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50~63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62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傅味琴講于  2002.4.1

  

  佛菩薩尋聲救苦,並非靠你口裏的聲音,

  而是聽你心裏的聲音

  提要:

  ·菩薩與衆生心連心,不懂佛法的人才認爲聲音越響越靈

  ·佛菩薩心裏有衆生,衆生心裏想的卻是孩子與股票

  ·有的在佛門,竟然也會在深夜忙著對外傳情

  ·迎請是個好辦法,能使我們的心和佛菩薩相通

  ·佛菩薩尋聲救苦,並非靠你口裏的聲音,而是聽你心裏的聲音

  菩薩與衆生心連心,

  不懂佛法的人才認爲聲音越響越靈

  觀世音菩薩與衆生心連心,絕不會你大聲叫,“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─—”觀世音菩薩才會來,比方孩子都跟媽媽心連心,孩子小,要靠媽媽保護。一個孩子哇哇叫:“媽,我要拉屎了。”媽聽見了,馬上就過去。另一個孩子也要拉屎了,媽也看見了,媽說:“你不叫我,我就不來。”有這種事嗎?你喊跟不喊一樣的。不懂佛法的人才認爲聲音越響越是靈。

  佛菩薩心裏有衆生,

  衆生心裏想的卻是孩子與股票

  佛菩薩隨時隨刻都在我們身邊,那又何必請呢?我在皈依的時候,就聽師父在唱念,“香花迎”,“香花請”,意思我用香跟花迎請。這是照人間的習慣,佛菩薩心裏隨時隨刻都有衆生;衆生的心有時候想起佛菩薩來,有時候沒想起來,想不起來的時候占絕大多數,衆生想自己的孩子、孫子,比想觀世音菩薩、想佛還厲害。(衆笑)

  一個炒股票的人想發財,想股票交易所裏的紅字、綠字,股價一會兒升上去,一會兒降下去,會想得晚上都睡不著。所以佛弟子皈依了,再去炒股票,想發財,腦子裏想股票,佛菩薩早就忘了,他是跟股票心連心,跟佛菩薩心連不起來了。

  到了初一、十五,才想起來要到廟裏去禮佛燒香。進了廟一看見熟人就喊,“黃居士─—”他想黃居士了,不想佛菩薩了。再跟人家說說閑話,早把佛菩薩忘了。

  有的在佛門裏,竟然也會在深夜忙著對外傳情

  昨天,男衆班有兩個學生要走,聽說他們一個外面有女朋友,一個到現在還在抽煙,當然抽煙的人經常在想煙,有女朋友的人經常想女朋友,一天到晚趕經忏的假和尚,滿腦子想的是錢,心哪在佛菩薩身上?

  有一次我在一個寺院裏,晚上九點了,有人在我門口的走廊裏打手機,聲音還很響,我睡著了又被吵醒了,我想開門跟他打個招呼,一看,是個來趕經忏的年輕小和尚,我想只有一個人,也講不了多少時候,我就進來了。

  過了好長一會兒,他總算打完了,別的話我聽不懂,因爲是講本地話,最後一句很時髦:“祝你晚安,bye -bye 。”(衆笑)這麼肉麻,肯定是打給他最喜歡的人。從拜佛拜到和最喜歡的人“拜拜”,(衆笑)這當然更不像樣了。

  迎請是個好辦法,能使我們的心和佛菩薩相通

  咱們聽法學佛的人,也經常把佛菩薩忘記,那麼迎請就是一個好辦法,並不是佛菩薩要我們請,他就在面前,我們請一請這是個恭敬的禮節,更主要的是,你請佛菩薩的時候你就想起佛菩薩,你想起佛菩薩,你的心就跟佛菩薩的心相通了。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實際上是心。假如一個人嘴巴在唸,心裏沒有想,這不起作用。

  佛菩薩尋聲救苦,並非靠你口裏的聲音,而是聽你心裏的聲音

  因爲佛菩薩尋聲救苦,不是聽你嘴巴喊,是聽你心裏的聲音,叫心聲。因爲佛菩薩都是光體所成,沒有皮肉的耳朵。

  

  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63)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傅味琴講于  2002.4.1

  

  能以說法教化衆生作法供養才更殊勝

  提要:

  ·佛菩薩從空中顯出身來,實是慈悲的感應,但不要看到一道閃光就說佛菩薩

  來了

  ·念的作用還在心念,口唸只是提醒

  ·佛法能使煩惱熔化,能得到佛菩薩清淨圓滿的加持,我們的心會更清淨、更

  殊勝

  ·得到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的加持,就容易生起慈悲心,開智慧

  ·煩惱轉化了,爲了使我們心更清淨殊勝,所以要迎請佛菩薩給我們作身口意

  的加持

  ·供養飲食要味美,以修行成就、以說法教化衆生作法供養,更殊勝

  佛菩薩從空中顯出身來,實是慈悲的感應,

  但不要看到一道閃光就說佛菩薩來了

  《文殊法》裏有一句,“文殊身從空顯出紫磨金”,佛菩薩從空中現出身來,這是佛菩薩的慈悲,給你一點感應,使你生起信心。根據經書上說的,要看到整個佛菩薩的形象,是紫磨金色。不要只見一道閃光,就說“佛菩薩來了”;本來是雲彩蓋住月亮,稍微露一點,也說“這是菩薩。”真好像我年輕時候上五臺山,有人喊:“看,菩薩放光了。”朝山的人心都很虔誠,就有人拜,大家都跟著拜,我也跟著拜。(衆笑)拜完了,再往前走,越走越近,原來有一家人家窗口挂了一面鏡子。(衆笑)

  念的作用還在心念,口唸只是提醒

  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,無時無刻不在憶念我們,就像母親愛孩子那樣。可是我們做佛弟子的,心裏常常忘記佛菩薩。口唸佛菩薩名號能起提醒作用,但口唸心不念成了有口無心,就不起作用了。如果你心念口沒有唸也起作用。要口裏唸一句觀世音菩薩,心裏就想一遍觀世音菩薩。

  佛法能使煩惱熔化,

  能得到佛菩薩清淨圓滿的加持,我們的心會更清淨、更殊勝

  皈依了以後,要隨時隨刻心裏有佛菩薩;隨時隨刻心裏有佛法,要懂佛法;隨時隨刻心裏有清淨的比丘僧,常在心裏這麼憶念,就能得到叁寶加持。

  經常聽佛法,佛法的智慧就把我們煩惱漸漸熔化了,心就清淨起來了,但是還遠遠比不上佛菩薩的清淨。能得到佛菩薩清淨、圓滿的加持,我們的心會更清淨,更殊勝。

  得到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的加持,就容易生起慈悲心,開智慧

  比方說我們對實在不講道理的人,忍不住就要火起來,又想想:“吵吵鬧鬧也不好,氣量大一點就算了。”但有時氣量也大不了多少,常會對勸吵架的人說,“我氣量總算大了,可是今天實在受不了。”

  假如這時能想到觀世音菩薩對每個衆生都是大慈大悲,我也應該大慈大悲,這麼想就比剛才更有智慧、更有慈悲心,就等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力量加持到你身上了,你就不計較了,罵我打我,就讓你出出氣吧。

  這麼一來,你危險就沒有了,苦難也沒了。否則的話,你罵他一句,他打你兩個耳光;你一拳打過去,打掉他兩顆牙齒;他比你狠,把你一推,倒在石頭上,你腦震蕩。所以一想起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你就得到大慈大悲的加持。

  同樣的道理,文殊菩薩大智慧,你想到文殊菩薩,你就容易開智慧;好比孩子想起爸爸,樣子就像爸爸;想起媽媽,表情、姿態跟媽差不多,這都是心的力量。

  煩惱轉化了,爲了使我們心更清淨殊勝,

  所以要迎請佛菩薩給我們作身口意的加持

  我們把煩惱熔化了以後,煩惱相轉化了,衆生相也轉化了,再得到佛菩薩清淨覺悟的加持,我們就更殊勝、更清淨。一心就是誠心,我們要一心迎請佛菩薩來給我們做身口意的加持。

  供養飲食要味美,以修行成就、

  以說法教化衆生作法供養,更殊勝

  這還不夠,還要修呢,比方煮一鍋菜,還要使這鍋菜味道特別好。家裏來個你特別想念的客人,或者遠方的親戚、高貴的朋友,你煮菜招待,味道總要好一點啊。

  太淡了,就加鹽,加鹽千萬不要執著鹽,執著鹽就是愚人,愚人執著,執著就是愚。

  《百喻經》裏有則故事,愚人去做客,嫌湯太淡了,主人就加了一點鹽。他一嘗,好吃了,他想鹽是好東西,回家就大把地放,(衆笑),就鹹苦了。(衆笑)

  所以不懂佛法的人,沒有好結果的,因爲他執著,做得太過分了呀。你要不執著,就要有般若智慧,般若沒有形象,可是在事上能體現出來,做事恰到好處即是般若。

  現在人煮湯喜歡放味精。福鼎人煮菜對味精實在太執著,(衆笑)半包半包倒下去,他們已經習慣了。

  味精不能多吃,從前有人說多吃味精,人會聰明,後來報上又說這種話是錯的。我從前聽老醫生說,味鮮的東西不能多吃,多吃了,難生孩子。但是放得恰到好處,這個菜就好吃了。

  所以第二步要煮得味道特別好,這是比方我們修行人能以修行成就的功德去供養十方佛,那樣十方佛特別喜歡。能以說法教化衆生的功德供養佛菩薩,就更殊勝,這就是語輪功德的作用。

  今天時候到了,下一次再給你們講下去。

  [轉載自-佛教菩提心網]

  

  

《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50~63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