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20~29)

  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20)

  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3.24(淩晨)

  

  

  諸佛說法,都說: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

  提要:

  ·凡夫的“有”放不下,就有貪愛、瞋恚,久之就成癡

  ·諸佛所說法,作用一樣,結果一樣,均是以化城來引導衆生到達彼岸

  ·心淨則土淨,無煩惱才是極樂

  ·諸佛說法,都說: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

  ·釋迦佛的法聽不進去,養成了習氣,十方世界的佛說法,也會聽不進去

  凡夫的“有”放不下,就有貪愛、瞋恚,久之就成癡

  佛說法說得如此微妙微妙,我們衆生本身就有佛性,依靠佛性的覺悟聽到佛法,聽得歡歡喜喜,那麼你就肯去修行,你就肯照佛的話去做,將來你就有成就,成就什麼?成就空,也就是什麼也沒有,也就是把你現在凡夫的所有的“有”全部放下,放下了“有”就是你的成就。可是因爲凡夫放不下,有“有”就有貪愛,貪不著就瞋,時間一長就成了癡。

  諸佛所說法,作用一樣,結果一樣,均是以化城來引導衆生到達彼岸

  所以佛告訴我們,佛說的一切法都只是化城,什麼叫化城?是佛變化給你看的,你看前面有個城市,多莊嚴,多好啊,大家趕快往前走啊,到那個城市去啊。其實這個城市是化出來的,你真正到了目的地,一看什麼也沒有,雖然什麼也沒有,可你已經到了彼岸了。諸佛如來說的法一模一樣,全是化城,作用也一樣,結果也一樣。釋迦佛是這麼說法,阿彌陀佛也是這麼說的,藥師佛也是這麼說的,因爲佛講的法都是圓滿究竟徹底的,既然是徹底究竟圓滿,哪有兩樣的?沒有兩樣就叫絕對,絕對就叫真理,所以佛經上有句話:法界一相,別無二相。

  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,極樂世界是佛土,所謂七重行樹,八功德水,種種蓮花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其實都是化城而已。

  心淨則土淨,無煩惱才是極樂

  小乘修法最後進入涅槃,大乘最後也是進入涅槃,涅槃就叫彼岸,涅槃沒有苦,涅槃常樂我淨,這也叫極樂世界。因爲心有大小,所以小乘得到的涅槃是小乘涅槃,大乘得到的涅槃是大乘涅槃。什麼叫彼岸,什麼叫極樂,什麼叫淨土?有煩惱就不叫淨土,也不叫彼岸,而是叫此岸。煩惱斷盡,你就到了彼岸,你再要另外去找一個彼岸,哪有第二個彼岸?沒有煩惱的苦了,這就叫淨土。因爲煩惱是不清淨的,離開了煩惱,這個土就清淨了。淨土在哪裏?淨土在心裏,心淨則土淨。你心不淨,你去的地方土也不淨,那麼煩惱重的人,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呢?假如你到了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土也不淨了。阿彌陀佛就想出一個方便,叫你先進蓮花,蓮花不開,你也出不來,那麼你自己在蓮花裏好好修吧。等到你修得清清淨淨了,才花開見佛。

  諸佛說法,都說: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

  你在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法,或者到琉璃世界聽藥師佛講法,阿彌陀佛、藥師佛仍然跟你說: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還是跟你說什麼也沒有,什麼也沒有,什麼也沒有,跟釋迦佛說的法一模一樣。

  釋迦佛的法聽不進去,養成了習氣,十方世界的佛說法,也會聽不進去

  咱們說句笑話,如果娑婆世界的佛弟子,釋迦佛的法聽不進去,佛講空,他更聽不進去,明明什麼都有,怎麼講到後來講什麼都沒有了呢?他要執著一個“有”,養成習氣了,到了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在講法,他也不喜歡聽。因爲他已經養成了堅固難轉的不喜歡聽法的“我執”和一切都有的“法執”習氣。

  

  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21)

  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3.24(淩晨)

  

  

  不破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

  就不可能成就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”

  提要:

  ·不要把佛教搞成宗教,更不要把淨土看成天堂

  ·衆生的佛性無老,亦無死,所以“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”

  ·沒有任何的執著,那才是“無智亦無得”

  ·不破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不可能成就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”

  不要把佛教搞成宗教,更不要把淨土看成天堂

  所以衆生的習氣從哪裏來?衆生的習氣從“有”來,“有煩惱”就養成煩惱的習氣,“有衆生”就養成衆生的習氣,“有我”就養成了我的習氣,一切都是從這個“有”來。你“有”的習氣這麼深固,如果不改變的話,你也不可能到彼岸,你去的這個地方也不是淨土。即使有種種莊嚴,種種快樂,還有種種宮殿,這個地方是天堂。佛教不是宗教,我們要成就的是淨土,佛土,而不是天堂,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彼岸,而不是天上。

  衆生的佛性無老,亦無死,所以“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”

  你們大家都喜歡唸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全稱叫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是講怎樣在般若波羅蜜裏得到徹底究竟的成就,非但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而且連十二因緣都要空掉。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,一直到老死,“無無明,……亦無老死盡”。有人想不通,我明明老了,怎麼叫做“無老”呢?老是你這個皮肉的身體老,你的佛性沒有老呀。皮肉是假的,會變的都是假,不會變的才是真,佛性永遠也不變,這才是真的。死呢,死是心髒停止跳動呀,心髒壞了,這個佛性可沒壞。佛性哪有死的?

