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30~3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光,可她就是喜歡偷,偷來了把錢往路上亂丟。這種情況心理學家認爲是病態。我們說起來叫做習氣,雖不爲供自己享受偷,但也要背因果的。真正造惡業的偷,那就更壞了,因爲他不僅僅是習氣,他完全是由于惡心而造惡。   “滅,謂佛所說戒能滅身口之惡。”戒律就是滅惡的。滅有叁義:1、滅業非。(論雲,滅惡故名曰毗尼)2、滅煩惱。(律雲,世尊謂調伏貪嗔癡,令盡故,製增上戒學)3、得果。(戒經雲,“戒淨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”)。

  

  佛所說戒能滅身口之惡

  滅有叁個意義:一、滅業非。“論雲,滅惡,故名曰毗尼”,毗尼的意思就是滅惡。要滅掉自己不應該造的業,業非就是造的業是不對的,當然指的是惡業了。這些內容戒律裏全有細致的說明。第二個意義:滅煩惱。“律雲”律藏裏有說,“世尊謂調伏貪嗔癡,令盡故”。佛說爲了使貪瞋癡完全調伏滅盡,“製增上戒學”,所以製定戒律。爲什麼稱增上戒學?滅掉惡增上,滅的功德增上,善法增上。滅還有第叁個意義:得果。戒經上說,“戒淨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”。你明白了持戒清淨和有智慧能夠使你得到第一道,也就明白了以戒爲師的重要意義。第一最重要,也包含著是第二第叁這些含義的基礎。一切修行都要在戒律的基礎上增長功德,哪怕戒律有開許,你也要按照你的實際情況,根據你受持的戒律來開許。你持的律儀戒,有律儀戒的開許方法,你持的菩薩戒,根據菩薩戒的條文開許,你持的密乘戒,根據密乘戒的條文開許,而不能夠自說自話亂開。   毗尼有五義:一、忏悔,二、隨順,叁、滅(衆中诤論),四、斷(煩惱),五、能舍(惡見)。

  

  過去的惡要忏悔,現在的惡要停止,未來的惡要不出生

  毗尼有五種意義,第一忏悔,第二隨順,第叁滅,第四斷,第五能舍。就是說把戒律行持起來,這五種意義都有,同時必須要具足這五種意義你持戒才起作用。第一要忏悔,過去的惡要忏悔,現在的惡馬上要停止,未來的惡不讓它出生。如果沒有對過去的惡忏悔,你覺悟不高,今後還會隨隨便便去做。忏悔不等于唸唸忏悔文就算忏悔過了,要講究實際,實際是什麼?在佛菩薩或者師父面前認個錯,今後改過不再做。

  

  隨順善法能獲種種功德,隨順惡法就被煩惱倒轉

  提要:

  ·隨順善法能獲種種功德,隨順惡法就被煩惱倒轉

  ·持戒的人不要在口頭上常作無義的爭論

  ·持戒的人要能斷煩惱,能舍惡見,更不能做惡見的保皇派

  隨順善法能獲種種功德,隨順惡法就被煩惱倒轉

  隨順,隨順能夠獲得種種功德,隨喜功德也從隨順來,和合功德也從隨順來。現在衆生只要別人隨順自己,不肯去隨順別人,這是沒有放下我執的表現。應該是自己去隨順別人,在叢林裏,在團體裏自己要隨順大衆。要隨順善法,不隨順惡法,如果是惡法,哪怕很小的一點點,也不能隨順,要堅持原則。

  比如社會上人請出家人吸煙,出家人可不能隨順他,也吸起煙來了。佛教是最講究原則的,講究原則才有正知正見,原則一放松,邪知邪見泛濫,你說你的道理,他說他的道理,各人各有一套,那不是亂套了?所以只能隨順善法,不能隨順惡法。又比如說,上課時一個人怄氣出去了,一個同學好心陪著勸勸他,第二個同學也跟出去安慰他,第叁個第四個也跟出去,課堂還像什麼樣子?安慰是希望他快快覺悟,把他轉過來到課堂裏來上課,並不是跟著他倒轉。恒順衆生是爲了度衆生,可不是爲了讓他稱心如意,把你度過去跟他一起煩惱,那豈不是大錯特錯了?隨順感情,不講原則就形成了小團體,一幫一幫就是這麼形成的。

  持戒的人不要在口頭上常作無義的爭論

  第叁個滅,滅掉大衆中的爭論,這個爭是口頭上的爭論。衆生有個習氣,不服氣,只要你一句來,我必有一句去,誰也不肯先停。即使先停了,還要說幾句留個尾巴的話,“好了,好了,我不跟你多說了。”“好了,好了,別多說了。”那麼你就不要再說了,他還要說,“好了,好了,就算我錯了。”經常聽到這樣的話。即使嘴巴停下來了,心裏邊的氣可沒有消掉。

  持戒的人要能斷煩惱,能舍惡見,更不能做惡見的保皇派

  第四個斷,斷煩惱。

  第五個能舍。惡見最難舍掉。人有了惡見就容易做惡見的保皇派。人最難放下的就是自己的知見,如果這個知見不恰當,就成了惡見。今天下課。(2001、6、29第八講完)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3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忏悔能表現在現實上,就能使四衆弟子和合

  提要:

  ·忏悔是認錯改正,能知忏悔就是好

  ·能檢查自己的錯誤,是個能放下面子的人

  ·出家衆提高了,能爲居士作好榜樣

  ·學生錯了不認錯,學下去就有困難了

  ·忏悔能表示在現實上,就能使四衆弟子和合

  ·不要前面惡業尚未忏淨,今天的惡業又起來了

  ·叁次不接受別人的忏悔,你就有罪了

  忏悔是認錯改正,能知忏悔就是好

  上次講毗尼有五種含義:一忏悔,二隨順,叁滅,四斷,五能舍。一個人經常會發生錯誤,做錯事情,或者擾亂別人,乃至傷害別人。最容易擾亂和傷害別人的就是語言。所以自己要懂得忏悔,認錯改正。對大衆有影響的,嚴重的錯誤,應該向大衆忏悔。能夠自發地向大衆忏悔是件好事情。

  能檢查自己的錯誤,是個能放下面子的人

  我在五十年代時,講的是心理方面和人生智慧的一些內容。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很容易認錯,而且放得下,記得有個病人學生,有一天跟我認錯,並說請允許他向全體同學做檢討。我說可以。但是過兩天又要求向全體同學再做檢討。我說檢討過了就可以了,雖然嫌他太羅嗦,但是他沒有面子觀念,放得下,肯認錯,這不能不說是個優點。假如跟大衆沒有關系,那就個別忏悔一下也就可以了。

  出家衆提高了,能爲居士作好榜樣

 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,居士有居士戒,佛學苑有規章製度,也有種種的紀律要遵守,有錯應該要認錯的。這兒主要是講比丘比丘尼出家二衆,因爲佛弟子以出家二衆爲主。我們從事佛教事業,我們的觀點就是以出家衆爲主,出家衆提高了,能做榜樣,居士就會受好的影響,好比裝香的盒子熏久了,這個盒子也會香的。

  學生錯了不認錯,學下去就有困難了

  假如居士對出家衆做錯了事情,那更需要忏悔。老師對學生講錯話了,也要說明一下,表示一下歉意,這也是一種忏悔。學生在老師面前有錯,那更應該要認錯。因爲老師對你有恩啊,何況你以後還要學下去。如果你不認錯,不想改正錯誤,那你就很難保證學下去。

  忏悔能表示在現實上,就能使四衆弟子和合

  在佛學苑裏,出家衆,居士衆都是學生,可是在戒律和要求來說就不同了。出家衆對自己的要求高,因爲他戒律嚴密,而居士只有五戒,所以在內心和生活上的要求就不一樣了。出家人有錯更應該悔改前非。忏悔法是很重要的,忏悔就能使四衆和合。現在末法時期佛弟子,忏悔法不用在實際上,而停留在形式上,想忏悔自己的業障就唸忏悔文,卻又不肯表示于現實,自然在修行上也不能依教奉行。

  不要前面惡業尚未忏淨,今天的惡業又起來了

  在我身邊學法的學生,也有幾個學了幾年又到其他地方去學了,據說他們在那邊修金剛薩埵忏悔法,發心圓滿十萬。可是修的人卻經常跟人吵架,前面惡業尚未忏悔清淨,後面的惡業又不斷在積累,那就永遠也忏悔不清。我不主張把持咒拜忏看得這樣神奇,而是應該把改正自己的過錯看成是實際效果。

  叁次不接受別人的忏悔,你就有罪了

  忏悔能使大家團結。有人說,“我向他忏悔,可他還是生我氣。”我教你一個辦法,你再去忏悔一次。頭一次忏悔,他不接受,還諷刺你幾句,“假惺惺來打招呼,你這個人我看穿了。”第二次忏悔總算不說話了,頭一扭,鼻子裏一“哼”!怎麼辦?我教你第叁次再去忏悔,如果第叁次他不理你,你不必忏悔了。因爲你的罪清了,而他有罪過。佛教裏有個規矩,別人來跟你求忏悔,最多叁次,你一定要跟他和合,一定要說幾句好話。說,“我也有錯的地方,沒關系,事情過去就不提了。”這樣做,四衆弟子就和合起來了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34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不尊重法的人,罪過會越來越大

  提要:

  ·講經說法是代如來宣化,不聽法是傲慢

  ·不尊重法的人,罪過會越來越大

  ·只要不壞,何必爭口氣,不隨順他人

  ·依戒能滅大衆中的爭論

  ·依戒斷煩惱,要當機立斷

  ·要在大衆裏考驗自己能不能降服煩惱

  講經說法是代如來宣化,不聽法是傲慢

  現在四衆弟子確實長期以來不能和合。拿出家人跟居士來說,居士看不起出家人,反過來出家人也看不起居士。拿我這個老師來說,在有些寺院講經也有出家人來聽,很少,居士是越聽越高興。有的出家人不聽,說,“居士講法我不聽。”比丘戒裏有沒有這個規定我不知道。我知道菩薩戒裏有規定,四十裏路內有人說法,你不去聽你犯戒,而且佛說,代如來說法的人,你要作大師想,大師就是佛,因爲他講的是佛法。

  不尊重法的人,罪過會越來越大

  或者說,“無論講得多好,說到底是居士。”難道居士講的佛法,是居士的佛法,跟出家人沒關系?難道居士按佛說的法來講戒定慧、四谛法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、四攝法跟出家修行沒關系?佛說要“依法不依人”,出家人更應該依教奉行,而不應該依人不依法。所以說這是人爲的障礙。起源于自己不懂法,不虛心,沒有慚愧,也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30~3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