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力量了生死,慢慢会养成少为别人考虑的习气
虽说慈悲却干坏事,下了三恶道也难跳出来
佛弟子没有智慧,虽说慈悲却容易干坏事,愚痴的人,下了三恶道也跳不出来,因为三恶道里有你亲人啊,在三恶道里可以两两相爱。如果你觉悟了,你想带动所爱的人一起跳出来,但这个人没有觉悟,他以苦为乐在三恶道里已经习惯了。
沉溺在男女的情感生活里,苦海无边难回头
譬如做狗习惯做狗的生活,做猫习惯做猫的生活,做鸟习惯空中飞的生活,狐狸还有狐狸洞,它对这个狐狸洞也已经产生感情了,这就是它的家呀,它没有觉悟不想跳出来。你看到他这么爱你,你一走他痛苦万分,也只好不跳出来陪着他,这就是愚痴。这种愚痴不仅仅是三恶道有,人类也有。细细地用觉悟的眼光去观察,多少人跳不出男女心,结果因男女的感情,沉溺在很难拔得出来的苦海里。
没有菩萨的智慧与悲心,所以成不了佛
光有智慧没有悲心成不了佛,连菩萨都成不了。智慧跟悲心分开来说是两件事,合起来说是一个东西。拿阿罗汉来说,即使他有智慧能了生死,可是他悲心不够,他没有菩萨的悲心,他不愿广度众生,那么在度众生中所累积的智慧,他就得不到了,也就造成了他的智慧不圆满。他只有了生死的智慧,可没有菩萨的智慧,因为智慧悲心不圆满所以成不了佛陀。
大小在心,悲心与智慧应合在一起才圆满
修菩萨法就是起修慈悲心的作用。当然你慈悲心越修越大,你原有的智慧也增上,所以从这里分析起来,悲心跟智慧应该合在一起。什么叫大乘,什么叫小乘?心有大小法无高下,智慧大悲心大就是大乘,成就菩萨;智慧小悲心小就叫小乘,成就阿罗汉。所以大小在心,看你心里的智慧悲心是大还是小。
从前有一种姑嫂饼,人家都喜欢吃。怎么叫姑嫂饼?一个姑娘跟嫂嫂合作每天做饼,可是有一天搞错了,一个甜饼抓了一点盐上去,所以成了现在叫的椒盐饼,这个饼吃起来甜里面有一点咸味,一吃大家都喜欢,所以销路大得出名了。椒盐饼,糖跟盐要恰到好处,太咸了也不好吃,太甜了也不好吃,每一样份量都不少,做出的饼就圆满。
要说真实语,言之过分难免会成虚妄语
阿罗汉不是一点悲心也没有,但是他悲心发不大。我年轻时候听来的话:“小乘不度众生”,其实这句话言之过分了,言之过分就不是般若智慧,多一点少一点都不是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要恰到好处。但众生有一个习气,说得好也太过分,说得坏也太过分。所谓“三句话把人捧上天,三句话把人打下地狱”,所以经常背罪过。你把人捧上天也是虚妄语,你把人打下地狱,也往往是虚妄语,妄语戒最容易犯。
小乘心的人集中力量了生死,慢慢会养成少为别人考虑的习气
后来我才明白,小乘心的人,不是一个众生也不度。他发不出广大心,他的目的就是了生死,所以他集中力量为自己了生死,慢慢就养成习气,很少为别人考虑,等到他证了阿罗汉果,再要让他回小向大,有的就比较困难了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6)
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7日清凉山佛学苑
修空易放下,执空就修不广大了
提要:
■ 修空易放下,执空就修不广大了
■ 佛即觉悟,要达到彻底觉悟就必须要智慧圆满
■ 只有智慧没有悲心,好比只有太阳没有月亮,人间就有灾难
■ 使众生离苦得乐,你福报就增长
■ 不要只学些干巴巴的皮毛,要能领悟佛法的精髓
■ 朝四大名山的人,竟然不学四位菩萨的大智大悲和大行大愿
修空易放下,执空就修不广大了
所以发小心的人不是不度众生,他度得不广大,因为修空修得久了。修空好不好?有好处,他什么都放得下,能证阿罗汉果。可是一执空就不好,他修不广大了。“内空外空内外空”,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十八界皆空,他修得起来,“空空大空胜义空”他就修不起来了。他懂得生死非常可怖畏,却不懂小乘涅槃也可怖畏,他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觉悟。“生死涅槃二怖畏”,你进入了小乘涅槃出不来,不肯度众生,你就成不了佛陀。
佛即觉悟,要达到彻底觉悟就必须要智慧圆满
缘觉又称辟支佛。印度的风俗习惯,“佛”字是经常使用的,如果你觉悟了,这个觉悟他们也称“佛”,所以辟支佛也称“佛”,可他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。我们今天讲的佛陀,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,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,那必须要智慧圆满彻底觉悟。
只有智慧没有悲心,好比只有太阳没有月亮,人间就有灾难
我们中国的文字很有意义,日月为明。如果只有太阳没有月亮,人间就有灾难,就好比一个人只有智慧没有悲心,他就没有怜悯心去救度众生。人世间只有太阳没有月亮的话,人是不可能生存的。今天的科学证明:对于我们人类来说,月亮比太阳更重要。研究人类命运的人也有同样的观点:如果没有月亮,人类的命运将是一片混乱。也就是说月亮的光辉,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。这也可以启发我们修行人,从宇宙的事实来认识,智慧跟悲心两个都重要,修行就是修悲智圆满。
使众生离苦得乐,你福报就增长
修行人要 “修福修慧”,好像没有提到悲心,其实修福还不是靠悲心?没有悲心的人肯为别人做好事吗?使众生离苦得乐你福报就增长。身体好的人多劳动一点,让身体差的人少劳动一点,这不是悲心吗?有了悲心,你去做了,这不是你的功德吗,不是你在培福吗?
