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0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心力不强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本次提要:
·心力不强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·心情不舒畅,难免起烦恼
·对环境体会不一样,差别在于定力
·“静虑”不是死的,取是活动,舍也是活动
·“定动止散”,止是止散乱
·不能有了老师,自己不动脑子
心力不强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如果没有这种依靠,一个在家人,进了佛门,心力就没有出家人强。出家人心力强,因为他出家的时候已经有了思想准备,我出家了。在家人往往家里烦死喽,还是这儿清净,到这儿,本来发心住三个月,住了三天已经说话了,“我上次来居士蛮多的么,这一次冷冷清清的。”没劲了,住了七天怎么也要跑回去,只说家里有事,媳妇生孩子、老头子、儿子,乱七八糟事一大堆,一到家又烦死了,又想来了,那仅仅是个调剂,没有真正发心修行了生死,进佛门作为精神调剂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了。
心情不舒畅,难免起烦恼
有的心情不舒畅,好比阴天太阳开不出来,也没有乌云密布,晴不晴雨不雨的,天天阴天。有时候实在屏不住,就要发泄发泄,哇哇叫几声,闹一闹透透气。从前有个年青人,长期跟大众起烦恼,我给他想个办法,问他:“你到九峰寺去好不好?”他说:“好,好,九峰寺有山,我跑到山上去哇哇叫几声,让我也痛快痛快。”
对环境体会不一样,差别在于定力
这些都是凡夫心态,众生相,有人总想咱们出去旅游一下,你们喜欢跟我在一起,以后去参访三天也好,又不能一天到晚跑,跑到一个寺院总要住个三天,但每人反应会不同。有人会说这儿清净啊,有人说在这儿我得到禅定境界了,有人说这儿唸经特别好,饭也特别香,有人说把我关了三天(众笑)。各人不一样,这在于你的定力。修定难免昏沉,最好不要瞌睡,修定打瞌睡定力一点都培养不起来了。
“静虑”不是死的,取是活动,舍也是活动
所以“静虑”不是死的,是活的,要越修越活,才能够智慧增长,才能够跟烦恼打仗,如果是死水一潭,不开智慧的。“静虑”的静,是活动的静止,而不是死水的静止。比如用世间上科学的话来说,大脑皮层活动过程,有兴奋和抑制。一般人总理解兴奋是活动过程,抑制是停止的过程,其实抑制也是活动过程,仅仅表现不同。所以我们盘起腿来这样一坐,四肢不活动,眼睛也不活动,都停下来了,可是还是活动过程,为什么?在培养你的心力啊,心在活动。所以止住妄念,是止住坏的一面,并不是全部死掉。祖师说把念头打死,这是指妄念的念头。如果你把正念的念头也都打死,释迦佛讲一句,你叫一声:“把念头打死”,那就糟糕了。所以要一分为二,所有佛法都是一分为二,要发扬好的,舍掉坏的,舍也是活动,取也是活动,不能死板板的。
“定动止散”,止是止散乱
“是控制意念的定动止散”,“定动止散”这四个字,每两个字是相对法。动是指妄念在动,众生意念是动的,要把它定下来,众生的心是散乱的,要把它止下来。止是止什么?止散乱。并不是你能够不散了,必要的念头也止光了,那人越来越笨,越来越迟钝。
不能有了老师,自己不动脑子
弟子问佛:“世尊,你为什么要涅槃?”佛说:“我再不涅槃这些弟子都不精进了,他们全依赖我了”。老师也是如此,学生跟老师学习,能够学到老师很多知识,但也会出现一个弊端,自己不动脑筋。一件事情到自己身上,头脑里只稍微转个一转,转三转这个人可算是三思而行了。大都是转一转,那么下一步怎么办?报告傅老师,一报告,自己再也不动脑筋了。长期以来,这个脑子就迟钝了。可惜啊,学了法,修了定,就是不肯动脑子,虽然你现在动的脑子并不是真正开发智慧的能源,可是也是发动机呀。人是凡夫啊,发动发动、思维思维总要的,如果想离开脑子去修法,这话我就不相信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1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观境非定境,所现方是真
本次提要:
·只求智慧,不求神通
·禅定是心里用功夫,该动的要动,不该动的不要动
·通过观想出来的境叫观境
·观境非定境,所现方是真
·观的境,是你平时所见的境
·阳光非法身光明,但以阳光去引发法身光明
·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
·修定时出现非所观的境,都是妄境
只求智慧,不求神通
哪有离开了工具能做出东西来,要么是神通。但神通完了,还是恢复原来的,孙行者把身体变成一个庙,过一会,这个庙又变回猴子了。我对神通是一点不受迷惑,我只求智慧不求神通。
神通再大,仍然是凡夫。孙行者一翻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,仍然掉在地上,没有不掉下来的东西。只有空,只有成就了法身才不会掉下来。
禅定是心里用功夫,该动的要动,不该动的不要动
“澄清混浊”。修禅定是心里用工夫,要断掉烦恼种子,要增长定力。
