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笑,阿彌陀佛還看你撒嬌:“你不要銀臺,好,我換一個金臺給你。”會有這種事情嗎?

  善知識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經驗

  所以定境跟妄境千萬要分清楚,善知識的重要性就在這裏,即使你把佛學大辭典,從最後一頁倒背到第一頁,也還比不上善知識的寶貴,因爲佛學大辭典裏可沒有修行經驗,善知識有修行經驗呀!有經驗才不會走錯路。當然這是指有修行經驗的善知識。

  著相的人容易著魔

  沒水平的修行人很容易著相,沒有學過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的人,執著得很厲害,沒有達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,聽到好事情,就著相!著相的人,第一,不得成就,第二,容易受騙上當。魔知道你心裏著什麼相,他就變化什麼相給你看,還不如什麼都不要,空空空,心包太空就是法身成就,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?

  迷時想俗事,覺時修空觀

  我有時也會糊塗,有時也會醒來,我是一時晴來一時陰,一時覺來一時迷,糊塗時腦子在想這個事情,那個事情,醒過來了就會修空觀,一觀天空,屋頂也就沒了,一片蔚藍,像這樣子修兩分鍾也好呀。咱們修的時間實在太少,但是穿馬路千萬不能觀天空(衆笑),一不小心對面卡車來了,你一聽緊急喇叭聲,“迪——”心一慌麼,這個時候你兩條腿會腿碰腿,也不知該往前往後還是往左往右,所以不能死板板,修行要活學活用。

  外道爲升天,佛教出叁界

  禅有世間禅和出世間禅,世間禅不出叁界,出世間禅出叁界。世間禅九次第定,四禅八定,四禅在八定裏,四禅定加四空定,八個。再加一個,未到地定,還沒有到初禅定之前,有個定,叫未到地定。那麼出世間禅呢,也修四禅八定在八定後面加一個定,叫滅受想定,這是外道不可能有的,修好這個定,就證阿羅漢果,了脫生死,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裏要滅掉受想兩蘊。進入滅受想定,那就不再進入生死流轉。外道求升天,越高層天的壽命越長,境界越殊妙,所以他們認爲已是徹底究竟了,其實沒有徹底究竟。

  煩惱沒斷盡,不可能了生死

  我們修的就是出世間定。只有定力才能了生死,方便法門僅僅是方便,你到他方世界去做衆生,仍然叫衆生,煩惱沒有斷盡你不可能了生死,這是釋迦佛說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,是能不再流入惡道,到了這樣好的環境裏,阿彌陀佛天天講經說法,你就不容易退,在你沒有見阿彌陀佛前,你在蓮花裏也出不來,就像進保險箱那樣,所以稱爲“不退菩薩”。

  忘了自己佛性,不知何時才能成佛

  至于要證果了生死,還是要根據釋迦佛講的,要斷盡煩惱才能了脫生死。禅宗的六祖慧能是個開悟的人,他說:“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”這句話唸佛的人就聽不進去,其實我理解六祖是好心,是要你別忘了你自己的佛性,忘了自己的佛性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成佛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3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

  到底是本鄉本土好啊

  本次提要:

  ·國外生活,比不上本鄉本土習慣

  ·四大菩薩的道場,可沒有搬個家

  ·生活在娑婆世界,就該爲娑婆世界衆生作貢獻

  國外生活,比不上本鄉本土習慣

  再看看現實,打個比方,政策剛開放時,一片出國熱,成了洋迷出國迷啦,“月亮是美國的好”,事實呢?現在有不少人說:“我幾年前想出國,現在不想了。”爲什麼?看看國外回來的人,也有很落魄的,在國外還有人願意出賣自己腎髒,因爲他沒錢。再看看我們祖國呢?很多人富起來了,不少還成了億萬富翁,而且我也富了,那我何必出國呢?到底是本鄉本土好啊,本鄉本土生活習慣呀,親戚都在本鄉本土。祖國才是我的母親啊。

  四大菩薩的道場,可沒有搬個家

  同樣,看看我們娑婆世界,照樣有證阿羅漢果的,何必到他方世界去證阿羅漢?四大菩薩的修行道場全在中國,他們可沒有因爲開放了,全搬到美國去了,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在中國,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在中國,即使很想去極樂世界轉一圈,心也應該在娑婆世界,速去速回。好比有支歌:出國的人應該,“洋裝穿在身,一顆中國心。”

  生活在娑婆世界,就該爲娑婆世界衆生作貢獻

  有的修行人就喜歡跑,中國四大名山朝了八次,兩年朝一次,一共十六年,還想周遊全世界,有首唐詩說:“少小離家老大回”,還不是少小離家,大都老大離家,“鄉音無改鬓毛衰”,白了,頭發白了,等你不退菩提心再回娑婆,娑婆世界沒了。因爲你到他方世界去走一圈的年份跟你出國的年份可不能比,等你花開見佛,下品下生的蓮花要十二大劫才開,相當于161億萬年,你面見阿彌陀佛,還得從頭學起,等你修成就了,再用神通飛回來度衆生,娑婆世界早就毀滅了。所以要報恩就該在娑婆世界報,我們一定要在活著的年代裏盡我所有作供獻,一切都爲了娑婆世界的衆生,爲了娑婆世界的佛教的弘法事業,爲了正法久住,今天講到這裏。(2001.5.25 第叁講完)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4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戒學止惡修善,定學定動止散

