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30~39)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0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我今学毗尼

  毗尼的作用是“善治”、

  “调伏”、“灭”自己的烦恼

  提要:

  ·毗尼的作用是“善治”、“调伏”、“灭”自己的烦恼

  ·认识烦恼,对治烦恼,都要靠自己

  ·受了戒要学戒,学戒要持戒

  ·培养人才要着重培养人

  ·要认识自己烦恼就要有慧

  毗尼的作用是“善治”、“调伏”、“灭”自己的烦恼

   ~毗尼,秦言善治,亦云调伏,亦译灭。

  

  “我今学毗尼,令正法久住”,“毗尼”译成汉文,叫“善治”,善于对治自己的烦恼,“亦云调伏”,又叫“调伏”,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,“亦译灭”,能够灭掉自己的烦恼。“善治”“调伏”“灭”,这三个词连起来非但能够圆满地解释毗尼,而且讲明了修行的步骤。首先要“善治”,自己的烦恼自己要善于对治,就像你们现在学一点医学,以后生了病,就能够知道自己是什么病,该用什么药。对付烦恼也是这样,自己有哪些烦恼病先要知道。看病,首先要发现病人的症状,然后再去找体内的矛盾,研究得细致一点,还要看到近因是什么,远因是什么?往往今天的病并不一定是今天所产生的,以往就已经种下了这个病的因,仅仅是今天发作罢了,治疗近因是治表的对治,治疗远因是从根本上去治疗,所以两个都要明白。

  认识烦恼,对治烦恼,都要靠自己

  对治自己的烦恼病不能老依靠善知识,善知识对你的训话,对你的批评,乃至于严肃的对你错误的指出,都是好的,但是不能够长期依靠,能长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,为什么?善知识会离开、会老、会死,那个时候你依靠谁啊?所以修行人最要紧的一句话:靠自己。善知识不过是供你利用的工具,你利用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,将来就得依靠你自己,自己去认识自己的烦恼,自己去对治自己的烦恼,自己去灭掉自己的烦恼。戒律就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。

  受了戒要学戒,学戒要持戒

  学戒是为了要持戒,持戒就是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,就好比什么情况用什么药。你学会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必须遵守什么戒条,你还要自己持,不能叫善知识替你持,所以说,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”

  培养人才要着重培养人

  培养人才首先要着重培养人,可是现在末法时期颠倒了,都是着重培养才,而不重视人的培养。佛学院毕业了,多多少少学到一点东西,可是人仍然这个样子。好比好人、坏人都有嘴巴,嘴巴不过是利用的工具,好人用嘴巴讲好话,教育众生,坏人用嘴巴,尽讲调皮捣蛋的话。所以人最要紧,将来你成就不是才的成就,而是人的成就,才成就不过给你一张毕业证书,或者给你一个专家名号,可是你怎么能了脱生死呢?所以不讲修行不讲戒定慧不培养人,整天搞理论,这就脱离佛教了,佛教讲修行,不是专门研究文化。所以,有五年学戒的规定。为什么学戒要五年呢?要学到你能持得起来啊,否则你受了戒即使戒本背得出,而自身却没有一点改变,反而会滋长自己的傲慢。

  要认识自己烦恼就要有慧

  从前我们碰到一个出家人,这个出家人学过戒,懂的很多,居士们可以知道的规矩她也讲得很好,可是自身怎么样?火气特别大,人面前装模做样,换个地方可不像个出家人了,这有什么用呢?就算是有个“才”吧,“人”可没有培养好啊。所以说戒定慧三者不可缺一,着重戒,没错,好的,但还不够,还要有定还要有慧。慧是什么?慧就是认识自己,明白自己。能海上师说过一句话:“要断烦恼,首先要认识烦恼。”这就是慧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1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我今学毗尼

  法高人下流,师弟俱堕

  提要:

  ·谄曲者,当面持戒,背后犯戒

  ·不要利用儒教道教来冲掉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

  ·为什么这个佛学院出来的学僧这么不讲规矩

  ·法高人下流,师弟俱堕

  ·礼节可假装,断烦恼才叫真修行

  ·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

  谄曲者,当面持戒,背后犯戒

  一个佛学院,或者一个丛林,能把戒律讲好,这在末法时期确实难得希有,值得赞叹,但是还要看一看这里培养的人怎么样。人大都有“谄曲”习气,如果不改掉,一辈子没得成就。当面一套很容易迷惑人,引人恭敬供养,背后一套,自由散漫泛滥。比如有个佛学院,表面上大家发心过午不食,挺好,背地里到了寮房煮方便面。有些人当面持戒背后犯戒,这就是末法时期。

  不要利用儒教道教来冲掉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

  人不提高,佛学理论只作为一种文化去研究,就好像现在有些人还在研究儒教,研究道教,可是看看他们为人呢,有儒教、道教的精神吗?更可悲的,有些人还把这些文化拿到佛门里来,冲掉了佛教真正的精神面貌。而佛制的戒律是叫你对治烦恼、调伏烦恼、灭掉烦恼,要确实起到这个作用。

