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60~6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希望得丈夫身。

  不信因果的人只聽錢的話,

  戒就不起作用了

  風吹過來了,怎麼辦呢?要用戒這根線把修行貫穿起來。當然要使戒産生力量,你必須要深信因果,因果都不信了,你就沒救了。犯戒地獄苦,你不信,戒就不起作用。佛教能夠度衆生,是對有信仰的人說的,社會上的人不信,能度得了嗎?比如你去買麻雀、買黃鳝放生,你跟小販說:“明天觀世音菩薩生日,我們是買去放生的,你以後也別做這個生意,不要再去抓了。”他肯聽你嗎?他會想每逢菩薩生日生意特別好,一個人來不及抓,得雇很多人一起抓。他目的是賺錢,他只聽錢的話,因爲他不信因果嘛。

  對善惡的看法,佛弟子應以戒爲標准

  世人不信因果,殺雞殺鴨招待客人,還對信佛的人說:“你盡管吃,不要怕,如果有罪過,算在我頭上。”因爲他不信因果報應,所以說風涼話。我們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因果轉不過去的啦。有人做了壞事,拼命唸佛,意思就是別讓我受苦。你不受苦,難道叫阿彌陀佛替你受苦啊?因果是絲毫不差的,因爲信因果,所以就不敢做壞事。可是什麼是壞事,你有你的看法,他有他的看法,所以釋迦佛製定了戒律,以戒爲標准。

  有戒才有組織力量,有線才能貫穿一切

  在組織僧團的時候,戒就像一根線,把僧團組織起來了。好比工廠裏有廠規,學校裏有學生守則,車間裏有勞動規則,部隊裏有軍紀,如果沒有這根線,都是一盤散沙。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7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依戒修梵行,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

  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
  提要:

  ·尊者跪合掌,願如來製戒,令諸弟子衆,依戒修梵行

  ·佛製戒,對出家人要求高,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
  尊者跪合掌 願如來製戒 令諸弟子衆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潤盡未來

  能海上師說:~尊者請佛製戒,舍利弗因聽說前六佛法住因緣,深恐世尊若不疾急製戒,正法不得久住,未來衆生以何得度也,由此可見尊者之悲心,製戒之宏利也。

  ~佛所製之戒,乃當時觀察僧團有什麼易起紛染,立即製戒而製止,故乃根據實際情況而製定戒。

  

  尊者跪合掌,願如來製戒,令諸弟子衆,依戒修梵行

  “尊者跪合掌,願如來製戒,令諸弟子衆,依戒修梵行。”這是尊者請佛製戒。梵行就是清淨行,要使修行人清淨,就得依靠戒,犯戒是不清淨的。“舍利弗因聽說前六佛法住因緣”,舍利弗因爲聽釋迦佛說,前面六尊佛,正法住世的因緣,“深恐世尊若不疾急製戒,正法不得久住。”他唯恐釋迦佛再不製戒,釋迦佛的正法就不能在人世間久住。“未來衆生以何得度也”?正法滅掉了,後世的衆生以什麼來得度呢?“由此可見尊者之悲心,製戒之宏利也”。舍利弗請佛製戒,是爲了後世衆生,也爲了正法久住,由此可以看到舍利弗的慈悲心,也可以看到製戒有極大的利益。

  “佛所製之戒,乃當時觀察僧團有什麼易起紛染,立即製戒而製止,此乃根據實際情況而製定戒。”佛製的戒並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,而是由于僧團裏出現一件事,大家的觀點不一樣,起了爭論,總得要有個標准來解決,所以佛就製戒,以後大家就照戒律的規定來辦事。

  比如沒有製定酒戒之前,有一個修行人修得很好,有一次喝醉了,醒不過來。頑皮的小孩欺負他,他也不知道;蟲爬到身上,他也不知道;一切神通都現不出來了。因爲這樣的因緣,佛就製定不准喝酒。

  打個比方,當初成立佛協文教部的時候,這些規章製度、學員守則都是我根據以往的經驗預先製定的。我辦過兩個佛學院,一個僧伽培訓班,所以其中的矛盾、學生的心態,種種表現,我心裏早就有數。我就根據以往的經驗,製定這些規章製度,免得以後的人再發生這些情況。假如又産生矛盾了,規章製度裏沒有提到,就根據這件事再補充一條。

  佛製戒,對出家人要求高,

  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
  聽說海外有個人這麼說,“持了酒戒可以喝酒,但不要酗酒”。這麼一說,連佛製的戒律都給他修改了。按照經文上規定:有酒的顔色、酒的香氣、酒的味道,全都不能飲。現在酒的名堂很多,有的人老是來問我,啤酒可以嗎?汽酒可以嗎?甜酒可以嗎?葡萄酒可以嗎?當然都不可以。酒釀圓子也不能吃。你只要掌握這個原則就能自己把握好,你先聞一聞,有酒的氣味就不能飲。酒戒雖然不是根本戒,可是別的戒尚可以開許不持,但酒戒一定要持,經書裏有的,“開中唯除酒”,酒一開,其它的戒你也保不住了,意識糊塗了,你怎麼保得住?

