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女居士第四位。這不是不平等,如果絕對平等,走路怎麼走啊?如果這條路只能走一個人,四衆弟子一列橫隊,一個也走不過去,那麼當然要有個順序喽。說這樣是不是男尊女卑?不是!因爲男的煩惱比較少一點,女的煩惱多一點,男的不大會哭,女生容易哭。(衆笑)而且男的力氣大,女的力氣小,男的力氣大走在前面等于保護你,有什麼不好呢?
佛門平等,兄妹不得談戀愛,哥哥不能欺侮弟弟
反過來說,不要忘記平等。比丘、比丘尼應該是兄妹關系,哥哥要愛護妹妹,不能欺負妹妹,妹妹要尊重哥哥。兄妹之間不得談戀愛,(衆笑)這是講道理嘛。你們男衆也是如此,比丘是哥哥,沙彌是弟弟,比丘怎麼好欺負沙彌?要有愛護心,要有平等心,要有慈悲心,也要有恭敬心。
進佛門要抛棄世俗上的等級觀念,
上壓下,會出現階級萌芽
佛門裏不應該出現新的階級,因爲釋迦佛是反階級的。印度的階級觀念最嚴重。我記得你們演出的《優波離出家》,優波離就是最低層的階級。在世俗上有等級,在釋迦佛那裏一律平等,所以世俗上的一切生活習慣、生活用品、階級觀念進了佛門全部要掃除。
如果佛門出現了階級萌芽,這就不好。佛門是平等的,不要出現上層壓下層,有權勢的人去壓沒有權勢的,用種種社會上的方法拉攏關系等等,使得你一動也不好動,這都是不應該有的現象。當然在你們學生裏邊可能問題並不大,我今天只是提醒你們,不要失去佛弟子應有的平等,我是一顆菩提心想把佛教搞好。如果人壓人的風氣發展起來了,新的階級觀念就會在佛門裏出生了。今天講到這兒。(第十四講完 2002.6.4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頌: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來
不廣說經法 未結戒說戒
時人根善利 但說教授戒
諸惡莫作等 皆除惑證道
釋迦佛爲正法久住而製戒
提要:
·釋迦佛爲正法久住而製戒
·要求懂,要重視經驗,不可過于自信
·嚴是管得很細致,小事情也不能違反規定
·不接受管的人到老就老氣橫秋
釋迦佛爲正法久住而製戒
“尊者舍利弗,請問于世尊,過去等正覺,何者法久住,何者法不久,願如來指授。佛告舍利弗,毗婆屍式棄,拘留孫迦葉,四佛法久住,由廣說經法,結戒亦說戒。拘那含牟尼,毗舍二如來,不廣說經法,未結戒說戒,時人根善利,但說教授戒,諸惡莫作等,皆除惑證道。”這一段講的就是製戒因緣,佛怎麼會製戒的,是由于舍利弗的請問:在過去佛裏邊,哪些佛他的佛法能久住,哪些佛他的法不能久住?佛就把過去佛的情況講一講,因爲佛無所不知。譬如我們也常會發問:“你知道過去辦這種事業的,哪些人是成功的,哪些人不成功?”一般人不可能無所不知,我們是根據生活經驗,也就是說根據過去看到的以及自身的體驗來回答的。
要求懂,要重視經驗,不可過于自信
老話說“若要好,問叁老”,老人有老人的經驗,年輕人過于自信,往往失敗的很多。年輕人有他的優點,充滿熱情,血氣方剛,精神是好,但也有他的缺點,經驗不夠,又不大肯請教別人。我們常聽到一句話,“初生牛犢不怕虎”,初生的小牛看見老虎它不怕的。這個不怕的精神當然是好,可它沒有經驗,你再怎麼不怕,老虎也會把你吃掉。沒有經驗,不懂得危險的人經常犯錯誤,甚至會拿雞蛋去碰石頭。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要求懂,所以要虛心地跟有經驗的人學習。比如出國前首先要知道外國的風俗習慣,否則你一到外國,人家就覺得你很不禮貌,對你印象就很壞。在國內,你要去拜訪一個人,你什麼時候去都可以。在外國,首先要經過他同意你才能去,有的還規定的:星期幾專門接待客人。如果你冒冒失失地去了,外國人認爲你不禮貌。
嚴是管得很細致,小事情也不能違反規定
有人說我們訂的製度很嚴,這裏女衆部更嚴。所謂嚴不是凶,嚴就是管得很細致。這有幾種情況:第一種,人家不知道,那你總要先跟他講清楚,否則你也不能說他不禮貌;還有一種,講清楚了他也不做,或者做得很隨便。譬如,規定進我房間要敲門,新來的學生不會不遵守,老學生中間最老的,跟我最靠近的,經常要來找我的,隨隨便便,不敲門就進來。你們看成是小事情,其實是違反規章製度的。我現在因爲生病,也就不批評了。從前我一看到你違反規矩我就要批評,前天有人沒敲門就進來了。還有人更好笑,人已經走進來了,再在門上敲敲。敲門是要人家同意你進來方才能進來,你進都進來了,還敲什麼門呀?太隨便了。
