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女居士第四位。这不是不平等,如果绝对平等,走路怎么走啊?如果这条路只能走一个人,四众弟子一列横队,一个也走不过去,那么当然要有个顺序喽。说这样是不是男尊女卑?不是!因为男的烦恼比较少一点,女的烦恼多一点,男的不大会哭,女生容易哭。(众笑)而且男的力气大,女的力气小,男的力气大走在前面等于保护你,有什么不好呢?
佛门平等,兄妹不得谈恋爱,哥哥不能欺侮弟弟
反过来说,不要忘记平等。比丘、比丘尼应该是兄妹关系,哥哥要爱护妹妹,不能欺负妹妹,妹妹要尊重哥哥。兄妹之间不得谈恋爱,(众笑)这是讲道理嘛。你们男众也是如此,比丘是哥哥,沙弥是弟弟,比丘怎么好欺负沙弥?要有爱护心,要有平等心,要有慈悲心,也要有恭敬心。
进佛门要抛弃世俗上的等级观念,
上压下,会出现阶级萌芽
佛门里不应该出现新的阶级,因为释迦佛是反阶级的。印度的阶级观念最严重。我记得你们演出的《优波离出家》,优波离就是最低层的阶级。在世俗上有等级,在释迦佛那里一律平等,所以世俗上的一切生活习惯、生活用品、阶级观念进了佛门全部要扫除。
如果佛门出现了阶级萌芽,这就不好。佛门是平等的,不要出现上层压下层,有权势的人去压没有权势的,用种种社会上的方法拉拢关系等等,使得你一动也不好动,这都是不应该有的现象。当然在你们学生里边可能问题并不大,我今天只是提醒你们,不要失去佛弟子应有的平等,我是一颗菩提心想把佛教搞好。如果人压人的风气发展起来了,新的阶级观念就会在佛门里出生了。今天讲到这儿。(第十四讲完 2002.6.4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5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颂: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来
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
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
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
释迦佛为正法久住而制戒
提要:
·释迦佛为正法久住而制戒
·要求懂,要重视经验,不可过于自信
·严是管得很细致,小事情也不能违反规定
·不接受管的人到老就老气横秋
释迦佛为正法久住而制戒
“尊者舍利弗,请问于世尊,过去等正觉,何者法久住,何者法不久,愿如来指授。佛告舍利弗,毗婆尸式弃,拘留孙迦叶,四佛法久住,由广说经法,结戒亦说戒。拘那含牟尼,毗舍二如来,不广说经法,未结戒说戒,时人根善利,但说教授戒,诸恶莫作等,皆除惑证道。”这一段讲的就是制戒因缘,佛怎么会制戒的,是由于舍利弗的请问:在过去佛里边,哪些佛他的佛法能久住,哪些佛他的法不能久住?佛就把过去佛的情况讲一讲,因为佛无所不知。譬如我们也常会发问:“你知道过去办这种事业的,哪些人是成功的,哪些人不成功?”一般人不可能无所不知,我们是根据生活经验,也就是说根据过去看到的以及自身的体验来回答的。
要求懂,要重视经验,不可过于自信
老话说“若要好,问三老”,老人有老人的经验,年轻人过于自信,往往失败的很多。年轻人有他的优点,充满热情,血气方刚,精神是好,但也有他的缺点,经验不够,又不大肯请教别人。我们常听到一句话,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初生的小牛看见老虎它不怕的。这个不怕的精神当然是好,可它没有经验,你再怎么不怕,老虎也会把你吃掉。没有经验,不懂得危险的人经常犯错误,甚至会拿鸡蛋去碰石头。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要求懂,所以要虚心地跟有经验的人学习。比如出国前首先要知道外国的风俗习惯,否则你一到外国,人家就觉得你很不礼貌,对你印象就很坏。在国内,你要去拜访一个人,你什么时候去都可以。在外国,首先要经过他同意你才能去,有的还规定的:星期几专门接待客人。如果你冒冒失失地去了,外国人认为你不礼貌。
严是管得很细致,小事情也不能违反规定
