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氣”都從執著來,難轉不等于不能轉
·努力一下,難也變了容易,鈍根能轉利根
習氣從執著來
“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。”習氣從哪裏來?習氣從執著來,越執著習氣越堅固,越執著習氣越深。我們的行動都是從起心動念來,而我們的行動又在我們的心裏種下了種子,這也包括我們心理活動,種子就會發生一定的作用。
一個念頭就會下一個種子,有痕迹就有痕迹作用
拿我們心理活動來說,心雖然是無常的,可是我們每起一個念頭就會下一個種子,換句話講就是在心理上留下了一個痕迹,這個痕迹就會發生作用。
醫學上說,一個病人病好了以後,它就會留下痕迹。爲什麼有的人病好了以後又會複發?就是因爲這個痕迹在起作用。
種子很細難以感受,但仍在起作用
我們的心也是如此,有時候這個念頭過去了也就忘了,有時候我們事情做過了也記不得了,可是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就下了種子。有了種子它就會發生作用。往往這個作用我們是沒有什麼感受的,即使沒有感受,這個作用還是存在,爲什麼沒有感受?因爲它很細很細。
習氣難以感受,但作用很強
就拿習氣跟煩惱來說,有時候我們對習氣就沒有什麼感受,而起了煩惱了,咱們就有感受,其實習氣就是種種煩惱留下的痕迹所形成的。再譬如我們常講的習慣勢力,對習慣我們可以有所感受,可是勢力是無形的東西,我們就不一定感受得到,但是它有一定的作用,而且有時候作用還很強。
“法我習氣”都從執著來,難轉不等于不能轉
“法”的習氣、“我”的習氣都是從執著而來的,我們通常講的法執、我執,就是這樣養成的一種習氣,而且根深蒂固,難以轉變。無始以來流轉生死,這個習氣的熏陶、累積已經很久很厚了,所以促使我們生生世世流轉不息。習氣越深越難轉變,好比我們常說,江山易改,秉性難移。但是難不等于不可能,我們通過努力,就肯定能轉。其實它隨時隨刻都在轉,僅僅轉得像微波那樣細,我們沒有感覺,也掌握不了方向,有時候向左轉,有時候向右轉,有時候向好的方面轉,有時候向壞的方面轉,這樣轉好轉壞,形成了團團轉。由于衆生貪瞋癡煩惱的關系,一般都是向壞的方面去轉。所以佛說“得人身者如爪上土,失人身者如大地土”。
努力一下,難也變了容易,鈍根能轉利根
學佛法修行就是讓它只往好的方面轉,不往壞的方面轉。所以千萬不要強調難就是不可能,那是絕對錯誤的。你努力一下,難也變了容易。同樣,我們千萬不要口口聲聲末法時期衆生根機鈍,很少聽到有人說鈍根也能轉爲利根。那樣的講法,對衆生對修行都是不利的,讓人生不起覺悟心,而且跟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的叁法印也是違背的。你老是這麼講,印在人們的頭腦裏,好像衆生就是這個樣子,變不了了,這有點像定命論。對于定命論我們當然是反對的。事物是存在的,事物是可以轉變的。如果定命論成立,衆生就不可能成佛,可是佛就是衆生成的。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18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3.24(淩晨)
放不下一個“有”,
“有”一發生變化,就起恐怖顛倒
提要:
·衆生對“我”對“苦”容易體會,所以佛先講“我”先講“苦”
·“我”無非五蘊所成,都是緣生法,緣起就是法
·由愛而取,由取而有,也就有了我們這個身體
·人生的種種造作,都離不開法則,時間久了就産生了法執
·因事物的“有”就産生觀念上的“有”,一執著,就養成了法我習氣
