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法的寺廟,豈不成了佛法之墳墓
所以有法,佛教就存在,沒有法了,你把廟修得再富麗堂皇,把佛像塑得再莊嚴也無濟于事。因爲沒有法,只會起到一座“墓碑”的作用。起先我看到“墓碑”二字,大吃一驚,後來想想也有道理,因爲法滅掉了。我坐火車,看沿途山坡農田裏,墓碑越修越高級。沒有法的寺廟,豈不成了佛法之墳墓?有的居士看到辦佛學苑,很發心支持,有的居士呢,就只發心造廟,其實法比廟重要。 “現在很多寺院不重視戒律,不重視聞思修,只重視修寺造像,是本末倒置。這樣做對佛教的發展起不了作用。”(多識)(摘自《愛心中爆發的智慧》359頁)
我們想走,是因爲這裏沒有戒
本末倒置,根本的東西他不管,枝節的東西,他搞得個起勁,就顛倒了。有的寺廟裏的小和尚聽了我的講課後,覺悟提高了,後來跟我說,“如果傅老師不來了,我們也走了。”我說你是出家人,應該住在寺院裏修行,回小廟有啥意思?他告訴我,“老師,並不是我們想走,你看看客堂裏挂著一幅書法,“以戒爲師”,我們想走,是因爲這兒沒有戒。”
不重視聞思修,也是本末倒置
不重視聞思修,也是本末倒置。聞是聞法,要有聞法的機緣,必須要有講法的人;思是思維,聽了法要好好地去思維法義;修是修禅定,修戒行,聽法後,一再一再去思維這個法義就叫修。如果一個僧人沒有法,戒行也修不起,整天忙著修廟造像,這樣做對佛教發展起不了作用。
造寺廟,難道是爲了賣門票、放功德箱、忙死人
如果認爲廟造好了來燒香的人就多了,這是不是佛教起作用?是香火在起作用!人多了,功德箱錢就多了,有的寺廟功德箱的錢要用八個人來數鈔票,是錢在起作用!門票提價,是票價起作用!整天燒紙,吹起來,敲起來,忙死人起作用!都沒有一點佛法的氣味,這叫佛教嗎?
通過聞思修,勤修戒定慧才是佛教,此外就是不務正業
真正的佛教,是修行人通過聞思修,勤修戒定慧。釋迦佛說過:“凡我弟子非誦即禅,非禅即誦。”所以在培養人才上,凡是我主持負責的地方,不管你喜歡不喜歡,都嚴格地按照釋迦佛的教導做,只有誦跟禅沒有別的東西,誦就是說法誦經,禅就是禅定,這叫正業。修行人搞名利就是不務正業。下課。(2001.6.15 第六講完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27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
提要:
·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
·“僧”在法義上爲“向善”
·僧是清淨的團體,不准煙酒歌舞
僧~是古印度語,“僧伽”(讀“僧嘎”)的簡稱,其義爲“向善”,通常指出家的“僧衆”和四位以上的“僧人”團體,滿二十人稱大僧團。
~內護(僧團)外護(居士),七衆弟子合起來組織僧團。
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
“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”這是頂禮叁寶。諸佛是十方佛,法是正法,比丘僧是僧,也包括比丘尼,在佛經裏經常是單講比丘也包括比丘尼,單講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。僧是古印度語,是僧伽的簡稱,好比佛是佛陀的簡稱,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。僧伽,照印度音來讀,是“僧嘎”,由于翻譯時各地的方言不同,有時候音也有點差別,在《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》裏,我們唸“桑耶”,是“我阿”二字的拼音。大家對這一點不要太執著,說句老話,“菩薩知道”,菩薩能聽懂漢話,也能聽懂英語,漢話裏稱“老師”,菩薩知道,外國學生稱“teacher”,菩薩也知道。不要因此有所顧慮,到底哪個音正,咱們又不是考古學,最要緊是懂法義。
“僧”在法義上爲“向善”
其義爲“向善”,僧在法義上爲向善。比丘250條戒,每條戒都指導你怎麼向善,真能照戒去修,確實會大變樣,那樣修起來就很快。律儀戒是解脫戒,能使我們在修行上得到解脫,持好了,修好了,那作用可極大呢。別人沒修好,不等于說末法時期的律儀戒沒有力量。釋迦佛大智慧,釋迦佛說的法,你悟到了就是好,你不學不悟,再好的法對你也不起作用。又比丘要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戒定慧全叫你向善,所以比丘的含義就是“向善”。
