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累积,哪有一下子就会成就的?
我从前因为在家怄了气,到了课堂里还在气恼,讲课时一回头来,“我刚才讲到哪里了?”
生活就是修行,听法也是修行,讲法也是修行,修要靠你自己去修啊。有的佛学院,老师上课就是抄书,抄完了就照黑板上唸一遍。这样算讲课,本人就用不着动脑筋了,不动脑筋的讲经说法,只要有点文化,谁不会讲?讲《菩提道次第》,“菩提,有棵树叫菩提树,道是道路,这条道路是菩提树的叶子飘下来铺成的。次第,因为叶子掉下来,是一张一张掉下来,所以叫次第。(众笑)”也会讲嘛。
熟能生巧,巧就是智慧
不肯学,又不肯动脑筋,智慧哪里来?说我天天修《文殊法》,求文殊菩萨加持开智慧。好比炉子里连个火星也没有了,你靠文殊菩萨一个风扇呼呼吹,能吹出火来吗?没有内因,外因能起作用吗?外因只是一个帮助啊。你自己要通过思维,再通过文殊菩萨给你加持,那么才能开智慧呀。所以一个能经常讲经说法的人,他的智慧就不断增长。清定上师说过:“我给你们讲经,实际上也是给我自己重讲了一遍。”你在讲经的时候,也在不断地反复,不断地熟悉,熟能生巧嘛,巧是什么?巧是智慧,有智慧的人就能巧,没智慧的人能巧吗?
皈依是叫你学习,要有一颗学法的心
智慧从哪里来?智慧从法上来。佛法的智慧从佛法上来,邪慧从邪师所说的法上来,小偷的本事从学小偷来。你靠近什么,就会学什么,就会出什么智慧。女孩子经常靠近妈,所以女孩子将来容易当妈,男孩子经常靠近爸,所以男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干,因为当爸的一回家,就泡杯茶看报。你要靠近法,你才能得到佛的智慧,离开了法你怎么会得到佛的智慧?
我们天天讲法,天天听法,就是亲近法嘛。皈依三宝,也就皈依了法,皈依法了就要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,智慧哪里来啊?就靠你对法皈依,皈依就是叫你学啊,要有一颗学法的心。
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聪明智慧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你们一回家,再回来就两样了,把世俗气带回来了。你们在此地天天听法,人就朝法上去转变了。世俗上的人也聪明啊,会钻别人的空子,挖空心思让别人吃亏,自己占便宜。当然世俗法有好也有坏,但是如今的潮流,人容易受污染。我们佛弟子天天靠近佛法,讲佛法,听佛法,就会产生佛法上的智慧,那种聪明才是我们需要的聪明。所以这里讲能得聪明智慧,是指从佛法上得的聪明,从佛法上得的智慧。今天讲到这儿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6)
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
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
提要:
■ 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,故得长寿
■ 无智慧的人说话,颠倒错乱,前后矛盾
■ 具足法义能使闻者从法上开悟
■ 说法要阐明法义,要依出世间法来贯通世间法
■ 把鱼引进大海,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
■ 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,要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
■ 世间上的善恶标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恶标准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贤者说法上中下语均善义具足,故得长寿
“何因贤者说法得长寿?”为什么贤者说法能得长寿呢?“用前世说法时,上语亦善,中语亦善,下语亦善,其义备足”,是由于他在前世说法的时候,上语亦善,中语亦善,下语亦善,也就是说前面说得也很好,中间说得也很好,后面说得也很好。善就是没有说错,说得很善巧。拿一部经来说,有开头有中间有终了;拿仪轨来说,前面有加行,中间有正修,后面有结修。不管是说加行,说正修,或者说结修,都非常地贯通,其中没有矛盾,也没有颠倒的地方。就好比如来说法那样,初中后一贯,一贯就能通得过去。
无智慧的人说话,颠倒错乱,前后矛盾
我们普通人讲话,有智慧的人,他前面后面都没有矛盾;没智慧的人,到后来就讲出矛盾了,或者文不对题,辞不达意,或者颠颠倒倒,前后矛盾,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智慧的关系。说法的人,他在学法上必然学得很好,所以他能把法上的含义,像释迦佛说法初中后一贯那样,也能说到上中下都很善巧。
具足法义能使闻者从法上开悟
“其义备足”,贤者说法每句话都具足法义,整个的说法,法义都具足。但是我们平常人说话就差得远了,有时候离开法义太远,有时候重复的地方太多,没有意义的话太多,有时候圈子拐得太大了。所以即使在举例打比方,或者说种种开导人、启发人的话,都要具备法义,使听的人能够从法上开悟。所以“其义备足”这个义特别重要。
说法要阐明法义,要依出世间法来贯通世间法
非但要具足法义,而且要把法义阐明,否则听的人听得含含糊糊,似懂非懂,容易发生误解。即使我们在启发人的时候引用了一些世间法,目的也是把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贯通起来,使我们在世间的生活中,也能够依出世间法来修。
把鱼引进大海,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
