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或許船遇到風暴了,還是有障礙。你要有福報,布施供養就是培福。你供養善知識也不過是結個緣呀。你供養他,你就有福報了,生活環境也好轉了,你修行的因緣也好起來了,這比不供養的好,但修行還是很慢,因爲有阻力。怎樣才能快,修行沒有阻力?還有一個最殊勝的供養,就是身口意供養。把身口意全供養掉,你沒有“我”了,“我”的阻力在哪裏?凡是業障、罪障、報障、煩惱障,之所以成爲你修行的阻力都是從“我”出生,你無“我”了,什麼也沒了。所以修行要得到最快的速度,最殊勝的一條路就是身口意供養。身口意一供養,身口意就清淨,身清淨;語清淨;意清淨。要以清淨的身口意供養,那才是真供養。(回向)
文殊真言念誦略法(8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傅味琴 講于1998.10.29
能舍“我所”不舍“我”,身口意仍不清淨
提要:
■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,能舍“我所”不舍“我”,身口意仍不清淨
■ 幹什麼事都帶有“我執”煩惱,這能說是身口意供養嗎
■ 有人供養了還拿回去,有人說改卻仍是老樣子
■ 學法就是法供養,身口意不能老不變
■ 修身口意清淨就是修供養,身口意不清淨,供養的東西也不清淨,福報也不大
■ 不放下我執,修行就難了,又怎能挑重擔
修行就是修身口意,
能舍“我所”不舍“我”,身口意仍不清淨
昨天講到修供養,嗡表身,阿表語,吽表意,修行就是修身口意。什麼叫修供養?供養錢財是供養“我所”,你有錢不供養,不見得這個錢就是你的,不供養也會沒錢的,生意虧本、股票套牢、盜賊所偷都會使你破産的。一個人看穿了,認識到錢財本就五家所共,與其無意義地消耗掉,還不如趕快供養培福。但光供養錢財,還不能算真正懂得供養的意義,好比一個人光靠洗澡就能身體好嗎?身體裏邊有毒,你再洗澡,身體外面是幹淨了,裏邊可不幹淨。也不見得你因此會不生病,或者就會長命。
幹什麼事都帶有“我執”煩惱,
這能說是身口意供養嗎
修行第一步是舍掉“我所”,第二步就應該把“我”舍掉。什麼叫依止法?依止法就是身口意供養。比如供佛的供品,當然是挑好的幹淨的供佛。你們身口意不清淨,幹什麼事都帶著“我執”煩惱,這能說是身口意供養嗎?帶“我執”的供養有二種:一種爲自己,名義上叫供養,實際上爲了自己能占更大的便宜!還有一種,沒有恭敬心,我想怎麼供養就怎麼供養;還有的供養了,想拿走就拿走,這能叫真正的修供養嗎?
有人供養了還拿回去,有人說改卻仍是老樣子
比如有人帶了供品來到寺院裏,在觀世音菩薩面前上供完了,把自己的東西仍然拿回去。東西一點沒少,還拿了一點加持回去。有人只供一個水果一塊糕,已經出蟲啦,他還供著,也太隨便了,一點恭敬心也沒有。還有的人虛情假意,上海有個人包了個紅包供養,外面一張拾元,裏面一張五元,下面全是一元一角的,很厚的一疊,表示他供養很多。在你們那裏也發生一些情況,說“保證”、“一定改正”,樣子蠻好,明天仍是老樣子,搞表面文章,卻並不實在。
學法就是法供養,身口意不能老不變
你們來學法也是修法供養,我教育也好,啓發、幫助也好,給你作加持,一得到好處了,明天又是老樣子,好比供的東西又拿回去了。業障還是在你們身上,來了這麼多日子,也不知道換一個樣子。好比佛前供品,總不能老不換。你來這兒學法,總應該每天變一變,你不能老不變呀!你們身口意供養,做到了沒有?