有人说我们订的制度很严,这里女众部更严。所谓严不是凶,严就是管得很细致。这有几种情况:第一种,人家不知道,那你总要先跟他讲清楚,否则你也不能说他不礼貌;还有一种,讲清楚了他也不做,或者做得很随便。譬如,规定进我房间要敲门,新来的学生不会不遵守,老学生中间最老的,跟我最靠近的,经常要来找我的,随随便便,不敲门就进来。你们看成是小事情,其实是违反规章制度的。我现在因为生病,也就不批评了。从前我一看到你违反规矩我就要批评,前天有人没敲门就进来了。还有人更好笑,人已经走进来了,再在门上敲敲。敲门是要人家同意你进来方才能进来,你进都进来了,还敲什么门呀?太随便了。
不接受管的人到老就老气横秋
佛协文教部最近来了七八个新同学,表现都很好。有的老同学反而比不上这些新的,闲话特别多:“这些新来的竟然管到老同学头上来了!”他管错了没有?没有管错你应该惭愧啊,退步了还摆老资格,将来老了就老气横秋,目中无人,像佛弟子吗?别看这种人在我面前很听话,因为他跟傅老师有感情。假如天天在我身边,被我天天批评,可能也不会听我话了。这不叫真听话,什么叫听话?我给你指出错误,你就要改正,那才叫真听话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5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僧团没有戒,就像一盘散沙
提要:
·善知识给你的指导,那是他的修行经验,是活的
·僧团没有戒,就像一盘散沙
·没有基础的人,脱离了大众很难修啊
·不遵守戒律,就等于你不要佛来度你
·诵戒并自说所犯之罪以长善除恶
·愚痴的人易起瞋恨心,不愿发露忏悔,毒更深
善知识给你的指导,
那是他的修行经验,是活的
话再说回来,经验最重要,善知识有修行经验,佛学辞典上没有修行经验,书上的东西都是死的,善知识给你的指导是活的,差别大了。我讲课里边有很多插曲,这些插曲就是修行经验。事实证明,人们很喜欢我这种讲课方式。譬如你问我:“我想这样做可以吗?”我就以经验告诉你:“从前也有这样情况,如果你这样做,你会失败的;如果照我的话去做,你会成功的。”
僧团没有戒,就像一盘散沙
舍利弗请佛指点一下,佛就告诉他,“毗婆尸式弃,拘留孙迦叶,四佛法久住”。过去七佛中的这四尊佛,他们的佛法久住于人间,为什么呢?“由广说经法,结戒亦说戒”。广说经法,使众生能够明白佛法道理,脱离凡夫知见,进入佛之知见。“结戒亦说戒”,结戒是很重要的,没有戒、没有规矩,就像一盘散沙,对戒律放松了,也是一盘散沙。一个人怎么好放松呢?我多年当老师的经验,一放松就要出事。修行对付烦恼天天像打仗那样,全靠戒律。戒就是组织,组织僧团没有戒,就像乌合之众。烦恼起来就会吵吵闹闹,或者自管自,大家也团结不起来了。
没有基础的人,脱离了大众很难修啊
住茅篷的人原意是为了要专心用功,要了生死。如果尽打妄想,睡到八点钟才起来,这样修行十个倒有九个落空,没人管啊!要么你是躺在床上“用功”。名义上住茅篷、闭关、用功,脱离了大众,没基础的人很难修啊!大众的力量最大,依靠大众是最最重要的,大众的加持力最大。我年轻时在社会上工作,老干部一开口就是“组织”,他们对组织很重视,因为脱离了组织就没有依靠了。
不遵守戒律,就等于你不要佛来度你
所以佛强调戒律,强调组织,就是使我们快快成就啊!佛制订了那么许多戒律、规矩,这些都是度众生的方法,你不遵守就等于你不要佛来度你。
诵戒并自说所犯之罪以长善除恶
诵戒一个月诵两次,“每半月终其日集大众读戒经,又于半月间,令忆出所犯之罪而说其罪,以长善除恶,梵语叫布萨。不受具足戒者不使得听。”诵戒的时候不受具足戒的人是不能去听的,哪怕窗口门口也不准站的。我们以前在昭觉寺的时候,出家师父们每天先诵戒,诵完了打鼓三下,居士方才可以进去诵经,很严肃的。
愚痴的人易起瞋恨心,不愿发露忏悔,毒更深
还要把自己犯的戒在大众里讲出来,有的事情你忘记了,还要回忆出来,假如旁边有个同学,帮你指出来,这不是更好吗?现在有些人,谁给他指出来,他就对谁起瞋恨心,意思自己没想出来就不用说了。即使想出来了,也假装糊涂,这叫喜欢隐瞒。不发露你怎么忏悔啊?不肯发露是什么原因啊?怕说出来丢脸,还有的不服气。好比脚背上生了疮,给人看见了不好意思,衬一张油纸,再包棉花,再一块布把它绑起来,密不透风。结果烂得越来越深了,臭气都露出来了。陪他去看外科医生,他还不让医生去掉,因为去掉了包布,疮暴露出来了,多难为情啊。医生管你的呢,就把它剪掉、拆掉,哪怕他疼也不管,目的是为了给它治病呀!看看是什么毒疮,该用什么药,还要给他洗干净。那些想隐瞒的愚蠢人,最容易养成这种习气,佛门里懂法的、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不应该这样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5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烦恼自在的地方,流转生死也自在
