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的出家人比,一个庄严,一个不庄严。既然戒律是佛弟子内部的事情,那么就应该要持起来。
戒律对治众生的病,犯何病用何戒医。七众弟子之戒律都不公开,互不过问。
戒律是对治众生的病
“戒律对治众生的病,犯何种病用何种戒医。”当时释迦佛观察弟子中出了什么差错,就制定什么戒。凡是众生都会发生杀盗淫妄,佛早就禁止了,叫根本戒;有的戒是根据众生的病而制定的。怎么会制定酒戒呢?酒戒称放逸戒,喝了酒的人必会放逸。那时有个阿罗汉,喝了酒醉倒了,被小孩子戏弄,摸他脸,捅捅他鼻子、耳朵,把泥土堆在他身上,他一点也不知道,威仪尽失。所以佛就制酒戒,不准喝酒。后世众生更糟,喝酒后控制不住,尽做坏事,连四条根本戒也保不住了。所以佛就规定酒戒不能开,戒律上规定“开中唯除酒”。
居士不要过问出家人的戒
七众弟子的戒律各有不同,佛按照实际情况制戒,七众弟子的戒律都不公开,互不过问。所以居士不要去过问比丘、比丘尼戒、正学女戒,跟你没关系,因为你没有出家。
制戒缘起是使正法久住
高——无比于世、智慧、慈悲心
洁——完全利他、慈悲、菩提心
因相——即律仪戒之支分。高洁大行十一个支中,一二三属戒,四定,五慧,六施,七戒,八忍,九精进,十静虑,十一般若。
菩提心最高,菩萨行最大
“制戒缘起,是使正法久住”,律海十门第一制戒缘起门,第二高洁大行门。制戒缘起是佛为令正法久住才制戒,高洁大行是叫你修菩萨法。菩提心最高,菩萨行最大,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律仪戒基础上。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不懂律仪戒,只能称善男信女,拜拜佛,烧烧香,做点好事,谈不上学菩萨行,因为他们自身没有一个规范,怎能在众生里起好的影响,又怎能度他们呢?
所谓“高”,菩提心最高,皈依愿里有“自皈依佛,当愿众生,体解大道,发无上心”,这个无上心就是菩提心,最大的一条道就是菩提道。要发这样心,使每个众生都跟你有缘,使他们发菩提心。
有出离心、菩提心,才能做到大行
“洁”是出离心,要想清净必须出离世俗。即使人在世俗,心要出离世俗,对一切都不贪,也不追求。
有出离心,有菩提心,你才能做到“大行”。普贤菩萨我们称:大行普贤菩萨,他的座骑是白象,象气力最大,白最清净。普贤菩萨广度众生,就是菩提心;普贤菩萨修断德,罪障恶业、烦恼断清净,就是出离心,出离烦恼、出离世俗。
满胸怀装的父母众生,唯独没有自己
菩提心无与伦比,世间人无论多么高尚,都比不上佛弟子的菩提心,念念不忘众生,唯独没有自己。以前学习焦裕禄的时候,就听到焦裕禄满胸怀装的全兰考人民,唯独没有自己。那么咱们佛弟子更应该满胸怀装的法界众生,唯独没有自己,而且不只是给众生生活上的安乐,还要给他成佛的安乐。要完成这样一个“高”,那当然必须要具足智慧,出离世俗。
洁,也可以说是完全利他,菩萨就是这样自苦他安乐,菩萨的心都在众生身上。
制戒缘起是因,戒的支分是相
这十门中因相两个字,制戒缘起是因,律仪戒的支分是相。高洁大行门一共十一个支分,一二三属于戒,四属于定,五属于慧,六属于布施,七也是戒,八是忍,九是精进,十是禅定,十一般若智慧,从这个排列的内容看就圆满了。
(2001.4.13第六讲未完)
律海十门 (11)
傅味琴
要爱护身体,不要过分注意身体
提要:
■ 修行人要利用身子
