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0~49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是因爲跟愚癡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

  爲什麼有的家庭裏面父母雙全,孩子也不行啊?因爲父母本身就不行嘛。剛才舉的例子不過是啓發,世間上的一套學問漏洞百出,當然有上中下的差別。上品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比較好,中品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平平凡凡,下品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調皮搗蛋。衆生不學佛法的智慧是擺脫不了愚癡的,爲什麼有的人到老還看不穿?因爲跟愚癡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。

  覺悟從哪裏來?你聽了明白了也叫覺悟了,這個覺悟世間上人全有。思想搞不通,搞通了他一身輕松,就說他覺悟了。可是今天覺悟了明天又不覺悟了,要使覺悟真正起覺悟的作用,要使覺悟不斷地增上,就離不開要圓滿自己的智慧悲心。而我們所講的智慧悲心不是凡夫的智慧悲心,我們要學習成就佛陀的智慧悲心,那樣我們才能夠達到佛陀這樣的覺悟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8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8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錯誤的悲心會導致不好的後果

  提要: 

  ■ 悲心沒修好,人際間容易起矛盾

  ■ 錯誤的悲心會導致不好的後果

  ■ 世俗的悲心給予人的利益,大都是漏洞百出的世俗利益

  ■ 悲心沒有起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,都是不對的

  ■ 修大乘法必須修廣大的悲心

  ■ 悲心要用在一切事和物上,也要對一切衆生起悲心

  ■ 衆生皆父母,對一切小動物也要起悲心

  悲心沒修好,人際間容易起矛盾

  今天講悲心的重要性。一個人如果沒有悲心,後果會很糟糕,個人、集體乃至于整個社會都會不得安甯。假如個人跟個人或者個人跟集體之間起了矛盾,這就跟悲心沒修好有關系。

  錯誤的悲心會導致不好的後果

  我們要有悲心,但不能有不恰當的悲心。悲心不恰當,事業不可能成就,不管是修行、弘法、度衆生、培養人都不可能成就。一種不恰當的悲心,是由于對別人執著形成了寵愛,也就是所謂濫慈悲;還有一種是由于對自己執著,自己認爲好,希望別人也能夠照這樣做,但是他這一套不一定沒有漏洞,結果使自己脫離群衆。這兩種情況,表面上看也是悲心,可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,這都是由于沒有智慧的緣故,所以錯誤的悲心就會導致不好的後果。

  世俗的悲心給予人的利益,大都是漏洞百出的世俗利益

  特別是在鬧矛盾的時候,後面這種人往往有一番大道理,總說自己沒錯,世間上都有一句話,“我是爲你好”。可是當他這句話産生了不好的結果時,他就感到很苦惱,很委屈,所以悲心跟智慧是分不開的。世間上人的悲心往往漏洞百出,自己是一個世俗觀念,再從世俗觀念裏去強調自己的悲心,那麼給予別人的利益,也是把人拖到世俗上去的利益,他們也算是悲心?

  悲心沒有起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,都是不對的

  悲心的目的,是要使衆生不受苦,你達不到這個結果就與悲心有抵觸了,因爲這個悲心沒有發生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。所以沒有悲心以及錯誤的悲心,這兩個都是不對的。

  修大乘法必須修廣大的悲心

  還有一種悲心,範圍非常狹隘。如果你從狹隘不斷地擴大,這倒是一個正確的路子,可是他就是擴大不了。信佛修行就是修一個廣大,尤其是菩薩法。小乘心跟大乘心是有抵觸的,你執著于小了,就沒辦法大。阿羅漢要回小向大也很困難。假如執著于大排斥了小,你這個菩薩是浮面的,因爲你既不能使自己了生死,又不能使衆生了生死,所以修廣大的悲心,對我們修大乘法的人來說特別重要。

  悲心要用在一切事和物上,也要對一切衆生起悲心

  廣大的悲心不僅僅要用在衆生身上,而且要用在一切事一切物上。因爲衆生離不開事,衆生也離不開物,一個人活著總要發生事情,總要有物質來維持生活,所以悲心要滲透到各個方面去,那樣的悲心才圓滿。釋迦太子當初還不是看見一只麻雀叼蚯蚓而起了悲心?他在王宮裏很難看到衆生的苦,可是他在農夫耕田時看到了這幅弱肉強食的情景,就起了大悲心。假如咱們只對人起悲心,而不對人以外的有情起悲心,這個悲心就不廣大。

  衆生皆父母,對一切小動物也要起悲心

  反過來說,對一切有情起不了悲心,你對人的悲心也有限得很。比如前兩天你們在小狗身上就做錯了兩件事情。明明經書裏說,一切系縛關閉都要解放,你們卻把它頭頸套起來。管教管教它,這倒也是一個道理,可是你們把它頭頸套出血來也不知道。好比打孩子,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,但你不能把他屁股打爛了,血都出來了,那你這個媽媽有悲心嗎?你們所以進步慢啊,就是不能依教奉行,哪怕一個畜生道的衆生稍微受一點苦,你心裏也應該難受啊。

