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0~19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過幾十年經驗的累積,哪有一下子就會成就的?

  我從前因爲在家怄了氣,到了課堂裏還在氣惱,講課時一回頭來,“我剛才講到哪裏了?”

  生活就是修行,聽法也是修行,講法也是修行,修要靠你自己去修啊。有的佛學院,老師上課就是抄書,抄完了就照黑板上唸一遍。這樣算講課,本人就用不著動腦筋了,不動腦筋的講經說法,只要有點文化,誰不會講?講《菩提道次第》,“菩提,有棵樹叫菩提樹,道是道路,這條道路是菩提樹的葉子飄下來鋪成的。次第,因爲葉子掉下來,是一張一張掉下來,所以叫次第。(衆笑)”也會講嘛。

  熟能生巧,巧就是智慧

  不肯學,又不肯動腦筋,智慧哪裏來?說我天天修《文殊法》,求文殊菩薩加持開智慧。好比爐子裏連個火星也沒有了,你靠文殊菩薩一個風扇呼呼吹,能吹出火來嗎?沒有內因,外因能起作用嗎?外因只是一個幫助啊。你自己要通過思維,再通過文殊菩薩給你加持,那麼才能開智慧呀。所以一個能經常講經說法的人,他的智慧就不斷增長。清定上師說過:“我給你們講經,實際上也是給我自己重講了一遍。”你在講經的時候,也在不斷地反複,不斷地熟悉,熟能生巧嘛,巧是什麼?巧是智慧,有智慧的人就能巧,沒智慧的人能巧嗎?

  皈依是叫你學習,要有一顆學法的心

  智慧從哪裏來?智慧從法上來。佛法的智慧從佛法上來,邪慧從邪師所說的法上來,小偷的本事從學小偷來。你靠近什麼,就會學什麼,就會出什麼智慧。女孩子經常靠近媽,所以女孩子將來容易當媽,男孩子經常靠近爸,所以男孩子什麼家務都不會幹,因爲當爸的一回家,就泡杯茶看報。你要靠近法,你才能得到佛的智慧,離開了法你怎麼會得到佛的智慧?

  我們天天講法,天天聽法,就是親近法嘛。皈依叁寶,也就皈依了法,皈依法了就要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,智慧哪裏來啊?就靠你對法皈依,皈依就是叫你學啊,要有一顆學法的心。

  佛弟子要得到佛法上的聰明智慧

  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你們一回家,再回來就兩樣了,把世俗氣帶回來了。你們在此地天天聽法,人就朝法上去轉變了。世俗上的人也聰明啊,會鑽別人的空子,挖空心思讓別人吃虧,自己占便宜。當然世俗法有好也有壞,但是如今的潮流,人容易受汙染。我們佛弟子天天靠近佛法,講佛法,聽佛法,就會産生佛法上的智慧,那種聰明才是我們需要的聰明。所以這裏講能得聰明智慧,是指從佛法上得的聰明,從佛法上得的智慧。今天講到這兒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6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1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賢者說法上中下語均善義具足

  提要: 

  ■ 賢者說法上中下語均善義具足,故得長壽

  ■ 無智慧的人說話,顛倒錯亂,前後矛盾

  ■ 具足法義能使聞者從法上開悟

  ■ 說法要闡明法義,要依出世間法來貫通世間法

  ■ 把魚引進大海,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

  ■ 要清淨必須出離汙染,要具足一切爲衆生的菩薩精神

  ■ 世間上的善惡標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惡標准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

 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

  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賢者說法上中下語均善義具足,故得長壽

  “何因賢者說法得長壽?”爲什麼賢者說法能得長壽呢?“用前世說法時,上語亦善,中語亦善,下語亦善,其義備足”,是由于他在前世說法的時候,上語亦善,中語亦善,下語亦善,也就是說前面說得也很好,中間說得也很好,後面說得也很好。善就是沒有說錯,說得很善巧。拿一部經來說,有開頭有中間有終了;拿儀軌來說,前面有加行,中間有正修,後面有結修。不管是說加行,說正修,或者說結修,都非常地貫通,其中沒有矛盾,也沒有顛倒的地方。就好比如來說法那樣,初中後一貫,一貫就能通得過去。

  無智慧的人說話,顛倒錯亂,前後矛盾

  我們普通人講話,有智慧的人,他前面後面都沒有矛盾;沒智慧的人,到後來就講出矛盾了,或者文不對題,辭不達意,或者顛顛倒倒,前後矛盾,這些都是由于沒有智慧的關系。說法的人,他在學法上必然學得很好,所以他能把法上的含義,像釋迦佛說法初中後一貫那樣,也能說到上中下都很善巧。