所以在说世间法的时候,不管你举例也好,指导也好,都要归到出世间法上去。但是现在一般人说法反而颠倒,把出世间法归到世间法上去。好比一条鱼,你引导它进入大海,那才对,你引导它到一条小沟沟里,那它能活得好吗?所以说法的时候,把佛弟子的思想引导到世俗的路上去,这是方向错误。
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,要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
我们常说,“人间净土”,或者说“人间佛教”,这话不错的。假如理解错了,认为人间的生活就是净土,只要把人间搞好就是人间佛教了。这么理解仍然是世俗善法。在人间要观察,要接受佛的教育来改善自己,要清净必须出离污染,以及能做到像佛陀教育我们的那样,具足一切为众生的菩萨精神。
世间上的善恶标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恶标准
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相同的,仅仅是在善法上有它们相通的地方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这句话通世间法,通出世间法。但是并不等于说世间上的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的标准就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标准。所以佛法如果没有善知识跟你广开地讲清楚,就凭一句两句,你会理解吗?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7)
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
没有戒,没有定,没有慧,法也不起作用
提要:
■ 清净要从弃恶从善中达到断烦恼的目的
■ 众生有烦恼,净土也会变不清净
■ 进入莲花是个好办法,免得把净土染污
■ 自己能累积资粮,岂不更能自在
■ 要有志气学法修菩萨道,求往生得上品上生
■ 没有戒,没有定,又不断烦恼,法也不起作用
清净要从弃恶从善中达到断烦恼的目的
佛教讲的清净,要达到三轮体空,才是真正的清净,稍微有点追求,稍微有点执着,稍微有点贪五欲享受,这能叫净土吗?提高道德品质修养,这是好事,古今中外都会出现某个时代,教育好,修养好,中国古时候有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的风尚。可是这仅仅是一种改良主义,而且从来也没有达到彻底圆满过,如果这种状态算彻底圆满了,怎么后世的众生又变成杀盗淫泛滥?这只是从表面上改变了一下,佛教要达到清净的目的,是从根子上把它转变。所以古今中外,即使出现一些好的风气,但走的路子仅仅是弃恶从善,没有达到断烦恼这样的标准。
众生有烦恼,净土也会变不清净
有烦恼就不清净,假如净土上的众生全是烦恼众生,这个净土也变成不是净土了。打个比方,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清洁卫生搞得非常干净,可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,随地吐痰,随地大小便,乱抛果皮,这个净土也变了不清净了。
有些想往生净土,自己又不断烦恼的人,只知道自己到净土去享福,却不知道你在净土丢下了肮脏的罪过。
进入莲花是个好办法,免得把净土染污
所以阿弥陀佛想个办法,既然你来我这儿,那么你就到莲花里去吧,别把净土染污了,没改好就别出来。实在说,往生莲花就是把你闭在莲花里,因为你是一个烦恼有罪的众生,等你自己觉悟了,等你自己清净了,再给你开出来。
自己能累积资粮,岂不更能自在
国外有人懒惰,心想,进了牢房就有饭吃。那么你自己能劳动,又何必到牢房里去吃饭呢?对犯罪的人来说,进牢房有一个好处,小偷也没东西偷的了,你也不会犯罪了。
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,人们天天能见到释迦佛,皈依释迦佛,八万四千弟子都证了阿罗汉果。今天释迦佛虽已进入涅槃,但我们自己好好积累修行资粮、断烦恼,修成阿罗汉,岂不更自在?
要有志气学法修菩萨道,求往生得上品上生
极乐世界有九品莲花,你若是上品上生,一往生就能花开见佛,该多好啊!可惜后世的人听了某些人讲的种种的观点,都没有想得上品上生的志气,听法不肯听,菩提心不肯发,菩萨道不肯修,整天除了拿串念珠,只唸一句,什么法都没得。究竟是唸重要还是法重要?释迦佛度众生,说法四十九年,就是为了以法度众生。
没有戒,没有定,又不断烦恼,法也不起作用
佛在人间的时候,总是提到念佛念法念僧,念佛是念释迦佛,念十方如来,念法要深入经藏,念僧要修行清净。从法上讲,戒定慧三学全都重要,戒也是法,定也是法,慧也是法,哪有要了戒就不要定慧,要了定就不要戒慧,要了慧就不要戒定的?说法片面,强调一点一滴,形成后来的佛弟子全搞片面,受戒的人不断烦恼,修定的人不要戒,即使天天听法,这个法听在耳朵里也不起作用,因为他没有戒没有定,又不断烦恼。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8)
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
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
提要:
■ 出家了,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
■ 受戒不持戒,脾气大闲话多,这样能修行吗
…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0~19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