■ 苦修不是修得像痨病鬼那样
■ 要爱护身体,不要过分注意身体
■ 既不要让身体经常生病,又必须下功夫才稳当
■ 佛法衰落,个人修行也必然衰落
清定上师开示:
修行人要利用身子,不要被身子作主。
天热一坐下,怕出汗难受,怕衣受汗,这样修行修不起,念诵唸不起。怕出汗,执 我,怕衣受汗,执我所。
用功时要用身子,不要将就身子;休息时,应爱护身子。
讨论戒律,应以名诠趣入,不应专留在小事上谈。
学戒学时,要以名诠对事相,行时要事相对名诠。
摄修心要是替根本戒外围作严密保护(如篱笆、围墙、壕沟等),能使我们清净不 犯。
修行人要利用身子
“修行人要利用身子。”身子要把它看成工具,不能看成主人。既然要利用身子修行,对身子就要爱护好,像木工把刨子、刀锯等工具保护好,保护不好生了锈就不好用了。佛弟子不爱护自己身子,这个风气到现在还没有转过来,这不对,没有身体怎么修行?修行人老生病,东痛西痛,修不好的。
苦修不是修得像痨病鬼那样
以前我们在居士林搭伙,工作忙,菜吃不惯,有一时期多到十三个人生病。后来会煮菜的胡妈来了,我们自搞伙食,生病的人慢慢少下去了,脸色也好了,人也胖了。我说宁愿把钱放在营养上,不要把钱放在吃药上,苦修不是叫你修得像痨病鬼那样(众笑)。你们会想:释迦佛雪山洞里也是皮包骨头,可释迦佛皮包骨头照样不咳嗽(众笑)。我主张一切自然,勉强不好,只要在法上提高觉悟,慢慢都会转变。爱护好身体,能安心学法就好。
要爱护身体,不要过分注意身体
“不要让身子作主。”世间上的人多是身子作主,自己身体还蛮好,就是瘦了点,样子不好看,于是吃得像个蹄胖那样胖,又忙着减肥,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。我们应该“菜饭饱”——要吃饱,“布衣暖”——要穿暖。你们快要学修禅定了,你不穿暖,盘腿发抖,还修什么禅定?听课尽打喷嚏,扰乱大众。不吃饱违反规章制度,有病得看病,要看得快,好得快。女孩子最不好就是撒娇,尤其是南方人看病还要拖泥带水,忸忸怩怩,北方人还豪放一点,“我没病(众笑),我只是休息休息。”所以既要爱护身体,也不要满脑子注意身体,越注意越娇气。从前吃食堂里供应的馒头,女孩子常把雪白的皮撕掉,“我不要吃。(众笑)”现在更是一只饼吃一半,装秀气:“我吃不下啰”,这种习气修行人要不得。
既不要让身体经常生病,又必须下功夫才稳当
修行既然要利用身子,就要保护身子,爱护身子。修行人不要让身体经常生病,又要不被身子作主。对身子爱护, 过分了,一劳动就怕身体吃不消。
现在有一种风气,就是贪舒服,贪舒服的根子就是懒惰,哪种修行方法最舒服、最简单、最方便,就去学哪一种,慢慢就发展成戒定慧都不要了。因为太麻烦,学习要听课、要思维、要讨论,还要照学的去做,那更麻烦了,逐渐逐渐三藏十二部不要了。还尽说好听的话,简单、方便、圆满、稳当。也不想一想,简单不可能稳当,要稳当得下功夫。不懒惰的人照样有方便,懂得越多就越方便,搞熟了就方便。这两种不同的观点,起源于一个是懒惰观点,一个是勤劳观点。
佛法衰落,个人修行也必然衰落
修行靠佛法,佛法衰落,个人修行也必然衰落。我不能说简单就不可能成就,但能有几个人呢?自行车两只轮子经常要翻车,汽车四只轮子就稳当。要制造一部汽车可不简单,还要学会开汽车的技术,才能稳当。杂技团的自行车只有一只轮子,表演杂技的人照样骑上去,是有这样的人,可是你骑得上去吗?为了练这个功夫,腿骨跌坏的人有多少!汽车中还有更稳当的十轮大卡车,翻也翻不了。
