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好笑,阿弥陀佛还看你撒娇:“你不要银台,好,我换一个金台给你。”会有这种事情吗?
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经验
所以定境跟妄境千万要分清楚,善知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,即使你把佛学大辞典,从最后一页倒背到第一页,也还比不上善知识的宝贵,因为佛学大辞典里可没有修行经验,善知识有修行经验呀!有经验才不会走错路。当然这是指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。
着相的人容易着魔
没水平的修行人很容易着相,没有学过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的人,执着得很厉害,没有达到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,听到好事情,就着相!着相的人,第一,不得成就,第二,容易受骗上当。魔知道你心里着什么相,他就变化什么相给你看,还不如什么都不要,空空空,心包太空就是法身成就,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?
迷时想俗事,觉时修空观
我有时也会糊涂,有时也会醒来,我是一时晴来一时阴,一时觉来一时迷,糊涂时脑子在想这个事情,那个事情,醒过来了就会修空观,一观天空,屋顶也就没了,一片蔚蓝,像这样子修两分钟也好呀。咱们修的时间实在太少,但是穿马路千万不能观天空(众笑),一不小心对面卡车来了,你一听紧急喇叭声,“迪——”心一慌么,这个时候你两条腿会腿碰腿,也不知该往前往后还是往左往右,所以不能死板板,修行要活学活用。
外道为升天,佛教出三界
禅有世间禅和出世间禅,世间禅不出三界,出世间禅出三界。世间禅九次第定,四禅八定,四禅在八定里,四禅定加四空定,八个。再加一个,未到地定,还没有到初禅定之前,有个定,叫未到地定。那么出世间禅呢,也修四禅八定在八定后面加一个定,叫灭受想定,这是外道不可能有的,修好这个定,就证阿罗汉果,了脱生死,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里要灭掉受想两蕴。进入灭受想定,那就不再进入生死流转。外道求升天,越高层天的寿命越长,境界越殊妙,所以他们认为已是彻底究竟了,其实没有彻底究竟。
烦恼没断尽,不可能了生死
我们修的就是出世间定。只有定力才能了生死,方便法门仅仅是方便,你到他方世界去做众生,仍然叫众生,烦恼没有断尽你不可能了生死,这是释迦佛说的。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,是能不再流入恶道,到了这样好的环境里,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,你就不容易退,在你没有见阿弥陀佛前,你在莲花里也出不来,就像进保险箱那样,所以称为“不退菩萨”。
忘了自己佛性,不知何时才能成佛
至于要证果了生死,还是要根据释迦佛讲的,要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。禅宗的六祖慧能是个开悟的人,他说:“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”这句话唸佛的人就听不进去,其实我理解六祖是好心,是要你别忘了你自己的佛性,忘了自己的佛性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成佛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3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到底是本乡本土好啊
本次提要:
·国外生活,比不上本乡本土习惯
·四大菩萨的道场,可没有搬个家
·生活在娑婆世界,就该为娑婆世界众生作贡献
国外生活,比不上本乡本土习惯
再看看现实,打个比方,政策刚开放时,一片出国热,成了洋迷出国迷啦,“月亮是美国的好”,事实呢?现在有不少人说:“我几年前想出国,现在不想了。”为什么?看看国外回来的人,也有很落魄的,在国外还有人愿意出卖自己肾脏,因为他没钱。再看看我们祖国呢?很多人富起来了,不少还成了亿万富翁,而且我也富了,那我何必出国呢?到底是本乡本土好啊,本乡本土生活习惯呀,亲戚都在本乡本土。祖国才是我的母亲啊。
四大菩萨的道场,可没有搬个家
同样,看看我们娑婆世界,照样有证阿罗汉果的,何必到他方世界去证阿罗汉?四大菩萨的修行道场全在中国,他们可没有因为开放了,全搬到美国去了,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在中国,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在中国,即使很想去极乐世界转一圈,心也应该在娑婆世界,速去速回。好比有支歌:出国的人应该,“洋装穿在身,一颗中国心。”
生活在娑婆世界,就该为娑婆世界众生作贡献