  提要:

  ·戒學止惡修善,定學定動止散

  ·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

  ·不斷煩惱的人學到的智慧,仍是世間智慧

  ·不能斷盡煩惱的一切美好都屬于世間善法

  ·要以佛法知見來明察事理

  ·佛法覺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,並非真實的佛教

  ·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,修行白修了

  戒學止惡修善,定學定動止散

  釋迦佛全部教法歸納在戒定慧基本叁學裏。戒學是止惡修善,定學是控製意念,定動止散,自己能夠控製得住,達到澄清混濁,顯現真境的修持法。禅定包括世間禅和出世間禅。

     慧學是開發智力,明察事理,去惑見真,完成自度度衆智慧能力的培養鍛煉。

  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明察事理

  “慧學是開發智力,明察事理”對事理不明察,這個人就沒有智慧。我們所說的沒有智慧不等于一懂不懂。不能明察事理,看問題就看不深,看不透,有時候自己看偏了也不知道,經常錯怪別人,搞錯事情,在世間上就說這個人沒有什麼智慧。

  佛法裏的明察事理是根據你斷煩惱不斷煩惱,能斷煩惱的叫正見,執著煩惱的叫邪見。邪了怎麼能出生死呢?

  不斷煩惱的人學到的智慧,仍是世間智慧

  一個不斷煩惱的人學來學去仍是世間智慧。世間上人都不斷煩惱,即使有的人表現得好一點,他還是有煩惱。他自身保留的煩惱沒有決心把它斷掉,靠學到的世間法的影響、良好環境的培養,即使比別人好得多,但他從不去研究和要求自己把煩惱斷盡,僅僅是發展世間上的學問,極力去研究世間上的外在環境,這些都屬于心外求法。講到這裏你們就明白,“心外求法,是名外道”。

  不能斷盡煩惱的一切美好都屬于世間善法

  我們承認世間上的一切學問都很好,促進社會發展,改善人類生活,這有什麼不好?但是跟我們佛法要斷盡煩惱這條路子相比,仍然是兩條路,所以他們只能稱爲世間善法。

  要以佛法知見來明察事理

  人類爲萬物之靈,畜生尚且懂得改善自己的生活,何況人呢?所以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。更高級的是要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,清淨自己的內心世界,這是人所應該有的崇高的素質。佛法建立在世間善法基礎上,不能離開這個基礎,可是又超越了世間善法,所以我們明察事理,要以佛法的知見來明察事理。世間上認爲這個事情可以做,佛法認爲這個事情不能做,我們就不能做,這是個原則,這是個標准。

  佛法覺悟降低所形成的相似佛教,並非真實的佛教

  末法時期衆生就是不能明察事理,佛法的覺悟逐漸降低,世俗的汙染思想逐步提升,那麼形成一種相似佛教,而非真實的佛教。譬如這麼說,兩幢房子,一幢是高樓大廈,一幢是古代傳統寺廟的形式,信佛的人他就會朝這兒走,不會朝那兒走,因爲這個地方很像,像佛教,可是裏面呢搞的不是佛教,你說不是佛教嘛,也帶了一點佛教的氣息,這種都叫相似佛教。

  以追求名利的目的去明察事理,修行白修了

  明察事理可不能依照現在那些不清淨的佛門,搞歪風邪氣,搞名搞利,以這樣的目的去明察,那我們修行就白修了,我們的一切希望也被撲滅了。我們的希望是要斷煩惱,要了生死。度衆生也要以佛法的覺悟去度衆生,千萬不能以末法時期的方法去度末法時期的衆生,這是極端錯誤的。

  

  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15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
       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
  

  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

  提要:

  ·“大疑”是高層次的疑,也就會出現“大悟”

  ·大學生的疑要比小學生的疑,水平要高得多

  ·知見顛倒,就離開了真理

  ·知識分子缺少經驗,常會從形相上判斷錯誤

  ·佛法是把世間上的顛倒再顛倒過來

  ·傲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

  ·惑未去怎能見真,煩惱重的人哪來開悟

  ·高僧跟名僧是兩碼事

  “大疑”是高層次的疑,也就會出現“大悟”

  “去惑見真”,能不能見到真谛,能不能真正悟到,不是憑你嘴巴說,要根據佛說的法。煩惱去一分,智慧長一分。煩惱去不掉,你不會開悟,即使悟也不過是小悟,不可能大悟。好比小疑小悟。即使把小疑悟通了,也不過小悟。有人說大疑不是更不好嗎?你還不懂什麼叫大疑,也就談不上大疑好不好。所謂“大疑”就是高層次的疑,只有在深入經藏,智慧逐步提高時才會産生。才會出…
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0~1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