(2001.4.20,第七讲未完)
律海十门 (12)
傅味琴
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吗
提要:
■ 不像在修行,成就极少
■ 越简单方便,越不像修行人
■ 不要增长执我、执我所的习气
■ 用功时要用身体,休息时要爱护身体
■ 大丛林有规矩,小庙很散漫
■ 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吗
不像在修行,成就极少
“天热一坐下,怕出汗难受,怕衣受汗,这样修行修不起,唸诵唸不起。”修禅定容易出汗,一出汗不舒服,就不修了。说唸佛不会出汗,还是唸佛好。唸佛是好,但懒惰不好,不要戒定慧就不好!有的人唸佛唸得很辛苦,整天唸,但某些人不像在修行,像唱山歌,拿一串念珠边拨边说话,东看西看,这是消遣!千万不要一面唸佛一面看电视,还有的靠在沙发上边唸边叫:“王妈,泡杯咖啡来。”也有的人唸佛很精进啊!就是懒得去学戒,学禅定,去深入经藏,释迦佛说的他也不干。有人在这儿呆不住,因为管得太严了,吃不消。到末法时期修行人已不像修行人,所以修行成就的人极少。
越简单方便,越不像修行人
每个宗派都好,不要说唯有我这个宗好,那别的宗派就不好了?据说净土宗初祖就主张修净土的人要学戒定慧,要深入经藏,要法门无量誓愿学。初祖以后就被人改成越来越简单,这么一改嘛大家都来了,结果出现了戒也不懂,定也不懂,慧也不懂,一问三不知,就不像修行人了。
不要增长执我、执我所的习气
“怕出汗,执我。怕衣受汗,执我所。”因为出了汗我就不舒服,执我。怕衣服一出汗就肮脏了,执我所。举这么一件小事情,就在增长我执,执我,执我所。有人洗澡一天要洗三四次,就算洗七八次,洗完不久仍然是肮脏的。
用功时要用身体,休息时要爱护身体
“用功时要用身子,不要将就身子;休息时,应爱护身子。”修行可不能随便,修禅定不能靠背,一靠背就生病,因为背后的血脉通不上去了。
修行必须依规矩做才能修成就,“不依规矩,不能成方圆”。拿午睡来说,有人已经养成不午睡习惯了,来了以后早晨起来得早,为了使你得到充分休息,规定要午睡。在休息的时候,有人就不爱护身体,不肯午睡,起来看书,既影响别人又影响自己。有个男青年,睡觉的时候他看自己的书,什么书他都看,结果每天早晨迟到,始终不肯自觉地调整。不尊重规章制度,自由散漫,这不是在修行,是在培养我执。
大丛林有规矩,小庙很散漫
中国的佛教后来发展成住小庙,小庙没人管,要晚起就晚起,因此住小庙很难修行。我们有个体会,来的人住过大寺院的,容易做到遵守规章制度,住小庙的,自由散漫养成习惯了,就不容易做到。
有人很瘦又生病,偏要过午不食,这不是乱搞吗?佛教讲慈悲,对自己也得慈悲啊!我们这里男女严格分开,也不能随便逛街。有人一不高兴,就说管得太严了,因为她过去生活男女混杂,喜欢上街,她已经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了。
不要人管的人,像修行人吗
同学间的一些矛盾,有人一反映,就被人家说打小报告,意思是说,你在挑拨。其实反映情况是为了爱护你,老师看了小报告就可以掌握整体的情况,做出安排,如何调整,如何解决,如何去帮助,如何去启发。哪个单位不打报告?非但打小报告,还打大报告呢!如果打小报告有功德,那你为什么不打小报告?还讨厌人家打小报告,就因为有人打了小报告,纠察又要管我了,老师又要管我了。如果你是不要人管的人,那还像修行人吗?