修身口意清淨就是修供養,
身口意不清淨,供養的東西也不清淨,福報也不大
修身口意清淨就是修供養。身口意不清淨,你供養的東西也不清淨,福氣也不會大的。不論是供品也好,環境也好,你身口意一清淨,就都會變清淨,所以不從身口意上去修行,你吃大虧了。
不放下我執,修行就難了,又怎能挑重擔
我執就是不清淨,不放下我執,修行就難了。我修行就算是慢了一點,一到時候,它也會轉變。看看你們怎麼這麼難,想來想去就一個區別,我從前在能海上師那裏,上師怎麼說我就怎麼做。你們呢?我說了叁遍五遍,還是不照我說的去做,非要照你們自己的主意做,連聽法都不起效果了。修身口意供養,哪有你自己的主意?叫你負責那件工作,你就得負責,你照我的話去做,事情就做得好,不照我的話去做,就出毛病。
我二十二歲信佛,四十年了,我過去也沒有像你們這樣的煩惱,也不過是修得慢了一點,因爲我幹的事情多呀。我今年六十九歲了,現在還不一定能算挑重擔。你們連我都不如,將來怎麼挑重擔?幾個人都搞不好,要你搞一百個人,你怎麼挑得起來?歸根結底就是不肯放棄我執嘛!
文殊真言念誦略法(9)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傅味琴 講于1998.10.29
法是清淨的,你身口意不清淨,
你與法能相應嗎?
提要:
■ 這個生死流轉的我,簡直煩惱得發臭,還有什麼舍不得的
■ 修身口意供養,即使想不通也得放下你的煩惱
■ 法是清淨的,你身口意不清淨,你與法能相應嗎?
■ 相應不相應是對初機人說的,久修的人對法自然無有分別心
■ “我”沒有了,心也清淨了,法也相應了
這個生死流轉的我,
簡直煩惱得發臭,還有什麼舍不得的
譬如今天有人遲到,是我叫你們遲到的嗎?是你們自己遲到的呀!你只聽自己的,不聽我的呀!這個流轉生死的“我”、煩惱的“我”,簡直煩惱得發臭啦,還有什麼舍不得的?非要抓得這麼牢,偏要自己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。多識教授說過“沒有經過長時間的修行磨練,能夠明心見性,佛經上從來沒有這麼說過。”磨練是磨掉煩惱呀,你們聽話就是對自己煩惱的磨練。不論大事情小事情,大到學法聽法,不遵守時間,也不專心一意聽。小到寫信封,幾次跟你們說,貼郵票的地方不能寫地址,郵票一貼,郵戳敲上去,不要把門號敲模糊了嗎?地址寫到貼郵票的邊邊上,不肯拐彎,反正那邊還有空就寫下去,偏要照自己的一套搞。
修身口意供養,即使想不通也得放下你的煩惱
修身口意供養,叫你別煩惱,你就得中止煩惱。“我想不通”,還要怄氣,哪能由你作主?叫你把煩惱丟掉,你不丟掉,就是違背師的教導。因爲煩惱難斷,所以對你們放松一點,不等于說你已經遵守師的教導了。我講:“你別生氣了”,你就別生氣了。我講,“你應該主動去跟他求忏悔”,你就得去忏悔。忏悔是一件好事情,好事情爲什麼不做?叫你做件好事還要跟你講道理?佛法都是對人慈悲,好事不做,叫修行嗎?
法是清淨的,你身口意不清淨,你與法能相應嗎?
你修清淨才是真供養,你修身口意清淨就是大供養。反過來說,你修供養就必須要身口意清淨。法是清淨的,你的身口意不清淨,能相應嗎?現在的人自己得好處了,就說與菩薩感應了。沒拿到好處,就說“我學這個法不相應。”法有什麼相應不相應的,是你自己身口意不相應。你身口意清淨了,什麼法都是相應,身口意不清淨,什麼法都不相應,因爲法是清淨的。學法的目的就是爲了使身口意清淨,學了法,身口意還不清淨,這個法在你身上就不起作用了。身口意不清淨的人,想在某一個法門得到相應,我就不信肮髒能夠跟清淨相應得起來?