·放不下一個“有”,“有”一發生變化,就起恐怖顛倒
衆生對“我”對“苦”容易體會,所以佛先講“我”先講“苦”
法我習氣,法在前面,我在後面。我們通常講,我執法執,好像我在前面,法在後面。這裏邊有個原因,譬如四谛法,佛先講苦谛後講集谛,實際上苦谛是果,集谛是因,因在前面,果在後面。那佛爲什麼倒過來講?因爲衆生對苦有非常深的體會,一講苦,衆生就明白了,所以先從苦講起,使衆生容易感悟,由感悟到苦,再講到苦的原因在哪裏,衆生就容易接受,這是一個方便。現在也是如此,衆生對“我”執著得很厲害,每個衆生頭腦裏都是一個“我”,一講“我”衆生就懂,所以一般總是先講我執,再講法執。
“我”無非五蘊所成,都是緣生法,緣起就是法
實際上衆生的“我”無非是五蘊所成:色受想行識,色是物質,也就是身體,受想行識是心理。不管我們這身體也好,我們的心理也好,都是由緣而起,都是緣生法。沒有緣就沒有這個身體,因爲有種種條件的聚合才産生這個身體。心理也是如此,衆生無心,由境生心,有這個境,我們就由此而産生相應的心理活動,這就是緣起。所以不管生理也好,心理也好,全是緣起。緣起是什麼?緣起就是法。所以說“法”在前面,“我”在後面。
由愛而取,由取而有,也就有了我們這個身體
我們今天有凡夫的身體,就是因爲我們有凡夫的心,凡夫的心無非就是貪瞋癡。由貪心而起了貪愛,結果就由愛而取,由取而有,也就有了我們這個身體。
人生的種種造作,都離不開法則,時間久了就産生了法執
佛法是什麼?佛法就是“諸法從緣起”,一切都是緣生的,佛法就是講這句話。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樣樣都是有,一切的有都是緣生的。因爲是緣起,“緣謝法還滅”,條件一分散,這個事物也在變化中消失不見了。一個人的身心即使在母胎裏,也是有行動的,這也包括我們的心理活動。出生以後,在生活環境裏,我們又産生了種種新的心理活動和種種身口的行動。而心理活動和我們身口的種種行動也有一定的法則。所謂宇宙的規律,人生的命運,種種的遭遇,種種的造作,這些都離不開法。時間久了,我們就産生了法執,因爲它一固定,我們的頭腦裏對它的概念也容易跟著固定起來。
因事物的“有”就産生觀念上的“有”,一執著,就養成了法我習氣
我們的心時刻在活動,刹那刹那在生滅,人們稱之爲心理活動。那麼就産生這麼一個觀念:認爲“有”心理活動,就等于說,在“有心理活動”這個觀念上固定起來,成了一個執著。人對身體也是如此,我們人有這麼一個身體,身體有種種組織,有各個系統,人的種種行爲隨時隨刻在變化,人們對此雖然也知道,可是心理上形成了一個執著觀念,有我這個身體,有我兩條腿的走路,有我兩只手的活動。這個執著養成了習氣,習氣又在推動加深我們的執著,那麼越來越深,越來越牢,很難轉變。
放不下一個“有”,“有”一發生變化,就起恐怖顛倒
所謂我執,實際上是執著這個軀殼爲我,這叫身執,再加上心理上有一個“我”的觀念,就形成了“我執”,時間一久,成爲牢不可破的習氣。從科學上來說,人是各部分組織起來的,譬如人體有各種內髒,有各個系統,而且還有各種活動來維持我們的生命。雖然世間上人也懂得這個,可是這個懂裏邊又多了一個觀念:由這些部組織成了一個身體,這個身體就是“我”。那麼“有這個身體”也是“有”,“有我這個人”也是“有”,再加上一個貪愛,從此放不下。放不下,就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,你放不下,可是事物偏偏要發生變化,一發生變化就起恐怖顛倒,恐怖顛倒本身就是個苦,這個道理微細微細。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19)