新来报到的同学,有的很不适应,说:“在小庙里都叫我师父,到这儿来要受居士管”,住不下去了,难受啊!我后来特地做了一次讲话,我说请这样的同学放心:我们女众班不受居士管,可是你不能说,我不要老师管,我不要办公室管,你这个话总讲不出来吧。
(2001.4.20,第七讲未完)
律海十门 (13)
傅味琴
以戒对事,以事附合戒
提要:
■ 不受管教,怎能成良马
■ 讨论会不是发气会
■ 以戒对事,以事附合戒
■ 戒开掉了,老虎出来了
■ 开戒不是为了个人放逸
■ 制度纪律是为了保护大家
不受管教,怎能成良马
戒律本身就是管人的,规章制度本身就是管人的。不受管教,野马怎能成良马?有的人溜之大吉,跑了拉倒。过去因为没人管,所以才流浪生死,六道轮回啊!今天佛法来管你,你还不要管。不要人管的人还是有人管:法律管你、公安局管你。今天管你是爱护你,你都要冒火。
讨论会不是发气会
“讨论戒律,应以名诠趣入,不应专留在小事上谈。”讨论要从法的名诠上去研究,这条戒应该怎么做到,不要一讨论尽谈小事情,谈不完的谈,小事情已经拉长了,再加上发牢骚,有同学就有意见,讨论会变了发气会(众笑),全说气话。
以戒对事,以事附合戒
“学戒学时,要以名诠对事相,行时要事相对名诠。”在学戒或学纪律时,要以名诠对事相,要以戒律或纪律条文去针对事情,来看这件事情对不对。在你真正要做的时候,要事相对名诠,去做一件事情,要考虑我这么做符合不符合戒律。
戒开掉了,老虎出来了
“摄修心要是替根本戒外围作严密保护(如篱笆围墙,壕沟等),能使我们戒律清净不犯。”我们这里的围墙就是保护,防盗铁门也是为了保护。八十年代初期坐火车,旁边一个老太太大讲开放,我问她:“你懂得开放吗?譬如公园的门应该开放,老虎笼子的门能开吗?”
只知道开,不知道关。佛门今天已经开得没边际了。歪风邪气就利用开,开得简直像个游乐场。前两天听到你们各地来的同学说:“这儿是正规的,我们那边可没见过,难能希有!”多年前听到有这么件事:某地有个居士去寺庙厨房,路过寮房,看见小和尚在里边跳舞,就说:“你们出家了还能跳舞吗?”回答说:“现在九十年代还讲戒吗?”戒开掉了。
开戒不是为了个人放逸
戒律里有开戒的,可不是为了你个人放逸啊!在律仪戒里不许可的,你就得要遵守不犯。菩萨戒里的开许是为了度众生,哪有不分青红皂白,不分什么情况,把根本戒乱开的?杀盗淫妄是根本戒,酒戒是放逸戒。能海上师编的《基本三学》“四根本修心要门”可以去看一看,是把戒律的原则摄在心要里,容易摄持就不大会忘记。
制度纪律是为了保护大家
五戒第一条不杀生,其实非但不杀,而且还要做到不恼害众生。真要把杀戒持得清净、圆满的话,恼众生,害众生,也算犯边边了。纪律规定不准咬耳朵说话,免得同学心不安,怀疑在讲她;要讲普通话,不准讲方言;打电话还得两个人去。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护大家,也许有人是干坏事逃出来的呢。我们非但要对宗教局负责,还要对公安局负责。你们发心来这里,能不保护你们吗?出了事别的不说,你们家长就要责问。有你们这样想的随便吗?喜欢怎么就怎么,一管就生气。
(律海十门开示已完,下接“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”。2001.4.27第八讲未完)
[转载自-佛教菩提心网]
《《律海十门》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