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現“大疑大悟”的境界。

  大學生的疑要比小學生的疑,水平要高得多

  一般都理解成小疑比大疑好,我分析是大疑比小疑好。譬如一個大學生,有個大學裏的題目他疑惑不解,一個小學生會有嗎?大學的課程小學生都不懂,哪會去疑大學裏的題目?大學生對大學的題目解答不出來,比小學生對小學題目解答不出來水平高得多。

  知見顛倒,就離開了真理

  人們知見常發生顛倒,世間上也是這樣,某個朝代也好,某個時代也好,某一個風氣也好,某一件事物也好,人們總朝著對自己的貪求有利的方面去說,結果就離開了真理,離開了全面,形成了顛倒。

  知識分子缺少經驗,常會從形相上判斷錯誤

  例如,十年動亂時期,說知識分子是臭老九,要打倒。知識分子把小麥說成韭菜,就說知識分子還不及老農,這話雖然也有道理,可是片面啊!知識分子從形象上判斷錯誤,是因爲他沒有經驗啊。你只要給他說一說,這是小麥,這是韭菜,他就明白了,這就等于是個小學的疑問。可是人家農科學校學了多少年的科學種田的方法,你老農能一學就懂嗎?

  佛法是把世間上的顛倒再顛倒過來

  佛法是把世間上的顛倒再顛倒過來,假如你從世間上道理去理解,去判斷佛法,你仍然是顛倒。所以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”,不等于說世間法就是佛法,這個等號劃不上去的,否則佛又何必說出世間法呢?

  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

  末法時期的人進了佛門,既不肯虛心當小學生,學了一點盡是自己講一套,種種煩惱的表現,我慢貢高,自信過強,好表現自己,全冒出來了。這些人偏偏是很幼稚的煩惱衆生,可是他們自己覺得了不起。以前就聽說:“現在年輕人一進佛門,看了幾本人寫的書,就傲慢得不得了!”一個人有了傲慢,他再也不會懂得天有多高,地有多厚。所以不能以違背了佛法的標准來說你是明事理。

  惑未去怎能見真,煩惱重的人哪來開悟

  如果一個煩惱脾氣很厲害,貪瞋癡泛濫的人,他說他開悟了,千萬不要相信他。去惑見真,要去惑才見真,惑都沒有去掉,哪能見真呢?一張嘴巴說來很輕巧。即使他有名氣,名氣是最哄人的東西。

  高僧跟名僧是兩碼事

  高僧跟名僧是兩碼事,高僧是有成就的修行人,品德高,修養高,他能夠在戒律上、菩提心上有高潔大行,那叫高僧。即使他沒有證果,可他確實是在努力進入聖人之流,而有所成就的修行人。高僧會有名,有名不一定是高僧。有些名就像滾雪球了,越滾越大,有錢就有名,有名就有錢,鈔票越多,名氣越高,名氣越高,人越多,人越多,鈔票越多,是像滾雪球滾出來的。高僧十方普聞,名氣大,這才叫名不虛傳,像觀世音菩薩名聞十方。品德都沒有高,出名還不是虛名?還不是給自己的煩惱痛快痛快,舒服舒服的名?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6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智慧是解脫之門

  提要:

  ·要見名就怕,有利就苦惱,常擔憂修行沒修好怎麼辦?

  ·世事就象萬花筒,既自傲又擔憂

  ·站在煩惱上等開悟,就像站在地上想把頭伸到月亮上去

  ·“依教奉行”就是慧學的培養鍛煉

  ·智慧是解脫之門

  要見名就怕,有利就苦惱,常擔憂修行沒修好怎麼辦?

  無論哪個時代都會有名僧。像如今時代,名望大的僧人整天忙著坐飛機出國,一年內拍照也不知道拍了多少,照片當中一個人肯定是名僧。現在的名僧跟古時名僧大不相同,說說風趣話,我年輕時候虛雲老和尚這個名聲很大,他到上海玉佛寺講經,120歲,出來的時候兩個人扶著他出來,其實,虛雲老和尚又不要人家扶,旁邊人偏要扶,他有什麼辦法?我一看,一個又縮又癟的老頭子。可是現在有些出家人瘦的也發胖了,常是圓桌面上座上客。

  四衆弟子都應該看見名要害怕,有了利要整天的憂愁苦惱,常要擔憂修行沒修好怎麼辦。

  世事就象萬花筒,既自傲又擔憂

  世俗人很奇怪,想想也挺好笑,媽媽有了一個女兒,以女兒爲千金,難免替女兒操心,有時以女兒爲傲慢:“這種小夥子要他幹什麼?配得上你嗎?”有時候又怕女兒嫁不出去。世間上的事情,就像個萬花筒。

  站在煩惱上等開悟,就像站在地上想把頭伸到月亮上去

  佛門裏怪事也多,一個修了幾十年的人,竟然被一個年輕人看出來快要開悟了。這是一個年輕人對我說的話,我只好付之一笑,因爲我抓的是佛法的道理,你打擊我,我也不會倒下去,你迷惑我,我也不會聽了好話,心就輕飄飄了。

  我在四川時,有個年輕人,據說他是修禅宗的,有一天跟我說:“我觀察你,快要開悟了,還差一步,但你千萬不要傲慢。”他提醒我開悟前不要驕傲,這話本身就是他自己的驕傲,他似乎在作我明師,也不知道他自己離開開悟還有多少步?好像他已經開悟似的。他進佛學院講課,傲慢地說:“我今天講的,可以說你們沒有幾個人聽得懂。”站在煩惱上等開悟,就像站在地上想把頭伸到月亮上去。還有的人宣揚出神通,有境界,能知道叁世因果,誰來證實?斷煩惱才叫修行,帶著煩惱吹噓沒有意思。