提要:
·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时遍处,遍一切自在
·小事也怄气的人,吹口气也会动
·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就叫自觉,去掉烦恼就叫自在
·烦恼自在的地方,流转生死也自在
·利根人不需多说,不多说,佛法就容易灭
·拍桌即悟,何用多说,因未悟才为你说到今天
拘那含牟尼~简称拘那含,译金寂,是过去七佛中第五佛名,人寿四万岁时出世
毗舍~毗舍婆佛亦名毗舍浮佛,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,译遍一切自在,庄严劫中最后一佛
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时遍处,遍一切自在
“拘那含牟尼,毗舍二如来”,这是两尊佛。拘那含翻译成金寂,是过去七佛中第五尊佛的名号,在人寿四万岁时出世,简称是拘那含佛。毗舍佛,这也是简称,应该是毗舍婆佛,或译成毗舍浮佛,在过去三十一劫的时候出世,翻译汉文就叫遍一切自在。佛种种的功德都归纳总结在佛的名号上。每尊佛都是圆满的,所以名号虽然不同,其实这尊佛的功德其他的佛也有,其他的佛的功德这尊佛也有。譬如“遍一切自在”,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时遍处的,不管什么时候,不管什么地方,他对一切境界都非常自在。
小事也怄气的人,吹口气也会动
庭园石头上刻着四句话,其中一句,“八风吹不动”,那样就自在了。你们被世间八风吹动没有?不要说八风了,吹口气你就动了,所以我们到处都不自在。人们常说“我看不惯”,看不惯就不自在。喜欢评论别人的人,生活中的小事情他也要怄气,对这个有意见,对那个有意见,全是被八风吹动了。
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就叫自觉,
去掉烦恼就叫自在
如果一个人能提些合理化建议,这是好的,往往事情本身倒不大,因为心里有烦恼才提意见。从前有一个比丘尼,曾在五台山学过戒律,她来到佛协文教部,看到文教部的规章制度,她就说:“这个规章制度完全是修行的法则。”其中有一条:同学之间不得有对立情绪,你能做得到吗?这种事情纠察也很难帮助,纠察只能看你的脸上是不是好看,你脸上笑嘻嘻的,其实你心里已经产生对立情绪了,所以要你自觉,自我教育自我改造。去掉烦恼就叫自在,没有烦恼,生死都自在了,有烦恼就不自在。
烦恼自在的地方,流转生死也自在
最近这个时期,你们女众部大家高高兴兴、欢欢喜喜的,比较安定团结。回忆过去的一个阶段呢?来报到的同学走了好多,归根结底就是不自在,她们的话叫“不适应”。不适应再待下去慢慢会适应的。说起来么,因为我们管得太严了,实际上为什么她不自在啦?烦恼关系呀!同样是人嘛,也是同样的规章制度,可能现在比从前还要严一点,因为起了烦恼所以她想逃,逃到哪里去?逃到一个烦恼自在的地方去,那就是流转自在。众生解脱烦恼不容易,流转生死倒挺容易的,很自在。
利根人不需多说,不多说,佛法就容易灭
这两尊如来,“不广说经法,未结戒说戒”,他们说也说,不广大地说,“未结戒说戒”,也没有结戒,也没有说戒,也没有诵戒,为什么这样呢?因为时代不同,这两尊佛的时代,“时人根善利”,人的根机非常善利,利就是利根,善就是善良。“但说教授戒,诸恶莫作等,皆除惑证道”。只要跟他说一点佛的教导,给他们授授戒就可以了,用不着结戒诵戒,乃至于讲讲简单的开示,“诸恶莫作等,皆除惑证道”,都能够断尽烦恼,证果。除惑,除掉烦恼,证道,就是证果。因为他们根机很利呀,一听到,马上接受,马上做到。可是这两尊佛涅槃以后,佛法就没久住,因为当初没有广说经法,没有一种组织,后世的人根机没有前面的人好,越到后来根机越差了,所以这两尊佛的正法很快就灭掉。
拍桌即悟,何用多说,因未悟才为你说到今天
我看在法师或者居士讲经说法中,也没有像我这么样,讲的时间特别长,如果你嫌我罗嗦,不妨试试看,如果你能听一两句话,就证阿罗汉果,那么你可以说我罗嗦。哪怕你打瞌睡,不容易听进去,我一拍桌,“诸恶莫作”,你印象深刻,证果了,(众笑)那么我何必自讨苦吃,还要讲不完地讲。你都达到目的了,还要学什么呢?
[转载自-佛教菩提心网]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50~5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