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30~3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一顆尊重法的心。越是傲慢,罪過背得越重。

  只要不壞,何必爭口氣,不隨順他人

  第二隨順。凡是主意不壞,即使不是你的主意,是別人的主意,也不要爭來爭去,隨順一下。在我身邊的同學會發現一點,很多地方你們問我,我都說好,隨順你。即使我心裏感覺有點不妥,我考慮一下,仍然說好,甯願事後我再改正過來。因爲生活上的小事,只要不壞就行。如果是壞主意就不能隨順了,我就不能說好了。只要不是壞事情,何必爲了爭口氣執著得這麼厲害?咱們是修行,可不是練“氣”功。

  依戒能滅大衆中的爭論

  滅,如果前面兩條能做到,滅掉大衆中的爭論就容易了。“爭”,爭來爭去無非一個我執。如果你說的有道理,對方偏要跟你爭,這是他的我執。如果這兩個人都不肯放下,不能叫說得不錯的人放下,依了他,把事情搞壞了咋辦?你必須再說說明白,再強調一下你這個主意的好處,這是爲把事情搞好。如果你已經說清楚了,他偏不服氣,心裏不痛快,這是他的我執。

  依戒斷煩惱,要當機立斷

  對煩惱要斷。當機立斷,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,你起煩惱的時候就是你修行斷煩惱的好時候,你不起煩惱怎麼能斷煩惱?一輩子閉關當然了不起,在這樣長期的單調寂寞的生活裏,他能安心得下去,或者在思維中得到經書裏的智慧,或者用功修禅定,禅定中有所進步,這些都是閉關的功德。可是在關中沒人惹他,不起煩惱又怎能跟煩惱打仗呢?雖然避免了跟煩惱打敗仗,但也失去了跟煩惱打勝仗的機會。閉關出來以後,遇到外面煩惱的環境,你能打勝仗嗎?比如有的師範學院出來的老師,還跟學生吵架,居高臨下,等于在出自己的氣。尤其是搞體育的老師,火氣更大,竟然在操場上跟學生打架。

  要在大衆裏考驗自己能不能降服煩惱

  修行人主要是斷煩惱。所以在宗大師法流裏學修並重,爲學而修,爲修而學,不能長期閉關,閉關一段時間就要出來弘法,跟衆生打交道,考驗自己修行得怎麼樣,考驗你在衆生裏能不能降伏自己的煩惱。50年代我在上海,看到有人在寺院客堂裏跟幾個人誇誇其談其閉過多少年關,可他60歲還俗後又生了幾個兒子。(衆笑)他照樣以閉關爲自豪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5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找沒有煩惱的地方去修行是難于成就的

  提要:

  ·閉關而未斷煩惱等于枉費歲月享清福

  ·找沒有煩惱的地方去修行是難于成就的

  ·修行不能有福氣就享受,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

  ·從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現在當文物保存起來了

  ·心苦才能出智慧,修行生活就是斷煩惱

  ·不舍惡見不可能成就

  ·講法太浮面,不能明法義,講錯了背罪過

  閉關而未斷煩惱等于枉費歲月享清福

  這個寺院從前叫班禅大師紀念堂,裏邊有班禅大師的像,他跟清定上師講,這個銅像當年是他鑄的,他現在等錢用,要拿回去當廢銅賣掉。可見你不斷煩惱,閉關也沒有用啊。在裏邊歲月在流過去,從來也沒有跟煩惱打過一次仗,等于享清福。好比有錢住賓館的人,只想環境舒服,在自己的虛榮心上也有面子,還有賓館服務態度好,能滿足自己的傲慢,這就不叫修行人了。

  找沒有煩惱的地方去修行是難于成就的

  沒有煩惱的地方,你怎麼斷煩惱呢?譬如一個將官今天要出去消滅土匪,“據情報,那個地方沒有土匪。”沒有土匪你去打什麼仗呀?滑稽了,沒有土匪也帶著士兵去。“沖啊!殺啊!”等會兒“咚咚咣,咚咚咣”慶祝凱旋回來。釋迦佛叫我們跟煩惱打仗,打勝它。末法時期衆生專門找沒有煩惱的地方修行,完全脫離釋迦佛的教導,這樣是不能成就的。

  修行不能有福氣就享受,享受不到去看看也舒服

  如今真正苦修的地方可能沒人去了,除非是有真發心的。現在修行人的住所一進去全是最新設備,有了電風扇,還有空調,沙發,席夢思。客廳是富麗堂皇。再講到方丈室,按我理解,如果說錯了,當作笑話就是了,方丈意思就是他住的寮房一丈見方,所以叫方丈。一丈十尺,現在方丈室多大,嗯?還有地毯。居士也喜歡去,覺得看看也好。

  前幾年上海有個風氣,裝修門面,整個淮海路裝修得真是豪華!很多超級市場,精品市場,在附近工作的,趁中午下班總要到淮海路走一走,有不喜歡走的就說:“你又不買,去幹什麼呢?”他回答:“去看看也舒服啊。”

