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0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聚集起來的條件也會分散,
因爲“諸法自性空”
提要:
·事物都靠緣完成,古雲:“巧婦難爲無米之炊”
·條件變化,事物就要變化
·聚集起來的條件也會分散,因爲“諸法自性空”
·法也是因緣分散而滅,所以說“彼法因緣盡”
事物都靠緣完成,古雲:“巧婦難爲無米之炊”
我們怎麼生下來的?都是靠的緣。分析起來這個緣可多了。到了生的那一天,首先要送到産科醫院去,坐的是汽車,汽車是一個緣,醫院也是緣,醫生也是緣,護士也是緣。懷孕的母親,肚子裏有孩子也是緣,沒有孩子怎麼生下來啊?父親也是緣,如果光是一個女的就能生孩子,她做姑娘的時候早就應該生孩子了,六歲的小女孩也應該生孩子了,所以發育成長也是緣。就算結婚吧,首先你要有想找朋友的要求,你沒有要求,人家給你介紹,“我不要”,也談不成啊。還要有人介紹朋友,介紹了以後還要談朋友,一步一步全是緣啊!最後成了一對夫妻。可有的還生不出孩子來,到醫院裏檢查,一點病也沒有。爲什麼生不出來?因爲沒有中有身去投胎,一定要有中有身去投胎才生得出來,中有身也是一個緣。再比如煮飯,巧婦難爲無米之炊,沒有米你怎麼煮飯?因爲缺少一個條件,沒有米。或者有米沒有水,或者有米有水沒有鍋子,或者有鍋子沒有火,怎麼煮飯?就算有煤氣竈,你沒有火柴,火怎麼出來啊?這麼說起來緣是多得不得了,只要少一個緣,事物就不會出生。
條件變化,事物就要變化
緣,現在的解說叫條件。缺少一個條件事物就不出生,條件變化了,事物就要變化。如果一個佛弟子不懂得這個道理,這就不像個佛弟子,佛教最基本的理論就是諸法從緣起。
聚集起來的條件也會分散,因爲“諸法自性空”
“彼法因緣盡”,所有的法也是從緣滅掉的,條件一分散,本來緣起的法就滅掉了。條件會不會分散啊?既然原來分散的條件能聚集起來,當然聚集起來的條件也會分散,這就叫“諸法自性空”。舉個例子說,一男一女一結婚就成立了小家庭,假如有個條件改變了,比如結婚以後脾氣合不來,或者有一方犯了原則性錯誤,或者發生了特殊情況,譬如有一對夫妻非常和睦,可是生下來的孩子是怪胎,又生一個孩子,還是怪胎,後來調查下來原來他們是兄妹倆,兄妹不能結婚的,即使感情再好,也不得不離婚啊。或者結婚後家庭沒有幸福,那麼只好離婚。離婚以後男的還是男的,女的還是女的,可是條件分散了,小家庭就沒有了。至于離婚以後他又去結婚了,又成立一個小家庭,這是第二場戲。所以當條件分散的時候,事物就要消滅。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誰也改變不了的。佛講了四十九年的法,就是講這個真理,所以叫“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” 。
法也是因緣分散而滅,所以說“彼法因緣盡”
法怎麼會産生的?靠條件的聚集而産生,也是因爲緣的分散而滅的,所以說“彼法因緣盡”。有句話: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,請客吃飯很熱鬧啊!可是飯一吃完,客人都走了,總要分散的。一頓飯最多吃一兩個小時吧,也要完的,這就是佛弟子應有的理智。理智能戰勝感情,這個人是有智慧的;理智被感情幹擾了,這個人就要受苦了。佛使衆生離苦,就是叫大家要有智慧,理智一點。如果你能悟到這其中的道理,你就容易放得下,否則你很難放得下。對東西都難放得下,何況對人呢?對一個不太好的東西都放不下,何況對好東西呢?結果樣樣都放不下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1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佛以法爲身,因此緣起論爲佛法身
提要:
·事物天天在變,最後全都不見了,包括我小時塑的泥菩薩
·什麼都不屬于自己,又何必如此執著
·緣變了,你保留的愛心就夠你苦的了
·戒是糾正你的自由散漫,當你改變了自己,戒與你也就無關了
·佛以法爲身,因此“緣起論”爲佛法身
事物天天在變,
最後全都不見了,包括我小時塑的泥菩薩
我84年到內蒙古呼和浩特,有個老年人跟我說:“老師,你這只手表丟在馬路上都沒人撿的,你何不換一只呢?”這表是58年買的,面上都看不清了,玻璃像破掉一樣,有紋路了,可是我不想丟掉,爲什麼?跟了我那麼多年了,有感情啊。可是現在這只表沒了,有一天發現被扒手扒走了,因爲我放在口袋裏,他以爲是好表,扒走了。小時候屬于我的家當,現在哪一樣留下來?包括我自己塑的泥菩薩,包括從前香煙盒子裏送的圖片,叫香煙片子,包括我小時候跟人家玩的彈子,包括我抽屜裏留的一根幹癟的甘蔗根,現在還在嗎?連我的頭發都不在了。留不住啊!青春哪能留得住呢?鮮花只是迎春笑,歲月天天催人老。死的死,分別的分別,冤家害你,親家愛護你,最後全都不見了,天天都在變,你要它不變是不可能的。
什麼都不屬于自己,又何必如此執著
什麼都不屬于自己,何必如此執著?哪一樣東西是屬于你的?童年時代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,哥哥照顧你,姐姐妹妹關心你,如今才明白,哥哥不屬于我,他屬于嫂嫂;姐姐屬于姐夫;妹妹屬于妹夫;老婆呢,屬于她自己,她要怎麼幹就得讓她怎麼幹,你一點辦法也沒有。你的牛也不屬于你的,牛發起脾氣來,你繩子拼命往這邊拉,它偏要往那邊走,不聽你的。
緣變了,你保留的愛心就夠你苦的了
所以要從這裏覺悟。緣總要分散的,不要起愛心,緣分散了變化了,你還保留這個愛心就夠你苦的了!也不要起恨心,冤家有一天會變親家,當煩惱消除以後,大家又變好朋友、好同學了,早知今天,何必昨天起煩惱呢?不要執著,煩惱也是由緣而生,內心的種子發動,加上外面出現不如意的境,你就起煩惱了,煩惱也是性空。成佛要絕對平等,去掉了貪心瞋心,住在平等的舍心裏,你才能成佛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法。人生猶如演戲,演完了他就不是臺上的角色了,還執著它幹什麼呢?
