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對緣,應該知道怎麼取舍
世間上我看沒有一個人會做人,不過有點差別罷了。真正會做人,他就沒有痛苦,他知道對緣應該怎麼取舍,可是今天有幾個人能離開痛苦?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,首先要學好下士道,士就是人,下不是下等,而是第一步、基礎的意思。首先要學會做人,是要按照下士道修法做人。從前的法師也講,“學佛首先要學好做人。”後來我補充了一句,怎麼學好做人?就要學佛法。千萬不能說,先不要學佛法,先去學儒教的東西,用儒教的學問來學做好人,然後再來學佛法。佛難道連怎麼做好人的道理也不懂啊?佛法裏沒有儒教,可是那些儒教思想的人,硬想把儒教思想塞進佛門來,把佛法搞得亂七八糟。封建社會的人,滿腦子儒教思想,可是封建社會是吃人的社會,是人壓迫人的社會,能學嗎?
從空緣生,緣生本性就是空
學佛就是學法。在人生道路上也好,在修行道路上也好,首先要學會一切法都是緣生的。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空,佛性如如不動,緣生怎麼來的?從空而緣生,緣生本性就空,所以叫性空緣起。
我們稱佛道外面的道爲“外道”,以便區別
當初舍利弗、目犍連是印度兩個極其有名望的外道。我們稱別的宗教爲外道是根據事實說話,不是帶著傲慢心去鄙視人家。因爲佛道旁邊這條路也是一條路,爲了區別說話,那麼稱爲外道。有很多外道對我恨死了,說我罵他們是外道。你明明是外道嘛,生什麼氣啊?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美國人,我們說這是外國人。照你的觀點,美國人也要生氣了。要生氣的話,外公外婆都要生氣了。可見得外道很愚蠢啊,煩惱很重啊。
外道也有佛性,只是知見錯誤
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外道也有佛性,佛法修平等心,咱們絕不會把他們佛性貶低。可是要說清楚,他們這種錯誤的知見、愚蠢、煩惱、嫉妒、搗亂、破壞,他們一有這些東西,隨便他們功夫多好,神通多大,在我們的眼光裏是看不起他們這種心態和行爲的,並不是看不起他們這個人。
聽到一個“緣起偈”使舍利弗皈依了佛陀
舍利弗很聰明,8歲的時候跟印度的大論師辯論,很多大論師都辯論不過他,後來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個佛弟子,叫馬勝,威儀非常好,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。舍利弗就問馬勝尊者:你的老師是誰,他講了什麼話。馬勝尊者就講了一個“緣起偈”。第一句,“諸法從緣生”,舍利弗想我一直在思考宇宙人生的真理,研究這麼久了還沒有研究出來,佛一句話就說明白了,所以他就皈依佛了。像這樣的外道就有希望,他能實事求是,打破面子觀念,誰智慧最圓滿,我就拜誰爲師。舍利弗又對自己的徒弟們說:你們願意回去就回去,願意跟我走就跟我走。結果徒弟一個也不肯離開,也全皈依佛了。
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7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傅味琴講于2002.2.15
切斷了世俗緣,大家手拉手走在菩提大道上
提要:
·“諸法從緣生”,世界是緣起,一切事物也是緣起
·水面丟小石,石多波亦多,結果圈圈套圈圈
·注意周圍的人給了你什麼緣,別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
·切斷了世俗緣,大家手拉手走在菩提大道上
·誰也綁不住你,綁住你的是你自己的情
“諸法從緣生”,世界是緣起,一切事物也是緣起
“諸法從緣生”,舍利弗智慧大,所以能對這句話有所覺悟,今天的佛弟子有幾個能有這樣的覺悟。比如現在老年人唸佛,唸了十年了也不知道極樂世界怎麼來,阿彌陀佛怎麼來的,他什麼也不懂。沒有一個唸阿彌陀佛的人會說:“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都是“諸法從緣生”。”
一切事物都是從緣而起的。比如今天咱們在這個講堂裏,這麼多同學坐好了,我這個老師也來了,嘴巴一開也出聲音了,而且語言裏還包含著智慧,這個法會也是從緣而起啊。缺一個條件就緣不起來了,如果我今天生病了,講法就講不成了,或者你們同學因爲昨天演出晚了,睡到現在還醒不過來,那我一個人怎麼講啊?還有很多緣呢,你們外地同學來到這兒,很早就發心了,你們怎麼會知道這兒天天有講法啊?“我聽一個好朋友說的”,也是緣啊。假如沒有火車你能來嗎?火車也是緣啊。這麼分析起來,緣是多得不得了啊。
水面丟小石,石多波亦多,結果圈圈套圈圈
