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是因为跟愚痴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
为什么有的家庭里面父母双全,孩子也不行啊?因为父母本身就不行嘛。刚才举的例子不过是启发,世间上的一套学问漏洞百出,当然有上中下的差别。上品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比较好,中品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平平凡凡,下品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调皮捣蛋。众生不学佛法的智慧是摆脱不了愚痴的,为什么有的人到老还看不穿?因为跟愚痴人在一起迷迷糊糊了。
觉悟从哪里来?你听了明白了也叫觉悟了,这个觉悟世间上人全有。思想搞不通,搞通了他一身轻松,就说他觉悟了。可是今天觉悟了明天又不觉悟了,要使觉悟真正起觉悟的作用,要使觉悟不断地增上,就离不开要圆满自己的智慧悲心。而我们所讲的智慧悲心不是凡夫的智慧悲心,我们要学习成就佛陀的智慧悲心,那样我们才能够达到佛陀这样的觉悟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8)
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
错误的悲心会导致不好的后果
提要:
■ 悲心没修好,人际间容易起矛盾
■ 错误的悲心会导致不好的后果
■ 世俗的悲心给予人的利益,大都是漏洞百出的世俗利益
■ 悲心没有起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,都是不对的
■ 修大乘法必须修广大的悲心
■ 悲心要用在一切事和物上,也要对一切众生起悲心
■ 众生皆父母,对一切小动物也要起悲心
悲心没修好,人际间容易起矛盾
今天讲悲心的重要性。一个人如果没有悲心,后果会很糟糕,个人、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都会不得安宁。假如个人跟个人或者个人跟集体之间起了矛盾,这就跟悲心没修好有关系。
错误的悲心会导致不好的后果
我们要有悲心,但不能有不恰当的悲心。悲心不恰当,事业不可能成就,不管是修行、弘法、度众生、培养人都不可能成就。一种不恰当的悲心,是由于对别人执着形成了宠爱,也就是所谓滥慈悲;还有一种是由于对自己执着,自己认为好,希望别人也能够照这样做,但是他这一套不一定没有漏洞,结果使自己脱离群众。这两种情况,表面上看也是悲心,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,这都是由于没有智慧的缘故,所以错误的悲心就会导致不好的后果。
世俗的悲心给予人的利益,大都是漏洞百出的世俗利益
特别是在闹矛盾的时候,后面这种人往往有一番大道理,总说自己没错,世间上都有一句话,“我是为你好”。可是当他这句话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时,他就感到很苦恼,很委屈,所以悲心跟智慧是分不开的。世间上人的悲心往往漏洞百出,自己是一个世俗观念,再从世俗观念里去强调自己的悲心,那么给予别人的利益,也是把人拖到世俗上去的利益,他们也算是悲心?
悲心没有起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,都是不对的
悲心的目的,是要使众生不受苦,你达不到这个结果就与悲心有抵触了,因为这个悲心没有发生作用,或者起了不好的作用。所以没有悲心以及错误的悲心,这两个都是不对的。
修大乘法必须修广大的悲心
还有一种悲心,范围非常狭隘。如果你从狭隘不断地扩大,这倒是一个正确的路子,可是他就是扩大不了。信佛修行就是修一个广大,尤其是菩萨法。小乘心跟大乘心是有抵触的,你执着于小了,就没办法大。阿罗汉要回小向大也很困难。假如执着于大排斥了小,你这个菩萨是浮面的,因为你既不能使自己了生死,又不能使众生了生死,所以修广大的悲心,对我们修大乘法的人来说特别重要。
悲心要用在一切事和物上,也要对一切众生起悲心
广大的悲心不仅仅要用在众生身上,而且要用在一切事一切物上。因为众生离不开事,众生也离不开物,一个人活着总要发生事情,总要有物质来维持生活,所以悲心要渗透到各个方面去,那样的悲心才圆满。释迦太子当初还不是看见一只麻雀叼蚯蚓而起了悲心?他在王宫里很难看到众生的苦,可是他在农夫耕田时看到了这幅弱肉强食的情景,就起了大悲心。假如咱们只对人起悲心,而不对人以外的有情起悲心,这个悲心就不广大。
众生皆父母,对一切小动物也要起悲心
