
現在有一種風氣,就是貪舒服,貪舒服的根子就是懶惰,哪種修行方法最舒服、最簡單、最方便,就去學哪一種,慢慢就發展成戒定慧都不要了。因爲太麻煩,學習要聽課、要思維、要討論,還要照學的去做,那更麻煩了,逐漸逐漸叁藏十二部不要了。還盡說好聽的話,簡單、方便、圓滿、穩當。也不想一想,簡單不可能穩當,要穩當得下功夫。不懶惰的人照樣有方便,懂得越多就越方便,搞熟了就方便。這兩種不同的觀點,起源于一個是懶惰觀點,一個是勤勞觀點。
佛法衰落,個人修行也必然衰落
修行靠佛法,佛法衰落,個人修行也必然衰落。我不能說簡單就不可能成就,但能有幾個人呢?自行車兩只輪子經常要翻車,汽車四只輪子就穩當。要製造一部汽車可不簡單,還要學會開汽車的技術,才能穩當。雜技團的自行車只有一只輪子,表演雜技的人照樣騎上去,是有這樣的人,可是你騎得上去嗎?爲了練這個功夫,腿骨跌壞的人有多少!汽車中還有更穩當的十輪大卡車,翻也翻不了。
(2001.4.20,第七講未完)
律海十門 (12)
傅味琴
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嗎
提要:
■ 不像在修行,成就極少
■ 越簡單方便,越不像修行人
■ 不要增長執我、執我所的習氣
■ 用功時要用身體,休息時要愛護身體
■ 大叢林有規矩,小廟很散漫
■ 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嗎
不像在修行,成就極少
“天熱一坐下,怕出汗難受,怕衣受汗,這樣修行修不起,唸誦唸不起。”修禅定容易出汗,一出汗不舒服,就不修了。說唸佛不會出汗,還是唸佛好。唸佛是好,但懶惰不好,不要戒定慧就不好!有的人唸佛唸得很辛苦,整天唸,但某些人不像在修行,像唱山歌,拿一串念珠邊撥邊說話,東看西看,這是消遣!千萬不要一面唸佛一面看電視,還有的靠在沙發上邊唸邊叫:“王媽,泡杯咖啡來。”也有的人唸佛很精進啊!就是懶得去學戒,學禅定,去深入經藏,釋迦佛說的他也不幹。有人在這兒呆不住,因爲管得太嚴了,吃不消。到末法時期修行人已不像修行人,所以修行成就的人極少。
越簡單方便,越不像修行人
每個宗派都好,不要說唯有我這個宗好,那別的宗派就不好了?據說淨土宗初祖就主張修淨土的人要學戒定慧,要深入經藏,要法門無量誓願學。初祖以後就被人改成越來越簡單,這麼一改嘛大家都來了,結果出現了戒也不懂,定也不懂,慧也不懂,一問叁不知,就不像修行人了。
不要增長執我、執我所的習氣
“怕出汗,執我。怕衣受汗,執我所。”因爲出了汗我就不舒服,執我。怕衣服一出汗就肮髒了,執我所。舉這麼一件小事情,就在增長我執,執我,執我所。有人洗澡一天要洗叁四次,就算洗七八次,洗完不久仍然是肮髒的。
用功時要用身體,休息時要愛護身體
“用功時要用身子,不要將就身子;休息時,應愛護身子。”修行可不能隨便,修禅定不能靠背,一靠背就生病,因爲背後的血脈通不上去了。
修行必須依規矩做才能修成就,“不依規矩,不能成方圓”。拿午睡來說,有人已經養成不午睡習慣了,來了以後早晨起來得早,爲了使你得到充分休息,規定要午睡。在休息的時候,有人就不愛護身體,不肯午睡,起來看書,既影響別人又影響自己。有個男青年,睡覺的時候他看自己的書,什麼書他都看,結果每天早晨遲到,始終不肯自覺地調整。不尊重規章製度,自由散漫,這不是在修行,是在培養我執。
大叢林有規矩,小廟很散漫
中國的佛教後來發展成住小廟,小廟沒人管,要晚起就晚起,因此住小廟很難修行。我們有個體會,來的人住過大寺院的,容易做到遵守規章製度,住小廟的,自由散漫養成習慣了,就不容易做到。
有人很瘦又生病,偏要過午不食,這不是亂搞嗎?佛教講慈悲,對自己也得慈悲啊!我們這裏男女嚴格分開,也不能隨便逛街。有人一不高興,就說管得太嚴了,因爲她過去生活男女混雜,喜歡上街,她已經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了。
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嗎
同學間的一些矛盾,有人一反映,就被人家說打小報告,意思是說,你在挑撥。其實反映情況是爲了愛護你,老師看了小報告就可以掌握整體的情況,做出安排,如何調整,如何解決,如何去幫助,如何去啓發。哪個單位不打報告?非但打小報告,還打大報告呢!如果打小報告有功德,那你爲什麼不打小報告?還討厭人家打小報告,就因爲有人打了小報告,糾察又要管我了,老師又要管我了。如果你是不要人管的人,那還像修行人嗎?