僧是清淨的團體,不准煙酒歌舞
僧“通常指出家的僧衆,和四位以上的僧人團體”,“僧”也有團體的含義,不過這個團體,他是一個和合的團體,是一個清淨的團體,是一個修行的團體。這個團體,應該跟社會上的團體有所區別,社會上團體經常是今天我請客,明天公家報銷。有一天我在上海坐車聽兩個女同志在說:“那天你怎麼不去吃啊?”“我不好意思”。“有什麼不好意思,吃老公的。”我以爲是她丈夫請客,因爲現在女的把丈夫叫“老公”,後來聽下去才明白,公是公家,就是“吃公家的有什麼不好意思?”那是世俗上的人。喝了酒更胡鬧,話匣子一開了,沒邊沒了,再唱上幾句世俗的歌,跳上幾步怪裏怪氣的舞。僧團可得過清淨的生活,不能鋪張浪費、請客吃飯,不准抽煙、喝酒,不准唱歌、跳舞,所以有區別的。
“僧”廣義上來說是指佛弟子的團體,包括四衆弟子,但在我們漢地,習慣上都指出家人,“滿二十人稱大僧團”,現在稱爲大叢林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2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
提要:
·出家僧衆是內護,居士是外護
·沒有僧人講法,居士當老師也能把佛學院辦起來
·居士不能自稱出家人,出家要剃除須發,染衣舍俗
·佛法不懂的人,竟把猴子當佛供
·居士不能因爲搶廟,把出家人趕走
·七衆弟子應和合團結
出家僧衆是內護,居士是外護
出家人是內護,居士是外護。出家人去幹居士的工作,居士參加出家人的羯磨,這就顛倒了。現在有的廟裏有廟管會,由幾個出家人,幾個居士組成,我就不參加,能海上師教導,居士最好不要管出家人的事。
沒有僧人講法,居士當老師也能把佛學院辦起來
今天佛學院請居士講課也是不得已的事,因爲末法時期了,尤其是經過十年動亂,或者說百年來,中國漢地的佛教衰落得厲害,已經是青黃不接了。因爲我是懂法的人,我不來講沒有人講,佛學院怎麼辦得起來?所以只好把矛盾統一起來,怎麼統一?佛學院請的是老師,不是請的居士,招的是學生,不是招的師父,這樣就統一了,總得要把教育事業辦成啊。
居士不能自稱出家人,出家要剃除須發,染衣舍俗
出家人是內護,居士是助手,居士應該是護持叢林,這裏附帶說一下,閩南一帶有所謂“菜姑”,她們全是居士,可是她們自稱是出家人,還有人說是當年弘一法師認可的,弘一法師是稱她們爲“清信女”,清信女就是女居士。出家人必須剃除須發,身著袈裟,哪有留著頭發穿在家人衣服的“出家人”?釋迦太子當年削發出家,削發就是象征把最珍貴的東西舍去,印度人最珍貴的就是頭發,所以印度人要把頭發包起來。有人說剃頭是因爲頭發是煩惱絲,這是後人想出來的話,那樣說起來,難道剃光頭的人就沒有煩惱了嗎?難道癞頭也成了阿羅漢了?應該說剃度是出家人的一個標志,“菜姑”沒剃頭,沒受出家的戒律,沒舍去俗衣著袈裟,即使住在寺廟裏,仍然是個居士。
過去封建時代有許多讀書人也吃素,他們自稱“吃菜”,據說明朝就有,男的叫菜公,老太婆叫菜婆,年輕一點叫菜姑。居士嘛就是居士,居士應該叫“優婆塞、優婆夷”。後來大家又把“菜姑”,稱爲“阿姑”。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把名稱轉正過來。
佛法不懂的人,竟把猴子當佛供
剃頭就好比滿清的時候,人人都拖著一根長辮子,“五四”運動反封建,爲了要在形象上表現出來,就把長辮子剪掉,學生首先剪,你給這些老人剪,他是像殺豬那樣叫(衆笑),“剪不得,剪不得”,真的剪掉了哭叁天。我在閩南看到有個人稱“菜姑廟”的,裏面的人佛法不懂,只知道唸佛做經忏佛事,還把猴子孫行者供在阿彌陀佛旁邊,說它是戰鬥勝佛。哎喲,竟然把《西遊記》當佛經啦。
居士不能因爲搶廟,把出家人趕走
還有的地方菜姑爲了搶廟,竟然把比丘尼趕出去,居士應該對比丘尼恭敬禮拜供養,這才叫修行,把出家人趕出去你在裏邊唸阿彌陀佛,這叫修行嗎?我講的可都是實話,可別因爲我說話不好聽,就聽不進去。
七衆弟子應和合團結
僧是內護,賢聖僧稱寶,即使是個凡夫僧,雖然沒有證果,可是他走的是清淨道,也是一位清淨的比丘。所以比丘是主持正法的主力,居士是比丘的助手,七衆弟子在一個大團體裏,大家都應該和合團結。
我今學毗尼
比丘不碰女體,比丘尼不碰男體
提要:
·毗尼譯“滅”,正譯爲“律”,即律藏
毗尼或者叫毗奈耶即律藏,叁藏之一,譯“滅”,以功德爲名,非正譯也,正譯爲“律”,律者法也,開遮持犯,非法不定。
毗尼譯“滅”,正譯爲“律”,即律藏