  在持戒的要求上,如來對出家人要求比居士高,要求越高必然成就越快。聽說出家人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,在家居士雖不知道出家人有哪叁千威儀,但幾種情況總常看到。出家人打哈欠都是把嘴遮起來的,也沒有兩只手伸懶腰的,出家人連咳嗽都是輕輕地咳,走起路來哪有像在家人那樣搖搖晃晃的。很多年前美國有個年輕的華裔鋼琴家,人家對他的父親贊歎,父親笑笑:“哪裏?全是我一根鞭子抽出來的。”父親對他要求高,所以他才有這樣大的成就,所謂嚴師出高徒。

  釋迦佛對出家人要求高,當然出家人修得好,怎麼有人會說與釋迦佛相反的話,說出家修不好,在家修得好。也不根據事實,也不根據條件,也不根據釋迦佛對哪種弟子要求高。至于有些出家人不像出家人,這是另外一碼事,因爲他不能代表出家人。就算有的出家人不像樣,他也會慢慢覺悟,也會慢慢變過來的,不能把人看死啊!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8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,

  正法得久住

  提要:

  ·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,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

  ·持戒清淨能滋潤衆生心田,師徒相繼能流潤盡未來

  ·受戒要清淨如法,學戒要五年,戒律清淨的比丘也是我們的師

  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,

  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

  “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”凡是佛弟子,全要走上一條清淨的道路。梵就是清淨,在清淨道路上的伴侶就叫梵行侶。起煩惱了就不清淨,所以同學之間不能怄氣。你怄氣,他不高興,就變成煩惱侶了。有人一怄氣就要冒火、吵架。有的人蠻有功夫,也不吵架,可是這個氣在肚子裏幾天都不會消失,很有功夫,所以叫氣功。(衆笑)忏悔文裏有:“不敬梵行侶”,同學們要互相恭敬,你煩惱這麼重,人們也很難對你起恭敬心。

  釋迦佛說過:如來在世,以如來爲師;如來涅槃,以戒爲師。你沒有戒什麼都修不起來,連止惡修善,你都沒有一個標准,還談什麼正法久住?只不過是對佛法有興趣、有愛好、喜歡研究,佛法變成一種傳統文化了。

  持戒清淨能滋潤衆生心田,

  師徒相繼能流潤盡未來

  “流潤盡未來”,流潤,像長江的水那樣一直流下去,滋潤兩邊的土地。有戒律一代傳一代傳下去,就能滋潤衆生的心田,使這塊清淨的心田長出萌芽,開花結果。“盡未來”,一直傳下去,這靠什麼力量?靠人的力量,佛法有句話,叫傳燈,意思就是師父傳給徒弟,以後徒弟當師父了,又傳給徒弟,好像這盞油燈,快要滅掉了,就用這盞油燈的火去點燃下一盞油燈,只有這個方法才能使燈火一直不滅。師父沒有徒弟了,那這個燈火傳給誰啊?或者雖有油,可是這盞油燈裏的油有雜質,燒到半路熄掉了,你怎麼傳下去?這兩種情況最危險。

  受戒要清淨如法,學戒要五年,

  戒律清淨的比丘也是我們的師

  還有一種,當師父的半路裏變節腐爛了,自己犯戒,不要戒了,自己沒有戒怎麼能給別人傳戒呢?所以爲師的自己首先要有戒,才能爲弟子傳戒。如果當師的連戒本都背不出來,豈不笑話!好比一個女的沒有子宮,會生孩子嗎?如果給你傳戒的戒師戒律不清淨,你得到的戒體也不清淨。好比媽媽血裏有毒,生下來孩子血裏也有毒。所以你們要受戒先看看清,這個道場清淨不清淨,戒師清淨不清淨。

  有的地方授戒時很隆重,要一個月,聽說還有的地方要兩個月。也不知道有沒有在學戒。要學戒兩個月還不夠,要五年!對戒重視不重視,要根據給你授戒的師本身戒律清淨不清淨,授戒是否如法,學戒是否認真。打個比方,有些病是遺傳的,也有許多病是傳染來的,父母有皮膚病,生出來孩子也容易犯皮膚病,因爲體內有毒。所以戒師本人的戒必須清淨,兩百五十條具足戒,持得非常清淨的比丘師父,你不跟他學跟誰學啦?今天就講到這兒。(2002.6.11)

