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光,可她就是喜欢偷,偷来了把钱往路上乱丢。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是病态。我们说起来叫做习气,虽不为供自己享受偷,但也要背因果的。真正造恶业的偷,那就更坏了,因为他不仅仅是习气,他完全是由于恶心而造恶。 “灭,谓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。”戒律就是灭恶的。灭有三义:1、灭业非。(论云,灭恶故名曰毗尼)2、灭烦恼。(律云,世尊谓调伏贪嗔痴,令尽故,制增上戒学)3、得果。(戒经云,“戒净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”)。
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
灭有三个意义:一、灭业非。“论云,灭恶,故名曰毗尼”,毗尼的意思就是灭恶。要灭掉自己不应该造的业,业非就是造的业是不对的,当然指的是恶业了。这些内容戒律里全有细致的说明。第二个意义:灭烦恼。“律云”律藏里有说,“世尊谓调伏贪嗔痴,令尽故”。佛说为了使贪瞋痴完全调伏灭尽,“制增上戒学”,所以制定戒律。为什么称增上戒学?灭掉恶增上,灭的功德增上,善法增上。灭还有第三个意义:得果。戒经上说,“戒净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”。你明白了持戒清净和有智慧能够使你得到第一道,也就明白了以戒为师的重要意义。第一最重要,也包含着是第二第三这些含义的基础。一切修行都要在戒律的基础上增长功德,哪怕戒律有开许,你也要按照你的实际情况,根据你受持的戒律来开许。你持的律仪戒,有律仪戒的开许方法,你持的菩萨戒,根据菩萨戒的条文开许,你持的密乘戒,根据密乘戒的条文开许,而不能够自说自话乱开。 毗尼有五义:一、忏悔,二、随顺,三、灭(众中诤论),四、断(烦恼),五、能舍(恶见)。
过去的恶要忏悔,现在的恶要停止,未来的恶要不出生
毗尼有五种意义,第一忏悔,第二随顺,第三灭,第四断,第五能舍。就是说把戒律行持起来,这五种意义都有,同时必须要具足这五种意义你持戒才起作用。第一要忏悔,过去的恶要忏悔,现在的恶马上要停止,未来的恶不让它出生。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恶忏悔,你觉悟不高,今后还会随随便便去做。忏悔不等于唸唸忏悔文就算忏悔过了,要讲究实际,实际是什么?在佛菩萨或者师父面前认个错,今后改过不再做。
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,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
提要:
·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,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
·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
·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,能舍恶见,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
随顺善法能获种种功德,随顺恶法就被烦恼倒转
随顺,随顺能够获得种种功德,随喜功德也从随顺来,和合功德也从随顺来。现在众生只要别人随顺自己,不肯去随顺别人,这是没有放下我执的表现。应该是自己去随顺别人,在丛林里,在团体里自己要随顺大众。要随顺善法,不随顺恶法,如果是恶法,哪怕很小的一点点,也不能随顺,要坚持原则。
比如社会上人请出家人吸烟,出家人可不能随顺他,也吸起烟来了。佛教是最讲究原则的,讲究原则才有正知正见,原则一放松,邪知邪见泛滥,你说你的道理,他说他的道理,各人各有一套,那不是乱套了?所以只能随顺善法,不能随顺恶法。又比如说,上课时一个人怄气出去了,一个同学好心陪着劝劝他,第二个同学也跟出去安慰他,第三个第四个也跟出去,课堂还像什么样子?安慰是希望他快快觉悟,把他转过来到课堂里来上课,并不是跟着他倒转。恒顺众生是为了度众生,可不是为了让他称心如意,把你度过去跟他一起烦恼,那岂不是大错特错了?随顺感情,不讲原则就形成了小团体,一帮一帮就是这么形成的。
持戒的人不要在口头上常作无义的争论
第三个灭,灭掉大众中的争论,这个争是口头上的争论。众生有个习气,不服气,只要你一句来,我必有一句去,谁也不肯先停。即使先停了,还要说几句留个尾巴的话,“好了,好了,我不跟你多说了。”“好了,好了,别多说了。”那么你就不要再说了,他还要说,“好了,好了,就算我错了。”经常听到这样的话。即使嘴巴停下来了,心里边的气可没有消掉。
持戒的人要能断烦恼,能舍恶见,更不能做恶见的保皇派
第四个断,断烦恼。