  另一件事情,我有幾個餅發黴了,舍不得丟掉,不黴的地方還可以吃嘛。結果有同學把黴的部分給狗去吃,狗吃了以後不要生病嗎?天天在講一切衆生皆父母,你們不去做,所以你們的悲心廣大不起來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9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8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悲心不廣大,對人易起分別心

  提要: 

  ■ 悲心不廣大,對人易起分別心

  ■ 事情搞糟了,也是缺乏對衆生的慈悲心

  ■ 浪費叁寶財物,也是悲心不廣的表現

  ■ 缺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,就是缺乏自我轉變的能力

  悲心不廣大,對人易起分別心

  如果對人悲心不廣大,對跟自己合得來的人很有悲心,對于疏遠的人悲心就小了,對于討厭的人根本沒有悲心,那你即使修行修了一輩子,也仍然老樣子。這種光聽法不修就叫數食不飽,哪怕你聽得很多,不起什麼作用,要吃下去才解決問題呀。就好比供養衆生時,一定要使衆生歡喜才起作用。

  事情搞糟了,也是缺乏對衆生的慈悲心

  對一切事對一切物也都要有悲心,事情幹得不好,這也不是悲心,因爲引起了麻煩會牽涉很多人,人家還要幫你返工。你對東西不愛護,這也是沒有悲心啊,說“東西又不是有情,怎麼悲心到無情身上去了?”東西是無情,可是東西是人用的,你不愛護好,你自己也麻煩,也給別人添麻煩了。例如這只鍋子還可以用幾天,由于你不愛護,今天就把它打破了,影響到很多人吃不到飯。說得面廣一點,破壞生態,也是影響了對衆生的慈悲,這種人肯定既沒有悲心也沒有智慧。

  浪費叁寶財物,也是悲心不廣的表現

  有人在房間裏工作,他一個人開了兩盞日光燈。假如本來有叁個人工作,前兩個人走了,日光燈不知道關,最後這個人看到兩盞日光燈沒關,也好像沒看見,浪費叁寶財物會影響大衆修行,這也是沒有悲心。

  習氣太重,腦子就不靈活,環境改變了,也不知道自己改變一下。在福鼎時,居士有供養。到了這裏,這兒的環境竟然不能使你們腦子轉變一下,這兒是坐吃山空啊,你偏要按照自己的習氣辦,影響了別人的利益,不鬧矛盾才怪呢。所以,大家還得艱苦一點。由此可知周圍的環境,包括事,包括物都跟我們每個人有密切的聯系。

  我一輩子幹事情都是穩紮穩打的,沒有把握的事情我不幹的,不像許多人莽撞,爲什麼人們喜歡莽撞呢?確實有給他莽撞成功的。我就不莽撞,因爲也有莽撞得頭破血流的。我來辦這個佛學苑,我可以維持佛學苑日常的開支,蓋房子還得借款。又如開化文殊院也在建設,有人就主張要配備得像樣一點,好比唐詩裏有句話,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,喜歡喝酒的人要講究酒杯,建寺院也要講究一只香爐。買一只香爐叁千元,用水泥砌一只,叁百元也用不著。企業家大老板用錢不在乎,如今環境變了,你的做法也得改變一下,修行人轉變不過來,修行怎麼能快呢?不根據環境的改變而改變,只顧眼前不看長遠,這就是鈍根。利根人在轉的方面,他非常靈活,修行就是修個轉嘛。

  缺乏對環境的適應能力,就是缺乏自我轉變的能力

  你們從世俗的環境來到這個修行的環境,總感覺樣樣不適應,原因就是你不會轉變呀,你轉變一下就適應了嘛。歸納起來主要是兩種意見,一種意見認爲管得太嚴了。製度是幫你快快提高,製度嚴了,那你爲什麼不跟著轉變呢?好比說:“你別幫助我提高太快了。你好心叫我快快成佛,我在叁惡道裏還沒有呆夠呢。”又好比醫生規定這個人不能喝酒,可是他轉變不過來,家裏人不許他喝,他就說:“我從前喝得這麼多,現在我稍微喝點總沒有關系,叫我一點也不喝這個要求也太高了,你管我也管得太嚴了。”這就是愚癡無知,自己害自己。

  聽說有這麼一個人,醫生說:“如果你再喝酒,再中風就沒得救了。”這個人非但不轉變,他去拿酒,家屬想拉住他,他還動瞋恨心,一下把家屬的手打開,一面喝一面說“我甯願死”。這就是對管得太嚴有意見的衆生相。

  
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0~4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