  

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69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戒是事緣,無事緣起不能製戒

  提要:

  ·結戒有十義,遍通各各戒

  ·講經得有請,未請也可講,但不能隨處亂講,不懂裝懂,更不能錯見邪說

  ·戒是事緣,無事緣起不能製戒

  ·我們訂的規章製度,主要是起到保護和愛護的作用

  佛語舍利弗 時至我自知 結戒有十義,遍通各各戒

  能海上師說~“謂戒之一事,非同經論、有請即說,而戒是事緣,無事緣起不能製戒。設製者,未來衆生,必怨世尊對弟子無事強立製,令人惱不得自在。若弟子有漏,乃發生後,才能依事製戒。然製戒之前,先明結戒十義,攝取于僧、乃至正法久住也。”

  ~製戒有因緣,隨因緣而製戒,隨病而製戒,弟子有這一病,就製某一戒來對治。

  ~十義中一攝取于僧是因,十正法久住是果,其中八條是緣。

  能海上師說~“二百五十戒,每戒皆具十義,從攝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,由此可見製戒之重要。今人稱爲小乘,實可悲也。經雲菩薩觀衆生痛苦,愍正法數故,發無上心,行菩薩行,乃至舍命護持正法。今人頗于正法無知無解,辄言我是大乘,而棄舍如來正法,實乃獅蟲,非實菩薩也。”

  

  結戒有十義,遍通各各戒

  “佛語舍利弗,時至我自知,結戒有十義,遍通各各戒”,佛對舍利弗說,“到時候我自會知道的。”結戒有十種意義,每一條戒都具備這十種意義。

  講經得有請,未請也可講,

  但不能隨處亂講,不懂裝懂,更不能錯見邪說

  能海上師說,“謂戒之一事,非同經論,有請即說”。戒跟經論不同,講經說法有請就可以講。沒有請,能不能講?也能講,這是出于菩提心、大悲心的關系,一般都要請了再講,這是對法的尊重。但是衆生往往不知道請法,衆生不請,你一直等著他請,這也不是個辦法,所以有時不請也講。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很熱心,自己也喜歡講,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一開口就講佛法,這樣也太隨便了。有人難免還帶著自身的煩惱,好表現自己,其實他佛法並不太懂,稍微看了幾本書,聽了一點點,心裏高興,就到處講,講到後來難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揮,開出去收不回來了,乃至海闊天空地亂講,這更不恰當。所以講經說法要憑菩提心,即使平常談佛法,最要緊的是:你懂就說,不懂就不說,千萬不要爲了面子,不懂裝懂,隨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講。講錯了就把法搞亂了,這叫亂法罪,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。

  戒是事緣,無事緣起不能製戒

  釋迦佛對舍利弗說:到時候,我自會製戒。因爲“戒是事緣”,是根據事情的因緣而製戒,“無事緣起不能製戒”,事情還沒有發生就不能製戒。“設製者,未來衆生,必怨世尊對弟子無事強立製”,如果事情還沒有發生,就製定戒律,未來的衆生就要埋怨世尊對弟子無事也強製戒,沒有出現什麼事情,條條框框一條一條多得不得了。

  我們訂的規章製度,主要是起到保護和愛護的作用

  我們這裏的規章製度全是有事情而製定的。譬如出門要兩個人結伴外出,男衆老同學在沒有人作伴時,一個人也可以。爲什麼要兩個人呢?互相保護。例如現在天氣很熱,一個人出去萬一中暑了,倒在路邊,誰來管你啊?兩個人出去,另一個人打電話回來,我們就會派人去接你,這是愛護你。有人卻說是監督,說監督也可以,看你有沒有在小攤上買羊肉串、牛肉串,有沒有溜到裏邊看電視,有沒有乘機在街上轉叁圈。這也是愛護你啊,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修行習慣,不要被自由散漫沖垮了。

  又如規章製度規定:打電話要講普通話,只能在辦公室打。有人嫌不方便,一個人出去打電話,好長時間沒有回來,因爲他要打電話給他的女朋友。據說拎起電話,就聽到女朋友在哭。本來他發心要出家,結果被女朋友哭回去了。你在辦公室打電話說普通話,同學就要提醒你:有事就講,沒事情別談個不完,電話只是報個平安。假如是個不正當的人,或許是逃犯?或許是邪教呢?到外面去打電話,誰也不知道他講了些什麼。一個單位有這麼多人,規章製度就是保護這麼多人不要出事。那個時候訂的學員守則、規章製度,差不多都是根據現實中的事情而訂的。

  

  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
  

  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60~6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