  從前苦修行人的寮房現在當文物保存起來了

  現在寺院大都不講修行了,僅僅兩堂功課,還是做個樣子。寺院講排場、裝飾、豪華、舒服,所以人去得多。從前寺廟裏沒有空調,風扇也很少,木板床也是普普通通。這些老房舍,從前修行人的寮房,現在當文物保存起來了。

  心苦才能出智慧,修行生活就是斷煩惱

  修行要苦修,苦修不僅僅是生活上的苦,還有心苦,心苦才出智慧!人間妙五欲,地獄五條根。所以作爲一個出家人,受了戒律,整個的生活就是爲了斷煩惱,同學惹你起煩惱正是你斷煩惱的好機會。

  不舍惡見不可能成就

  第四舍,舍掉惡見。惡見能舍是好事,舍不掉就成了執著。執著惡見最可怕,最危險。甯願千生不悟,不可一生錯見。一千生都沒有開悟,不要緊,以後總會開悟的,但是你這一生知見錯了,就沒希望了,就會一直錯下去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糾正過來,還要你自己覺悟,願意糾正。有句俗話,“初一當初二了,一年錯完。”如果你第二年還不糾正,第二年仍然錯下去。執著惡見不可能成就,只有掉叁惡道。

  講法太浮面,不能明法義,講錯了背罪過

  講經說法,首先要具足正知正見。即使你會講經,你不把法義闡明了,不啓發聽的人悟到正知正見,仍然作用不大。講法講得太浮面就不明白法義,講錯了就背罪過。例如講六波羅密中持戒波羅密,第一不殺生,要吃素,多放生。第二不偷盜,只要不做強盜就可以了。第叁不妄語,不要去故意說假話,說說方便妄語好了。第四不邪淫,不主動就可以了。第五不飲酒,只要不酗酒什麼酒都可以飲。這樣,反而教人犯戒了。所以知見不能錯,法義要搞清楚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6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令正法久住就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提要:

  ·知見錯誤,修行就會走歪路

  ·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·菩提心不能只唱唸,要講實際

  ·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,理論與修行都要能傳下去

  ·法上不深透修行沒有實踐的方便等于空談

  知見錯誤,修行就會走歪路

  再說忍辱,“有人說我脾氣壞,我本來脾氣很好,因爲他壞,所以影響我了。我只罵了他一句,還算是忍辱哩。”這麼理解知見怎會不錯呢?精進,有正精進、邪精進。離開了佛法的精進都不正,咱們有一位同學過去在別的地方一天24小時唸佛,結果唸出毛病來了。這不能怪她呀,怪那個誤導的人。可是知見錯誤的人並不認錯,這就是惡見不肯舍掉。禅定怎麼修?不聽佛法的人會說:“盤起腿來什麼也不想。”那是外道定,一得好處更難放下,這種人最多生無想天,福享完了再掉到人間做白癡。第六智慧,有人說只要唸佛就能出智慧,那釋迦佛何必講49年法呢?智慧要從佛法中來,主張不聽法不學法的邪見,根本出不了智慧。

     令正法久住~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,佛弟子應安住自己于律儀,安住他人于律儀,佛涅槃時訓,邊地五僧,中國十僧,持律傳戒,正法住世。

  

  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

  “令正法久住是最大的菩提心。”發願求生淨土的人,都要發菩提心,大乘佛法就是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最中心的要點,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令正法久住。出家不能離開發菩提心,應爲發菩提心而出家。出家前無知,只知道出家好,好在什麼地方又說不清楚,出家以後師父就要教育了,令發菩提心,令正法久住!受戒也是爲了令正法久住。如果不以戒爲師的話,佛教就變掉了。所以有要發心出家的,趕快培養菩提心。你們已經出家的同學,要修好菩提心。還有的同學關心著受戒的事情,那麼何不趁現在還沒有受戒之前,好好地發發菩提心呢?

  菩提心不能只唱唸,要講實際

  菩提心不等于唱唸,我52年進佛門,天天聽經,聽經完了,回向文中有,“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”至于到底發了沒有,那就不知道了,發了菩提心又有什麼表現就更不知道了。拿我來說,我能夠堅持弘法到七十多歲,也是少見的。一般來佛學院當老師,不拿工資的很少,即使不拿工資,這個報銷,那個報銷。即使什麼都願意發心,到了60歲了,要了生死了,走得個快。如果你們來這兒學習的同學認爲,佛學苑管得嚴,條件差,很苦,但有圓滿的正法可學可修,你能留下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要講究實際。

  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,理論與修行都要能傳下去

  令正法久住,主要在法上。娑婆世界的佛法不能衰落,不能架空,不能出偏,更不能很快地消滅,也不能讓它變成一種表面上的學問,一種文化。正法久住,要通過實踐,要出人才,什麼人才?並不是你聽過什麼經,理論上會講一些幹條子,而是真正要出修行的人才,還要一代代傳下去。非但理論要傳下去,而且修行的層次,親證的境界,修行的功夫,也要傳下去。

  法上不深透修行沒有實踐的方便等于空談

  如果佛教只講理論,理論又講得不深不透,居士學了成了一種愛好,出家人學了成了一種工作。並不是光講課就能夠培養出人才,佛教的人才是講修行。比如講課,即使你稍微插一點實踐經驗,但沒有具體的實踐的方便,也等于空談,如果講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3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