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解脫生死;大乘菩薩戒,是廣行菩薩道的准則;密乘戒又叫金剛乘戒,是修密的修行准則。
戒以別解脫戒爲根本
如果沒有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,修行成了空中樓閣。沒有別解脫戒,菩薩戒也就缺支分。你只持別解脫戒,不受持菩薩戒、密乘戒,這還不能算錯,至少你能了生死。如果你受菩薩戒,不受別解脫戒,沒這回事情,只能叫“輕毛菩薩”。你受了別解脫戒、菩薩戒,不受密乘戒,可以。你不受別解脫戒、菩薩戒,要受密乘戒,也沒這回事。所以別解脫戒是根本啊。
戒流于形式,做不到就不能得解脫
學戒首先要學別解脫戒,有的居士還沒有受五戒,可以先學起來,不殺,也不偷,不說假話,不邪淫,也不飲酒,你能做到就有功德。受戒不是哄熱鬧,也不是在自己臉上貼金,受了戒你做到了沒有啊?戒本都背不出!要做到才叫保解脫,流于形式是沒有用的,紅本本僅僅是紅本本,你不做到什麼都沒有,犯戒下地獄。
受了戒什麼都搞不清楚,等于畫餅充饑
受皈依時要受叁皈戒。以前我在深圳時,有個學生說:“我要重新皈依。”旁邊一個說:“你已皈依了,那年不是我跟你兩個人去受皈依的嗎?”他說:“那次皈依,我什麼都沒搞清楚,糊裏糊塗,只是擺個儀式,這有什麼作用?我聽了老師講法,才懂得叁皈戒,所以我要重受一次。”真正修行可不能流于形式,餅畫得再像,仍然是畫餅,畫餅充饑是不能解決饑餓問題的。下課。(2001.5.11 第二講完)
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(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
能海上師編集 傅味琴淺說
沒有法的依靠,煩惱壓不住
本次提要:
·定學裏澄清混濁,生起觀證的修持法
·“禅”釋“靜慮”,濾清衆生妄想煩惱
·思維爲了覺心朗照
·“舍”是爲了要提高
·要止住妄念,要在靜中去思考
·衆生沒有法的依靠,煩惱壓不住
定學裏澄清混濁,生起觀證的修持法
“稽首禮諸佛,及法比丘僧”。法,歸納起來是戒定慧叁學。上次講到定學是控製意念,定動止散,澄清混濁,生起現證的修持法。包括世間禅和出世禅。戒學是止惡修善,我們佛弟子的止惡修善,應以佛教的戒律爲准則,若廣開還應修十善,但是最根本是要持戒,戒學包括律儀戒、大乘菩薩戒和密乘戒,這叁乘戒學。
“禅”釋“靜慮”,濾清衆生妄想煩惱
定學也稱心學、禅學,由此可知,它是在心理上用功的一門學問。“禅”翻譯成漢文,叫“靜慮”,是思慮中的一門學問,通過思慮就能夠濾幹淨我們心地的肮髒。這個思慮的“慮”字,打一個比方,在慮字旁邊加叁點水,就是濾過器的濾,泥沙水通過濾過器就成了清水。所以,衆生的煩惱通過靜靜的去思慮,能夠把肮髒的妄想雜念濾幹淨,禅定就起這麼一個作用。
思維爲了覺心朗照
如果僅僅止住妄念,不從思慮中開發智慧,那就弄錯了,比方說,一缸水,泥沙沈澱下去,這缸水就變了清水,可以起照臉當鏡子的作用,但清水的作用還可以止渴,滋養生命。所以不要單以爲禅定是止住妄念、入定得到境界、乃至達到禅宗的見本來面目,就好像解決問題了,還應該懂得禅定的作用,是能滋長法身慧命。修行離不開法,止不等于把法止住,即使到也要把法舍掉的時候,那是舍掉對法的執著心,但法仍然在你心裏存在,我們把凡夫的思維轉變成佛之知見,也就是要覺心朗照。
“舍”是爲了要提高
在我們學法的階段,是不可能脫離第六意識,我們凡夫的一切思維活動全靠第六意識的功效。在你提高的時候,看起來這一步應該要放棄了,並不等于不好而要放棄,也是爲了要提高而要放棄。比如說你一年級升到兩年級了,不等于一年級的課本不好啊,那是因爲升到兩年級了,一年級已經完成了,不必要再學了,所以要舍掉了,應該這樣理解。很多人搞錯了,搞成不要基礎,在修行上有些人總喜歡跳越前進,好比看到兩年級的學生把一年級功課丟掉了,我何必去拿,我就幹脆進兩年級,這就錯了。修行要現實,不要空想,走路一步步走,飯總是一口口吃。
要止住妄念,要在靜中去思考
修習靜慮的人,要使這個心的力量在濾的過程中起作用,首先要達到一個要求:“安靜”,靜中去思慮。我們的心是一向不靜的,外面有五欲的引誘,色聲香味觸的擾亂,心裏起的念頭,全是五欲的念頭,貪瞋癡的念頭,所以既不安靜,也不清淨。修禅定呢,就是要止這些妄想,在思慮中得到覺悟。
衆生沒有法的依靠,煩惱壓不住
靜是要使你妄念靜下去,貪五欲的心靜下去,止呢,完全止住了。你心不靜,要想止,那便是硬做了,是用強壓的辦法。如果你有所依靠,開頭還比較壓得住,比如舉個例子,你想幹一件什麼事情,已經發心了,有種起欲的心,很喜歡把它幹成功,而且心裏歡喜幹,有這個依靠,還容易壓得住,卡拉OK也不去,電視也不看了。如果沒有這種依靠,你就壓不住。如果這個依靠放棄了,那更壓不住。一般在小廟裏依靠師父,即使早晚兩堂功課,師父也是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寄托啊。假如師父你也不恭敬了,早晚功課也不做了,念佛麼也隨隨便便了,那個煩惱心你就根本壓不住。衆生無始以來習氣的力量厲害得很,你至少要有那麼一點法的依靠,像世間上社會上發明家、科學家,他就是有個依靠,想要有所研究成就,就是他的依靠。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(1~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