  为什么这个佛学院出来的学僧这么不讲规矩

  有个我从前的学僧,到某佛学院转一转,回来就非常傲慢,明目张胆地要他挂单的寺庙当家给他喝酒吃肉。有的还带着女的东走西走。昨天这里来了两个挂单的,也是那个佛学院出来的,据说很傲慢,随随便便进教务部打电话,时间长得没个完。昨天这两个人上衣也不穿,赤膊站在新大楼的楼梯口,况且这儿还有女众,这像什么样子?后来还跑到电脑打字房门口,等着跟里边的女老师讲话,等了很久,没人理他们,只好走掉。

  法高人下流,师弟俱堕

  为什么很多人都往那个佛学院跑?据说是那里高,人高法高徒弟也高,却出现了这样的修行人,怎能成就?如果我的学生出现了几个像这样的修行人,我也跟着他们下地狱,说你是老师怎么会下地狱?我不负责任嘛。当师的不负责任啊,要背因果的,师不好徒弟紧跟,紧跟到一起下地狱,或者徒弟不好师父跟他亲密,那么徒弟下地狱师父也跟着下去。所以对背因果的事产生共鸣,有共同的心态,很可怕的。不把人教育好,不真正去断烦恼搞搞形式有什么意思?

  礼节可假装,断烦恼才叫真修行

  昨天你们女众写的日记上有句话,“修行不要光停留在礼节上”,很有道理,礼节怎么好,也不见得会断掉内心的傲慢,礼节可以假装的,要真正断烦恼,才叫真修行。

  五二年一天晚上,我到上海佛教青年会去听讲经,偶然碰到两个外国人也来听,男的很有礼貌,请女的先坐,女的坐好他才坐。解放前上海非常的洋派,总经理开招待会,就像现在的联欢请客那样,学外国人拿一双筷子敲敲盆子表示他要讲话了,一开口就是“Ladies and gentlemen!”“女士们先生们!”女士放在前面,解放后称这种叫做“资产阶级虚伪的礼节”。中国人学外国人,有时候还学出偏差来,某一时期就出现了女权过上,女权超过男权,也是男女不平等。所以要讲究真实的修行,礼节是好,修行人可不能以礼节为止了。   善治~谓自治淫怒痴,亦治众生恶也。调伏~谓练三业,制伏过非,调练通于止作。灭~谓佛所说戒,能灭身口之恶。

  

  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

  “善治,谓自治淫怒痴”,善治是善治自己的淫怒痴。我们一般称贪瞋痴,最不好的贪就是男女的淫贪;怒呢?瞋恨心一发作,就表现在怒上;傲慢就是一种极坏的愚痴,以傲慢为有面子、痛快,这就是痴,不明白就叫痴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3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我今学毗尼

  持戒的出家人,身有威仪;口说柔和语;心具足智慧

  提要:

  ·持戒的出家人,身有威仪;口说柔和语;心具足智慧

  ·戒能调练三业,制伏过非

  ·戒有止作两个方面,都能做到起大作用

  ·佛所说戒能灭身口之恶

  ·过去的恶要忏悔,现在的恶要停止,未来的恶要不出生

  持戒的出家人,身有威仪;口说柔和语;心具足智慧

  “亦治众生恶也”,也能够治众生的恶。因为一持戒,出家人的形象就好,身有威仪;口说柔和语;心具足智慧,以这样的形象就能治众生恶。因为美好的形象众生都会喜欢,会学习,会接受影响。如果这个众生跟你有缘,你可以教育他往修行路上走,因为你自身做了榜样,众生就很听话,很容易度过来。你这样引导众生皈依,持五戒,出家受具足戒,那么就能治众生恶。所以出家人是先走一步,后面的人就会跟上来。

  戒能调练三业,制伏过非

  “调伏,谓练三业,制伏过非,调练通于止作”。过就是过患,非就是不对。戒能够锻炼我们身口意三业,粗犷锻炼成细柔,贡高锻炼成谦虚。尤其具足戒,条文那么多,这样锻炼下来肯定是越炼越细。只有细细地以戒律关怀自己,关怀众生,才能够制伏过非。所以戒能够调练三业,这个调练“通于止作”。

  戒有止作两个方面,都能做到起大作用

  戒有两个方面,一面是止,一面是作。从广义上讲,两面都要做到,比如不两舌戒一面不能说两舌离间的话,是“止”,一面要多说团结的话,叫“作”。不偷盗也是如此,不偷不盗,同时还要广行布施供养。要止住十恶业,同时也要修习十善业,两面都能互相因果,互相促进,双管齐下,才能够起更大的作用。你能懂得布施供养,当然你也不会去偷人家东西;你不偷人家东西,慢慢你就会心量放大,贪欲自然地少下去,就容易做到布施供养,愿意帮助别人。

  有一种病态的偷。据说从前某个银行经常被偷,后来破案了,是总经理的太太偷的。你说滑稽不滑稽,她的钱是多得用…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30~3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