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30~39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一颗尊重法的心。越是傲慢,罪过背得越重。

  只要不坏,何必争口气,不随顺他人

  第二随顺。凡是主意不坏,即使不是你的主意,是别人的主意,也不要争来争去,随顺一下。在我身边的同学会发现一点,很多地方你们问我,我都说好,随顺你。即使我心里感觉有点不妥,我考虑一下,仍然说好,宁愿事后我再改正过来。因为生活上的小事,只要不坏就行。如果是坏主意就不能随顺了,我就不能说好了。只要不是坏事情,何必为了争口气执著得这么厉害?咱们是修行,可不是练“气”功。

  依戒能灭大众中的争论

  灭,如果前面两条能做到,灭掉大众中的争论就容易了。“争”,争来争去无非一个我执。如果你说的有道理,对方偏要跟你争,这是他的我执。如果这两个人都不肯放下,不能叫说得不错的人放下,依了他,把事情搞坏了咋办?你必须再说说明白,再强调一下你这个主意的好处,这是为把事情搞好。如果你已经说清楚了,他偏不服气,心里不痛快,这是他的我执。

  依戒断烦恼,要当机立断

  对烦恼要断。当机立断,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,你起烦恼的时候就是你修行断烦恼的好时候,你不起烦恼怎么能断烦恼?一辈子闭关当然了不起,在这样长期的单调寂寞的生活里,他能安心得下去,或者在思维中得到经书里的智慧,或者用功修禅定,禅定中有所进步,这些都是闭关的功德。可是在关中没人惹他,不起烦恼又怎能跟烦恼打仗呢?虽然避免了跟烦恼打败仗,但也失去了跟烦恼打胜仗的机会。闭关出来以后,遇到外面烦恼的环境,你能打胜仗吗?比如有的师范学院出来的老师,还跟学生吵架,居高临下,等于在出自己的气。尤其是搞体育的老师,火气更大,竟然在操场上跟学生打架。

  要在大众里考验自己能不能降服烦恼

  修行人主要是断烦恼。所以在宗大师法流里学修并重,为学而修,为修而学,不能长期闭关,闭关一段时间就要出来弘法,跟众生打交道,考验自己修行得怎么样,考验你在众生里能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。50年代我在上海,看到有人在寺院客堂里跟几个人夸夸其谈其闭过多少年关,可他60岁还俗后又生了几个儿子。(众笑)他照样以闭关为自豪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5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

  提要:

  ·闭关而未断烦恼等于枉费岁月享清福

  ·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

  ·修行不能有福气就享受,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

  ·从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

  ·心苦才能出智慧,修行生活就是断烦恼

  ·不舍恶见不可能成就

  ·讲法太浮面,不能明法义,讲错了背罪过

  闭关而未断烦恼等于枉费岁月享清福

  这个寺院从前叫班禅大师纪念堂,里边有班禅大师的像,他跟清定上师讲,这个铜像当年是他铸的,他现在等钱用,要拿回去当废铜卖掉。可见你不断烦恼,闭关也没有用啊。在里边岁月在流过去,从来也没有跟烦恼打过一次仗,等于享清福。好比有钱住宾馆的人,只想环境舒服,在自己的虚荣心上也有面子,还有宾馆服务态度好,能满足自己的傲慢,这就不叫修行人了。

  找没有烦恼的地方去修行是难于成就的

  没有烦恼的地方,你怎么断烦恼呢?譬如一个将官今天要出去消灭土匪,“据情报,那个地方没有土匪。”没有土匪你去打什么仗呀?滑稽了,没有土匪也带着士兵去。“冲啊!杀啊!”等会儿“咚咚咣,咚咚咣”庆祝凯旋回来。释迦佛叫我们跟烦恼打仗,打胜它。末法时期众生专门找没有烦恼的地方修行,完全脱离释迦佛的教导,这样是不能成就的。

  修行不能有福气就享受,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

  如今真正苦修的地方可能没人去了,除非是有真发心的。现在修行人的住所一进去全是最新设备,有了电风扇,还有空调,沙发,席梦思。客厅是富丽堂皇。再讲到方丈室,按我理解,如果说错了,当作笑话就是了,方丈意思就是他住的寮房一丈见方,所以叫方丈。一丈十尺,现在方丈室多大,嗯?还有地毯。居士也喜欢去,觉得看看也好。

  前几年上海有个风气,装修门面,整个淮海路装修得真是豪华!很多超级市场,精品市场,在附近工作的,趁中午下班总要到淮海路走一走,有不喜欢走的就说:“你又不买,去干什么呢?”他回答:“去看看也舒服啊。”

  从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

  现在寺院大都不讲修行了,仅仅两堂功课,还是做个样子。寺院讲排场、装饰、豪华、舒服,所以人去得多。从前寺庙里没有空调,风扇也很少,木板床也是普普通通。这些老房舍,从前修行人的寮房,现在当文物保存起来了。

