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力量了生死,慢慢會養成少爲別人考慮的習氣
雖說慈悲卻幹壞事,下了叁惡道也難跳出來
佛弟子沒有智慧,雖說慈悲卻容易幹壞事,愚癡的人,下了叁惡道也跳不出來,因爲叁惡道裏有你親人啊,在叁惡道裏可以兩兩相愛。如果你覺悟了,你想帶動所愛的人一起跳出來,但這個人沒有覺悟,他以苦爲樂在叁惡道裏已經習慣了。
沈溺在男女的情感生活裏,苦海無邊難回頭
譬如做狗習慣做狗的生活,做貓習慣做貓的生活,做鳥習慣空中飛的生活,狐狸還有狐狸洞,它對這個狐狸洞也已經産生感情了,這就是它的家呀,它沒有覺悟不想跳出來。你看到他這麼愛你,你一走他痛苦萬分,也只好不跳出來陪著他,這就是愚癡。這種愚癡不僅僅是叁惡道有,人類也有。細細地用覺悟的眼光去觀察,多少人跳不出男女心,結果因男女的感情,沈溺在很難拔得出來的苦海裏。
沒有菩薩的智慧與悲心,所以成不了佛
光有智慧沒有悲心成不了佛,連菩薩都成不了。智慧跟悲心分開來說是兩件事,合起來說是一個東西。拿阿羅漢來說,即使他有智慧能了生死,可是他悲心不夠,他沒有菩薩的悲心,他不願廣度衆生,那麼在度衆生中所累積的智慧,他就得不到了,也就造成了他的智慧不圓滿。他只有了生死的智慧,可沒有菩薩的智慧,因爲智慧悲心不圓滿所以成不了佛陀。
大小在心,悲心與智慧應合在一起才圓滿
修菩薩法就是起修慈悲心的作用。當然你慈悲心越修越大,你原有的智慧也增上,所以從這裏分析起來,悲心跟智慧應該合在一起。什麼叫大乘,什麼叫小乘?心有大小法無高下,智慧大悲心大就是大乘,成就菩薩;智慧小悲心小就叫小乘,成就阿羅漢。所以大小在心,看你心裏的智慧悲心是大還是小。
從前有一種姑嫂餅,人家都喜歡吃。怎麼叫姑嫂餅?一個姑娘跟嫂嫂合作每天做餅,可是有一天搞錯了,一個甜餅抓了一點鹽上去,所以成了現在叫的椒鹽餅,這個餅吃起來甜裏面有一點鹹味,一吃大家都喜歡,所以銷路大得出名了。椒鹽餅,糖跟鹽要恰到好處,太鹹了也不好吃,太甜了也不好吃,每一樣份量都不少,做出的餅就圓滿。
要說真實語,言之過分難免會成虛妄語
阿羅漢不是一點悲心也沒有,但是他悲心發不大。我年輕時候聽來的話:“小乘不度衆生”,其實這句話言之過分了,言之過分就不是般若智慧,多一點少一點都不是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要恰到好處。但衆生有一個習氣,說得好也太過分,說得壞也太過分。所謂“叁句話把人捧上天,叁句話把人打下地獄”,所以經常背罪過。你把人捧上天也是虛妄語,你把人打下地獄,也往往是虛妄語,妄語戒最容易犯。
小乘心的人集中力量了生死,慢慢會養成少爲別人考慮的習氣
後來我才明白,小乘心的人,不是一個衆生也不度。他發不出廣大心,他的目的就是了生死,所以他集中力量爲自己了生死,慢慢就養成習氣,很少爲別人考慮,等到他證了阿羅漢果,再要讓他回小向大,有的就比較困難了。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6)
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7日清涼山佛學苑
修空易放下,執空就修不廣大了
提要:
■ 修空易放下,執空就修不廣大了
■ 佛即覺悟,要達到徹底覺悟就必須要智慧圓滿
■ 只有智慧沒有悲心,好比只有太陽沒有月亮,人間就有災難
■ 使衆生離苦得樂,你福報就增長
■ 不要只學些幹巴巴的皮毛,要能領悟佛法的精髓
■ 朝四大名山的人,竟然不學四位菩薩的大智大悲和大行大願
修空易放下,執空就修不廣大了
所以發小心的人不是不度衆生,他度得不廣大,因爲修空修得久了。修空好不好?有好處,他什麼都放得下,能證阿羅漢果。可是一執空就不好,他修不廣大了。“內空外空內外空”,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十八界皆空,他修得起來,“空空大空勝義空”他就修不起來了。他懂得生死非常可怖畏,卻不懂小乘涅槃也可怖畏,他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覺悟。“生死涅槃二怖畏”,你進入了小乘涅槃出不來,不肯度衆生,你就成不了佛陀。
佛即覺悟,要達到徹底覺悟就必須要智慧圓滿
緣覺又稱辟支佛。印度的風俗習慣,“佛”字是經常使用的,如果你覺悟了,這個覺悟他們也稱“佛”,所以辟支佛也稱“佛”,可他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。我們今天講的佛陀,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,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,那必須要智慧圓滿徹底覺悟。
只有智慧沒有悲心,好比只有太陽沒有月亮,人間就有災難
我們中國的文字很有意義,日月爲明。如果只有太陽沒有月亮,人間就有災難,就好比一個人只有智慧沒有悲心,他就沒有憐憫心去救度衆生。人世間只有太陽沒有月亮的話,人是不可能生存的。今天的科學證明:對于我們人類來說,月亮比太陽更重要。研究人類命運的人也有同樣的觀點:如果沒有月亮,人類的命運將是一片混亂。也就是說月亮的光輝,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命運。這也可以啓發我們修行人,從宇宙的事實來認識,智慧跟悲心兩個都重要,修行就是修悲智圓滿。
使衆生離苦得樂,你福報就增長
修行人要 “修福修慧”,好像沒有提到悲心,其實修福還不是靠悲心?沒有悲心的人肯爲別人做好事嗎?使衆生離苦得樂你福報就增長。身體好的人多勞動一點,讓身體差的人少勞動一點,這不是悲心嗎?有了悲心,你去做了,這不是你的功德嗎,不是你在培福嗎?