第五个能舍。恶见最难舍掉。人有了恶见就容易做恶见的保皇派。人最难放下的就是自己的知见,如果这个知见不恰当,就成了恶见。今天下课。(2001、6、29第八讲完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忏悔能表现在现实上,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
提要:
·忏悔是认错改正,能知忏悔就是好
·能检查自己的错误,是个能放下面子的人
·出家众提高了,能为居士作好榜样
·学生错了不认错,学下去就有困难了
·忏悔能表示在现实上,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
·不要前面恶业尚未忏净,今天的恶业又起来了
·三次不接受别人的忏悔,你就有罪了
忏悔是认错改正,能知忏悔就是好
上次讲毗尼有五种含义:一忏悔,二随顺,三灭,四断,五能舍。一个人经常会发生错误,做错事情,或者扰乱别人,乃至伤害别人。最容易扰乱和伤害别人的就是语言。所以自己要懂得忏悔,认错改正。对大众有影响的,严重的错误,应该向大众忏悔。能够自发地向大众忏悔是件好事情。
能检查自己的错误,是个能放下面子的人
我在五十年代时,讲的是心理方面和人生智慧的一些内容。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容易认错,而且放得下,记得有个病人学生,有一天跟我认错,并说请允许他向全体同学做检讨。我说可以。但是过两天又要求向全体同学再做检讨。我说检讨过了就可以了,虽然嫌他太罗嗦,但是他没有面子观念,放得下,肯认错,这不能不说是个优点。假如跟大众没有关系,那就个别忏悔一下也就可以了。
出家众提高了,能为居士作好榜样
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,居士有居士戒,佛学苑有规章制度,也有种种的纪律要遵守,有错应该要认错的。这儿主要是讲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,因为佛弟子以出家二众为主。我们从事佛教事业,我们的观点就是以出家众为主,出家众提高了,能做榜样,居士就会受好的影响,好比装香的盒子熏久了,这个盒子也会香的。
学生错了不认错,学下去就有困难了
假如居士对出家众做错了事情,那更需要忏悔。老师对学生讲错话了,也要说明一下,表示一下歉意,这也是一种忏悔。学生在老师面前有错,那更应该要认错。因为老师对你有恩啊,何况你以后还要学下去。如果你不认错,不想改正错误,那你就很难保证学下去。
忏悔能表示在现实上,就能使四众弟子和合
在佛学苑里,出家众,居士众都是学生,可是在戒律和要求来说就不同了。出家众对自己的要求高,因为他戒律严密,而居士只有五戒,所以在内心和生活上的要求就不一样了。出家人有错更应该悔改前非。忏悔法是很重要的,忏悔就能使四众和合。现在末法时期佛弟子,忏悔法不用在实际上,而停留在形式上,想忏悔自己的业障就唸忏悔文,却又不肯表示于现实,自然在修行上也不能依教奉行。
不要前面恶业尚未忏净,今天的恶业又起来了
在我身边学法的学生,也有几个学了几年又到其他地方去学了,据说他们在那边修金刚萨埵忏悔法,发心圆满十万。可是修的人却经常跟人吵架,前面恶业尚未忏悔清净,后面的恶业又不断在积累,那就永远也忏悔不清。我不主张把持咒拜忏看得这样神奇,而是应该把改正自己的过错看成是实际效果。
三次不接受别人的忏悔,你就有罪了
忏悔能使大家团结。有人说,“我向他忏悔,可他还是生我气。”我教你一个办法,你再去忏悔一次。头一次忏悔,他不接受,还讽刺你几句,“假惺惺来打招呼,你这个人我看穿了。”第二次忏悔总算不说话了,头一扭,鼻子里一“哼”!怎么办?我教你第三次再去忏悔,如果第三次他不理你,你不必忏悔了。因为你的罪清了,而他有罪过。佛教里有个规矩,别人来跟你求忏悔,最多三次,你一定要跟他和合,一定要说几句好话。说,“我也有错的地方,没关系,事情过去就不提了。”这样做,四众弟子就和合起来了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不尊重法的人,罪过会越来越大
提要:
·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,不听法是傲慢
·不尊重法的人,罪过会越来越大
·只要不坏,何必争口气,不随顺他人
·依戒能灭大众中的争论
·依戒断烦恼,要当机立断
·要在大众里考验自己能不能降服烦恼
讲经说法是代如来宣化,不听法是傲慢
现在四众弟子确实长期以来不能和合。拿出家人跟居士来说,居士看不起出家人,反过来出家人也看不起居士。拿我这个老师来说,在有些寺院讲经也有出家人来听,很少,居士是越听越高兴。有的出家人不听,说,“居士讲法我不听。”比丘戒里有没有这个规定我不知道。我知道菩萨戒里有规定,四十里路内有人说法,你不去听你犯戒,而且佛说,代如来说法的人,你要作大师想,大师就是佛,因为他讲的是佛法。
不尊重法的人,罪过会越来越大
或者说,“无论讲得多好,说到底是居士。”难道居士讲的佛法,是居士的佛法,跟出家人没关系?难道居士按佛说的法来讲戒定慧、四谛法、十二因缘、六度、四摄法跟出家修行没关系?佛说要“依法不依人”,出家人更应该依教奉行,而不应该依人不依法。所以说这是人为的障碍。起源于自己不懂法,不虚心,没有惭愧,也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