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0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

  心力不強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
  本次提要:

  ·心力不強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
  ·心情不舒暢,難免起煩惱

  ·對環境體會不一樣,差別在于定力

  ·“靜慮”不是死的,取是活動,舍也是活動

  ·“定動止散”,止是止散亂

  ·不能有了老師,自己不動腦子

  心力不強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

  如果沒有這種依靠,一個在家人,進了佛門,心力就沒有出家人強。出家人心力強,因爲他出家的時候已經有了思想准備,我出家了。在家人往往家裏煩死喽,還是這兒清淨,到這兒,本來發心住叁個月,住了叁天已經說話了,“我上次來居士蠻多的麼,這一次冷冷清清的。”沒勁了,住了七天怎麼也要跑回去,只說家裏有事,媳婦生孩子、老頭子、兒子,亂七八糟事一大堆,一到家又煩死了,又想來了,那僅僅是個調劑,沒有真正發心修行了生死,進佛門作爲精神調劑,修行就不大起作用了。

  心情不舒暢,難免起煩惱

  有的心情不舒暢,好比陰天太陽開不出來,也沒有烏雲密布,晴不晴雨不雨的,天天陰天。有時候實在屏不住,就要發泄發泄,哇哇叫幾聲,鬧一鬧透透氣。從前有個年青人,長期跟大衆起煩惱,我給他想個辦法,問他:“你到九峰寺去好不好?”他說:“好,好,九峰寺有山,我跑到山上去哇哇叫幾聲,讓我也痛快痛快。”

  對環境體會不一樣,差別在于定力

  這些都是凡夫心態,衆生相,有人總想咱們出去旅遊一下,你們喜歡跟我在一起,以後去參訪叁天也好,又不能一天到晚跑,跑到一個寺院總要住個叁天,但每人反應會不同。有人會說這兒清淨啊,有人說在這兒我得到禅定境界了,有人說這兒唸經特別好,飯也特別香,有人說把我關了叁天(衆笑)。各人不一樣,這在于你的定力。修定難免昏沈,最好不要瞌睡,修定打瞌睡定力一點都培養不起來了。

  “靜慮”不是死的,取是活動,舍也是活動

  所以“靜慮”不是死的,是活的,要越修越活,才能夠智慧增長,才能夠跟煩惱打仗,如果是死水一潭,不開智慧的。“靜慮”的靜,是活動的靜止,而不是死水的靜止。比如用世間上科學的話來說,大腦皮層活動過程,有興奮和抑製。一般人總理解興奮是活動過程,抑製是停止的過程,其實抑製也是活動過程,僅僅表現不同。所以我們盤起腿來這樣一坐,四肢不活動,眼睛也不活動,都停下來了,可是還是活動過程,爲什麼?在培養你的心力啊,心在活動。所以止住妄念,是止住壞的一面,並不是全部死掉。祖師說把念頭打死,這是指妄念的念頭。如果你把正念的念頭也都打死,釋迦佛講一句,你叫一聲:“把念頭打死”,那就糟糕了。所以要一分爲二,所有佛法都是一分爲二,要發揚好的,舍掉壞的,舍也是活動,取也是活動,不能死板板的。

  “定動止散”,止是止散亂

  “是控製意念的定動止散”,“定動止散”這四個字,每兩個字是相對法。動是指妄念在動,衆生意念是動的,要把它定下來,衆生的心是散亂的,要把它止下來。止是止什麼?止散亂。並不是你能夠不散了,必要的念頭也止光了,那人越來越笨,越來越遲鈍。

  不能有了老師,自己不動腦子

  弟子問佛:“世尊,你爲什麼要涅槃?”佛說:“我再不涅槃這些弟子都不精進了,他們全依賴我了”。老師也是如此,學生跟老師學習,能夠學到老師很多知識,但也會出現一個弊端,自己不動腦筋。一件事情到自己身上,頭腦裏只稍微轉個一轉,轉叁轉這個人可算是叁思而行了。大都是轉一轉,那麼下一步怎麼辦?報告傅老師,一報告,自己再也不動腦筋了。長期以來,這個腦子就遲鈍了。可惜啊,學了法,修了定,就是不肯動腦子,雖然你現在動的腦子並不是真正開發智慧的能源,可是也是發動機呀。人是凡夫啊,發動發動、思維思維總要的,如果想離開腦子去修法,這話我就不相信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1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

  觀境非定境,所現方是真

  本次提要:

  ·只求智慧,不求神通

  ·禅定是心裏用功夫,該動的要動,不該動的不要動

  ·通過觀想出來的境叫觀境

  ·觀境非定境,所現方是真

  ·觀的境,是你平時所見的境

  ·陽光非法身光明,但以陽光去引發法身光明

  ·修定是爲了顯現真境的修持方法

  ·修定時出現非所觀的境,都是妄境

  只求智慧,不求神通

  哪有離開了工具能做出東西來,要麼是神通。但神通完了,還是恢複原來的,孫行者把身體變成一個廟,過一會,這個廟又變回猴子了。我對神通是一點不受迷惑,我只求智慧不求神通。

  神通再大,仍然是凡夫。孫行者一翻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,仍然掉在地上,沒有不掉下來的東西。只有空,只有成就了法身才不會掉下來。