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3.24(淩晨)
由緣生而得到的種種境界,仍然性空,
無有實體,僅有作用
提要:
·知道空的人,卻仍會執著有一個空
·一執著心就狹隘,看不到宇宙人生的全貌
·由緣生而得到的種種境界仍然性空
·氣球內也空,外也空,爆破了仍是空
·諸法性空,無有實體,僅有作用
知道空的人,卻仍會執著有一個空
空是怎麼解說的?什麼都沒有了就是空。爲什麼取一個空的名字?就是告訴你空就是什麼也沒有。可是取了空的名字以後,人們的心裏又有了一個“空”的觀念。這是修行人常犯的錯誤。安立了名相,他不知道這個名相是個假名,名相只是暫時用來說明問題的一個手段,即使講空,知道什麼也沒有,但他內心裏還是有,有什麼?有這個空。
一執著心就狹隘,看不到宇宙人生的全貌
譬如問小孩:“天空在哪裏啊?”小孩往天上一指,既然空了還有什麼好指的呢?而且一執著,心就狹隘,看不到宇宙人生的全貌。小孩子用手指指天空,其實我們的眼前就是空。空是無所不在,空是遍布一切,空哪會只在天上呢?天上是空,天下也是空。一個人執著心一起來,肯定是執著有,有“有”才有執著呀。比如說有這個東西,手才會去拿呀。甚至于錯誤到連空都認爲有,所以在我們修的《文殊法》裏有二十空,“內空外空內外空”,內空就是空眼耳鼻舌身意,外空,空色聲香味觸法。內空空六根,外空空六塵,內外空,空十八界。“空空大空勝義空”,內外都空了,可是衆生又執著一個空,所以要你再修“空空”,要把空都空掉,使我們進入修行人應該修的空。“勝義空”,般若智慧本身就是空。我們從般若智慧中得到的成就,這是個大成就,一切佛都是從般若智慧中成佛的,所以《大般若經》又稱爲《佛母經》。
由緣生而得到的種種境界仍然性空
我們從般若智慧中能得到大成就,所謂成就就是什麼也沒有。如果你認爲有,那可不是佛的境界,也不是真正的成就。所以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上講,“無智亦無得”,最後的成就就是“無智亦無得”。明明我們在求智慧,明明我們有所得,得到種種境界,怎麼說無智亦無得呢?你所求到的智慧,你所得到的境界,你所得到的成就,本身就是性空。一切法性空,因爲性空才有緣生,因爲有緣生才有你所得到的境界,既然是從性空中得到,得到的東西本身就是性空。
氣球內也空,外也空,爆破了仍是空
好比一只氣球,氣球怎麼會胖起來?因爲你把氣打進去了。氣沒有形象,沒有實體,氣本身就是空。所以“有”這個氣球是一個假相,氣球僅僅是一層橡皮,是空使它發生了作用。一切都是空,氣球沒有膨脹之前,裏邊是空的,如果氣球是實心的,你氣也打不進去,氣球裏邊本身是空的,再打進去一個空,氣球爆掉了仍然是空,全在空裏。一會兒氣球胖起來了,一會兒氣球爆掉了,僅僅是在空裏産生的種種變化。從空中産生的變化,變化的本身就是空,所以說一切法性空。一切法性空就是說一切法沒有它的實體。有實體才有一個“我”,沒有實體就沒有“我”。拿我們人世間的習慣來說,說到“我”總認爲有這麼個軀殼,總以這個軀殼爲“我”,總認爲有這麼一個實體,這就是衆生的無我我倒。
諸法性空,無有實體,僅有作用
佛講法主要是使衆生能夠理解。佛講的所有的法,全無有實體,諸法性空,僅僅是一個啓發,是個導引,就像一個母親哄孩子。譬如母親給孩子吃糖,孩子拿到糖了就高興,其實這粒糖也是緣生法,緣散而滅。等到孩子把糖吃到嘴裏去了,你到哪裏去找?身體裏邊找不到這粒糖,因爲糖一到嘴裏就化掉了。只有糖的作用,只有糖的成分,而找不到糖,因爲糖也是性空。
《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10~1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