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到清淨,必須要依戒律,行爲要有個准則嘛。
出家的僧團要有戒律、要有正法
出家是爲了更好的清淨,眼睛要看看清,嗅覺靈敏一點,別把廁所當廚房,竟然到廁所裏面去找米飯吃(衆笑)。你目的是爲了清淨,別跑錯地方了,要看看裏面的僧團清淨不清淨,有沒有正法?帽子高、鈔票多、名望大這些都不要看,關鍵是看有沒有正法有沒有戒律,以戒爲師嘛!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4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要戒行清淨,智慧很大,
能發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當師
提要:
·要戒行清淨,智慧很大,能發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當師
·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因爲證了阿羅漢果,所以稱尊者
·活佛不是活著的佛而是能轉世的修行人
·舍利弗是舍利女的兒子
要戒行清淨,智慧很大,
能發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當師
還有,要觀察剃度師授戒師,他們自己的戒清淨了嗎?一個媽媽血裏有毒,生下來的孩子血裏也有毒。給你授戒的師父,戒不清淨,你受了戒,你得到的戒體也不清淨,哪能隨隨便便的去拿一個紅本本的。佛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,失人身者如大地土,得人身者如爪上土。昨天提到過,有個女的自己還沒有出家,更沒有戒,還給人家剃頭,簡直笑話了。給你剃頭授戒的,自己必須是一個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,具足兩百五十條戒或叁百四十八條戒,而且要夠格才能夠給你授戒。你自己沒有戒,怎麼能給別人授戒呢?一個叫花子,能幫助你做大老板嗎?所以眼睛看看清楚。真正找到一個清淨修行的地方,哪怕生活很苦,只要是在真正修行,師父的戒行清淨,智慧很大,能發菩提心,那麼你到他那兒去出家才不錯呢。 尊者舍利弗
~又作舍利弗多羅。舍利,母名;弗多羅,子之義,爲舍利女之子,故名舍利弗。
舍利,鳥名,因其母眼似此鳥而得名。
摩揭陀國王舍城人,婆羅門種姓,八歲即智力過人,名聞四方,與摩诃目犍連爲知交,後遇馬勝比丘,聞佛所說緣生偈而悟,率徒衆皈依佛,證阿羅漢果,佛贊爲弟子中“智慧第一”先于佛而滅度,爲佛十大弟子之首。
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因爲證了阿羅漢果,所以稱尊者
“尊者舍利弗,請問于世尊,過去等正覺,何者法久住,何者法不久,願如來指授。”舍利弗問釋迦佛,過去諸佛,哪幾位他的佛法能夠久住于人間?哪幾位他的佛法沒有久住于人世間,希望如來(如來就是佛)給我說一說。這叫啓請,啓白如來,請如來說一說。
尊者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佛稱他爲弟子中智慧第一。因爲他證了阿羅漢果,所以稱尊者。現在末法時期,名稱紊亂,連尊者這個名稱也常被人亂用,有的書上寫,尊者某某人,照道理來講,要證果的人才能稱尊者。有篇傳記叫《尊者阿迦曼》,阿迦曼是現代人,因爲世界各地公認他證到阿羅漢果那才可以這麼稱呼。現在比較多的是稱大師、活佛,而且越來越多了,深圳更多,所以深圳的學生問我,“老師,西藏真的有這麼多活佛嗎?”我朝他笑笑:“現在有的一出家就稱“法師”,有的原來稱法師,現在又高升,改稱“大師”了,很多喇嘛現在都稱“活佛”了。”
活佛不是活著的佛而是能轉世的修行人
哪有這樣隨便稱活佛的?活佛不是活著的佛,按照藏文的翻譯,活佛是“能轉世的修行人”,還沒成佛呢。
舍利弗是舍利女的兒子