  沒有任何的執著,那才是“無智亦無得”

  那麼我從前沒智慧,現在有智慧了,怎麼叫無智呢?你認爲自己有智慧,你這個智慧不是佛的智慧,是你後天學來的智慧。佛的智慧是什麼?一切法性空。所有的智慧也是性空。一切都是空,只有覺悟的朗照,卻沒有任何的執著,那才是“無智亦無得”。“以無所得故”,到那時你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那麼是真的得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,也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證。你要到這個境界,非但你生死了脫了,而且你智慧覺悟也圓滿了。因爲佛的境界是徹底的空,跟整個法界的空是一個空,所以成了佛以後法身遍虛空,虛空多大,佛的法身就有多大。你一執著,你就大不了,你執著于這個身體,你想“我身體放大放大放大”,放大到後來,你會害怕,“我這個身體不要爆了嗎?”

  不破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不可能成就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”

  衆生有什麼相?衆生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是這四個相。我相,有一個“我”。人相,我們每個人都認爲“我是人,你也是人”。衆生相,“那個是狗,那個是貓”,包括我都是衆生。壽者相,“我活得很健康,很長壽”。如果四相不破掉,你這個菩薩相,你這個聖者相就出不來,你這個如來的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”也出不來。所以說“有相皆虛妄”就是爲了破除我們對相的執著,然後我們才能得到成就。今天講到這兒。(回向)

  

  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22)

  傅味琴 講于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5.7.23(淩晨)

  

  

  修行的困難在一個習氣、一個執著

  提要:

  ·不修行,就跳不出生死輪回的苦

  ·沒有思,不研究,修行就慢了

  ·修行的困難在一個習氣、一個執著

  ·衆生處處偏向我,而沒有偏向別人

  ·人與人之間,不讓步就會打架

  ·世間法是有漏法,因爲它沒有釜底抽薪

  ·我們更要樹立出世間法的道德觀念  

  不修行,就跳不出生死輪回的苦

  如果不修行的話,過去世是這樣,現在世也是這樣,昨天是這樣,今天仍然這樣,明天仍然這樣,所以我們無始以來,始終沒有跳出生死輪回。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受了很多的苦,明明知道是苦,也想離開苦,可是仍然沒有跳出來。我們說一時醒來,一時迷,不管醒也好,迷也好,仍然沒有跳出來。

  沒有思,不研究,修行就慢了

  修行要真的修起來離不開研究,這個研究就是聞思修的思。你們聽法那麼多了,也進行了討論,討論就是叫你們思維,然後把自己思維的理解互相做個交流。可是你們的討論,有時變成了漫談,更糟的有時變成了聊天,就算你頭腦裏想了一想,說了一些話,也浮面得很,也就是沒有思維到裏邊去,沒有通過研究,所以修行就慢了。

  修行的困難在一個習氣、一個執著

  爲什麼跳出生死這麼困難,爲什麼修行這麼慢?說到底還是兩個東西:一個是習氣,一個是執著。人世間無非是一個我,一個法。衆生本來就有貪瞋癡,在貪瞋癡裏轉啊轉啊,就轉成了習氣,反過來再加上貪瞋癡的關系,又放不下,長期以來放不下,就變得非常牢固,而我們在這種生活裏始終沒有覺悟,即使有所感覺,也都是浮面的。細細分析一下,我們每天生活在哪裏?生活在習氣裏。是誰的習氣?是你自己的,就生活在一個“我的習氣”裏,日子越長,這個習氣、我執越是深固。

  衆生處處偏向我,而沒有偏向別人

  如果沒有佛法的覺悟就不會這樣全面的辯證地去看問題,我們在生活中最簡單的習氣就是:這是我的生活方式,這是我的觀點,這是我的主意,這是我的愛好……,在人與人之間相處,處處是偏向我,而沒有偏向別人。

  人與人之間,不讓步就會打架

  連生活小節也是如此。自己感覺到熱了,馬上開窗,開風扇,當然有理由,因爲我熱了,都是依自己的喜好爲准則。可是一個集體裏邊,你熱他不熱,加上這裏有病人,他還怕冷,很少有人替人家考慮。從前坐火車還沒有空調,經常看到一個旅客把窗戶關起來,一分鍾不到,另一個人又把窗戶打開了,又一會兒,又把窗戶關起來,還好這兩個人中間總算有一個讓步,也就算了。如果都不讓步呢,就會吵起來,乃至會打架。

  世間法是有漏法,因爲它沒有釜底抽薪

  整個社會是一個群居生活,社會就是一個一個人組織起來的。個人跟個人之間有了矛盾,也會造成社會的紊亂,繼而社會的種種的犯罪,人欺人,人壓人,人騙人全會出生。雖然我們經常從道德…

《法我習氣,堅執難轉(20~2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