“我今學毗尼”,毗尼翻譯成“滅”,這是指功德說,意即能夠通過滅掉種種惡,滅掉種種煩惱而産生功德。“非正譯也,正譯爲“律”,律者法也”,法總括爲戒定慧,所以律本身就是法。“開遮持犯,非法不定”,戒律有開遮持犯,開,開戒,遮,遮惡,持,能拿得起來,犯,戒有違犯。在必要的時候釋迦佛容許開戒,所以戒有開遮持犯,但開戒不能憑個人的恩怨,個人的意見,我想開戒就開戒,那是絕對不許可的。要爲大衆,要爲佛法的弘揚,方才能開。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2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我今學毗尼
比丘不碰女體,比丘尼不碰男體
提要:
·開戒是爲了利益大衆,不是爲了滿足個人欲望
·犯戒要具足四個條件
·比丘不碰女體,比丘尼不碰男體
開戒是爲了利益大衆,不是爲了滿足個人欲望
例如有強盜,要把全家八口人殺死,你爲了救八個人,去跟強盜拼搏,強盜拿出刀來要殺你,你逃走,這八個人仍然會被殺死,你赤手空拳跟他打,那你也會被強盜殺死,你雖不怕死,可是你死了,誰去保護這八個人?本來死八個,現在變成死九個。(衆笑)在這種緊急情況下,你拼搏時把強盜打死了,你救了八個人,到公安局去自首,甘願承受法律責任,這個叫開戒。你不要因爲受了酒戒,叁個月沒喝酒了,我今天要喝酒喽(衆笑),那叫犯戒!開戒是爲了利益大衆,不是爲了滿足你個人的欲望。
犯戒要具足四個條件
犯戒,也簡單跟大家講一講,受戒的人,不能沒犯戒說犯戒了,犯了戒說沒犯戒,所以戒要搞清楚。我問問你們,走路踩死了一只螞蟻,算不算犯戒?坐椅子沒看清楚,一屁股坐下去,蟲給壓死了,算不算犯戒?又如殺人,被殺的人經搶救沒死掉,算不算犯戒?又如你起恨心,用刀去刺阿毛的照片,算不算犯戒?再說偷盜,你看見這個東西想偷走,一只手已經拿走了,想一想又放回去了,算不算犯戒?這樣的事情可多了,所以就要講清楚。犯戒要具足四個條件,缺少一條,就不算犯戒。一,要有境,拿殺戒來說,你對面確實是一個人,或者是一個有生命的衆生,包括貓狗蟲蟻,首先要有這個境。第二,要有這個心,要有你想把它殺死這顆心。第叁,血手,是你親手,或叫人,或你采取什麼手段把他殺了。第四,斷命,確實被你殺死了,四條具足,你犯戒,四條不具足,不算犯戒。比如走路踩死一只螞蟻,你當時沒看見,沒有境,也不是故意去踩死它,沒有心,可是一只腳踩下去,是你的腳,螞蟻確實死了,四條中你只犯了兩條,犯戒條件不具足不能算犯戒。有人專找螞蟻,用腳踩死揀在瓶裏,說是做藥,如果她是個受過戒的人,那麼有螞蟻的境,有踩死它的心,親自用腳去踩,螞蟻死了。這四個條件具足,她就犯了不殺生戒。
再說不偷盜戒也是如此,偷盜叫離本處,你有偷東西的境,有想偷的心,也有偷的動作,這個東西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就算犯戒,如果東西還沒有離本處,你就不偷了,那不算犯戒,如果東西離了本處,你想想不對,後悔了,又拿回去放在原來地方,仍然算犯戒,好比貪汙分子“退贓”,即使還清了,仍然是貪汙罪,僅僅你退贓了,可以寬大處理,減輕對你的處罰。
比丘不碰女體,比丘尼不碰男體
出家人的戒跟在家居士的戒,不僅是條文上有區別,而且在份量上也有區別,比如一男一女在路上相遇,單獨講話時間很長,例如五分鍾十分鍾,居士是可以的,出家人就不許可。還有,黃主任是個女的,她伸出手來要跟你握手,你是個男居士可以跟女的握手,你不握手向她合掌,來個:“阿彌陀佛”,那不合社會上的禮節,也不太禮貌。如果比丘跟女居士握握手,那就不許可了,因爲比丘不碰女體,比丘尼不碰男體。
又如居士到朋友家去,他家房子小,幾個人坐不下,請你坐在床沿上,也是可以的。作爲一個出家人就不能坐,因爲這床是他們夫妻的床,除非是這家主人特地爲你准備一張小床,新鋪的床單讓你休息才可以。因爲出家人不坐高廣大床,出家人對男女的東西,要避得幹幹淨淨。當然也不能夠太過分了,例如在家人請你去應供,你最好別去,免受世俗影響,實在推不了就以慈悲心去。主人拿把太師椅來“師父請坐”,“我不坐高廣大床。”主人換了把小椅子,“這把椅子,你先生坐過嗎?”這個就不要太講究了,釋迦佛並沒有叫出家女衆,凡是男人坐過的椅子一律不准坐,但在家人睡的大床出家人就要避開,因爲在家人夫妻同睡的床是不清淨的,這不是封建意識,是爲了防止起男女心,因此出家人的淫戒是很嚴格的。這一段講完了,今天下課。
(2001.6.22第七講完)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20~2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