新來報到的同學,有的很不適應,說:“在小廟裏都叫我師父,到這兒來要受居士管”,住不下去了,難受啊!我後來特地做了一次講話,我說請這樣的同學放心:我們女衆班不受居士管,可是你不能說,我不要老師管,我不要辦公室管,你這個話總講不出來吧。
(2001.4.20,第七講未完)
律海十門 (13)
傅味琴
以戒對事,以事附合戒
提要:
■ 不受管教,怎能成良馬
■ 討論會不是發氣會
■ 以戒對事,以事附合戒
■ 戒開掉了,老虎出來了
■ 開戒不是爲了個人放逸
■ 製度紀律是爲了保護大家
不受管教,怎能成良馬
戒律本身就是管人的,規章製度本身就是管人的。不受管教,野馬怎能成良馬?有的人溜之大吉,跑了拉倒。過去因爲沒人管,所以才流浪生死,六道輪回啊!今天佛法來管你,你還不要管。不要人管的人還是有人管:法律管你、公安局管你。今天管你是愛護你,你都要冒火。
討論會不是發氣會
“討論戒律,應以名诠趣入,不應專留在小事上談。”討論要從法的名诠上去研究,這條戒應該怎麼做到,不要一討論盡談小事情,談不完的談,小事情已經拉長了,再加上發牢騷,有同學就有意見,討論會變了發氣會(衆笑),全說氣話。
以戒對事,以事附合戒
“學戒學時,要以名诠對事相,行時要事相對名诠。”在學戒或學紀律時,要以名诠對事相,要以戒律或紀律條文去針對事情,來看這件事情對不對。在你真正要做的時候,要事相對名诠,去做一件事情,要考慮我這麼做符合不符合戒律。
戒開掉了,老虎出來了
“攝修心要是替根本戒外圍作嚴密保護(如籬笆圍牆,壕溝等),能使我們戒律清淨不犯。”我們這裏的圍牆就是保護,防盜鐵門也是爲了保護。八十年代初期坐火車,旁邊一個老太太大講開放,我問她:“你懂得開放嗎?譬如公園的門應該開放,老虎籠子的門能開嗎?”
只知道開,不知道關。佛門今天已經開得沒邊際了。歪風邪氣就利用開,開得簡直像個遊樂場。前兩天聽到你們各地來的同學說:“這兒是正規的,我們那邊可沒見過,難能希有!”多年前聽到有這麼件事:某地有個居士去寺廟廚房,路過寮房,看見小和尚在裏邊跳舞,就說:“你們出家了還能跳舞嗎?”回答說:“現在九十年代還講戒嗎?”戒開掉了。
開戒不是爲了個人放逸
戒律裏有開戒的,可不是爲了你個人放逸啊!在律儀戒裏不許可的,你就得要遵守不犯。菩薩戒裏的開許是爲了度衆生,哪有不分青紅皂白,不分什麼情況,把根本戒亂開的?殺盜淫妄是根本戒,酒戒是放逸戒。能海上師編的《基本叁學》“四根本修心要門”可以去看一看,是把戒律的原則攝在心要裏,容易攝持就不大會忘記。
製度紀律是爲了保護大家
五戒第一條不殺生,其實非但不殺,而且還要做到不惱害衆生。真要把殺戒持得清淨、圓滿的話,惱衆生,害衆生,也算犯邊邊了。紀律規定不准咬耳朵說話,免得同學心不安,懷疑在講她;要講普通話,不准講方言;打電話還得兩個人去。這些措施都是爲了保護大家,也許有人是幹壞事逃出來的呢。我們非但要對宗教局負責,還要對公安局負責。你們發心來這裏,能不保護你們嗎?出了事別的不說,你們家長就要責問。有你們這樣想的隨便嗎?喜歡怎麼就怎麼,一管就生氣。
(律海十門開示已完,下接“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”。2001.4.27第八講未完)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《律海十門》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