  心苦才能出智慧,修行生活就是断烦恼

  修行要苦修,苦修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苦,还有心苦,心苦才出智慧!人间妙五欲,地狱五条根。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,受了戒律,整个的生活就是为了断烦恼,同学惹你起烦恼正是你断烦恼的好机会。

  不舍恶见不可能成就

  第四舍,舍掉恶见。恶见能舍是好事,舍不掉就成了执著。执著恶见最可怕,最危险。宁愿千生不悟,不可一生错见。一千生都没有开悟,不要紧,以后总会开悟的,但是你这一生知见错了,就没希望了,就会一直错下去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纠正过来,还要你自己觉悟,愿意纠正。有句俗话,“初一当初二了,一年错完。”如果你第二年还不纠正,第二年仍然错下去。执著恶见不可能成就,只有掉三恶道。

  讲法太浮面,不能明法义,讲错了背罪过

  讲经说法,首先要具足正知正见。即使你会讲经,你不把法义阐明了,不启发听的人悟到正知正见,仍然作用不大。讲法讲得太浮面就不明白法义,讲错了就背罪过。例如讲六波罗密中持戒波罗密,第一不杀生,要吃素,多放生。第二不偷盗,只要不做强盗就可以了。第三不妄语,不要去故意说假话,说说方便妄语好了。第四不邪淫,不主动就可以了。第五不饮酒,只要不酗酒什么酒都可以饮。这样,反而教人犯戒了。所以知见不能错,法义要搞清楚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6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令正法久住就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提要:

  ·知见错误,修行就会走歪路

  ·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·菩提心不能只唱唸,要讲实际

  ·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,理论与修行都要能传下去

  ·法上不深透修行没有实践的方便等于空谈

  知见错误,修行就会走歪路

  再说忍辱,“有人说我脾气坏,我本来脾气很好,因为他坏,所以影响我了。我只骂了他一句,还算是忍辱哩。”这么理解知见怎会不错呢?精进,有正精进、邪精进。离开了佛法的精进都不正,咱们有一位同学过去在别的地方一天24小时唸佛,结果唸出毛病来了。这不能怪她呀,怪那个误导的人。可是知见错误的人并不认错,这就是恶见不肯舍掉。禅定怎么修?不听佛法的人会说:“盘起腿来什么也不想。”那是外道定,一得好处更难放下,这种人最多生无想天,福享完了再掉到人间做白痴。第六智慧,有人说只要唸佛就能出智慧,那释迦佛何必讲49年法呢?智慧要从佛法中来,主张不听法不学法的邪见,根本出不了智慧。

     令正法久住~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,佛弟子应安住自己于律仪,安住他人于律仪,佛涅槃时训,边地五僧,中国十僧,持律传戒,正法住世。

  

 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“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。”发愿求生净土的人,都要发菩提心,大乘佛法就是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最中心的要点,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令正法久住。出家不能离开发菩提心,应为发菩提心而出家。出家前无知,只知道出家好,好在什么地方又说不清楚,出家以后师父就要教育了,令发菩提心,令正法久住!受戒也是为了令正法久住。如果不以戒为师的话,佛教就变掉了。所以有要发心出家的,赶快培养菩提心。你们已经出家的同学,要修好菩提心。还有的同学关心着受戒的事情,那么何不趁现在还没有受戒之前,好好地发发菩提心呢?

  菩提心不能只唱唸,要讲实际

  菩提心不等于唱唸,我52年进佛门,天天听经,听经完了,回向文中有,“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”至于到底发了没有,那就不知道了,发了菩提心又有什么表现就更不知道了。拿我来说,我能够坚持弘法到七十多岁,也是少见的。一般来佛学院当老师,不拿工资的很少,即使不拿工资,这个报销,那个报销。即使什么都愿意发心,到了60岁了,要了生死了,走得个快。如果你们来这儿学习的同学认为,佛学苑管得严,条件差,很苦,但有圆满的正法可学可修,你能留下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要讲究实际。

  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,理论与修行都要能传下去

  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。娑婆世界的佛法不能衰落,不能架空,不能出偏,更不能很快地消灭,也不能让它变成一种表面上的学问,一种文化。正法久住,要通过实践,要出人才,什么人才?并不是你听过什么经,理论上会讲一些干条子,而是真正要出修行的人才,还要一代代传下去。非但理论要传下去,而且修行的层次,亲证的境界,修行的功夫,也要传下去。

  法上不深透修行没有实践的方便等于空谈

  如果佛教只讲理论,理论又讲得不深不透,居士学了成了一种爱好,出家人学了成了一种工作。并不是光讲课就能够培养出人才,佛教的人才是讲修行。比如讲课,即使你稍微插一点实践经验,但没有具体的实践的方便,也等于空谈,如果讲…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