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60~69)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0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钝根更需广学多闻,

  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

  提要:

  ·要证果才无学,有人未证果就去抱孙子了

  ·钝根更需广学多闻,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

  ·修行要活着修证,不能等死了再看

  ·修行的时光极宝贵,还有时间起烦恼吗?

  ·修行人要把烦恼转移掉,让心情轻松一点

  要证果才无学,有人未证果就去抱孙子了

  前几年,苏州的同学邀我到园林里去喝茶,我哪有时间喝茶?他们说:“老师,一边喝,一边讲法,这样调剂调剂也蛮好。”其实他们有个企图: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,突然问他一个问题,他一回答,这个回答最宝贵,南方人叫偷关子。他们认为讲经说法都是一般的,只有在生活里谈谈,突然提问,看你怎么回答。那次有人问我,“我们跟你学了很久,到底要学到啥个时候才学完啊?”我马上回答:“你证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别学了。”可惜呀,秘诀倒拿去了,还没有证阿罗汉果已经去抱小孙子了(众笑)。末法时期众生真难度!不一定笨,就是习气太深。

  我们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,全叫有学位,所以天天要说法,天天要自己依教奉行断烦恼,天天要遵守规章制度,天天要检查自己犯戒了没有。

  钝根更需广学多闻,

  要在法上去悟到佛法的真谛

  今天即使你是利根,也是钝根里边的利根。我说的钝根不是消极的:“因为都是钝根,所以不宜多学,还是抓一句最好。”而是因为我们是钝根,所以要虚心,要加倍地学,加倍地努力。就像老师对学生说:“你虽然考试成绩不好,因为你体弱病多,没关系,你只要多用功一点,你成绩也会好起来的。”老师从来也没有说:“你真是钝根,你只要每天做一个题目1+1=2就可以了。”结果考试只考了10分,“你在“10”后面再加个“0”就行了。”岂不笑话?修行可不能投机取巧,可不能搞假呀,要老老实实、脚踏实地去悟到佛法的真谛。

  修行要活着修证,不能等死了再看

  我们能遇到释迦佛出世,今天还能够听到佛法,这是极大的福报啊!可是我们今天,与过去这两尊佛所度的众生相比,远远比不上。这两尊佛出世的时候,人寿是八万岁、四万岁。释迦佛到最苦最苦、业障最重的娑婆世界来成佛,人寿一百岁,已经很少了,根机这么钝了,还要不肯学,不要听法,不持戒,那岂不更没希望了?如果我们努力呢?我们来看看事实,释迦佛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,证阿罗汉果的人多多少少?修行是活着修的,证阿罗汉果是活着证的,如果修行都要等到死了去修,那么你活着的时候可以尽管去敲敲打打,反正要等到死了才说话嘛。

  修行的时光极宝贵,还有时间起烦恼吗?

  假如说我们要听法修行、断烦恼,要活着的时候证阿罗汉果,时间怎么好浪费啊?人的生命时光是最宝贵的,六道里人是最宝贵的!如果你真正能够觉悟,真正能够修行的话,你也忙得没时间起烦恼了。你们所以起烦恼,就因为太闲了,人生几何啊!还有时间起烦恼?

  修行人要把烦恼转移掉,让心情轻松一点

  我今年73岁,你们将来73岁也会来的。你们看看,一期一期的杂志全是我编的,我哪有时间打闲岔?你们总是看我在桌子上写,真叫分秒必争啊!还有人说:“傅老师这个人,刚才看他还在生气,怎么一会儿一点气也没有了。”没时间再生气了,生起气来怎么工作啊?连字都会看错、写错,而且坐立不安,气得来躺在床上“唉……”。(众笑)一想起工作,我这个气就没了,忙着工作了。从心理学说,这叫注意力转移。我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,因为脑子动得太多了。有时候还跟你们说说笑笑,这也是为了让脑子休息休息,算是个调剂。有人说傅老师喜欢逗人。我不逗你会笑吗?劝导了两个小时,你脸还是很难看,逗你一下你的脸就像朵花了。

  你们与其把时间放在烦恼上,还不如把时间放在风趣上。譬如你正在起烦恼,忽然说了几句风趣话,他说:“今天晚上我想早一点睡觉。”你说:“什么?今天晚上你想早点证果?”大家哈哈笑了。总比你烦恼好。每天笑三次,身体健康。有烦恼的人身体总是胖不起来的,心不宽嘛。说烦恼重的人,也会胖,那是因为皮下猪油太多了(众笑)。(第十五讲完2002.6.5)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1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钝根烦恼重,

  应多学法,以法调伏自己

  提要:

  ·根利烦恼轻,容易除惑证道

  ·钝根烦恼重,应多学法,以法调伏自己

  ·娑婆众生业障重,越简单越不起作用,所以释迦佛说四谛法

  ·末法众生图简单,做不到也不知惭愧

  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

  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

  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

  彼二佛示灭 种种姓出家

  ~佛在世时,一种姓出家(释迦种姓),清净心出家。佛灭度后,时人根基薄,有不具清净心出家,有出家后不舍在家地位,乃种种姓出家。

  时久生疲厌 无经律摄持

  令正法速灭 若众花散置

  ~众花表比丘,出家人如念珠,线散则散。

  无线贯穿故 被风则涣散

  ~线即经与戒,以线串花,挂于项间。

  ~风即五欲之风,世间八风(因无经律摄持故)。

  

  

  根利烦恼轻,容易除惑证道

  今天我们继续讲,“拘那含牟尼、毗舍二如来,不广说经法,未结戒说戒”,为什么过去这两尊佛出世,没有广大地讲经说法,也没有结戒、说戒呢?“时人根善利,但说教授戒,诸恶莫作等,皆除惑证道”,因为当时人的根机很利,只要跟他们说一些简单的教导,给他们授戒就可以了,乃至简单到跟他们说“诸恶莫作”等,都能够断除烦恼而证道。

  佛法能缩,缩到很简单,能开,开到很广大。为什么几句简单扼要的话,也能使人证道呢?如果根机利,能触类旁通,你跟他说一点,他能想到十点。如果这个人素质又好——修行人的素质就看他烦恼轻还是烦恼重,烦恼轻的人修起来就快,容易去掉烦恼,再加上根利,就容易证果。就好比这个人抵抗力很强,身体很棒,平时很少生病,偶然生一点小病,吃一点药马上就好。

  钝根烦恼重,应多学法,以法调伏自己

  虽然有这样的事实,但是你抓住这一点,你就要犯片面的错误。换一个病人,病很重,抵抗力又差,你说“就吃那么点药就可以了”,那是不根据实际情况了。现在佛门里这种情况多啊,自己愚痴,没有智慧,还极力宣传“用不着吃那么多药”,不管病轻病重都给那么一点药,那种人能当医生吗?还说出种种的道理,一面说末法时期众生烦恼重、业障重,脾气坏,又说他们怕药苦,你就别找这个麻烦了,给他吃一点药也就行了。结果病人病越来越重,烦恼病、业障病重了,反而说药越简单越好,害人就是害在这里。

  应该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更要学佛法,更要断烦恼,越广学多闻越好,因为毛病重了嘛。如果他不好好断烦恼,更要用各种方法来调伏,要慈威双摄。

  现在的人差不多都受了“钝根、末法众生”这种话的影响,戴上了自卑的帽子,把自己看得一点办法也没有。没有想学佛法断烦恼的信心,那你怎么修行?我们承认我们是末法时期众生,是钝根、烦恼重、业障重,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努力学法,因为病重了,才要多吃一点药。

  娑婆众生业障重,

  越简单越不起作用,所以释迦佛说四谛法

  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,跟过去佛出世时相比,人的根机已经差得很远了。光说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这两句话已经不行了,烦恼越重、根机越差、业障越重,越说简单越不起作用。释迦佛就把修行的方法从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扩大到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第一次说,五比丘中有两个证果,释迦佛只好再说得明确一点,另外二个比丘才证果,说了三次五比丘全证果了,所以历史上就有了三转十二*轮。

  末法众生图简单,做不到也不知惭愧

  唐朝有位禅师,他在树上搭了一个窝,每天就在里边坐禅,所以人家称他“鸟窠禅师”。有位著名的诗人请禅师给他开示,禅师只说了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这个诗人不仅没有开悟,反而起烦恼了,责问禅师:“今天我诚心来请禅师开示,你怎么只讲这两句连三岁小孩也知道的话给我听?”鸟窠禅师就朝他笑笑:“三岁小孩都知道,我看你就做不到。”一句点破,这位大诗人脸就红了,他也懂得惭愧啊。现在不是唐朝了,现在的佛弟子不知脸红,不知惭愧。从这个公案来看,问题在你做不到,你做到了就行了。

  

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6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末法众生无经律摄持,

  会使正法速灭

  提要:

  ·“愚者说更殷”才能解决问题

  ·什么都没弄明白,种种弊端就会发生了

  ·佛示灭后,如果没有经律的摄持,会令正法速灭

  ·中国僧人都姓释,仍有难舍世俗心

  “愚者说更殷”才能解决问题

 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现在差不多有文化的佛弟子全懂,可是谁做到了?那时候的人根机利,只要说一个大概给他听,他就会做到细则,这就能达到全面、圆满。现在人即使简单地知道一个轮廓,里边的东西还不知道,还自作聪明地认为就是叫我别做坏事,多做好事。其实连这点也没做到,有时做了坏事,还说没做坏事,现在众生烦恼重,坏事干得多,你不给他指出来,不给他分析,他还不知道呢。比如你跟他说“诸恶莫作”,他只知道骂人是坏事,打人是坏事,偷盗是坏事,还有很多他都不知道:规定晚上八点钟熄灯,没有熄灯,影响了别人,也是坏事;讲这话虽…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60~6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