“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羅”,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,弗多羅是兒子的意思,合起來就是“舍利女的兒子”,所以叫舍利弗多羅。後人把多羅兩個字減掉了,變了舍利弗。因爲他母親,眼睛跟舍利鳥的眼睛很相似,所以他母親名字就叫舍利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4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當年外道棄外道法而歸依佛,
如今衆生,拖泥帶水進佛門
提要:
·舍利弗八歲時,能辯過當時的大論師
·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誦佛所說緣生偈而悟
·當年外道,棄外道法而皈依佛,如今衆生,拖泥帶水地進佛門
·舍利弗先于佛而滅度
·馬勝比丘是最早五比丘之一,聞四谛法而證阿羅漢果
舍利弗八歲時,能辯過當時的大論師
舍利弗,是摩揭陀國王舍城人。婆羅門種姓。印度社會分成四個階級,婆羅門、刹帝利,是兩個高等級的階級,吠舍、首陀羅是低等級階級。婆羅門就是當時印度的修行人。舍利弗在八歲時智力過人,名聞四方。他跟當時的印度論師辯論,大論師還辯不過這個八歲的小孩。他沒有皈依佛之前跟摩诃目犍連爲好朋友。摩诃就是大,摩诃目犍連就是大目犍連。
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誦佛所說緣生偈而悟
“後遇馬勝比丘聞佛所說緣生偈而悟”,因爲他根機很好,他作爲婆羅門的時候,很用功在修行,所以當他有一天路上碰到馬勝比丘,在誦緣生偈時,他一聽之下,深生敬佩,心想我一直在思考宇宙人生的真理,到現在還沒有開悟,這個偈子這麼好啊,就問,“你的師父是誰?”馬勝比丘就告訴他,我師父是釋迦佛。所以他就發心皈依佛。回去召集了自己的二百五十個弟子,說“我要皈依釋迦佛了,你們願意回家的就回家,願意跟我去就跟我去。”二百五十個徒弟全表示,“你去皈依釋迦佛,咱們一起去。”路上碰到了大目犍連,舍利弗把聽到的佛法跟他一說,目犍連很高興,也回去帶了自己的二百五十個弟子一起去出家,從此佛的僧團裏就多了五百零二個人。
當年外道,棄外道法而皈依佛,
如今衆生,拖泥帶水地進佛門
那時皈依佛出家的人,把外道的一切全丟得幹脆徹底。比如優樓頻螺迦葉出家時,他和五百個弟子把外道法器全丟到河中。他的二個弟弟在下遊修行,起初還以爲他哥哥受到強盜的逼迫,趕來一看,發現哥哥出家了,坐在世尊面前聽法。他們也就跟著出家了,把外道的法器全丟了。現在的衆生哪肯這樣,想放又放不下,抓又怕抓死,拖泥帶水婆婆媽媽的。
舍利弗先于佛而滅度
舍利弗皈依了佛,修行證了阿羅漢果。後來,佛到八十歲時告訴大家,如來叁個月以後滅度。舍利弗聽到了心裏難受,他不忍心看到如來涅槃,所以他提出要求,請如來容許讓他先涅槃。如來同意,所以他是先于佛而滅度。 馬勝~五比丘之一
馬勝比丘是最早五比丘之一,聞四谛法而證阿羅漢果
馬勝比丘是最早跟隨釋迦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。釋迦佛做太子時,欲解救衆生的生老病死苦而逾城出家,去雪山洞裏苦行。他父親淨飯王,派了五個大臣勸他回去,還搞了很多的生活用品,說如果太子不回來,這些東西就留給他用,你們好好照顧他。太子哪肯回去,就把東西都分給了當地的村民。五個大臣自己也覺得沒有臉回去,也受太子的精神感動,就在離開太子不遠的地方苦修。
後來太子在雪山洞裏六年苦行,身體太虛弱,要補補身體,所以接受了牧女供養的牛奶,恢複了體力。剛好給五個苦修的大臣看到了,他們說“太子退心了,咱們還陪著他幹什麼,咱們到別的地方修行去。”所以他們到了鹿野苑。太子後來在菩提樹下成佛了,觀察到這五個人最有緣得度,應該先去度他們。五個人看見太子來了就互相通氣,“別理他,別理他”。誰知道太子成佛後的種種功德莊嚴,使他們一看見,就不由自主地起來迎接了。佛陀就跟他們說,“善來比丘,須發自落,袈裟著身。”話說完,那五個人胡須頭發全掉下來,袈裟也披上來了,成了五比丘。佛就給他們叁轉四谛法,五個比丘都證了阿羅漢果。其中一個就是馬勝比丘。關于馬勝比丘在路上背的釋迦佛的這個緣起偈非常有意義,咱們明天再講。(第十叁講完 2002.5.22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4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佛弟子應以緣起論爲佛教基本教義
提要:
·舍利弗聞緣起偈而悟
·佛法是緣起論,佛弟子應以緣起論爲佛教基本教義
·比丘是人天師表,怎麼去忙吹笛子拉胡琴
