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錯了自己沒有發現,那就危害無窮。有個佛學院,爲了知名度高一點,請一個大學教授來講語文,知見一錯,弄得很多人還俗,爲什麼?後來追究原因才知道,因爲他在佛學院講起愛情文學來了。如果佛學院裏的老師真正佛法的知見沒有吃深吃透,又不能廣泛反複地講深講透,其中加入了個人的知見,如果成了錯見邪見就會危害無窮。所以大家要發心,令正法久住主要在法上,法上非但不能偏,不能缺,而且要吃深吃透,並要依教奉行,那樣才出人才。現在下課。 (第九講完,2001.7.6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學法,是凡夫到覺悟的必要手段
提要:
·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成佛
·虛空沒有圓,也沒有滿,這才是真正的圓滿
·學法,是凡夫達到覺悟的必要手段
·到了彼岸,就不必把船背著走
·十方也是假名,宇宙哪有東南西北
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成佛
今天我們講《律海十門》的“製戒緣起”,是男女兩班合起來聽講,所以前幾次在女衆班裏講的頭幾句再提一下。“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。我今學毗尼,令正法久住。”“稽首禮諸佛”,稽首就是頂禮,諸佛指十方佛,釋迦佛講大乘佛法時,告訴我們有十方佛,十方就包含了整個太空裏所有的世界,每個世界裏有衆生,有佛、菩薩、羅漢。所有的佛,我們都要頂禮。大乘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成佛。在我們成佛的過程中,首先要把心量放大,小心辦小事,大心辦大事,小心可以有小的圓滿,不可能有大的圓滿,要有大的圓滿,必須要有大心。
虛空沒有圓,也沒有滿,這才是真正的圓滿
畫一個圓圈,隨便你畫多大,還是小,因爲有一個圓的邊把它圈住了。所以我們講的圓和滿,是辨正的。一只茶杯是圓的,一只碗也是圓的,一只大盆子也是圓的,這個圓都是有限度的。它們的滿也是有限量的,茶杯裏的茶水滿了也叫滿,水缸裏的水滿了也叫滿。圓滿不過是一個假名,要離開我們假名的圓滿才有真正的圓滿。離開了以後就沒有茶杯這個有限度的圓,有限量的滿,也沒有水缸那樣有限量的圓,有限量的滿,什麼都沒有,就是無量,要無量才算真正的圓滿。真正的圓滿沒有圓也沒有滿,虛空無量,虛空沒有圓也沒有滿,這才是真正的圓滿。
學法,是凡夫達到覺悟的必要手段
凡是講到佛法都不要忘記,一切法自性空,自性無所緣。語言文字也是如此,一筆寫不出兩個王,一開口不能把所有的話同時講出來。所以語言文字,並不是最徹底究竟的東西,而是我們凡夫衆生爲了達到覺悟,在學法過程中必要的手段,必需的工具。佛講的法也是如此,如果你執著于佛的法,就永遠不能圓滿。如果你能夠把你執著的心,執著的法全部放下,你就能達到圓滿。因爲我們是大般若宗,所以我講法的時候常會提到這樣的道理。
到了彼岸,就不必把船背著走
說法僅僅是藥,藥本身就是被病人利用的東西,正常人需要什麼藥?病人才需要藥呀。因爲我們凡夫衆生有煩惱病,所以才需要法。你抓住了也不對,你不要也不對。病人不吃藥對嗎?你病好了把藥一直吃下去,你永遠是一個病人。沒有過河的時候,需要船,你不能不要船,你過了河,你不能再把這個船背在背上走。
十方也是假名,宇宙哪有東南西北
十方諸佛,十方也是假名。宇宙哪有東南西北?我們地球上有東南西北,這是人類在生活中累積起來的經驗,是使人類能更恰當、更方便地過好生活的一個必要手段。因爲生活中有很多的情況,人類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詞,我們因此就能把問題說得清楚了。
比如太陽出來的方向叫東方,太陽下去的方向叫西方。比如人名字,一個叫國棟,一個叫國梁,原來有這兩個名詞嗎?沒有。這兩個名字是爸給他們安立的名詞,是爲了方便呀,即使叫老大、老二,還不是名字?如果沒有名字呢?幾個孩子在玩,你要去叫他,“哎,過來!”大家朝你看看,叫哪個?假如走過來一個,爸爸搖搖手,“不叫你”,又過來一個,“不叫你”,那麻煩不麻煩?取了名字,叫聲“國棟”,國棟就來了,“國梁”,國梁就來了。現在父母叫孩子的小名,往往喜歡叫動物的名字,“兔子啊”,“老虎啊”,兔子老虎也是個名詞啊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心量要擴大,十方佛都要頂禮
提要:
·不是真理就不能永存
·人們在追求經常要變化的東西
·我們在研究事物的本來面目
·離開地球,也就離開了太陽升起的方向
·諸佛只有一個共同法身
·理上要走得通,還要從行動上去修
·心量要擴大,十方佛都要頂禮
·能依教奉行,才是真正的恭敬法
不是真理就不能永存