從前上海文學院請我去開講座,我在黑板上寫了28個題目,叫大學生點,我來講,不是點唱,這是點講。結果那些大學生多數都想聽“什麼叫緣份”,年輕人對緣份特別感興趣。我就講了一個比喻:有個人在河岸上,丟下去一塊石子,水面上就起了圓水波,這個圓圈又引出第二個、第叁個圓圈,一個比一個大,越來越多,如果在太平洋此岸丟一塊石子,哪怕你眼睛看不見,它的波會波到太平洋彼岸。假如那邊一個人,又丟了一塊小石子,又是一圈圈的水波,或者10個人都丟小石子,結果圓圈套圓圈。
注意周圍的人給了你什麼緣,別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
(一個小話筒掉在地上)這叫什麼?(衆答:小蜜蜂話筒。)小蜜蜂話筒掉下去,這也是緣生啊。一個人墮落了,就憑他自己不小心的緣,一失足成千古恨,沒有這個緣,會掉下去嗎?所以注意你周圍的人,究竟給了你什麼緣,小心一點,別掉下去了。
切斷了世俗緣,大家手拉手走在菩提大道上
咱們再說回來,咱們這一生,可不止碰到10個人、20個人,碰到一個人就是一個緣,這個緣複雜得不得了,圈圈套圈圈,誰也鬧不清了。何必在複雜裏邊翻跟頭,去受苦受難啊?如果簡單一點,只有一個人,只丟一塊石子,這個波一直會波到彼岸,沒有複雜,沒有幹擾,沒有糾纏不清,那多好啊。這是個比方啊,咱們今天的法會,你們想學法想修行的人,切斷了世俗的緣,來到這裏,3年多了,都不肯回去,罵不走,打不走。當然我不會打你們,一打你們,即使不走,也要把我抓到派出所去,說我這個老師打人。(衆笑)這兒就好比一個池塘,只有一個人,只丟一塊石子,所有緣生的波,決定會到彼岸,不受幹擾。現在有句話,叫同一條道路,同一個思想,有共同語言,路上沒有砂子,大家手拉手邁上菩提大道,這個緣不要,你才傻瓜了。
誰也綁不住你,綁住你的是你自己的情
留在世間上的因緣,一會哭來一會笑,難怪解放前有個張恨水,寫了本小說,叫《啼笑因緣》。啼就是哭,哭了又笑,笑了又哭,這就是世間上的緣。尤其是你們女孩子好哭,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看到你們哭得太苦了,就化成女身來度你們。哭跟笑都來自情,你成佛、成菩薩也靠一個情,下地獄、做畜生也靠一個情,沒有誰把你綁住,只有一個“情”把你綁住。衆生本來就是自在的,就看你怎麼對待“情”。
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8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傅味琴講于2002.2.15
在性空的基礎上,
要緣起慈悲心菩提心,處處爲衆生著想
提要:
·“脫牢猶如鳥出籠,解縛氣壯千裏駒”
·最好的緣是佛緣
·風動是因,幡動是果
·不論是風動幡動,有動全是有爲法
·因爲心動,才會感到幡動
·衆生並不由于你境界高而沒得苦了
·在性空的基礎上,要緣起慈悲心菩提心,處處爲衆生著想
“脫牢猶如鳥出籠,解縛氣壯千裏駒”
我年輕時,有一次一個學生要走了,他報名去新疆。吃飯後,他們請我講點法,我就講了《金剛經》最後的四句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”他又拿出本子來,叫我留言。我寫了幾句話“脫牢猶如鳥出籠”,一只鳥從籠子裏飛出去,大自然就是它的家,這種歡樂自在的心情,世界上最好的詩人也無法描寫。“解縛氣壯千裏駒”,千裏馬腿綁起來了,它還能走嗎?把它腿上的繩索解開了,它氣勢雄壯,一日千裏。所以這兒不是綁人的地方,這兒是解縛的地方。將來你們都要成爲千裏駒,個個都要講經說法,學如來的好榜樣,否則我白辛苦,這一切也靠緣起啊。
最好的緣是佛緣
你們今天到底跟我有緣沒有緣?“有緣千裏來相會”嘛,(衆笑)好緣還是惡緣?看你們臉上都在笑,笑總是好緣了。好到什麼程度啊?最好的緣是佛緣。這是給你們啓發一下。
風動是因,幡動是果
再講下去,風從哪裏來?風從動來,比如這兒一個東西在動,肯定是空氣在流動,如果是真空的話,這個東西不會動的。有人看見幡動了,就說,“幡動”,另一個人說,“不是幡動,是風動”。說風動的人比說幡動的人高一層,說幡動只是見到一個果,幡怎麼會動啊?因爲風吹了才動的。所以後一個說不是幡動,是風動,他看到的是因。這兩個都沒說錯,不過說片面罷了。
不論是風動幡動,有動全是有爲法
爲什麼說第二個人境界比第一個高?凡夫只看到果,菩薩能看到因。所以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。一個凡夫要受苦了,他才知道苦,有智慧的人看到自己起心動念,一舉一動,他就知道我將來的結果不好,他看到因了,他就不做了。無論是風動,還是幡動,全是有爲法。因爲在動嘛。
因爲心動,才會感到幡動
那個時候惠能就說,“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,是仁者心動。”這在禅宗史上是很有名的公案,也就是說因爲你心動,你才會感覺到幡動,才會感覺到有風在吹。如果你心不動呢?你就不會産生這種感覺,所以他說到根子裏去了。
衆生並不由于你境界高而沒得苦了
但是我信佛是現實主義。六祖惠能把法說得很高,咱們現實一點,不要太高了,因爲基礎不夠。哪怕你心不動,別人眼裏,幡仍然在動,看到動…
《緣起性空,轉染成淨(1~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