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希望得丈夫身。
不信因果的人只听钱的话,
戒就不起作用了
风吹过来了,怎么办呢?要用戒这根线把修行贯穿起来。当然要使戒产生力量,你必须要深信因果,因果都不信了,你就没救了。犯戒地狱苦,你不信,戒就不起作用。佛教能够度众生,是对有信仰的人说的,社会上的人不信,能度得了吗?比如你去买麻雀、买黄鳝放生,你跟小贩说:“明天观世音菩萨生日,我们是买去放生的,你以后也别做这个生意,不要再去抓了。”他肯听你吗?他会想每逢菩萨生日生意特别好,一个人来不及抓,得雇很多人一起抓。他目的是赚钱,他只听钱的话,因为他不信因果嘛。
对善恶的看法,佛弟子应以戒为标准
世人不信因果,杀鸡杀鸭招待客人,还对信佛的人说:“你尽管吃,不要怕,如果有罪过,算在我头上。”因为他不信因果报应,所以说风凉话。我们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因果转不过去的啦。有人做了坏事,拼命唸佛,意思就是别让我受苦。你不受苦,难道叫阿弥陀佛替你受苦啊?因果是丝毫不差的,因为信因果,所以就不敢做坏事。可是什么是坏事,你有你的看法,他有他的看法,所以释迦佛制定了戒律,以戒为标准。
有戒才有组织力量,有线才能贯穿一切
在组织僧团的时候,戒就像一根线,把僧团组织起来了。好比工厂里有厂规,学校里有学生守则,车间里有劳动规则,部队里有军纪,如果没有这根线,都是一盘散沙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依戒修梵行,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
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提要:
·尊者跪合掌,愿如来制戒,令诸弟子众,依戒修梵行
·佛制戒,对出家人要求高,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
能海上师说:~尊者请佛制戒,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,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,正法不得久住,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,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,制戒之宏利也。
~佛所制之戒,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,立即制戒而制止,故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。
尊者跪合掌,愿如来制戒,令诸弟子众,依戒修梵行
“尊者跪合掌,愿如来制戒,令诸弟子众,依戒修梵行。”这是尊者请佛制戒。梵行就是清净行,要使修行人清净,就得依靠戒,犯戒是不清净的。“舍利弗因听说前六佛法住因缘”,舍利弗因为听释迦佛说,前面六尊佛,正法住世的因缘,“深恐世尊若不疾急制戒,正法不得久住。”他唯恐释迦佛再不制戒,释迦佛的正法就不能在人世间久住。“未来众生以何得度也”?正法灭掉了,后世的众生以什么来得度呢?“由此可见尊者之悲心,制戒之宏利也”。舍利弗请佛制戒,是为了后世众生,也为了正法久住,由此可以看到舍利弗的慈悲心,也可以看到制戒有极大的利益。
“佛所制之戒,乃当时观察僧团有什么易起纷染,立即制戒而制止,此乃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戒。”佛制的戒并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,而是由于僧团里出现一件事,大家的观点不一样,起了争论,总得要有个标准来解决,所以佛就制戒,以后大家就照戒律的规定来办事。
比如没有制定酒戒之前,有一个修行人修得很好,有一次喝醉了,醒不过来。顽皮的小孩欺负他,他也不知道;虫爬到身上,他也不知道;一切神通都现不出来了。因为这样的因缘,佛就制定不准喝酒。
打个比方,当初成立佛协文教部的时候,这些规章制度、学员守则都是我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先制定的。我办过两个佛学院,一个僧伽培训班,所以其中的矛盾、学生的心态,种种表现,我心里早就有数。我就根据以往的经验,制定这些规章制度,免得以后的人再发生这些情况。假如又产生矛盾了,规章制度里没有提到,就根据这件事再补充一条。
佛制戒,对出家人要求高,
出家人不能不持戒,更不能推翻戒修改戒
听说海外有个人这么说,“持了酒戒可以喝酒,但不要酗酒”。这么一说,连佛制的戒律都给他修改了。按照经文上规定:有酒的颜色、酒的香气、酒的味道,全都不能饮。现在酒的名堂很多,有的人老是来问我,啤酒可以吗?汽酒可以吗?甜酒可以吗?葡萄酒可以吗?当然都不可以。酒酿圆子也不能吃。你只要掌握这个原则就能自己把握好,你先闻一闻,有酒的气味就不能饮。酒戒虽然不是根本戒,可是别的戒尚可以开许不持,但酒戒一定要持,经书里有的,“开中唯除酒”,酒一开,其它的戒你也保不住了,意识糊涂了,你怎么保得住?