  “依教奉行”就是慧學的培養鍛煉

  “完成自度度衆,智慧能力的培養鍛煉。”慧學的功能就是要度自己,度衆生。慧學就是佛法智慧,它的作用,它的效果,這些能力的培養鍛煉,全靠依教奉行。依教,你總要聽法啊,你不聽法,佛法不懂,怎麼奉行啊?   智慧是解脫之門,定學是激發真智必要的手段,戒學是防止墮落,培養善根,爲入定生慧奠定基礎,叁學互爲因果,不可缺一。

  智慧是解脫之門

  “智慧是解脫之門”。假如有人想:“我們這個宗派,修的法門不用智慧,以一句名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”我怎麼也不相信。一個人沒有智慧,盡做壞事,能往生嗎?說:“臨終時經善知識開導,他覺悟了,也能往生”,那就對了,還是靠覺悟往生,還是靠智慧往生嘛!

  既然臨終靠善知識給你的智慧,靠善知識給你的覺悟,你能猛然醒悟,懇切忏悔,那麼又何必那麼可憐,你活著的時候爲什麼不學啦?不好好忏悔,要等臨終一刹那,善知識開導再猛然醒悟。我看這個時候也很難猛然醒悟,因爲你養成了不要聽法的習氣,到那時善知識跟你講幾句法語,你也不會重視,很難起到猛然醒悟的作用。

  佛法智慧是解脫智,不肯學法,不求智慧,不可能解脫。否則的話,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要讓你顛倒寫啦,佛法能由你的意思改變嗎?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7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禅定對根本智具有發動力量

  提要:

  ·養成疲沓驕慢的習氣,善知識開導也難猛然醒悟

  ·解脫要靠自己的覺悟

  ·禅定對根本智具有發動力量

  ·要發動心理,也要激發生理

  ·身體好要表揚,生病要找病因

  養成疲沓驕慢的習氣,善知識開導也難猛然醒悟

  在修行路上最可怕的是疲沓,如果養成了一種沒有力量的習氣,有善知識給你講話也不大頂事了。象的身體特別大,就因爲它有龐大習氣,大跟傲慢往往是連在一起的,所以象的性情特別傲慢。象非但身體大,皮也特別厚。你去刺它,疼都不會疼。你去惹它,象腳把你一踢就把你踩成肉醬。你必須要想個比它皮厚更厲害的辦法,使它受不了,才能製伏它。象鼻子的皮並不厚,皮厚了怎麼卷得起來?所以,象最怕象師用燒紅的鐵鈎去紮它鼻子。

  修行人常起煩惱也會養成皮厚和龐大傲慢的習氣。還不如一個世俗人,佛門裏好的習氣也沒有,壞的習氣也沒有,臨終的時候聽善知識幾句話,因爲害怕,他還會猛然醒悟。

  解脫要靠自己的覺悟

  善知識引導衆生可不能誤人子弟,把蠻好的一個有善根的衆生搞得麻木不仁。要使衆生知道真正的解脫是要靠自己的覺悟,自己不覺悟,誰也沒有辦法的,所以修行人要有慚愧心。例如再有名的針灸醫生,給你打針灸,也要問你:“疼不疼啊?酸不酸啊?有感覺嗎?”沒感覺,只好再另找地方,因爲你沒有感覺就不起作用。

  禅定對根本智具有發動力量

  “定學是激發真智必要的手段。”禅定的力量具足,對根本智的開發就有發動的力量。“激發”兩個字,有時語言的激發也能起作用,好的方面來說,你鼓勵鼓勵他,他氣惱的時候你爲他分析分析,讓他明明理,安慰安慰他,也能起作用。如果被某些人利用過去,也會起不好的作用,俗話叫“激將法”,激將法一用,他會上你的當,因爲衆生的心態裏邊都有不服氣的傲慢心,你一激,他天不怕,地不怕,什麼也不考慮了,本來還有個念頭:“算了,算了,別跟人家去爭,何苦呢?”只要你一激他,他這個老虎就會一下跳起來,來個你死我活的鬥爭。

  在《叁國志》、《水浒傳》的故事裏,古人常用“激將法”來刺激人。水浒,這要唸水浒(hǔ),不能唸水浒(xǔ)。蘇州過去有個浒墅關,同樣一個字,要唸浒(xǔ)。佛學院有教古漢語的,學古漢語的都在聽故事,還不如我剛才講的水浒要唸浒(hǔ),浒墅關要念浒(xǔ),倒是實用。又如“惡”字,善惡的惡要唸惡(è),可惡的惡要唸惡(wù)。說:“現在大家都唸可惡(è)”,那麼學古漢語學它幹嘛?因爲大家都是“可惡(è)可惡(è)”,你偏要:“差矣差矣,此字該唸惡(wù)也”(衆笑)。佛經就是古漢語嘛,何必不學佛經裏的古漢語,偏要學儒教的古漢語幹什麼?

  要發動心理,也要激發生理

  再回過來講激,人是身體跟心理組合而成。我們聽法,我們懂得佛法以後,懂得心有妄心、真心,智慧有世俗智、勝義智,懂得妄念不好,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