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就叫悟,一悟就放下了,不悟仍然放不下。比如抽煙的,從前輕信廣告吹噓,什麼“飯後一支煙,賽如活神仙”,現在香煙廠廣告必須有這麼一句:吸煙危害身體健康。吸煙的人就懂了,他明白了就是悟了,悟了他就戒煙了。
叁法印就是叫你從法上去悟,
悟了自會轉,所以是自己解脫自己
我們講這個題目是配合叁法印來講的。叁法印就是叫你從法上去悟,悟了自會轉的,所以是自己解脫自己。佛也好,師也好,僅僅給你一個教育,給你一個啓發,在這種教育啓發下,你明白了悟了你就轉變了,是在教育啓發下通過你自己的悟轉變的,所以真正要得到解脫,還是你自己解脫自己。等你證到了涅槃的境界,那是什麼都放下了,當然我執法執也放下了。
“法尚應舍”是將來成就的境界,凡夫目前應該學正法舍非法
講到法執,《金剛經》說: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”但這是將來成就的境界,在成就的時候連佛法都要放下。可是你現在還沒有成就啊,條件不具足你仍然不得成就,你現在應該是學佛法,舍掉世間法;學無漏法,舍掉有漏法;學清淨法,舍掉煩惱的法,這要講步驟的。你在凡夫衆生的地步,剛學了一點法就說法也要放下,以前沒有法,現在有了法又放下,你仍然是老樣子,老樣子就是仍然生死流轉。你要跳出生死,然後才能放下法呀。所以對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,不能錯誤理解。
我們在學法過程中怎麼對待這些法?第一步要放下世間法,第二步學佛法不能鑽到牛角尖去。比如有人說“只要一句樣樣不要”,這個觀點就是鑽到牛角尖去了。樣樣不要,就等于把所有法全放下了,那你怎麼成就呢?如果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該把法全部放下,那麼釋迦佛說四十九年法豈不是害了你?有那種道理嗎?
修行不是放下法,是放下對法的執著
修行過程中對法的放下不是不要法,而是不要對法起執著心。執著也要講清楚,不執著不等于你不要努力學習。執著就是你學了一個法,鑽到牛角尖去了,不肯廣大。你對這個法執著得這麼厲害,那你怎麼廣學多聞?你怎麼深入經藏智慧如海?你又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?全搞不起來了。你對這個法不執著,你學會了這個法,你還會去學其他的法。學校念書也是什麼課都要學。如果學生一執著,我喜歡學語文,別的課我都不喜歡,別的老師來上課他看見就討厭,跑掉了,這個學生能畢業嗎?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8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8.1
不在法上轉變,
僅在形式上下功夫,實是假花無果實
提要:
· 苦是果,煩惱是因,要在因上轉變
· 不求智慧,不修悲心,煩惱仍是煩惱,解脫成了空想
· 不在法上轉變,僅在形式上下功夫,實是假花無果實
· 修行人一執著,就不全面圓滿了
· 佛教育你不要執著,要法門無量誓願學
· 要通過觀想,極樂世界的蓮花才能現出來
苦是果,煩惱是因,要在因上轉變
我們講叁法印,講諸行無常,就是叫你悟到一切行都無常;講諸法無我,就是叫你悟到一切法都無我;講涅槃寂靜,就是叫你明白涅槃寂靜是怎麼回事情。你這些都明白了,即使難轉你也能轉,要在悟裏轉。釋迦佛講四谛法先是講苦谛,就是告訴你,如果你不轉,苦一直存在。谛就是決定,就是真理,那麼怎麼轉變?你什麼都不明白怎麼去轉變?轉變不是去轉變苦,轉變是轉變煩惱,因爲苦從煩惱來,沒有煩惱就沒有苦。煩惱是因,苦是果,轉變是在因上轉變。苦就是煩惱的聚集,要消除苦,你必須要把聚集起來的苦的因解放了。
不求智慧,不修悲心,煩惱仍是煩惱,解脫成了空想
一塊冰你要使它消滅,只有兩種辦法,一種辦法太陽下一曬,冰就融化了,還有一種辦法,你把冰敲得粉碎,使它沒有聚集的力量,冰的作用就消失了。要把煩惱去掉,也只有兩種方法,靠智慧去融化它,靠悲心使它由大化小。你不懂這個道理,你又不學佛法的智慧,也不從佛法中培養你的慈悲心,那煩惱始終還是煩惱。就算你想:我要解脫我要解脫,這是空想。
