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40~4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做到清净,必须要依戒律,行为要有个准则嘛。

  出家的僧团要有戒律、要有正法

  出家是为了更好的清净,眼睛要看看清,嗅觉灵敏一点,别把厕所当厨房,竟然到厕所里面去找米饭吃(众笑)。你目的是为了清净,别跑错地方了,要看看里面的僧团清净不清净,有没有正法?帽子高、钞票多、名望大这些都不要看,关键是看有没有正法有没有戒律,以戒为师嘛!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47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要戒行清净,智慧很大,

  能发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当师

  提要:

  ·要戒行清净,智慧很大,能发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当师

  ·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因为证了阿罗汉果,所以称尊者

  ·活佛不是活着的佛而是能转世的修行人

  ·舍利弗是舍利女的儿子

   要戒行清净,智慧很大,

  能发菩提心的修行人方能当师

  还有,要观察剃度师授戒师,他们自己的戒清净了吗?一个妈妈血里有毒,生下来的孩子血里也有毒。给你授戒的师父,戒不清净,你受了戒,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,哪能随随便便的去拿一个红本本的。佛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,失人身者如大地土,得人身者如爪上土。昨天提到过,有个女的自己还没有出家,更没有戒,还给人家剃头,简直笑话了。给你剃头授戒的,自己必须是一个出家的比丘或比丘尼,具足两百五十条戒或三百四十八条戒,而且要够格才能够给你授戒。你自己没有戒,怎么能给别人授戒呢?一个叫花子,能帮助你做大老板吗?所以眼睛看看清楚。真正找到一个清净修行的地方,哪怕生活很苦,只要是在真正修行,师父的戒行清净,智慧很大,能发菩提心,那么你到他那儿去出家才不错呢。 尊者舍利弗

  ~又作舍利弗多罗。舍利,母名;弗多罗,子之义,为舍利女之子,故名舍利弗。

  舍利,鸟名,因其母眼似此鸟而得名。

  摩揭陀国王舍城人,婆罗门种姓,八岁即智力过人,名闻四方,与摩诃目犍连为知交,后遇马胜比丘,闻佛所说缘生偈而悟,率徒众皈依佛,证阿罗汉果,佛赞为弟子中“智慧第一”先于佛而灭度,为佛十大弟子之首。

  

  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因为证了阿罗汉果,所以称尊者

  “尊者舍利弗,请问于世尊,过去等正觉,何者法久住,何者法不久,愿如来指授。”舍利弗问释迦佛,过去诸佛,哪几位他的佛法能够久住于人间?哪几位他的佛法没有久住于人世间,希望如来(如来就是佛)给我说一说。这叫启请,启白如来,请如来说一说。

  尊者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之一,佛称他为弟子中智慧第一。因为他证了阿罗汉果,所以称尊者。现在末法时期,名称紊乱,连尊者这个名称也常被人乱用,有的书上写,尊者某某人,照道理来讲,要证果的人才能称尊者。有篇传记叫《尊者阿迦曼》,阿迦曼是现代人,因为世界各地公认他证到阿罗汉果那才可以这么称呼。现在比较多的是称大师、活佛,而且越来越多了,深圳更多,所以深圳的学生问我,“老师,西藏真的有这么多活佛吗?”我朝他笑笑:“现在有的一出家就称“法师”,有的原来称法师,现在又高升,改称“大师”了,很多喇嘛现在都称“活佛”了。”

  活佛不是活着的佛而是能转世的修行人

  哪有这样随便称活佛的?活佛不是活着的佛,按照藏文的翻译,活佛是“能转世的修行人”,还没成佛呢。

  舍利弗是舍利女的儿子

  “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罗”,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,弗多罗是儿子的意思,合起来就是“舍利女的儿子”,所以叫舍利弗多罗。后人把多罗两个字减掉了,变了舍利弗。因为他母亲,眼睛跟舍利鸟的眼睛很相似,所以他母亲名字就叫舍利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48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当年外道弃外道法而归依佛,

  如今众生,拖泥带水进佛门

  提要:

  ·舍利弗八岁时,能辩过当时的大论师

  ·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诵佛所说缘生偈而悟

  ·当年外道,弃外道法而皈依佛,如今众生,拖泥带水地进佛门

  ·舍利弗先于佛而灭度

  ·马胜比丘是最早五比丘之一,闻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

   舍利弗八岁时,能辩过当时的大论师

  舍利弗,是摩揭陀国王舍城人。婆罗门种姓。印度社会分成四个阶级,婆罗门、刹帝利,是两个高等级的阶级,吠舍、首陀罗是低等级阶级。婆罗门就是当时印度的修行人。舍利弗在八岁时智力过人,名闻四方。他跟当时的印度论师辩论,大论师还辩不过这个八岁的小孩。他没有皈依佛之前跟摩诃目犍连为好朋友。摩诃就是大,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。

  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诵佛所说缘生偈而悟

  “后遇马胜比丘闻佛所说缘生偈而悟”,因为他根机很好,他作为婆罗门的时候,很用功在修行,所以当他有一天路上碰到马胜比丘,在诵缘生偈时,他一听之下,深生敬佩,心想我一直在思考宇宙人生的真理,到现在还没有开悟,这个偈子这么好啊,就问,“你的师父是谁?”马胜比丘就告诉他,我师父是释迦佛。所以他就发心皈依佛。回去召集了自己的二百五十个弟子,说“我要皈依释迦佛了,你们愿意回家的就回家,愿意跟我去就跟我去。”二百五十个徒弟全表示,“你去皈依释迦佛,咱们一起去。”路上碰到了大目犍连,舍利弗把听到的佛法跟他一说,目犍连很高兴,也回去带了自己的二百五十个弟子一起去出家,从此佛的僧团里就多了五百零二个人。

  当年外道,弃外道法而皈依佛,

  如今众生,拖泥带水地进佛门

  那时皈依佛出家的人,把外道的一切全丢得干脆彻底。比如优楼频螺迦叶出家时,他和五百个弟子把外道法器全丢到河中。他的二个弟弟在下游修行,起初还以为他哥哥受到强盗的逼迫,赶来一看,发现哥哥出家了,坐在世尊面前听法。他们也就跟着出家了,把外道的法器全丢了。现在的众生哪肯这样,想放又放不下,抓又怕抓死,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。

  舍利弗先于佛而灭度

  舍利弗皈依了佛,修行证了阿罗汉果。后来,佛到八十岁时告诉大家,如来三个月以后灭度。舍利弗听到了心里难受,他不忍心看到如来涅槃,所以他提出要求,请如来容许让他先涅槃。如来同意,所以他是先于佛而灭度。 马胜~五比丘之一

  

  马胜比丘是最早五比丘之一,闻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

  马胜比丘是最早跟随释迦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。释迦佛做太子时,欲解救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逾城出家,去雪山洞里苦行。他父亲净饭王,派了五个大臣劝他回去,还搞了很多的生活用品,说如果太子不回来,这些东西就留给他用,你们好好照顾他。太子哪肯回去,就把东西都分给了当地的村民。五个大臣自己也觉得没有脸回去,也受太子的精神感动,就在离开太子不远的地方苦修。

  后来太子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,身体太虚弱,要补补身体,所以接受了牧女供养的牛奶,恢复了体力。刚好给五个苦修的大臣看到了,他们说“太子退心了,咱们还陪着他干什么,咱们到别的地方修行去。”所以他们到了鹿野苑。太子后来在菩提树下成佛了,观察到这五个人最有缘得度,应该先去度他们。五个人看见太子来了就互相通气,“别理他,别理他”。谁知道太子成佛后的种种功德庄严,使他们一看见,就不由自主地起来迎接了。佛陀就跟他们说,“善来比丘,须发自落,袈裟著身。”话说完,那五个人胡须头发全掉下来,袈裟也披上来了,成了五比丘。佛就给他们三转四谛法,五个比丘都证了阿罗汉果。其中一个就是马胜比丘。关于马胜比丘在路上背的释迦佛的这个缘起偈非常有意义,咱们明天再讲。(第十三讲完 2002.5.22)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49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佛弟子应以缘起论为佛教基本教义

  提要:

  ·舍利弗闻缘起偈而悟

  ·佛法是缘起论,佛弟子应以缘起论为佛教基本教义

  ·比丘是人天师表,怎么去忙吹笛子拉胡琴

  ·一切都是法,世间上靠世间法,修行人靠佛法

  舍利弗闻缘起偈而悟

  昨天我们讲到舍利弗未出家时是印度婆罗门的大学者,智慧极大。可是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马胜尊者,马胜尊者名叫阿说示,翻译成汉文就叫马胜。他正在唸缘起偈,舍利弗一听,豁然大悟,就问:“你的师父是谁?”“我师父是释迦佛。”所以舍利弗就发心皈依释迦佛,后来获得极大成就,很快就证阿罗汉果。

   缘起偈(亦称法身偈)

  ~为一总摄佛教基本教义缘起说的偈

  “诸法从缘起  如来说是因

  彼法因缘尽  是大沙门说”

  (大沙门即释迦佛)又译:

  “诸法因缘生  我说是因缘

  因缘尽故灭  我作如是说”

   此偈义为佛法身,若解其义名为见佛。

   谓印度各地建塔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

  

  

  佛法是缘起论,佛弟子应以缘起论为佛教基本教义

  缘起论总摄佛教的基本教义。我五四年上五台山,那年只有24岁,上海同学跟我说:“你这么有福报,能在老上师身边,你多提点问题。”其实我到24岁还是迷迷茫茫,我实在提不出什么问题来,后来终于给我想出一个问题来:“师父,有人说佛教是唯物论,有人说是唯心论,师父你说呢?”能海上师说:“也不是唯物论,也不是唯心论,是缘起论。”很多人搞不清楚的问题,师父一句话就解答了:我们是缘起论。

  一听缘起论,大家都会公认:这是辩证法嘛,所以佛教就是辩证法。遗憾的是,现在佛弟子的头脑里,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太好的思想,有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,有民间的迷信思想,有中国的道教思想,外国传进来的外国宗教思想,还有荣华富贵争名夺利的思想,从哲学上来讲,也有从前我们批判的唯心论的思想,形而上学的思想。就是有一个缺点:不肯好好学佛法,忙来忙去也不知道忙点啥。

  比丘是人天师表,怎么去忙吹笛子拉胡琴

  现在佛教音乐花样很多,也不知道当时印度有没有。一次我在一个名山道场,看到里边很热闹,还有吹笛子的。随便你吹多少笛子,敲破多少鼓,打破多少锣,对你修行有什么好处?那不过是音乐,听听罢了,配合一下可以了,不要专门去搞这一套。我看到你们冬天的一篇日记,说:那一次大家去听法,法师讲得是好,迎请的仪式也很隆重,头一次看到还有拉胡琴的。后来实在看不下去,觉得太不像样:比丘是人天师表,怎么去忙吹笛子、拉胡琴?我们想想看,当年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了马胜比丘,马胜比丘并不是边走边拉胡琴,他在诵偈,也就是在念法。

  一切都是法,世间上靠世间法,修行人靠佛法

  我们来看缘起偈是怎么说的?“诸法从缘起,如来说是因,彼法因缘尽,是大沙门说。”第二种翻译呢,“诸法因缘生,我说是因缘,因缘尽故灭,我作如是说。”还有其他的翻译,仅仅是在字上稍微有点变化,意思一样。“诸法从缘起”,所有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缘产生的。一切的一切,在佛教里面都称为法。法有很多,盖楼房有楼房的法;妈妈喂孩子吃饭,也有吃饭的方法;做朋友也是法;做夫妻也是法,现在有婚姻法;做学生也是法,有学员守则;世间上的书讲的是世间法,佛门里的书讲的是佛法;公司有公司法;厂里有厂规也是法,有这么多法才有今天这样的社会。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王有王法,家有家法,全靠法来管理,全靠法来平衡。有法才能安定,没有法岂不是老话说的“无法无天”了?现在是依法治国,我们要依法治教,全靠法,世间上靠世间法,修行人靠佛法。佛说,依法不依人,哪怕这个人鼎鼎大名,极有权势,谁也不敢去碰他,乃至于是你的师父,如果他错了,你就不能听他的,要听法,依法而不能依人,因为佛教全是从法上来教育众生的。

  [转载自-佛教菩提心网]

  

  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40~4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