不接受管的人到老就老氣橫秋
佛協文教部最近來了七八個新同學,表現都很好。有的老同學反而比不上這些新的,閑話特別多:“這些新來的竟然管到老同學頭上來了!”他管錯了沒有?沒有管錯你應該慚愧啊,退步了還擺老資格,將來老了就老氣橫秋,目中無人,像佛弟子嗎?別看這種人在我面前很聽話,因爲他跟傅老師有感情。假如天天在我身邊,被我天天批評,可能也不會聽我話了。這不叫真聽話,什麼叫聽話?我給你指出錯誤,你就要改正,那才叫真聽話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僧團沒有戒,就像一盤散沙
提要:
·善知識給你的指導,那是他的修行經驗,是活的
·僧團沒有戒,就像一盤散沙
·沒有基礎的人,脫離了大衆很難修啊
·不遵守戒律,就等于你不要佛來度你
·誦戒並自說所犯之罪以長善除惡
·愚癡的人易起瞋恨心,不願發露忏悔,毒更深
善知識給你的指導,
那是他的修行經驗,是活的
話再說回來,經驗最重要,善知識有修行經驗,佛學辭典上沒有修行經驗,書上的東西都是死的,善知識給你的指導是活的,差別大了。我講課裏邊有很多插曲,這些插曲就是修行經驗。事實證明,人們很喜歡我這種講課方式。譬如你問我:“我想這樣做可以嗎?”我就以經驗告訴你:“從前也有這樣情況,如果你這樣做,你會失敗的;如果照我的話去做,你會成功的。”
僧團沒有戒,就像一盤散沙
舍利弗請佛指點一下,佛就告訴他,“毗婆屍式棄,拘留孫迦葉,四佛法久住”。過去七佛中的這四尊佛,他們的佛法久住于人間,爲什麼呢?“由廣說經法,結戒亦說戒”。廣說經法,使衆生能夠明白佛法道理,脫離凡夫知見,進入佛之知見。“結戒亦說戒”,結戒是很重要的,沒有戒、沒有規矩,就像一盤散沙,對戒律放松了,也是一盤散沙。一個人怎麼好放松呢?我多年當老師的經驗,一放松就要出事。修行對付煩惱天天像打仗那樣,全靠戒律。戒就是組織,組織僧團沒有戒,就像烏合之衆。煩惱起來就會吵吵鬧鬧,或者自管自,大家也團結不起來了。
沒有基礎的人,脫離了大衆很難修啊
住茅篷的人原意是爲了要專心用功,要了生死。如果盡打妄想,睡到八點鍾才起來,這樣修行十個倒有九個落空,沒人管啊!要麼你是躺在床上“用功”。名義上住茅篷、閉關、用功,脫離了大衆,沒基礎的人很難修啊!大衆的力量最大,依靠大衆是最最重要的,大衆的加持力最大。我年輕時在社會上工作,老幹部一開口就是“組織”,他們對組織很重視,因爲脫離了組織就沒有依靠了。
不遵守戒律,就等于你不要佛來度你
所以佛強調戒律,強調組織,就是使我們快快成就啊!佛製訂了那麼許多戒律、規矩,這些都是度衆生的方法,你不遵守就等于你不要佛來度你。
誦戒並自說所犯之罪以長善除惡
誦戒一個月誦兩次,“每半月終其日集大衆讀戒經,又于半月間,令憶出所犯之罪而說其罪,以長善除惡,梵語叫布薩。不受具足戒者不使得聽。”誦戒的時候不受具足戒的人是不能去聽的,哪怕窗口門口也不准站的。我們以前在昭覺寺的時候,出家師父們每天先誦戒,誦完了打鼓叁下,居士方才可以進去誦經,很嚴肅的。
愚癡的人易起瞋恨心,不願發露忏悔,毒更深
還要把自己犯的戒在大衆裏講出來,有的事情你忘記了,還要回憶出來,假如旁邊有個同學,幫你指出來,這不是更好嗎?現在有些人,誰給他指出來,他就對誰起瞋恨心,意思自己沒想出來就不用說了。即使想出來了,也假裝糊塗,這叫喜歡隱瞞。不發露你怎麼忏悔啊?不肯發露是什麼原因啊?怕說出來丟臉,還有的不服氣。好比腳背上生了瘡,給人看見了不好意思,襯一張油紙,再包棉花,再一塊布把它綁起來,密不透風。結果爛得越來越深了,臭氣都露出來了。陪他去看外科醫生,他還不讓醫生去掉,因爲去掉了包布,瘡暴露出來了,多難爲情啊。醫生管你的呢,就把它剪掉、拆掉,哪怕他疼也不管,目的是爲了給它治病呀!看看是什麼毒瘡,該用什麼藥,還要給他洗幹淨。那些想隱瞞的愚蠢人,最容易養成這種習氣,佛門裏懂法的、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不應該這樣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煩惱自在的地方,流轉生死也自在
提要:
·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時遍處,遍一切自在