在持戒的要求上,如来对出家人要求比居士高,要求越高必然成就越快。听说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,在家居士虽不知道出家人有哪三千威仪,但几种情况总常看到。出家人打哈欠都是把嘴遮起来的,也没有两只手伸懒腰的,出家人连咳嗽都是轻轻地咳,走起路来哪有像在家人那样摇摇晃晃的。很多年前美国有个年轻的华裔钢琴家,人家对他的父亲赞叹,父亲笑笑:“哪里?全是我一根鞭子抽出来的。”父亲对他要求高,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成就,所谓严师出高徒。
释迦佛对出家人要求高,当然出家人修得好,怎么有人会说与释迦佛相反的话,说出家修不好,在家修得好。也不根据事实,也不根据条件,也不根据释迦佛对哪种弟子要求高。至于有些出家人不像出家人,这是另外一码事,因为他不能代表出家人。就算有的出家人不像样,他也会慢慢觉悟,也会慢慢变过来的,不能把人看死啊!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,
正法得久住
提要:
·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,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
·持戒清净能滋润众生心田,师徒相继能流润尽未来
·受戒要清净如法,学戒要五年,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我们的师
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,
佛弟子都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
“依戒修梵行,正法得久住”凡是佛弟子,全要走上一条清净的道路。梵就是清净,在清净道路上的伴侣就叫梵行侣。起烦恼了就不清净,所以同学之间不能怄气。你怄气,他不高兴,就变成烦恼侣了。有人一怄气就要冒火、吵架。有的人蛮有功夫,也不吵架,可是这个气在肚子里几天都不会消失,很有功夫,所以叫气功。(众笑)忏悔文里有:“不敬梵行侣”,同学们要互相恭敬,你烦恼这么重,人们也很难对你起恭敬心。
释迦佛说过:如来在世,以如来为师;如来涅槃,以戒为师。你没有戒什么都修不起来,连止恶修善,你都没有一个标准,还谈什么正法久住?只不过是对佛法有兴趣、有爱好、喜欢研究,佛法变成一种传统文化了。
持戒清净能滋润众生心田,
师徒相继能流润尽未来
“流润尽未来”,流润,像长江的水那样一直流下去,滋润两边的土地。有戒律一代传一代传下去,就能滋润众生的心田,使这块清净的心田长出萌芽,开花结果。“尽未来”,一直传下去,这靠什么力量?靠人的力量,佛法有句话,叫传灯,意思就是师父传给徒弟,以后徒弟当师父了,又传给徒弟,好像这盏油灯,快要灭掉了,就用这盏油灯的火去点燃下一盏油灯,只有这个方法才能使灯火一直不灭。师父没有徒弟了,那这个灯火传给谁啊?或者虽有油,可是这盏油灯里的油有杂质,烧到半路熄掉了,你怎么传下去?这两种情况最危险。
受戒要清净如法,学戒要五年,
戒律清净的比丘也是我们的师
还有一种,当师父的半路里变节腐烂了,自己犯戒,不要戒了,自己没有戒怎么能给别人传戒呢?所以为师的自己首先要有戒,才能为弟子传戒。如果当师的连戒本都背不出来,岂不笑话!好比一个女的没有子宫,会生孩子吗?如果给你传戒的戒师戒律不清净,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。好比妈妈血里有毒,生下来孩子血里也有毒。所以你们要受戒先看看清,这个道场清净不清净,戒师清净不清净。
有的地方授戒时很隆重,要一个月,听说还有的地方要两个月。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学戒。要学戒两个月还不够,要五年!对戒重视不重视,要根据给你授戒的师本身戒律清净不清净,授戒是否如法,学戒是否认真。打个比方,有些病是遗传的,也有许多病是传染来的,父母有皮肤病,生出来孩子也容易犯皮肤病,因为体内有毒。所以戒师本人的戒必须清净,两百五十条具足戒,持得非常清净的比丘师父,你不跟他学跟谁学啦?今天就讲到这儿。(2002.6.11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戒是事缘,无事缘起不能制戒
提要:
·结戒有十义,遍通各各戒