少了悲心,智慧也就不能圆满,所知狭隘,有时候做错了还不知道错。随地吐口痰,只知道吐一口痰,有什么了不起,你还应该懂得痰里有细菌,随地吐痰是害人的。
不要只学些干巴巴的皮毛,要能领悟佛法的精髓
不要老是听干巴巴的教条主义。从前我听到一个出家人说,他要了解这个佛学院考试考什么题目,一看:六波罗蜜是哪六种?答案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他说这是干条子。要使死的东西活起来,必须要真正运转,还要活学活用。所以不要以为学了名相就觉得自己学到佛法了,你学到的是佛法的皮毛,可没有领悟到佛法的精髓,结果仍是个行尸走肉。
朝四大名山的人,
竟然不学四位菩萨的大智大悲和大行大愿
文殊表智慧,观音表悲心,我们恭敬菩萨,目的是向菩萨学习。不向菩萨学习,把菩萨当神,目的是求保佑。释迦佛是大教育家,是我们的导师,所有的菩萨也是我们的老师。
只求保佑不肯学岂不可惜?要学文殊菩萨的智慧,观世音菩萨的悲心,有了智慧悲心,老是坐着不动像个泥菩萨也不行,老话有时蛮有意思,“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”。还要行啊!行就是叫你度众生,要学大行普贤菩萨。你没有这颗心,再跟你说你也不肯行啊,所以要学大愿地藏菩萨,要发愿发到连地狱众生都要度。
现在去佛教四大名山朝山的人很多,那么这些佛弟子究竟在干些什么?朝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的人,很多在忙鬼的事;朝普陀山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人,忙放生;朝峨嵋山大行普贤菩萨的人,从山下开始吵一直吵到山顶,烦恼起得厉害;朝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的人,也有把《金刚经》都烧掉了的。如今末法时期众生尽搞为名为利邪知邪见的事,好像被魔王波旬哈了一口气,成了迷迷糊糊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7)
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7日清凉山佛学苑
大众能皆大欢喜,安定团结,
全靠师的智慧与悲心
提要:
■ 病人对医生起欢喜心,就有希望
■ 大众能皆大欢喜,安定团结,全靠师的智慧与悲心
■ 母爱不能由他人代替,少了父亲的孩子容易自卑
■ 到老看不穿,是因为跟愚痴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
病人对医生起欢喜心,就有希望
一个家庭如果只有爸没有妈,孩子长大了心理就会不健康,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态。有这么一个女孩子,看见人会发抖,她到我年轻时工作单位的办公室来,求我给她作心理治疗。我说“你在我面前发抖不发抖?”她说“我现在不紧张”,我说“既然这样,你是有希望的。”
昨天还听到有人向我反映,说奇怪确实奇怪,有的同学对任何同学都看不惯,都怄气,偏偏对傅老师特别亲,怪现象。如果这也是一种病,那么只要你对我不紧张,对我有欢喜心,你就有希望,因为我是医生嘛。
那个时候我就给她做个别的心理分析,每星期一次耐心地与她谈心,后来这个病就好了。我从她写的病史与自传中分析出一个关键,她从小死了妈,所以致成了她的心理病态。为什么紧张?缺乏母爱。
大众能皆大欢喜,安定团结,全靠师的智慧与悲心
我今天弘法培养佛门人才,我总是对自己非常不满,为了报佛恩、报师恩,总想再干出点成绩来。听说有的出家师父非常理解我,同情我,说傅老师身边有一百多个学生,不简单啊,现在一个庙里有七八个人都吵得不得了。
为什么你们今天能皆大欢喜,安定团结?你们离开了爸,离开了妈,所以我只好又当爸又当妈,又给你们爸的智慧又给你们妈的悲心。其实爸也好妈也好,总的一个精神是爱,老师爱学生这才叫老师。
母爱不能由他人代替,少了父亲的孩子容易自卑
缺乏母爱的孩子长大后,心理往往不健康。有个从小死了母亲的孩子,奶奶特别宠爱她,她得到了幸福挺高兴,所以个性开朗。由于宠爱的关系,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,看到别人高兴就有点不舒服,如果这种高兴跟她有点矛盾,妒嫉心、瞋恨心马上就来了,这就变成双重人格了。
母爱是很难让别人来替代的,除非这个人比较特殊,既有父亲的智慧,又有母亲的慈爱,这样才能圆满。如果从小没有父亲,这个孩子也会心理不正常,一自卑,二不果断,三缺少理智。父亲不管是言语的影响,还是行动的影响,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自尊的力量、理智的力量、果断的力量。一个男性就是具足这样的优点,所以一个家庭,父母双全是最幸福的。
到老看不穿…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0~4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