·小事也怄氣的人,吹口氣也會動
·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就叫自覺,去掉煩惱就叫自在
·煩惱自在的地方,流轉生死也自在
·利根人不需多說,不多說,佛法就容易滅
·拍桌即悟,何用多說,因未悟才爲你說到今天
拘那含牟尼~簡稱拘那含,譯金寂,是過去七佛中第五佛名,人壽四萬歲時出世
毗舍~毗舍婆佛亦名毗舍浮佛,過去叁十一劫時出世,譯遍一切自在,莊嚴劫中最後一佛
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時遍處,遍一切自在
“拘那含牟尼,毗舍二如來”,這是兩尊佛。拘那含翻譯成金寂,是過去七佛中第五尊佛的名號,在人壽四萬歲時出世,簡稱是拘那含佛。毗舍佛,這也是簡稱,應該是毗舍婆佛,或譯成毗舍浮佛,在過去叁十一劫的時候出世,翻譯漢文就叫遍一切自在。佛種種的功德都歸納總結在佛的名號上。每尊佛都是圓滿的,所以名號雖然不同,其實這尊佛的功德其他的佛也有,其他的佛的功德這尊佛也有。譬如“遍一切自在”,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時遍處的,不管什麼時候,不管什麼地方,他對一切境界都非常自在。
小事也怄氣的人,吹口氣也會動
庭園石頭上刻著四句話,其中一句,“八風吹不動”,那樣就自在了。你們被世間八風吹動沒有?不要說八風了,吹口氣你就動了,所以我們到處都不自在。人們常說“我看不慣”,看不慣就不自在。喜歡評論別人的人,生活中的小事情他也要怄氣,對這個有意見,對那個有意見,全是被八風吹動了。
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就叫自覺,
去掉煩惱就叫自在
如果一個人能提些合理化建議,這是好的,往往事情本身倒不大,因爲心裏有煩惱才提意見。從前有一個比丘尼,曾在五臺山學過戒律,她來到佛協文教部,看到文教部的規章製度,她就說:“這個規章製度完全是修行的法則。”其中有一條:同學之間不得有對立情緒,你能做得到嗎?這種事情糾察也很難幫助,糾察只能看你的臉上是不是好看,你臉上笑嘻嘻的,其實你心裏已經産生對立情緒了,所以要你自覺,自我教育自我改造。去掉煩惱就叫自在,沒有煩惱,生死都自在了,有煩惱就不自在。
煩惱自在的地方,流轉生死也自在
最近這個時期,你們女衆部大家高高興興、歡歡喜喜的,比較安定團結。回憶過去的一個階段呢?來報到的同學走了好多,歸根結底就是不自在,她們的話叫“不適應”。不適應再待下去慢慢會適應的。說起來麼,因爲我們管得太嚴了,實際上爲什麼她不自在啦?煩惱關系呀!同樣是人嘛,也是同樣的規章製度,可能現在比從前還要嚴一點,因爲起了煩惱所以她想逃,逃到哪裏去?逃到一個煩惱自在的地方去,那就是流轉自在。衆生解脫煩惱不容易,流轉生死倒挺容易的,很自在。
利根人不需多說,不多說,佛法就容易滅
這兩尊如來,“不廣說經法,未結戒說戒”,他們說也說,不廣大地說,“未結戒說戒”,也沒有結戒,也沒有說戒,也沒有誦戒,爲什麼這樣呢?因爲時代不同,這兩尊佛的時代,“時人根善利”,人的根機非常善利,利就是利根,善就是善良。“但說教授戒,諸惡莫作等,皆除惑證道”。只要跟他說一點佛的教導,給他們授授戒就可以了,用不著結戒誦戒,乃至于講講簡單的開示,“諸惡莫作等,皆除惑證道”,都能夠斷盡煩惱,證果。除惑,除掉煩惱,證道,就是證果。因爲他們根機很利呀,一聽到,馬上接受,馬上做到。可是這兩尊佛涅槃以後,佛法就沒久住,因爲當初沒有廣說經法,沒有一種組織,後世的人根機沒有前面的人好,越到後來根機越差了,所以這兩尊佛的正法很快就滅掉。
拍桌即悟,何用多說,因未悟才爲你說到今天
我看在法師或者居士講經說法中,也沒有像我這麼樣,講的時間特別長,如果你嫌我羅嗦,不妨試試看,如果你能聽一兩句話,就證阿羅漢果,那麼你可以說我羅嗦。哪怕你打瞌睡,不容易聽進去,我一拍桌,“諸惡莫作”,你印象深刻,證果了,(衆笑)那麼我何必自討苦吃,還要講不完地講。你都達到目的了,還要學什麼呢?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50~5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