不在法上轉變,僅在形式上下功夫,實是假花無果實
流轉生死也好,苦也好,是誰流轉?是誰苦啊?總是說“我”,既然是我,你就要在“我”上轉變。煩惱是一種法,叫煩惱法,流轉生死也是一種法,是流轉法,那麼你必須要在法上轉變。自己不肯修行,整天燒香磕頭,能解脫生死嗎?好比你忙著到老師那裏去送禮物,你考零湯團,即使老師在零的前面再加一個六字,成了六十分,你這是假的呀,不是真的,假的有果實嗎?假花無果實。
修行人一執著,就不全面圓滿了
有些人真是難轉,他不聽你的,說了也不聽,佛跟他說也不聽,這個人還有什麼希望,成了佛也度不了的衆生。比如前幾個月我在一個地方講了一次法,居士們聽了都很歡喜說“進佛門這麼多年,頭一次聽到法。”可是有個人轉不過來,我教他們念佛要把阿彌陀佛觀起來,要把父母衆生觀在旁邊,這樣就能使父母衆生得到利益。他們說:“傅老師講的是觀想念佛,我們是持名念佛。”好像觀想念佛和持名唸佛是兩碼事,和他們毫無關系似的。你看執著得多厲害。持名念佛怎麼能跟觀想念佛分開來呢?你持名念佛,再觀想觀想阿彌陀佛不是更好嗎?你認爲更好,他們認爲不必要,他們偏要分開,這樣一執著就不全面圓滿了。
佛教育你不要執著,要法門無量誓願學
照法上來說,往生極樂世界要修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是佛親口跟韋提希夫人說的。你們今天不修這部觀經也就算了,我教你們一個簡單的觀想方法,阿彌陀佛總要觀起來。學科學的人從前可以做到你跟遠方的親戚通話,你能聽到聲音。現在又有提高,打電話非但能聽到聲音,而且還看到對方的形象,這到底好不好啊?當然好喽,當然受大家歡迎喽。爲什麼只要聲音,不要圖像,社會上都講究不執著,所以要改革開放。佛就叫你不執著,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。執著的人是沒辦法悟的,沒辦法悟就沒辦法解脫。
要通過觀想,極樂世界的蓮花才能現出來
拿修禅定來說,你首先要看到天上的太陽,然後你眼睛一閉,就能觀想出太陽來,假如不利用這個太陽來做引導,你能觀想得出來嗎?比如生下來就是個瞎子,從來也沒有看見過太陽,能觀出太陽來嗎?夏天的蟲到了秋天就死了,你跟它談冰,它能想得出冰來嗎?你沒有去過西方極樂世界,你怎麼現出極樂世界的蓮花?你沒看見過嘛,只有通過你觀想。既然稱爲蓮花,那麼跟人間的蓮花總是相似的,你知道蓮花的樣子,那麼你再作觀,你心安定下去了,心一定,你根據人間蓮花的導引,西方蓮花就現出來了。你不通過觀想,現得出來嗎?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9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8.1
涅槃是衆生的本性,所以衆生能證涅槃
提要:
· 淨土什麼都沒有,這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
· 彼岸在悟上,要悟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
· 滅掉煩惱是因,得到解脫是果
· 修行的種種成就就是涅槃的境
· 涅槃是衆生的本性,所以衆生能證得涅槃
· 涅槃的境是無爲法,當然寂靜寂靜
· 心上斷煩惱,妙善即顯現
淨土什麼都沒有,這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
佛法都不懂,西方蓮花到底什麼樣你也不知道,你怎麼進入西方的蓮花?西方是淨土,沒有人間的蓮花,假如你按照人間的蓮花標准去找,到了西方你連蓮花都找不到。假如有,你就進不進去。不妨做一個試驗,你把人間池塘裏的蓮花摘來,你能鑽得進去嗎?你一坐下去,蓮花壓得稀巴爛,這是比喻呀。假如什麼也沒有,你就進得去了,凡是娑婆世界你所有的一切,極樂世界都沒有,要有這個觀點你才能到極樂世界
什麼都沒有,這才是真正的極樂世界。佛所說的有,這個有不是你所理解的有,要照佛法去理解。你以爲西方的蓮花就像咱們池塘裏的蓮花啊?釋迦佛說的極樂世界的蓮花青色青光,赤色赤光……由此可知,蓮花實是光體所成。哪有什麼娑婆世界泥土裏長出來的蓮花?