其實最最原始什麼也沒有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人創造出來的,人創造出來的東西就不是宇宙本來的東西。宇宙本來的面貌,你也用不著創造,它本來就客觀存在的。如果人不創造風扇,人世間有風扇嗎?沒有。風是有,風扇沒有。可惜人所創造的一切東西不能長久,猶如不是真理的東西不能永存,經常會變化。
人們在追求經常要變化的東西
人們在追求經常發生變化的東西,全靠不斷在改進。我們承認一切都必須改進,病人必須吃藥,生活必須美好。科學的發達沒有什麼錯,只是有的人心錯了,去發明原子彈,現在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又出現了“人體炸彈”,報紙經常報導,恐怖分子把炸彈綁在自己身上,走到人多的地方去,當然他是有一股仇恨心,把炸彈一引爆,“嘣”炸死很多人,當然自己也炸得粉碎,那多不好啊。現在科學發達了,我們很快就蓋成了這個大樓,我們能夠聽經,傳播佛教智慧,這有什麼不好?所以看問題要一分爲二。
我們在研究事物的本來面目
我們應該承認,所有世間上的人在勞動,在研究科學,在發明創造,全有功勞,他們是在爲全人類做貢獻。我們也在辛苦地研究追求全人類必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,什麼課題?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。科學家只是在現象上研究,在現象上改變,我們是在實質上研究,實質上去圓滿。
離開地球,也就離開了太陽升起的方向
例如人們以太陽爲標准,太陽升起的地方,取名叫東方,又把這個時間取名叫“早晨”。而我們研究的是沒有東方,沒有南方,沒有西方,沒有北方,沒有上方也沒有下方,如果人離開了地球,整個遼闊無有邊際無有窮盡的太空哪有東南西北?你說根據太陽,中國根據太陽就跟美國根據太陽不同,中國的早晨,美國恰恰是晚上。中國指著這個方向說,這是東方,美國卻說,這是西方,你怎麼說呢?
諸佛只有一個共同法身
所謂十方佛,其實無有十方,所謂諸佛,其實無有諸佛,因爲諸佛的法身只有一個,所以叫十方諸佛共同法身。這兒有好幾盞電燈,電燈裏出來的光只有一個光。
理上要走得通,還要從行動上去修
道理懂了,但是修行不能只從道理上修,還要從行動上去修。理上要走得通,事情上也要走得通,事跟理還不能鬧矛盾。所以我們說法可以說得高一點,行動起來可不能脫離基礎,唸書不能從大學念到小學,初進佛門馬上聽《六祖壇經》,那麼講戒定慧誰要聽啊?高了就不肯下來,先天不足,又不肯後天補上,結果一輩子體弱多病。所以要從小學一年級唸到大學。修行要有步驟,要有系統的安排。
心量要擴大,十方佛都要頂禮
“稽首禮諸佛”,首先心量要擴大一點,不要只禮一尊佛。十方佛都要頂禮,這是釋迦佛的教導。“及法比丘僧”。禮佛禮法禮僧,禮就是恭敬,有人佛龛裏供了一本《金剛經》,他天天頂禮,說“我頂禮法寶。”可是這本《金剛經》,他從來不唸,只不過搞了個形式,法師在講《金剛經》也不去聽,這些就是不恭敬《金剛經》。
能依教奉行,才是真正的恭敬法
禮法,也是恭敬法,但你光向經書磕頭,還不如依教奉行,經書裏怎麼說,你就怎麼去做,那才是真正的恭敬了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學法後要修行,修行以戒爲首
提要:
·不違師言教,不能強求師聽你的話
·非真善知識要遠離,非正法,可以不聽,要遠離
·傲慢無禮,稱得上佛弟子嗎?
·路上遇到出家人,應合掌讓路,不必頂禮
·七衆弟子,比丘爲首,一家人要和合
·學法後要修行,修行以戒爲首
·不怕犯戒,等于地獄裏的“英雄”
·依戒依法修行,爲令正法久住
·只學不修,佛法成了世間學問
·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·菩提心不堅固,一切都成了空話
不違師言教,不能強求師聽你的話
禮僧呢?對出家人要頂禮,要恭敬。我有時禮拜出家師父,沒有禮拜下去,因爲他把我擋住了,他說“不頂禮”我只好不頂禮,因爲恭敬不如從命,聽話是最大的恭敬。我從前看到某些居士在清定上師的面前跪著不起來,說:“上師不滿我們願,我們甯願跪著不起來。”上師實在沒得辦法,只好“好好好”,這不是他聽上師話,而是要上師聽他的話,用跪著不起來進行強求。師父是大慈大悲,他竟然鑽空子。
非真善知識要遠離,非正法可以不聽
法師是最值得尊重的,這是指真正的善知識啊,並不是假和尚、假法師。聽法師講經還要迎請,這不是法師架子大,這是爲了恭敬法。迎請時還有出家人代表、居士代表,到法師面前用不著多說話,只要一問訊,法師就起身了,前面托著戒定真香。走進法堂,維拿師就喊“站起來”,法師駕到,非同小可啊。大和尚也要坐在下面聽經。哪怕是方丈,你再忙,講經法會頭一天和圓滿那一天全要到。但如果這不是真正的善知識,講的並非正法,你可以不聽,要遠離惡知識,是對是錯要以釋迦佛的話爲准則。
傲慢無禮,稱得上佛弟子嗎?