  禅定是心裏用功夫,該動的要動,不該動的不要動

  “澄清混濁”。修禅定是心裏用工夫,要斷掉煩惱種子,要增長定力。

  要使心不要分散,混濁不清的使它變清,昏昏沈沈的使它醒過來。生活是這樣,修行也是這樣。太活躍了,盡打妄想,想得天花亂墜,實際上一切的一切都沒有你想得那麼好。不動腦筋,每天昏昏沈沈過日子也不好。所以修行人應該該動的要動,不該動的不要動。

  通過觀想出來的境叫觀境

  把掉舉和昏沈的毛病息下去了,定境才會顯現。通過觀想觀出來的境叫觀境,觀境不過是個橋梁,是個工具,例如我修觀太陽,觀光明是爲了成就光明定,成就法身光明。如果我們不這麼利用,就什麼也觀不成。即使每個人都有法身光明,可是誰也沒看見過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只有命終一刹那一現就完了。

  觀境非定境,所現方是真

  禅定作的觀,到後來觀境會越觀越清楚,但仍然是觀境。要到它不是觀出來,而是現出來,才能算數。當你現出來的時候,你已經入定了,只有定才能現得出來。所以現出來的境界是真的,觀出來的還不能算定境。現出來的境界跟觀出來的境大致一樣但又不一樣。

  觀的境,是你平時所見的境

  譬如說,在高山上看遠方的天邊,或者淩晨初明,遠方的天空初明的曙光起來了,天邊突然躍起一股明亮的光,叫“明光耀起”,天色大明,然後出現黃光、紅光,天空變成非常美麗、清潔、遼闊,這是你在高山上,用眼睛所看見的。

  陽光非法身光明,但以陽光去引發法身光明

  眼睛可不是高級的儀器,心才是高級的儀器,所以修定不用眼睛看。但是你總得有個過渡啊,有過渡就要有個利用。譬如我們看不見法身光明,我們就觀太陽光,太陽光跟法身光明相似,但不是真正的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沒有太陽光這樣強烈,也不是把所觀的太陽光修成法身光明,法身光明是自己現出來的,太陽光是觀出來的,可是你要利用這個觀啊。

  修定是爲了顯現真境的修持方法

  既然所觀的陽光不能變成法身光明,那何必去觀陽光呢?觀陽光就是爲了止住妄念,引發法身光明。止是止住妄念,觀是不要讓你的心變成一潭死水,要成活水,觀能起這個作用。等到真的起作用了,境就現出來。譬如像觀前方東方初明,從初明到明光耀起,再到出現紅黃的光,如果真是現出來,跟眼睛看的不一樣,眼睛看不到這種境界,但又很相似,只是更加清晰,更加明亮,更加遼闊,無有邊際。但如果不通過觀,你連現一秒鍾的力量也不可能,因爲凡夫都在妄想裏,心沒有安靜下去,所以修定是爲了顯現真境的修持方法。

  修定時出現非所觀的境,都是妄境

  在修觀的時候,譬如修空觀,觀蔚藍色太空,忽然空中現出觀世音菩薩來,現出阿彌陀佛來,你會歡喜得了殊勝因緣,其實這是妄境,是從你妄想心裏出來的,不能算數的。因爲你觀的境裏沒有阿彌陀佛,怎麼虛空裏出了一個阿彌陀佛?這跟虛空裏出了兩架飛機同樣的是妄境。要真在觀阿彌陀佛相好莊嚴,從開始的模糊到清楚,入定後從定心中現出阿彌陀佛才不是妄境,現出來的明顯程度是你作觀時是努力不出來的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

  臨終一心不亂才能起真作用

  本次提要:

  ·臨終一心不亂所見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

  ·有人跟阿彌陀佛撒嬌,要金臺不要銀臺

  ·善知識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經驗

  ·著相的人容易著魔

  ·迷時想俗事,覺時修空觀

  ·外道爲升天,佛教出叁界

  ·煩惱沒斷盡,不可能了生死

  ·忘了自己佛性,不知何時才能成佛

  臨終一心不亂所見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

  求往生的人臨命終時見到觀世音菩薩,阿彌陀佛,是妄境不算數,要定境才起往生作用,什麼定境?確實達到一心不亂,這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。從妄心妄境中産生的所見到的佛菩薩,往往是魔和倒引鬼給你開的玩笑。你會上大當。

  如果在臨命終時,有人高興地說:“大家看哪,阿彌陀佛來了,阿彌陀佛來接我了。”哈哈哈笑,這說明他在起念。一個念:阿彌陀佛來了,第二個:你們大家看,第叁個:你們看見沒有,第四個:……哈哈哈哈這就不是一心不亂了,一般人卻當作肯定往生了。

  有人跟阿彌陀佛撒嬌,要金臺不要銀臺

  很多年前,上海有個大家熟悉的王居士,長期唸佛,因病住在醫院裏,他說已預知時至,結果並沒有走,他跟別人說:“阿彌陀佛捧著銀臺來接我,我不去,我跟阿彌陀佛說我要金臺,不要銀臺(衆笑)。”不懂法的無知真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