·讲经得有请,未请也可讲,但不能随处乱讲,不懂装懂,更不能错见邪说
·戒是事缘,无事缘起不能制戒
·我们订的规章制度,主要是起到保护和爱护的作用
佛语舍利弗 时至我自知 结戒有十义,遍通各各戒
能海上师说~“谓戒之一事,非同经论、有请即说,而戒是事缘,无事缘起不能制戒。设制者,未来众生,必怨世尊对弟子无事强立制,令人恼不得自在。若弟子有漏,乃发生后,才能依事制戒。然制戒之前,先明结戒十义,摄取于僧、乃至正法久住也。”
~制戒有因缘,随因缘而制戒,随病而制戒,弟子有这一病,就制某一戒来对治。
~十义中一摄取于僧是因,十正法久住是果,其中八条是缘。
能海上师说~“二百五十戒,每戒皆具十义,从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,由此可见制戒之重要。今人称为小乘,实可悲也。经云菩萨观众生痛苦,愍正法数故,发无上心,行菩萨行,乃至舍命护持正法。今人颇于正法无知无解,辄言我是大乘,而弃舍如来正法,实乃狮虫,非实菩萨也。”
结戒有十义,遍通各各戒
“佛语舍利弗,时至我自知,结戒有十义,遍通各各戒”,佛对舍利弗说,“到时候我自会知道的。”结戒有十种意义,每一条戒都具备这十种意义。
讲经得有请,未请也可讲,
但不能随处乱讲,不懂装懂,更不能错见邪说
能海上师说,“谓戒之一事,非同经论,有请即说”。戒跟经论不同,讲经说法有请就可以讲。没有请,能不能讲?也能讲,这是出于菩提心、大悲心的关系,一般都要请了再讲,这是对法的尊重。但是众生往往不知道请法,众生不请,你一直等着他请,这也不是个办法,所以有时不请也讲。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很热心,自己也喜欢讲,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一开口就讲佛法,这样也太随便了。有人难免还带着自身的烦恼,好表现自己,其实他佛法并不太懂,稍微看了几本书,听了一点点,心里高兴,就到处讲,讲到后来难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挥,开出去收不回来了,乃至海阔天空地乱讲,这更不恰当。所以讲经说法要凭菩提心,即使平常谈佛法,最要紧的是:你懂就说,不懂就不说,千万不要为了面子,不懂装懂,随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讲。讲错了就把法搞乱了,这叫乱法罪,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。
戒是事缘,无事缘起不能制戒
释迦佛对舍利弗说:到时候,我自会制戒。因为“戒是事缘”,是根据事情的因缘而制戒,“无事缘起不能制戒”,事情还没有发生就不能制戒。“设制者,未来众生,必怨世尊对弟子无事强立制”,如果事情还没有发生,就制定戒律,未来的众生就要埋怨世尊对弟子无事也强制戒,没有出现什么事情,条条框框一条一条多得不得了。
我们订的规章制度,主要是起到保护和爱护的作用
我们这里的规章制度全是有事情而制定的。譬如出门要两个人结伴外出,男众老同学在没有人作伴时,一个人也可以。为什么要两个人呢?互相保护。例如现在天气很热,一个人出去万一中暑了,倒在路边,谁来管你啊?两个人出去,另一个人打电话回来,我们就会派人去接你,这是爱护你。有人却说是监督,说监督也可以,看你有没有在小摊上买羊肉串、牛肉串,有没有溜到里边看电视,有没有乘机在街上转三圈。这也是爱护你啊,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修行习惯,不要被自由散漫冲垮了。
又如规章制度规定:打电话要讲普通话,只能在办公室打。有人嫌不方便,一个人出去打电话,好长时间没有回来,因为他要打电话给他的女朋友。据说拎起电话,就听到女朋友在哭。本来他发心要出家,结果被女朋友哭回去了。你在办公室打电话说普通话,同学就要提醒你:有事就讲,没事情别谈个不完,电话只是报个平安。假如是个不正当的人,或许是逃犯?或许是邪教呢?到外面去打电话,谁也不知道他讲了些什么。一个单位有这么多人,规章制度就是保护这么多人不要出事。那个时候订的学员守则、规章制度,差不多都是根据现实中的事情而订的。
[转载自-佛教菩提心网]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60~6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