相應不相應是對初機人說的,
久修的人對法自然無有分別心
我學法以來,自我感覺什麼法門我都相應,我特別喜歡聽經,我非常喜歡修禅定,我非常喜歡誦經,我學法筆記特別多。爲什麼有些人在法上還有區別、分高下、說相應不相應?這種話只是對初機人說的呀。所謂相應不相應,說穿了,是迎合初機人的興趣愛好,你喜歡哪一種就修哪一種,由你挑選。
“我”沒有了,心也清淨了,法也相應了
進了門的修行人,說“這個法門對我相應,這個法門對我不相應。”這裏就有一個“我”字,你沒有“我”,還有什麼相應不相應?有我就不清淨,無我就清淨。法都是清淨的,你心中的“我”沒有了,就清淨了。
舍掉不清淨的,
換來清淨的,這就是修行
提要:
■ 法在人身上,如果不産生斷煩惱的效果,能頂什麼用
■ 舍掉不清淨的,換來清淨的,這就是修行
■ 要從小圈子裏跳出來,才能發起廣大菩提
心法在人身上
如果不産生斷煩惱的效果,能頂什麼用
你們修得好不好,我不看你們修多少禅定,唸多少經。只誦經不斷煩惱的人,竟然臉無光彩,毛細血管都不通,只是兩片嘴皮靈活度增加,有什麼用?我也不看你磕多少頭,念珠撥了多少,一切都是無常,唸經聲音要飄走的,磕頭磕得頭暈腦脹也開不了智慧。唯有一樣東西是屬于你的,看你修得好不好,就看你煩惱去掉多少。如果一個人不去掉煩惱,不去掉我執,什麼都沒用。一切法器以及你修的法,都是修行人利用的工具。工具如果不産生效果,又頂什麼用?一把刀、一把斧頭、一把鋸子,如果這些工具不頂用,你想做一張小桌子都做不成,你只要有智慧,肯斷煩惱,就是修行人。
真正佛是法身佛,法身遍虛空,不唸佛不唸經,也不盤腿子的。今天我們唸經磕頭打坐,那些不過是個利用,你利用了這些東西,卻不去斷煩惱,能成就嗎?
舍掉不清淨的,換來清淨的,這就是修行
如果你還沒有做到以清淨的身口意作供養,也有一個辦法,你把不清淨的身口意供養掉,換一個清淨身口意,那不是行了嗎?這麼不清淨的“我”你還抓住幹啥呀?來到佛門修行,就是把不清淨轉爲清淨。哪怕再肮髒也不可怕,髒水能變清水,可以轉的。轉不了就可怕了。所以你們身上的肮髒並不可怕,哪怕你滿身肮髒,習氣煩惱重,來我這兒都收,就怕你來了不肯轉變,那樣作嗡阿吽加持也不起作用了。
嗡阿吽加持是表法。世間上哪樣東西不肮髒?田裏生長的東西都澆過大糞的,就好比鍋裏煮的東西都是再洗也不幹淨的。修行就好比鍋子下面燒火,把清淨的身口意加進去,把這些東西融化了,轉變成幹淨的。衆生都是肮髒的,你要度衆生,你得以最清淨的身口意,投入到裏邊去,跟衆生一起轉,轉到後來你與衆生全幹淨了,是以這樣的功德供佛。
要從小圈子裏跳出來,才能發起廣大菩提心
今天把身口意供養的意義,大致上都給你們講了,就怕你們不去做。那天來了幾個居士,其中一個禮佛的時候,嘴裏在唸“嗡阿吽”,邊唸邊做手勢,這叁個字真正的意義是叫你斷掉我執煩惱,叫你修身口意清淨。修行要好好發菩提心,修好慈悲心,爲大衆多做點事情,放下一點我執,別再起煩惱了,你只肯對
一兩個人發心,這最多叫悲心雜我,悲心是有,帶了一點我執,因爲我跟你合得來,我跟他合不來。發菩提心是廣大的,要對廣大衆生發心,要從小圈子裏跳出來,這才叫菩提心。今天講到這裏。(回向)
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《文殊真言念誦略法(1~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