少了悲心,智慧也就不能圓滿,所知狹隘,有時候做錯了還不知道錯。隨地吐口痰,只知道吐一口痰,有什麼了不起,你還應該懂得痰裏有細菌,隨地吐痰是害人的。
不要只學些幹巴巴的皮毛,要能領悟佛法的精髓
不要老是聽幹巴巴的教條主義。從前我聽到一個出家人說,他要了解這個佛學院考試考什麼題目,一看:六波羅蜜是哪六種?答案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他說這是幹條子。要使死的東西活起來,必須要真正運轉,還要活學活用。所以不要以爲學了名相就覺得自己學到佛法了,你學到的是佛法的皮毛,可沒有領悟到佛法的精髓,結果仍是個行屍走肉。
朝四大名山的人,
竟然不學四位菩薩的大智大悲和大行大願
文殊表智慧,觀音表悲心,我們恭敬菩薩,目的是向菩薩學習。不向菩薩學習,把菩薩當神,目的是求保佑。釋迦佛是大教育家,是我們的導師,所有的菩薩也是我們的老師。
只求保佑不肯學豈不可惜?要學文殊菩薩的智慧,觀世音菩薩的悲心,有了智慧悲心,老是坐著不動像個泥菩薩也不行,老話有時蠻有意思,“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”。還要行啊!行就是叫你度衆生,要學大行普賢菩薩。你沒有這顆心,再跟你說你也不肯行啊,所以要學大願地藏菩薩,要發願發到連地獄衆生都要度。
現在去佛教四大名山朝山的人很多,那麼這些佛弟子究竟在幹些什麼?朝九華山大願地藏菩薩的人,很多在忙鬼的事;朝普陀山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人,忙放生;朝峨嵋山大行普賢菩薩的人,從山下開始吵一直吵到山頂,煩惱起得厲害;朝五臺山大智文殊菩薩的人,也有把《金剛經》都燒掉了的。如今末法時期衆生盡搞爲名爲利邪知邪見的事,好像被魔王波旬哈了一口氣,成了迷迷糊糊。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7)
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7日清涼山佛學苑
大衆能皆大歡喜,安定團結,
全靠師的智慧與悲心
提要:
■ 病人對醫生起歡喜心,就有希望
■ 大衆能皆大歡喜,安定團結,全靠師的智慧與悲心
■ 母愛不能由他人代替,少了父親的孩子容易自卑
■ 到老看不穿,是因爲跟愚癡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
病人對醫生起歡喜心,就有希望
一個家庭如果只有爸沒有媽,孩子長大了心理就會不健康,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病態。有這麼一個女孩子,看見人會發抖,她到我年輕時工作單位的辦公室來,求我給她作心理治療。我說“你在我面前發抖不發抖?”她說“我現在不緊張”,我說“既然這樣,你是有希望的。”
昨天還聽到有人向我反映,說奇怪確實奇怪,有的同學對任何同學都看不慣,都怄氣,偏偏對傅老師特別親,怪現象。如果這也是一種病,那麼只要你對我不緊張,對我有歡喜心,你就有希望,因爲我是醫生嘛。
那個時候我就給她做個別的心理分析,每星期一次耐心地與她談心,後來這個病就好了。我從她寫的病史與自傳中分析出一個關鍵,她從小死了媽,所以致成了她的心理病態。爲什麼緊張?缺乏母愛。
大衆能皆大歡喜,安定團結,全靠師的智慧與悲心
我今天弘法培養佛門人才,我總是對自己非常不滿,爲了報佛恩、報師恩,總想再幹出點成績來。聽說有的出家師父非常理解我,同情我,說傅老師身邊有一百多個學生,不簡單啊,現在一個廟裏有七八個人都吵得不得了。
爲什麼你們今天能皆大歡喜,安定團結?你們離開了爸,離開了媽,所以我只好又當爸又當媽,又給你們爸的智慧又給你們媽的悲心。其實爸也好媽也好,總的一個精神是愛,老師愛學生這才叫老師。
母愛不能由他人代替,少了父親的孩子容易自卑
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,心理往往不健康。有個從小死了母親的孩子,奶奶特別寵愛她,她得到了幸福挺高興,所以個性開朗。由于寵愛的關系,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,看到別人高興就有點不舒服,如果這種高興跟她有點矛盾,妒嫉心、瞋恨心馬上就來了,這就變成雙重人格了。
母愛是很難讓別人來替代的,除非這個人比較特殊,既有父親的智慧,又有母親的慈愛,這樣才能圓滿。如果從小沒有父親,這個孩子也會心理不正常,一自卑,二不果斷,叁缺少理智。父親不管是言語的影響,還是行動的影響,無形中就給孩子一種自尊的力量、理智的力量、果斷的力量。一個男性就是具足這樣的優點,所以一個家庭,父母雙全是最幸福的。
到老看不穿…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40~4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