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20~2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法的寺庙,岂不成了佛法之坟墓

  所以有法,佛教就存在,没有法了,你把庙修得再富丽堂皇,把佛像塑得再庄严也无济于事。因为没有法,只会起到一座“墓碑”的作用。起先我看到“墓碑”二字,大吃一惊,后来想想也有道理,因为法灭掉了。我坐火车,看沿途山坡农田里,墓碑越修越高级。没有法的寺庙,岂不成了佛法之坟墓?有的居士看到办佛学苑,很发心支持,有的居士呢,就只发心造庙,其实法比庙重要。   “现在很多寺院不重视戒律,不重视闻思修,只重视修寺造像,是本末倒置。这样做对佛教的发展起不了作用。”(多识)(摘自《爱心中爆发的智慧》359页)

  我们想走,是因为这里没有戒

  本末倒置,根本的东西他不管,枝节的东西,他搞得个起劲,就颠倒了。有的寺庙里的小和尚听了我的讲课后,觉悟提高了,后来跟我说,“如果傅老师不来了,我们也走了。”我说你是出家人,应该住在寺院里修行,回小庙有啥意思?他告诉我,“老师,并不是我们想走,你看看客堂里挂着一幅书法,“以戒为师”,我们想走,是因为这儿没有戒。”

  不重视闻思修,也是本末倒置

  不重视闻思修,也是本末倒置。闻是闻法,要有闻法的机缘,必须要有讲法的人;思是思维,听了法要好好地去思维法义;修是修禅定,修戒行,听法后,一再一再去思维这个法义就叫修。如果一个僧人没有法,戒行也修不起,整天忙着修庙造像,这样做对佛教发展起不了作用。

  造寺庙,难道是为了卖门票、放功德箱、忙死人

  如果认为庙造好了来烧香的人就多了,这是不是佛教起作用?是香火在起作用!人多了,功德箱钱就多了,有的寺庙功德箱的钱要用八个人来数钞票,是钱在起作用!门票提价,是票价起作用!整天烧纸,吹起来,敲起来,忙死人起作用!都没有一点佛法的气味,这叫佛教吗?

  通过闻思修,勤修戒定慧才是佛教,此外就是不务正业

  真正的佛教,是修行人通过闻思修,勤修戒定慧。释迦佛说过:“凡我弟子非诵即禅,非禅即诵。”所以在培养人才上,凡是我主持负责的地方,不管你喜欢不喜欢,都严格地按照释迦佛的教导做,只有诵跟禅没有别的东西,诵就是说法诵经,禅就是禅定,这叫正业。修行人搞名利就是不务正业。下课。(2001.6.15 第六讲完)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27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

  提要:

  ·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

  ·“僧”在法义上为“向善”

  ·僧是清净的团体,不准烟酒歌舞

   僧~是古印度语,“僧伽”(读“僧嘎”)的简称,其义为“向善”,通常指出家的“僧众”和四位以上的“僧人”团体,满二十人称大僧团。

  ~内护(僧团)外护(居士),七众弟子合起来组织僧团。

  

  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

  “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”这是顶礼三宝。诸佛是十方佛,法是正法,比丘僧是僧,也包括比丘尼,在佛经里经常是单讲比丘也包括比丘尼,单讲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。僧是古印度语,是僧伽的简称,好比佛是佛陀的简称,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。僧伽,照印度音来读,是“僧嘎”,由于翻译时各地的方言不同,有时候音也有点差别,在《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》里,我们唸“桑耶”,是“我阿”二字的拼音。大家对这一点不要太执着,说句老话,“菩萨知道”,菩萨能听懂汉话,也能听懂英语,汉话里称“老师”,菩萨知道,外国学生称“teacher”,菩萨也知道。不要因此有所顾虑,到底哪个音正,咱们又不是考古学,最要紧是懂法义。

  “僧”在法义上为“向善”

  其义为“向善”,僧在法义上为向善。比丘250条戒,每条戒都指导你怎么向善,真能照戒去修,确实会大变样,那样修起来就很快。律仪戒是解脱戒,能使我们在修行上得到解脱,持好了,修好了,那作用可极大呢。别人没修好,不等于说末法时期的律仪戒没有力量。释迦佛大智慧,释迦佛说的法,你悟到了就是好,你不学不悟,再好的法对你也不起作用。又比丘要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戒定慧全叫你向善,所以比丘的含义就是“向善”。

  僧是清净的团体,不准烟酒歌舞

  僧“通常指出家的僧众,和四位以上的僧人团体”,“僧”也有团体的含义,不过这个团体,他是一个和合的团体,是一个清净的团体,是一个修行的团体。这个团体,应该跟社会上的团体有所区别,社会上团体经常是今天我请客,明天公家报销。有一天我在上海坐车听两个女同志在说:“那天你怎么不去吃啊?”“我不好意思”。“有什么不好意思,吃老公的。”我以为是她丈夫请客,因为现在女的把丈夫叫“老公”,后来听下去才明白,公是公家,就是“吃公家的有什么不好意思?”那是世俗上的人。喝了酒更胡闹,话匣子一开了,没边没了,再唱上几句世俗的歌,跳上几步怪里怪气的舞。僧团可得过清净的生活,不能铺张浪费、请客吃饭,不准抽烟、喝酒,不准唱歌、跳舞,所以有区别的。

