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■ 不照錯誤的做,難道也錯了
■ 不要憑自己的一點一滴去否定別人的效果
■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
■ 一條戒救不了佛教,一滴水成不了大海
■ 我執太重,就聰明不起來
出家了,就不應該執著身份權力
出家受十戒是沙彌,受二百五十條戒是比丘,有些寺院盡叫沙彌幹苦事。世間上常講要愛護年輕一代,因爲是祖國的花朵。佛門裏有長者,長者要愛護年輕一代,年輕一代要恭敬長者,出家了就不應該執著什麼身份權力,佛門搞人壓人,人欺人,就失去了平等心。
受戒不持戒,脾氣大閑話多,這樣能修行嗎
有些人既然重視戒,可是受了又不持戒,或者只做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一、兩條戒,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,就傲慢了,經常指責人家這個不對,那個不對,人家看他自己也沒有做到,還在犯戒。而且這種人偏偏有個特點,口裏強調戒,卻從不斷煩惱,脾氣特別大,閑話特別多,這樣還能修行嗎?
不照錯誤的做,難道也錯了
有些人看咱們搞得很好,但總覺得搞得好也是不對。那麼應該怎麼才對呢?應該照他們的做法。連我們早上兩點半起來也不對,要四點鍾起來,我們早一點睡也不對,要十點鍾睡,難道我們精進修行錯了?一定要照如今末法時期寺院的做法,那麼你們那裏搞好了沒有?我總覺得自己很慚愧,能力小,雖然很辛苦,也搞不大。可是最近聽到有位師父說,她的大廟裏一共九個出家人,還搞得冷冰冰的,說老師能維持一百多個人學法修行啊,可見他真不容易啊!
不要憑自己的一點一滴去否定別人的效果
好不好要看效果怎麼樣。現在有些小廟只有四五個人都團結不起來,你爭我鬥,煩惱泛濫,修行最多兩堂功課,還偏偏叫所有的人要照這樣子做。如果能使佛法欣欣向榮,能使正法久住,人家也自會跟你學習。如果以自己的一點一滴來評論人家,來否定人家,從不看效果,這對整個的佛教,對修行有什麼好處?
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
如果你不要定慧,只要戒,說戒通定慧,那麼你爲什麼煩惱這麼重呢?你爲什麼沒智慧呢?你口口聲聲講戒,但受了戒又不學戒,也不持戒,更不修禅定,也不要法,那戒對你有什麼效果呢?你煩惱泛濫,能使你得定得慧嗎?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悟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。表面說一套,表面做一套,有什麼用呢?
一條戒救不了佛教,一滴水成不了大海
從前聽老法師講經,說有這麼一個出家人,有一次他過堂,因爲過堂的時候要布施供養(出食),剛出齋堂看見一個身材極其高大的護法神跟他說,你的戒差不多全犯光了,只有這一條沒有犯,如果你這一條犯了我也走了。佛教就因爲你這一條沒犯就能好起來嗎?爲什麼佛教會衰落,就是因爲佛弟子不肯學佛法,不肯在法上用功,隨心所欲地自搞一套,自我標榜,結果抓粒芝麻丟了西瓜。
我執太重,就聰明不起來
你們同學之間的矛盾,還不是因爲我執?所有的意見,絕大部分都是出于強調我的看法。不要抓了一個我,丟了法,人人都以法爲我,以法爲准則,那就可以照法上去辦了,就能合得來了。我總覺得奇怪,你們聽法聽了那麼久,爲什麼聰明不起來?實在是我執太重了,你們所有的一切,都滲透了我執。比如說,自由散漫就是我執,因爲這是我的習慣,我就喜歡這樣;做工作不能夠盡善盡美,敷衍了事,也是一種我執。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9)
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1日清涼山佛學苑
佛弟子靠金錢來刺激,就離開了佛法
提要:
■ 如果佛弟子靠金錢來刺激,這就離開了佛法
■ 說法要“其義具備”,聽法要“依教奉行”,一切都要“歸 寂無爲”
■ 空加有破壞了空,空加空仍然是空
■ 不解法義的究竟,總在“有”裏講“有”
■ 一“有”就掃,執著就不清淨
■ 名利空不了,講空被人笑
■ 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”,爲什麼要執著假來破壞真呢
如果佛弟子靠金錢來刺激,這就離開了佛法
我總是有這麼個感覺,拜金主義興起來,是人類自覺性的衰退,大家都不自覺,只能用金錢來刺激。沒有這個刺激,就行不通。咱們想恢複佛教偉大的精神,爲什麼恢複不起來?“反正我已經發心了嘛,我又不要工資,我做錯了事情有什麼了不起?”因爲覺得自己不拿工資就了不起了,因此隨隨便便也是理所當然了,發發脾氣躺在床上也是應該的,因爲我沒拿錢啊,這種樣子比拿錢更糟糕,事情都搞不好,修行也修不好。但如果佛教也搞拜金主義,金錢挂帥,這就離開了佛法,就不是佛教了。
說法要“其義具備”,聽法要“依教奉行”,
一切都要“歸寂無爲”
聽法天天聽,可是行動上根本沒有依教奉行,這個法起什麼作用?一面聽法,一面離開法。所以說法的人要說到其義具備,聽法的人應該做到依教奉行。
“歸寂無爲。”說法也好,聽法也好,修行也好,歸向哪裏啊?都應歸向寂滅無爲。
空加有破壞了空,空加空仍然是空
有說歸向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已經極樂了。好比這杯茶已經滿了,你再來增上一點,那不要溢出來嗎?你要把功德歸到極樂世界去,只有一個辦法,才沒有抵觸,極樂世界是空的,你的功德也是空的,空加空仍然是空,“有”已經圓滿了,你還要加上去,豈不破壞了原來的形像?