要使心不要分散,混浊不清的使它变清,昏昏沉沉的使它醒过来。生活是这样,修行也是这样。太活跃了,尽打妄想,想得天花乱坠,实际上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你想得那么好。不动脑筋,每天昏昏沉沉过日子也不好。所以修行人应该该动的要动,不该动的不要动。
通过观想出来的境叫观境
把掉举和昏沉的毛病息下去了,定境才会显现。通过观想观出来的境叫观境,观境不过是个桥梁,是个工具,例如我修观太阳,观光明是为了成就光明定,成就法身光明。如果我们不这么利用,就什么也观不成。即使每个人都有法身光明,可是谁也没看见过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只有命终一刹那一现就完了。
观境非定境,所现方是真
禅定作的观,到后来观境会越观越清楚,但仍然是观境。要到它不是观出来,而是现出来,才能算数。当你现出来的时候,你已经入定了,只有定才能现得出来。所以现出来的境界是真的,观出来的还不能算定境。现出来的境界跟观出来的境大致一样但又不一样。
观的境,是你平时所见的境
譬如说,在高山上看远方的天边,或者凌晨初明,远方的天空初明的曙光起来了,天边突然跃起一股明亮的光,叫“明光耀起”,天色大明,然后出现黄光、红光,天空变成非常美丽、清洁、辽阔,这是你在高山上,用眼睛所看见的。
阳光非法身光明,但以阳光去引发法身光明
眼睛可不是高级的仪器,心才是高级的仪器,所以修定不用眼睛看。但是你总得有个过渡啊,有过渡就要有个利用。譬如我们看不见法身光明,我们就观太阳光,太阳光跟法身光明相似,但不是真正的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没有太阳光这样强烈,也不是把所观的太阳光修成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是自己现出来的,太阳光是观出来的,可是你要利用这个观啊。
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
既然所观的阳光不能变成法身光明,那何必去观阳光呢?观阳光就是为了止住妄念,引发法身光明。止是止住妄念,观是不要让你的心变成一潭死水,要成活水,观能起这个作用。等到真的起作用了,境就现出来。譬如像观前方东方初明,从初明到明光耀起,再到出现红黄的光,如果真是现出来,跟眼睛看的不一样,眼睛看不到这种境界,但又很相似,只是更加清晰,更加明亮,更加辽阔,无有边际。但如果不通过观,你连现一秒钟的力量也不可能,因为凡夫都在妄想里,心没有安静下去,所以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。
修定时出现非所观的境,都是妄境
在修观的时候,譬如修空观,观蔚蓝色太空,忽然空中现出观世音菩萨来,现出阿弥陀佛来,你会欢喜得了殊胜因缘,其实这是妄境,是从你妄想心里出来的,不能算数的。因为你观的境里没有阿弥陀佛,怎么虚空里出了一个阿弥陀佛?这跟虚空里出了两架飞机同样的是妄境。要真在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,从开始的模糊到清楚,入定后从定心中现出阿弥陀佛才不是妄境,现出来的明显程度是你作观时是努力不出来的。
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(12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
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
临终一心不乱才能起真作用
本次提要:
·临终一心不乱所见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
·有人跟阿弥陀佛撒娇,要金台不要银台
·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经验
·着相的人容易着魔
·迷时想俗事,觉时修空观
·外道为升天,佛教出三界
·烦恼没断尽,不可能了生死
·忘了自己佛性,不知何时才能成佛
临终一心不乱所见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
求往生的人临命终时见到观世音菩萨,阿弥陀佛,是妄境不算数,要定境才起往生作用,什么定境?确实达到一心不乱,这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。从妄心妄境中产生的所见到的佛菩萨,往往是魔和倒引鬼给你开的玩笑。你会上大当。
如果在临命终时,有人高兴地说:“大家看哪,阿弥陀佛来了,阿弥陀佛来接我了。”哈哈哈笑,这说明他在起念。一个念:阿弥陀佛来了,第二个:你们大家看,第三个:你们看见没有,第四个:……哈哈哈哈这就不是一心不乱了,一般人却当作肯定往生了。
有人跟阿弥陀佛撒娇,要金台不要银台
很多年前,上海有个大家熟悉的王居士,长期唸佛,因病住在医院里,他说已预知时至,结果并没有走,他跟别人说:“阿弥陀佛捧着银台来接我,我不去,我跟阿弥陀佛说我要金台,不要银台(众笑)。”不懂法的无知真…
《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(10~1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