  “僧”广义上来说是指佛弟子的团体,包括四众弟子,但在我们汉地,习惯上都指出家人,“满二十人称大僧团”,现在称为大丛林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28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

  提要:

  ·出家僧众是内护,居士是外护

  ·没有僧人讲法,居士当老师也能把佛学院办起来

  ·居士不能自称出家人,出家要剃除须发,染衣舍俗

  ·佛法不懂的人,竟把猴子当佛供

  ·居士不能因为抢庙,把出家人赶走

  ·七众弟子应和合团结

  出家僧众是内护,居士是外护

  出家人是内护,居士是外护。出家人去干居士的工作,居士参加出家人的羯磨,这就颠倒了。现在有的庙里有庙管会,由几个出家人,几个居士组成,我就不参加,能海上师教导,居士最好不要管出家人的事。

  没有僧人讲法,居士当老师也能把佛学院办起来

  今天佛学院请居士讲课也是不得已的事,因为末法时期了,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,或者说百年来,中国汉地的佛教衰落得厉害,已经是青黄不接了。因为我是懂法的人,我不来讲没有人讲,佛学院怎么办得起来?所以只好把矛盾统一起来,怎么统一?佛学院请的是老师,不是请的居士,招的是学生,不是招的师父,这样就统一了,总得要把教育事业办成啊。

  居士不能自称出家人,出家要剃除须发,染衣舍俗

  出家人是内护,居士是助手,居士应该是护持丛林,这里附带说一下,闽南一带有所谓“菜姑”,她们全是居士,可是她们自称是出家人,还有人说是当年弘一法师认可的,弘一法师是称她们为“清信女”,清信女就是女居士。出家人必须剃除须发,身著袈裟,哪有留着头发穿在家人衣服的“出家人”?释迦太子当年削发出家,削发就是象征把最珍贵的东西舍去,印度人最珍贵的就是头发,所以印度人要把头发包起来。有人说剃头是因为头发是烦恼丝,这是后人想出来的话,那样说起来,难道剃光头的人就没有烦恼了吗?难道癞头也成了阿罗汉了?应该说剃度是出家人的一个标志,“菜姑”没剃头,没受出家的戒律,没舍去俗衣著袈裟,即使住在寺庙里,仍然是个居士。

  过去封建时代有许多读书人也吃素,他们自称“吃菜”,据说明朝就有,男的叫菜公,老太婆叫菜婆,年轻一点叫菜姑。居士嘛就是居士,居士应该叫“优婆塞、优婆夷”。后来大家又把“菜姑”,称为“阿姑”。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把名称转正过来。

  佛法不懂的人,竟把猴子当佛供

  剃头就好比满清的时候,人人都拖着一根长辫子,“五四”运动反封建,为了要在形象上表现出来,就把长辫子剪掉,学生首先剪,你给这些老人剪,他是像杀猪那样叫(众笑),“剪不得,剪不得”,真的剪掉了哭三天。我在闽南看到有个人称“菜姑庙”的,里面的人佛法不懂,只知道唸佛做经忏佛事,还把猴子孙行者供在阿弥陀佛旁边,说它是战斗胜佛。哎哟,竟然把《西游记》当佛经啦。

  居士不能因为抢庙,把出家人赶走

  还有的地方菜姑为了抢庙,竟然把比丘尼赶出去,居士应该对比丘尼恭敬礼拜供养,这才叫修行,把出家人赶出去你在里边唸阿弥陀佛,这叫修行吗?我讲的可都是实话,可别因为我说话不好听,就听不进去。

  七众弟子应和合团结

  僧是内护,贤圣僧称宝,即使是个凡夫僧,虽然没有证果,可是他走的是清净道,也是一位清净的比丘。所以比丘是主持正法的主力,居士是比丘的助手,七众弟子在一个大团体里,大家都应该和合团结。

  我今学毗尼

  比丘不碰女体,比丘尼不碰男体

  提要:

  ·毗尼译“灭”,正译为“律”,即律藏

   毗尼或者叫毗奈耶即律藏,三藏之一,译“灭”,以功德为名,非正译也,正译为“律”,律者法也,开遮持犯,非法不定。

  

  毗尼译“灭”,正译为“律”,即律藏

  “我今学毗尼”,毗尼翻译成“灭”,这是指功德说,意即能够通过灭掉种种恶,灭掉种种烦恼而产生功德。“非正译也,正译为“律”,律者法也”,法总括为戒定慧,所以律本身就是法。“开遮持犯,非法不定”,戒律有开遮持犯,开,开戒,遮,遮恶,持,能拿得起来,犯,戒有违犯。在必要的时候释迦佛容许开戒,所以戒有开遮持犯,但开戒不能凭个人的恩怨,个人的意见,我想开戒就开戒,那是绝对不许可的。要为大众,要为佛法的弘扬,方才能开。

