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斷煩惱呢? 修心就是修自己的心啊,把心修清淨啊!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行爲呀,把行爲修端正,一切壞事不做。那麼如果你不皈依法,不懂得佛法的道理,你就不會修行,你的心,你的行動始終是肮髒的,心裏起煩惱,行動盡是做壞事,無論是哪一尊佛看見你都不會起歡喜心的。心裏不清淨,一直在起貪瞋癡的妄念,行爲呢又經常去妨礙人家,做對人家不利的事情,即使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往生的品位也是很低的,上品就輪不著你啦!也許只夠到下品下生。我們念佛想往生西方的人,都希望一個“上”字啊,“下”字總不太好,都知道“上”字比“下”字好,你上品上生拿不到嘛,來個中品上生,看見“上”字就歡喜嘛!中品上生拿不到嘛,來一個下品上生啊!好比有人求簽,求得一個下下簽,就往地上一丟啊,“誰要下下簽!”另外一個求得上上簽,哦!他高興得就往口袋裏塞。可見得人的心都希望上上,不希望下下。所以我們念佛希望往生的人,也要希望上上,不要下下。那就一定要斷煩惱,止惡修善,使行爲端正,心要清淨,所以說成佛需要法,證果也要依法去斷煩惱,往生彼岸淨土也需要法,你們今天能夠來聽法,這是你們一個覺悟,你們都是有智慧有覺悟的居士,你們能夠多聽法,智慧增長,做事情不做錯功德無量,將來你們往生品位就不斷上升。
還有很多居士,或許因爲平時家務比較忙,聽法機會比較少。也有些人呢,有空也不喜歡聽法。象那樣的居士,是很可惜的,因爲他們不懂得法的重要性,也就等于沒有皈依法啊!你帶著煩惱帶著罪惡求往生,品位就不高了。
在日常生活中,經常聽到有人說“哎呀!這個人真糊塗啊!”那是指事情弄不清楚,糊裏糊塗,事情常做錯的人,我們稱他叫糊塗。假如一個人懂得道理,明明白白事情沒有弄錯,我們不能說他是糊塗啊。應該說他“這個人一點兒不含糊”。這種道理,我們都明白,那麼我們懂了佛法了,在佛門裏邊事情不做錯,修行方法我們也全懂,所以我們不能叫糊塗人,我們叫一點兒不含糊。相反的,不肯聽佛法,佛法道理不懂,進了佛門樣樣事情多數做錯,兩分功德八分罪過,問他,他還不知道事情怎麼做錯的,象那樣的人才叫糊塗。
皈依了法以後,我們還要皈依僧。僧從廣義來講,四衆弟子的團體叫僧團;從狹義來講就是指的出家二衆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人習慣上一般稱僧是指的出家二衆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。實際上這個僧團,我們優婆塞、優婆夷,就是男居士、女居士,也包括在裏邊。我們進了佛門要學好修好,就不要亂跑,我們應該要到叁寶的地方,清淨的寺廟,居士的團體裏去。我們要依靠清淨的伴侶,一起修行的同學,我們能夠得到他們的指導,得到他們的幫助,所以說一個佛弟子就不應該常去吃喝玩樂的地方。因爲我們已經皈依叁寶了,就必須要親近僧寶,親近同學啊,這叫皈依僧。底下一句,要遵守皈依戒條。
其實,你們各位在皈依叁寶的時候,就已經受戒了,受的是皈依戒,一共有叁條。你皈依的時候,給你受皈依的師父念一遍,你跟一遍,師父說:“皈依佛,永不皈依,天魔外道。”你也說:“皈依佛,永不皈依,天魔外道。”這都是你在佛前,親口所說的,這就叫戒條。說出話要做到,皈依佛以後永遠不再皈依天魔外道了。如果你皈依佛後又去認天魔外道作師父,你就犯戒了,犯了皈依戒了。犯戒了以後怎麼樣? 釋迦佛就不承認你是佛弟子了。因爲戒給你破掉了,死後還要下叁惡道。所以我們皈依佛的人不能再去拜天(例如太上老君或信別的神教);也不能夠去認巫婆神漢爲師;也不能夠去學外道氣功,如果你這麼一做,你就已經不是佛弟子了,因爲你破了皈依戒的第一條。
第二條,師父又叫你說"皈依法",你自己又說了“皈依法”,說出就要做到,以後就要皈依法了。“永不皈依”,永遠也不皈依,“外道典籍”,象《道德經》、《聖經》以及一切封建迷信的外道的書,也不能聽外道的錄音磁帶,帶功報告等等。如果你皈依法後,還去聽講神道,聽氣功報告,聽巫婆神漢的胡說八道,那你就犯了皈依法這條戒條了,你也不能稱叁寶弟子了。因爲你沒有做到“永不皈依,外道典籍”。師父又叫你念:“皈依僧,永不皈依,外道邪衆。”你也自己說:“皈依僧,永不皈依,外道邪衆。”你說完了,你就受了這條戒律了。所以皈依僧了以後,不可經常到外道的地方去,那些巫婆神漢,胡說八道的人,什麼“他是菩薩轉世”,什麼“他身上有菩薩”啊,這些都是巫婆,其實不是菩薩,菩薩哪有附在人身上啊?是鬼附在他身上!你可再也不能聽他的,也不能去喽!還有道教道士的地方,也不能去了啊!最多去參觀參觀,不要磕頭,也不要在道觀裏住上兩晚,那是不許可的。參觀參觀,遊覽遊覽,這還可以。那麼話要說回來,如果你親戚中,有個阿姨,她是練氣功的,你有一天路上碰到阿姨,眼睛朝她瞪瞪,理也不理叫也不叫,意思就是說“你是外道!我皈依僧了,跟你一刀兩斷!”那個不行,親戚還是親戚,阿姨還是阿姨,親戚關系還是要保持。不過她叫你練氣功,你不要練,她拖你去聽氣功報告,你不要去,那就可以了。現在補充一句,我們佛弟子不學天魔外道,可是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宗教,我們各個宗教之間,要互相恭敬、互相尊重、互相團結,這是禮貌,正好象基督教、耶稣教、道教對我們佛教也是尊重也講禮貌的,所以我們也要禮貌,最要緊的,不能夠拜他爲師,更不能夠去向神廟教堂作禱告,這是要跟大家補充的。