彼岸在悟上,要悟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
講了這麼多話,要悟了才能真正明白,但也必須要通過明白才能悟。我們今天講涅槃寂靜,是從滅谛來講的。滅、解脫、妙善、定生,這是滅谛的四個相。這四個相也是假名,滅谛哪有相?這個相應該解說成“好比這個樣子”,真正講是講不清楚的,要等你悟了你才會明白,或者你真正到了彼岸了,不講你也會明白,因爲你親自看到了。那麼彼岸在哪裏?彼岸就在你的悟上,悟了就是你的彼岸。悟什麼呀?要悟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你們不懂咋悟呢?只好講講,講是一個啓發呀。
滅掉煩惱是因,得到解脫是果
滅是滅掉煩惱。滅是解脫的因,解脫是滅的果。滅掉煩惱的目的就是解脫,你要想得到解脫必須在因上去用功,也就是在斷煩惱上用功。 妙善~能海上師說:此果之境。阿練若喻本性涅槃。妙善即涅槃境,即無爲法。若在境上求妙善非真妙善。總之不可在境上求妙善,而當在心上斷煩惱,煩惱斷則妙善顯現矣。妙善是顯得非生得,何以故?無爲法非造作故。如談玄妙而不斷煩惱,終是假玄妙,如造假花,相雖似而非真。(摘自《能海上師全集》第二輯75頁)
修行的種種成就就是涅槃的境
妙善呢?妙善就是涅槃的境,能海上師說:妙善就是果的境。涅槃到底是怎麼樣?你懂得了妙善你就能明白。打個比方,你們外地來的,發心要到這裏來,先要准備來的條件,包括行裝啊、旅費啊,你爲什麼想來啊?你聽說這兒好啊,所以發心來了,這些都是因。今天來了,確實住在這兒了,這就是果。這兒到底怎麼樣?你看到這兒在修行,以及修行的方法,修行的內容,修行的生活,這些就是這兒的境。當然喽,你能夠明白這個境,你所悟到的會更加具體。所以修行的種種成就,就是涅槃的境。
涅槃是衆生的本性,所以衆生能證得涅槃
阿練若是比喻本性涅槃。涅槃是衆生的本性,衆生皆有佛性,因爲我們有這個本性,即使我們長期流轉生死,我們仍然能夠恢複過來。好比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,嬰兒一出生,就會吮母親的奶。哪怕你病了兩年,你在生病期間,不能吃飯,你吃飯的本能也沒有消失過。等到病好了,你仍然會吃飯,因爲你本來就有會吃飯的本能。
涅槃的境是無爲法,當然寂靜寂靜
能海上師說:妙善就是涅槃的境,涅槃的境到底是什麼?就是無爲法,這跟世間法兩樣,世間上一切的境都是有爲法,是有作爲所造作出來的。無爲法是涅槃的境,不通過造作。造作出來的東西靠不住,它有成住壞空四個過程,一切有相皆虛妄。涅槃的境都是你本有的東西,不是你造作出來的,所以是永恒的。無爲,從文字上通俗的說就是無所作爲。當你無所作爲的時候,就是一切圓滿的時候。既然無所作爲,那當然是寂靜寂靜。
心上斷煩惱,妙善即顯現
“若在境上求妙善,非真妙善”,如果你在境上求妙善,隨便你表現得怎麼真切,最多是裝模作樣。說一個比方,從前有個京劇名演員,叫梅蘭芳,隨你梅蘭芳演女角多麼好,他也不是女的。越劇以前都是女的演男的,經過訓練走起路來真像公子秀才。隨她演得怎麼像,也還是裝模作樣,要這個女身真的轉爲男身了,才是真的男的。女的演男的,她不是從因上開始,她是看見男的怎麼動作,她去學樣,這是果啊。
“而當在心上斷煩惱”,如果你能在心上斷煩惱,煩惱斷了,妙善自然現出來了。“妙善現得非生得”,給你們講個例子就可以明白了,人們都羨慕成功的人,你真要成功你去學成功人的樣子,能成功嗎?你必須從成功人以前的第一步開始學,你才會成功啊。你學一個大老板的樣子,西裝穿起來,樣子很像老板,你還不算是老板,因爲你口袋裏沒錢。你要想當老板,要去學老板當年起早摸黑,在艱苦的條件下,從一個小小的點上開始努力啊,等你完成了成功的路,成功自然來。成功不是求來的,你再求也不會來,你只要從成功的路開始走起,到時候你就成功了。今天講到這兒。
《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30~3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