有的修行人就喜欢跑,中国四大名山朝了八次,两年朝一次,一共十六年,还想周游全世界,有首唐诗说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,还不是少小离家,大都老大离家,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,白了,头发白了,等你不退菩提心再回娑婆,娑婆世界没了。因为你到他方世界去走一圈的年份跟你出国的年份可不能比,等你花开见佛,下品下生的莲花要十二大劫才开,相当于161亿万年,你面见阿弥陀佛,还得从头学起,等你修成就了,再用神通飞回来度众生,娑婆世界早就毁灭了。所以要报恩就该在娑婆世界报,我们一定要在活着的年代里尽我所有作供献,一切都为了娑婆世界的众生,为了娑婆世界的佛教的弘法事业,为了正法久住,今天讲到这里。(2001.5.25 第三讲完)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4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戒学止恶修善,定学定动止散
提要:
·戒学止恶修善,定学定动止散
·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
·不断烦恼的人学到的智慧,仍是世间智慧
·不能断尽烦恼的一切美好都属于世间善法
·要以佛法知见来明察事理
·佛法觉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,并非真实的佛教
·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,修行白修了
戒学止恶修善,定学定动止散
释迦佛全部教法归纳在戒定慧基本三学里。戒学是止恶修善,定学是控制意念,定动止散,自己能够控制得住,达到澄清混浊,显现真境的修持法。禅定包括世间禅和出世间禅。
慧学是开发智力,明察事理,去惑见真,完成自度度众智慧能力的培养锻炼。
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
“慧学是开发智力,明察事理”对事理不明察,这个人就没有智慧。我们所说的没有智慧不等于一懂不懂。不能明察事理,看问题就看不深,看不透,有时候自己看偏了也不知道,经常错怪别人,搞错事情,在世间上就说这个人没有什么智慧。
佛法里的明察事理是根据你断烦恼不断烦恼,能断烦恼的叫正见,执着烦恼的叫邪见。邪了怎么能出生死呢?
不断烦恼的人学到的智慧,仍是世间智慧
一个不断烦恼的人学来学去仍是世间智慧。世间上人都不断烦恼,即使有的人表现得好一点,他还是有烦恼。他自身保留的烦恼没有决心把它断掉,靠学到的世间法的影响、良好环境的培养,即使比别人好得多,但他从不去研究和要求自己把烦恼断尽,仅仅是发展世间上的学问,极力去研究世间上的外在环境,这些都属于心外求法。讲到这里你们就明白,“心外求法,是名外道”。
不能断尽烦恼的一切美好都属于世间善法
我们承认世间上的一切学问都很好,促进社会发展,改善人类生活,这有什么不好?但是跟我们佛法要断尽烦恼这条路子相比,仍然是两条路,所以他们只能称为世间善法。
要以佛法知见来明察事理
人类为万物之灵,畜生尚且懂得改善自己的生活,何况人呢?所以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。更高级的是要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,清净自己的内心世界,这是人所应该有的崇高的素质。佛法建立在世间善法基础上,不能离开这个基础,可是又超越了世间善法,所以我们明察事理,要以佛法的知见来明察事理。世间上认为这个事情可以做,佛法认为这个事情不能做,我们就不能做,这是个原则,这是个标准。
佛法觉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,并非真实的佛教
末法时期众生就是不能明察事理,佛法的觉悟逐渐降低,世俗的污染思想逐步提升,那么形成一种相似佛教,而非真实的佛教。譬如这么说,两幢房子,一幢是高楼大厦,一幢是古代传统寺庙的形式,信佛的人他就会朝这儿走,不会朝那儿走,因为这个地方很像,像佛教,可是里面呢搞的不是佛教,你说不是佛教嘛,也带了一点佛教的气息,这种都叫相似佛教。
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,修行白修了
明察事理可不能依照现在那些不清净的佛门,搞歪风邪气,搞名搞利,以这样的目的去明察,那我们修行就白修了,我们的一切希望也被扑灭了。我们的希望是要断烦恼,要了生死。度众生也要以佛法的觉悟去度众生,千万不能以末法时期的方法去度末法时期的众生,这是极端错误的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5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
提要:
·“大疑”是高层次的疑,也就会出现“大悟”
·大学生的疑要比小学生的疑,水平要高得多
·知见颠倒,就离开了真理
·知识分子缺少经验,常会从形相上判断错误
·佛法是把世间上的颠倒再颠倒过来
·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
·惑未去怎能见真,烦恼重的人哪来开悟
·高僧跟名僧是两码事
“大疑”是高层次的疑,也就会出现“大悟”
“去惑见真”,能不能见到真谛,能不能真正悟到,不是凭你嘴巴说,要根据佛说的法。烦恼去一分,智慧长一分。烦恼去不掉,你不会开悟,即使悟也不过是小悟,不可能大悟。好比小疑小悟。即使把小疑悟通了,也不过小悟。有人说大疑不是更不好吗?你还不懂什么叫大疑,也就谈不上大疑好不好。所谓“大疑”就是高层次的疑,只有在深入经藏,智慧逐步提高时才会产生。才会出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10~1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