戒是糾正你的自由散漫,
當你改變了自己,戒與你也就無關了
再說下去,連你所學的佛法,也不要執著,當有一天你完全成就了,這個佛法也要放下。譬如佛法裏有戒定慧,戒,我們今天完全需要,要用它來糾正我們的自由散漫,人要組織起來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。可是當我們所有的戒都非常熟練了,再也不會犯戒了,變成自動化了,根本不需要意識去控製了,那個時候我們所得到的戒也要放下。大迦葉尊者,當時就不受戒,釋迦佛說可以的,因爲他從不犯戒,那還要受什麼戒呀?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從不犯戒的人,你還要把戒抓住幹嘛?一個人假如從不偷錢,何必從早到晚一直念“我不要偷錢!”一個人病好了,還需要天天提醒自己“我別忘了吃藥”?所以懂得緣起論,你就是一個修行人,知道怎麼樣去培養好的緣,出生好的果;知道一切不好的東西,你怎麼樣去改變它的條件,使這個不好的東西不起作用,哪怕你能夠抽掉一個條件,你也會得到改變。這個道理“是大沙門說”,大沙門就是佛。
第二種翻譯,“因緣盡故滅”,剛才已經講過了。“我作如是說”,這個“我”也是指的釋迦佛。
佛以法爲身,因此“緣起論”爲佛法身
“此偈義爲佛法身,若解其義名爲見佛”。這個偈子的意義就是佛的法身。佛有叁個身體,法身報身化身,首先要成就法身。佛真正的身體並不是皮肉身體,而是以法爲身,因爲法能使人覺悟,覺悟了才能成佛,所以真正的佛就是法。供在大殿裏的是釋迦佛的太子身,釋迦牟尼在王宮裏從母胎降生,有這樣一個身體,那個時候他還沒有成佛呢,所以不能把這個身體看成是佛的身體。這是一個皮肉的身體,四大所成,刹那變化,有生老病死。連已經成如來的釋迦佛的皮肉身體也免不了老病死,所以太子成了佛以後,到後來就老了,成了一個老比丘。佛快要涅槃前,背很疼啊,最後涅槃了,也就是說物質的身體已經停止了活動。一停止活動,物質的身體不可能長期存在,即使你不燒掉它,它自己也要消失的。不懂佛法的人,他說釋迦牟尼死了,也可以這麼說,因爲這個皮肉身體有生老病死。懂佛法的人就說,這不叫死而是涅槃。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死,死的是他皮肉的身體啊!佛的法身怎麼會死?法並不是皮肉,沒有任何四大的物質,怎麼會有變化呢?怎麼會消滅呢?怎麼會分散呢?有物質就要變化,就要消滅就要分散。宇宙的真理絕不可能消滅,一萬年前你敲桌子,一敲就有響聲,這叫作反應。一萬年以後你敲桌子,仍然有響聲,這是永恒存在的。一切法最根本的道理就是“諸法從緣起”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52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從法上得到的覺悟是永恒的,
所以法身不會死亡
提要:
·一切皆無常,而我們從法上得到的覺悟是永恒的,所以法身不會死亡
·法身無有形象,如果你悟到緣起的道理,你就見到佛了
·要“見相非相”才能見如來,因爲一切相皆虛妄不實
·放了又抓,恨了又愛,最後再也不見了
·如來的法身就在你的覺悟裏,當你覺悟了就是見到如來了
·學愚的人,他不會承認自己走的是邪道
·建塔安置此偈,即代表了佛的法身舍利
一切皆無常,而我們從法上得到
的覺悟是永恒的,所以法身不會死亡
今天你們大家都很有信心,很歡喜,一直在學法。你們將來,包括我,都要無常的。軀殼可以有死…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50~5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