現在的風氣很不好,前幾天,有位出家師父給我看的一個文件背後有人寫了幾個字,“法師算老幾?”法師算老幾?那你是老大了。如此傲慢無禮還算佛弟子嗎?
路上遇到出家人,應合掌讓路,不必頂禮
頂禮也要注意,出家師父走路時不要頂禮。出家師父因爲忙,腳步也在加快,有的居士爲了恭敬,“師父啊,頂禮了。”出家師父只好停下來,“啊,不頂禮,消災延壽。”這個剛剛完了,再走幾步,又來一個“師父啊,頂禮了。”這個師父要辦事情去,實在來不及了,沒理他就走了,他起煩惱了“我這麼恭敬,理也不理我!”所以路上不要頂禮,看到出家人來,趕快恭敬合掌退在一邊。前些時候,有位法師到居士林去講經,在臺階前的路上,有個男居士擠到前面等著,法師一來,立即五體投地大禮拜,差一點沖著法師,這麼頂禮也欠妥當。
七衆弟子,比丘爲首,一家人要和合
七衆弟子,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再加正學女,然後男居士女居士,以比丘僧爲首。你們昨天去看演出,最後朗誦了一首詩,《佛弟子是一家人》,聽說好多人聽完就感動得掉眼淚了。這首詩總結了佛協文教部叁學講堂四年來的風風雨雨,可是我們還是教育大家,我們是一家人,如果佛弟子跟佛弟子搞鬥爭,互相排斥,佛教就要消滅了。所以四衆弟子都要和合,居士跟居士要和合,出家人跟出家人要和合,居士跟出家人要和合,出家人跟居士要和合,咱們都是一家人。
學法後要修行,修行以戒爲首
“我今學毗尼”,毗尼就是戒律。前面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,是表恭敬。皈依了叁寶,成了一個佛弟子,第一步就要學習,學了就要實踐。真正修行是從戒開始,戒定慧,戒就在前面,我們將來成就法身,法身以法爲身,法身有五種成份,戒法身、定法身、慧法身、解脫法身、解脫知見法身,五分法身也是以戒爲首。
不怕犯戒,等于地獄裏的“英雄”
既然我們今天都懂得戒的重要性,佛學苑的學生,就要持好各自的戒。將來你們出去,肯定有兩種反映,一種恭敬你,另一種取笑你,“現在還講戒?”不怕犯戒就等于地獄裏的英雄,下了地獄的人從油鍋裏撈起來,“英雄”也成了油條。(衆笑)
依戒依法修行,爲令正法久住
我們再繼續講,“令正法久住”,我們皈依叁寶,受戒學戒持戒,究竟爲了什麼?爲了令正法久住。沒有戒,沒有定,這個慧變了世間上的學問。有的人很會寫書啊,厚厚的一本又一本,書名都很好聽,也很能講,叁教九流什麼都懂,嘴裏卻叼著香煙,連個香煙都放不下,你修證什麼呀?
只學不修,佛法成了世間學問
沒有戒的定是邪定,沒有戒也沒有定的慧是邪慧,佛法在他那兒成了世間學問,即使是個好人,也不能算是個佛教裏的修行人。我們佛弟子有信仰,而世間學問只是文化,保留古代文化作爲欣賞,猶如保留了一塊漢朝的白玉,肚子餓了能把它咬咬吃嗎?缺少了信仰,不能依教奉行,所有的佛像、經書全成了佛教文物。
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我們今天弘揚佛教文化,那就兩樣了,我們弘揚佛教文化是爲了促進佛弟子的信仰,爲了促進佛弟子的依教奉行,佛弟子依教奉行了才能使正法久住。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。現在佛法越來越衰落了,很難聽到正法了。就算有人天天唱唸,就連“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”也聽不到了,其實唱的人有沒有發菩提心,誰也不知道,只會唸“悉發菩提心”,又不發菩提心,有什麼用?
菩提心不堅固,一切都成了空話
爲了正法久住,咱們要有堅固的菩提心,好比亂叢一棵松,哪怕種種的磨難,種種障礙,惡意誹謗,哪怕是燒紅的熱鐵輪,在我頭上轉,也不退菩提心。要有這樣的菩提心,才能使正法久住,否則全是講空話,平時很會講啊,真要他弘揚正法他又不幹,真像薩迦格言中所說:“在大家商量的時候他是英雄,委派他事情時就要討價還價;真正要他上前的時候他就裝病,還沒到戰場他就拔腳逃跑了。”
一顆樹是打打比方呀,樹倒下去了就爬不起來,人倒下去又能豎起來,始終倒不下去,叫不倒翁。要我放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,要我放棄雄心壯志不可能的,要我倒下去也不可能的,別人害怕,我可不怕。只有這樣,你這一生才能夠幹出點事情來,才能夠令正法久住。今天講到這裏。(第十講完 2002.5.16)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30~3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