不解法義的究竟,總在“有”裏講“有”
佛的境界是平等平等,“空”要空到徹底空,所謂有二十空。修行都在空中成就的。你空裏再去加一點有,那不是破壞了空?極樂世界因爲沒有煩惱,所以清淨,所以極樂,如果在沒有煩惱的地方起了煩惱,那不是破壞了極樂了嗎?不懂法義的人,總在有裏講,有跟有是有礙的,只有空跟空無礙。
一“有”就掃,執著就不清淨
《金剛經》講的就是般若智慧,你能夠理解般若智慧,修行就不會錯。我年輕時聽老法師講《金剛經》,他說整部《金剛經》一面說有,一面掃掉,最後全部掃光。你可以講有,說這個事情有功德,但不能執著功德,要叁輪體空。執著功德就是煩惱,執著功德就不清淨,連你這個功德也不清淨。
名利空不了,講空被人笑
我年輕時候還能聽到空的道理,現在聽不到了,因爲講的人自己都空不掉,人家會取笑他,“你講空空空,自己貪名貪利貪得這麼厲害。”他只好講有,不敢講空了。
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”,爲什麼要執著假來破壞真呢
所以歸寂無爲,一切法都要歸向寂靜,“有”就會動,動就會流轉,有動必有行。十二因緣裏說,由“愛”到“取”,由“取”到“有”,一有“有”,就有生老病死。只講有,不講空,這就不是般若智慧。我年輕時聽老法師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說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。”你爲什麼要執著一個假來破壞真呢?你執著一個假能夠悟到真谛嗎?
解如來義,歸于寂靜無爲,得大福德
提要:
■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,跟宗教放不下天堂,又有什麼區別
■ 保留世俗習氣的人,都在“有”裏發心
■ 執著“有”怎能出叁界
■ 賢者說法,解如來義,歸于寂靜無爲,得大福德
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,跟宗教放不下天堂,又有什麼區別
現在人講起法來,大講有,不講空。佛弟子放不下有,這樣跟宗教有什麼區別?離開了般若的智慧,不解如來真實義,就成了世間善法。不然的話,六波羅蜜裏邊也用不著般若波羅蜜來圓滿、究竟了。
保留世俗習氣的人,都在“有”裏發心
知識分子往往一時沖動,想出家,沒幾天一退心又還俗。別看他是一時沖動,實際上他什麼都空不掉。保留世俗習氣的人,都在“有”裏發心,全是執著一個有,放不下就空不掉,這種修行有什麼希望呢?
執著“有”怎能出叁界
如果執著“有”,空不掉世俗煩惱,那怎麼能出叁界?欲界色界無色界全是有,又稱“叁有”,有流轉生死啊。
賢者說法,解如來義,歸于寂靜無爲,得大福德
所以說法的人如果要得到好的果報,必須能解如來真實義,因此歸于寂靜無爲,這句話就特別重要,起煩惱就不寂靜了。佛法以光明代表智慧,在佛的智慧光輝普照下,好比晴朗的天,整個虛空都是空的,如果被陰雲遮蓋了,下雨了,那麼就是有淚。女孩子一哭就是有,還想了生死?說有雨也好嘛,雨使萬物生長,其實萬物生長還是給流轉生死的人吃的。今天講到這裏。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0~1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