反过来说,对一切有情起不了悲心,你对人的悲心也有限得很。比如前两天你们在小狗身上就做错了两件事情。明明经书里说,一切系缚关闭都要解放,你们却把它头颈套起来。管教管教它,这倒也是一个道理,可是你们把它头颈套出血来也不知道。好比打孩子,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,但你不能把他屁股打烂了,血都出来了,那你这个妈妈有悲心吗?你们所以进步慢啊,就是不能依教奉行,哪怕一个畜生道的众生稍微受一点苦,你心里也应该难受啊。
另一件事情,我有几个饼发霉了,舍不得丢掉,不霉的地方还可以吃嘛。结果有同学把霉的部分给狗去吃,狗吃了以后不要生病吗?天天在讲一切众生皆父母,你们不去做,所以你们的悲心广大不起来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9)
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
悲心不广大,对人易起分别心
提要:
■ 悲心不广大,对人易起分别心
■ 事情搞糟了,也是缺乏对众生的慈悲心
■ 浪费三宝财物,也是悲心不广的表现
■ 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,就是缺乏自我转变的能力
悲心不广大,对人易起分别心
如果对人悲心不广大,对跟自己合得来的人很有悲心,对于疏远的人悲心就小了,对于讨厌的人根本没有悲心,那你即使修行修了一辈子,也仍然老样子。这种光听法不修就叫数食不饱,哪怕你听得很多,不起什么作用,要吃下去才解决问题呀。就好比供养众生时,一定要使众生欢喜才起作用。
事情搞糟了,也是缺乏对众生的慈悲心
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也都要有悲心,事情干得不好,这也不是悲心,因为引起了麻烦会牵涉很多人,人家还要帮你返工。你对东西不爱护,这也是没有悲心啊,说“东西又不是有情,怎么悲心到无情身上去了?”东西是无情,可是东西是人用的,你不爱护好,你自己也麻烦,也给别人添麻烦了。例如这只锅子还可以用几天,由于你不爱护,今天就把它打破了,影响到很多人吃不到饭。说得面广一点,破坏生态,也是影响了对众生的慈悲,这种人肯定既没有悲心也没有智慧。
浪费三宝财物,也是悲心不广的表现
有人在房间里工作,他一个人开了两盏日光灯。假如本来有三个人工作,前两个人走了,日光灯不知道关,最后这个人看到两盏日光灯没关,也好像没看见,浪费三宝财物会影响大众修行,这也是没有悲心。
习气太重,脑子就不灵活,环境改变了,也不知道自己改变一下。在福鼎时,居士有供养。到了这里,这儿的环境竟然不能使你们脑子转变一下,这儿是坐吃山空啊,你偏要按照自己的习气办,影响了别人的利益,不闹矛盾才怪呢。所以,大家还得艰苦一点。由此可知周围的环境,包括事,包括物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密切的联系。
我一辈子干事情都是稳扎稳打的,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不干的,不像许多人莽撞,为什么人们喜欢莽撞呢?确实有给他莽撞成功的。我就不莽撞,因为也有莽撞得头破血流的。我来办这个佛学苑,我可以维持佛学苑日常的开支,盖房子还得借款。又如开化文殊院也在建设,有人就主张要配备得像样一点,好比唐诗里有句话,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,喜欢喝酒的人要讲究酒杯,建寺院也要讲究一只香炉。买一只香炉三千元,用水泥砌一只,三百元也用不着。企业家大老板用钱不在乎,如今环境变了,你的做法也得改变一下,修行人转变不过来,修行怎么能快呢?不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,只顾眼前不看长远,这就是钝根。利根人在转的方面,他非常灵活,修行就是修个转嘛。
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,就是缺乏自我转变的能力
你们从世俗的环境来到这个修行的环境,总感觉样样不适应,原因就是你不会转变呀,你转变一下就适应了嘛。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意见,一种意见认为管得太严了。制度是帮你快快提高,制度严了,那你为什么不跟着转变呢?好比说:“你别帮助我提高太快了。你好心叫我快快成佛,我在三恶道里还没有呆够呢。”又好比医生规定这个人不能喝酒,可是他转变不过来,家里人不许他喝,他就说:“我从前喝得这么多,现在我稍微喝点总没有关系,叫我一点也不喝这个要求也太高了,你管我也管得太严了。”这就是愚痴无知,自己害自己。
听说有这么一个人,医生说:“如果你再喝酒,再中风就没得救了。”这个人非但不转变,他去拿酒,家属想拉住他,他还动瞋恨心,一下把家属的手打开,一面喝一面说“我宁愿死”。这就是对管得太严有意见的众生相。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40~4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