  

  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29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
      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
  

  我今学毗尼

  比丘不碰女体,比丘尼不碰男体

  提要:

  ·开戒是为了利益大众,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

  ·犯戒要具足四个条件

  ·比丘不碰女体,比丘尼不碰男体

  开戒是为了利益大众,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

  例如有强盗,要把全家八口人杀死,你为了救八个人,去跟强盗拼搏,强盗拿出刀来要杀你,你逃走,这八个人仍然会被杀死,你赤手空拳跟他打,那你也会被强盗杀死,你虽不怕死,可是你死了,谁去保护这八个人?本来死八个,现在变成死九个。(众笑)在这种紧急情况下,你拼搏时把强盗打死了,你救了八个人,到公安局去自首,甘愿承受法律责任,这个叫开戒。你不要因为受了酒戒,三个月没喝酒了,我今天要喝酒喽(众笑),那叫犯戒!开戒是为了利益大众,不是为了满足你个人的欲望。

  犯戒要具足四个条件

  犯戒,也简单跟大家讲一讲,受戒的人,不能没犯戒说犯戒了,犯了戒说没犯戒,所以戒要搞清楚。我问问你们,走路踩死了一只蚂蚁,算不算犯戒?坐椅子没看清楚,一屁股坐下去,虫给压死了,算不算犯戒?又如杀人,被杀的人经抢救没死掉,算不算犯戒?又如你起恨心,用刀去刺阿毛的照片,算不算犯戒?再说偷盗,你看见这个东西想偷走,一只手已经拿走了,想一想又放回去了,算不算犯戒?这样的事情可多了,所以就要讲清楚。犯戒要具足四个条件,缺少一条,就不算犯戒。一,要有境,拿杀戒来说,你对面确实是一个人,或者是一个有生命的众生,包括猫狗虫蚁,首先要有这个境。第二,要有这个心,要有你想把它杀死这颗心。第三,血手,是你亲手,或叫人,或你采取什么手段把他杀了。第四,断命,确实被你杀死了,四条具足,你犯戒,四条不具足,不算犯戒。比如走路踩死一只蚂蚁,你当时没看见,没有境,也不是故意去踩死它,没有心,可是一只脚踩下去,是你的脚,蚂蚁确实死了,四条中你只犯了两条,犯戒条件不具足不能算犯戒。有人专找蚂蚁,用脚踩死拣在瓶里,说是做药,如果她是个受过戒的人,那么有蚂蚁的境,有踩死它的心,亲自用脚去踩,蚂蚁死了。这四个条件具足,她就犯了不杀生戒。

  再说不偷盗戒也是如此,偷盗叫离本处,你有偷东西的境,有想偷的心,也有偷的动作,这个东西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就算犯戒,如果东西还没有离本处,你就不偷了,那不算犯戒,如果东西离了本处,你想想不对,后悔了,又拿回去放在原来地方,仍然算犯戒,好比贪污分子“退赃”,即使还清了,仍然是贪污罪,仅仅你退赃了,可以宽大处理,减轻对你的处罚。

  比丘不碰女体,比丘尼不碰男体

  出家人的戒跟在家居士的戒,不仅是条文上有区别,而且在份量上也有区别,比如一男一女在路上相遇,单独讲话时间很长,例如五分钟十分钟,居士是可以的,出家人就不许可。还有,黄主任是个女的,她伸出手来要跟你握手,你是个男居士可以跟女的握手,你不握手向她合掌,来个:“阿弥陀佛”,那不合社会上的礼节,也不太礼貌。如果比丘跟女居士握握手,那就不许可了,因为比丘不碰女体,比丘尼不碰男体。

  又如居士到朋友家去,他家房子小,几个人坐不下,请你坐在床沿上,也是可以的。作为一个出家人就不能坐,因为这床是他们夫妻的床,除非是这家主人特地为你准备一张小床,新铺的床单让你休息才可以。因为出家人不坐高广大床,出家人对男女的东西,要避得干干净净。当然也不能够太过分了,例如在家人请你去应供,你最好别去,免受世俗影响,实在推不了就以慈悲心去。主人拿把太师椅来“师父请坐”,“我不坐高广大床。”主人换了把小椅子,“这把椅子,你先生坐过吗?”这个就不要太讲究了,释迦佛并没有叫出家女众,凡是男人坐过的椅子一律不准坐,但在家人睡的大床出家人就要避开,因为在家人夫妻同睡的床是不清净的,这不是封建意识,是为了防止起男女心,因此出家人的淫戒是很严格的。这一段讲完了,今天下课。

    (2001.6.22第七讲完)

  [转载自-佛教菩提心网]

  

  
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20~2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