·一切都是法,世間上靠世間法,修行人靠佛法
舍利弗聞緣起偈而悟
昨天我們講到舍利弗未出家時是印度婆羅門的大學者,智慧極大。可是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馬勝尊者,馬勝尊者名叫阿說示,翻譯成漢文就叫馬勝。他正在唸緣起偈,舍利弗一聽,豁然大悟,就問:“你的師父是誰?”“我師父是釋迦佛。”所以舍利弗就發心皈依釋迦佛,後來獲得極大成就,很快就證阿羅漢果。
緣起偈(亦稱法身偈)
~爲一總攝佛教基本教義緣起說的偈
“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
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”
(大沙門即釋迦佛)又譯:
“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
因緣盡故滅 我作如是說”
此偈義爲佛法身,若解其義名爲見佛。
謂印度各地建塔像時皆在塔基或佛像內安置此偈
佛法是緣起論,佛弟子應以緣起論爲佛教基本教義
緣起論總攝佛教的基本教義。我五四年上五臺山,那年只有24歲,上海同學跟我說:“你這麼有福報,能在老上師身邊,你多提點問題。”其實我到24歲還是迷迷茫茫,我實在提不出什麼問題來,後來終于給我想出一個問題來:“師父,有人說佛教是唯物論,有人說是唯心論,師父你說呢?”能海上師說:“也不是唯物論,也不是唯心論,是緣起論。”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問題,師父一句話就解答了:我們是緣起論。
一聽緣起論,大家都會公認:這是辯證法嘛,所以佛教就是辯證法。遺憾的是,現在佛弟子的頭腦裏,充滿了各種各樣不太好的思想,有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,有民間的迷信思想,有中國的道教思想,外國傳進來的外國宗教思想,還有榮華富貴爭名奪利的思想,從哲學上來講,也有從前我們批判的唯心論的思想,形而上學的思想。就是有一個缺點:不肯好好學佛法,忙來忙去也不知道忙點啥。
比丘是人天師表,怎麼去忙吹笛子拉胡琴
現在佛教音樂花樣很多,也不知道當時印度有沒有。一次我在一個名山道場,看到裏邊很熱鬧,還有吹笛子的。隨便你吹多少笛子,敲破多少鼓,打破多少鑼,對你修行有什麼好處?那不過是音樂,聽聽罷了,配合一下可以了,不要專門去搞這一套。我看到你們冬天的一篇日記,說:那一次大家去聽法,法師講得是好,迎請的儀式也很隆重,頭一次看到還有拉胡琴的。後來實在看不下去,覺得太不像樣:比丘是人天師表,怎麼去忙吹笛子、拉胡琴?我們想想看,當年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了馬勝比丘,馬勝比丘並不是邊走邊拉胡琴,他在誦偈,也就是在念法。
一切都是法,世間上靠世間法,修行人靠佛法
我們來看緣起偈是怎麼說的?“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,彼法因緣盡,是大沙門說。”第二種翻譯呢,“諸法因緣生,我說是因緣,因緣盡故滅,我作如是說。”還有其他的翻譯,僅僅是在字上稍微有點變化,意思一樣。“諸法從緣起”,所有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從緣産生的。一切的一切,在佛教裏面都稱爲法。法有很多,蓋樓房有樓房的法;媽媽喂孩子吃飯,也有吃飯的方法;做朋友也是法;做夫妻也是法,現在有婚姻法;做學生也是法,有學員守則;世間上的書講的是世間法,佛門裏的書講的是佛法;公司有公司法;廠裏有廠規也是法,有這麼多法才有今天這樣的社會。在過去的中國社會裏王有王法,家有家法,全靠法來管理,全靠法來平衡。有法才能安定,沒有法豈不是老話說的“無法無天”了?現在是依法治國,我們要依法治教,全靠法,世間上靠世間法,修行人靠佛法。佛說,依法不依人,哪怕這個人鼎鼎大名,極有權勢,誰也不敢去碰他,乃至于是你的師父,如果他錯了,你就不能聽他的,要聽法,依法而不能依人,因爲佛教全是從法上來教育衆生的。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40~4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