下面講除了要遵守皈依戒,還要修好皈依願,也有叁條,我們早晚功課上也有,天天在發願,發了願不做到。很使佛菩薩對我們失望啊!“你老是在我面前發願,可是十年來沒有做到過!”佛菩薩心裏也要難過啊!也不會歡喜的呢。
第一條:“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”發願要發大,爲自己叫“小”,爲衆生叫“大”。我們自己皈依了佛,還要發願,要使衆生都能夠皈依佛,使衆生都能夠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,能夠明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的道路,是一條最最大的光明大道,就是成佛的路,願每個衆生都能夠發無上菩提心。什麼心最無上?再也沒有比這個心更高了,就是菩提心。所以自己皈依佛了,還要發願,當願衆生,也發菩提心,也走上一條菩提大道。第二條:“自皈依法,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”我自己皈依法喽,我在聽經學法,我還要發大心,但願一切衆生啊,也都能夠深入經藏,智慧象海那樣大,象海那樣深,所以這是第二條。如果一個佛弟子,不肯聽佛法,不肯念經,念了經也不懂,也不學,也不勸導衆生要聽法要深人經藏,那就等于他自己就沒有皈依法,也沒有做到“當願衆生,深入經藏”啊!那樣子這第二條皈依法都錯喽!既犯了皈依戒,又破了皈依願。第叁條:“自皈依僧,當願衆生,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”我們皈依了僧以後,我們在僧團裏邊也是一份子,四衆弟子是一家,我們要和合團結,要過六和生活。僧衆團體裏的領導,應該把大衆領導得很好,要不起煩惱,沒有阻礙,“一切無礙”啊!要照佛製定的戒律規矩去做。同時我們還要發願,希望衆生進了佛門,也能夠學習六和生活,將來他們弘法利生組織僧團時,也能夠把他領導的團體做到六和相處一切無礙,沒有煩惱,也沒有矛盾,不吵架,也不鬧事,有錯必改。懂得恭敬,天天忏悔,過這樣清淨的和合的僧團生活。
我剛才講的叁條皈依戒,叁條皈依願,我們佛弟子應該要牢記。皈依佛了要發菩提心;皈依法了要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,要多聽多學,天天增長智慧;皈依僧了,我們在佛門裏邊,要和大家歡歡喜喜,和合團結,比親兄弟親姐妹還親,有句話說“親,親不過道親”,在一起修行修道的同學最親了,同學稍微有點差錯,自己不要起煩惱,舌頭跟牙齒也經常會碰到,要有原諒別人的崇高品德,對自己要嚴,對別人要寬。沒有煩惱的生活,才是安樂的生活。如果在佛門裏經常怄氣、鬥爭、排擠、吵鬧等于把皈依戒也破了,皈依願也破了,就不大象一個佛弟子了,要背罪過。
2、佛前應供香花燈,表戒定慧,不能象供神那樣供佛。
我們再講第二條,佛前應供香花燈,表戒定慧,不能象供神那樣供佛。現在我們居士家裏有條件的、地方寬大的都有佛堂,小佛堂裏也供了佛,那麼佛前要供些什麼呢?首先講一講,你們供佛要照寺院大殿裏那樣供,寺院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在大雄寶殿裏,中間是供釋迦佛,一邊是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,一邊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要照那樣供啊。或者釋迦佛兩邊,一邊供文殊菩薩,一邊供普賢菩薩。你專門念阿彌陀佛的,可以把阿彌陀佛也供在當中,供在釋迦尼佛的前面,這樣觀想阿彌陀佛比較觀想得清楚。如果你沒有照大雄寶殿的那樣供佛,就叫不如法。供佛像也要如法啊!有的居士呢,家裏不供釋迦佛,那就忘了自己的師父喽!師恩難忘啊,你怎麼把師父也忘了呢?咱們皈依是皈依釋迦佛呀!還有的居士呢,釋迦佛供是供的,嗯,供在旁邊,那就不對喽。娑婆世界的佛就是釋迦佛,我們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,我們是娑婆世界衆生,我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,所以不能供在旁邊。有的供了釋迦佛卻很難找到,仔細一看,原來他把釋迦佛靠在邊邊上,這對釋迦佛很不恭敬,等于叫釋迦佛靠邊站啦!那就不好了。
佛像供好了,佛面前該供些什麼呢?一般都知道,要燒香啊。除了燒香以外呢?有的也知道卻不重視,有的不知道。所以如今人們把佛教越搞越簡單了,只知道燒香、拜佛兩件事情,懂得那麼少,豈不可憐呢?應該供香、花、燈,這叁樣東西都要供,如果不供功德就不圓滿,是吧!所以呢,跟大家講一講,供香供多少?或者燒一支香,或者燒叁支香。如果你燒多了,佛門裏沒有這個規矩。剛才所講的供香是實物供,可…
《怎樣念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