  具足法義能使聞者從法上開悟

  “其義備足”,賢者說法每句話都具足法義,整個的說法,法義都具足。但是我們平常人說話就差得遠了,有時候離開法義太遠,有時候重複的地方太多,沒有意義的話太多,有時候圈子拐得太大了。所以即使在舉例打比方,或者說種種開導人、啓發人的話,都要具備法義,使聽的人能夠從法上開悟。所以“其義備足”這個義特別重要。

  說法要闡明法義,要依出世間法來貫通世間法

  非但要具足法義,而且要把法義闡明,否則聽的人聽得含含糊糊,似懂非懂,容易發生誤解。即使我們在啓發人的時候引用了一些世間法,目的也是把世間法跟出世間法貫通起來,使我們在世間的生活中,也能夠依出世間法來修。

  把魚引進大海,不要把佛弟子引到世俗路上去

  所以在說世間法的時候,不管你舉例也好,指導也好,都要歸到出世間法上去。但是現在一般人說法反而顛倒,把出世間法歸到世間法上去。好比一條魚,你引導它進入大海,那才對,你引導它到一條小溝溝裏,那它能活得好嗎?所以說法的時候,把佛弟子的思想引導到世俗的路上去,這是方向錯誤。

  要清淨必須出離汙染,要具足一切爲衆生的菩薩精神

  我們常說,“人間淨土”,或者說“人間佛教”,這話不錯的。假如理解錯了,認爲人間的生活就是淨土,只要把人間搞好就是人間佛教了。這麼理解仍然是世俗善法。在人間要觀察,要接受佛的教育來改善自己,要清淨必須出離汙染,以及能做到像佛陀教育我們的那樣,具足一切爲衆生的菩薩精神。

  世間上的善惡標准不等于修行人的善惡標准

 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不相同的,僅僅是在善法上有它們相通的地方。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這句話通世間法,通出世間法。但是並不等于說世間上的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的標准就是我們修行人的目的標准。所以佛法如果沒有善知識跟你廣開地講清楚,就憑一句兩句,你會理解嗎?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7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1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沒有戒,沒有定,沒有慧,法也不起作用

  提要: 

  ■ 清淨要從棄惡從善中達到斷煩惱的目的

  ■ 衆生有煩惱,淨土也會變不清淨

  ■ 進入蓮花是個好辦法,免得把淨土染汙

  ■ 自己能累積資糧,豈不更能自在

  ■ 要有志氣學法修菩薩道,求往生得上品上生

  ■ 沒有戒,沒有定,又不斷煩惱,法也不起作用

  清淨要從棄惡從善中達到斷煩惱的目的

  佛教講的清淨,要達到叁輪體空,才是真正的清淨,稍微有點追求,稍微有點執著,稍微有點貪五欲享受,這能叫淨土嗎?提高道德品質修養,這是好事,古今中外都會出現某個時代,教育好,修養好,中國古時候有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的風尚。可是這僅僅是一種改良主義,而且從來也沒有達到徹底圓滿過,如果這種狀態算徹底圓滿了,怎麼後世的衆生又變成殺盜淫泛濫?這只是從表面上改變了一下,佛教要達到清淨的目的,是從根子上把它轉變。所以古今中外,即使出現一些好的風氣,但走的路子僅僅是棄惡從善,沒有達到斷煩惱這樣的標准。

  衆生有煩惱,淨土也會變不清淨

  有煩惱就不清淨,假如淨土上的衆生全是煩惱衆生,這個淨土也變成不是淨土了。打個比方,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清潔衛生搞得非常幹淨,可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,隨地吐痰,隨地大小便,亂抛果皮,這個淨土也變了不清淨了。

  有些想往生淨土,自己又不斷煩惱的人,只知道自己到淨土去享福,卻不知道你在淨土丟下了肮髒的罪過。

  進入蓮花是個好辦法,免得把淨土染汙

  所以阿彌陀佛想個辦法,既然你來我這兒,那麼你就到蓮花裏去吧,別把淨土染汙了,沒改好就別出來。實在說,往生蓮花就是把你閉在蓮花裏,因爲你是一個煩惱有罪的衆生,等你自己覺悟了,等你自己清淨了,再給你開出來。

  自己能累積資糧,豈不更能自在

  國外有人懶惰,心想,進了牢房就有飯吃。那麼你自己能勞動,又何必到牢房裏去吃飯呢?對犯罪的人來說,進牢房有一個好處,小偷也沒東西偷的了,你也不會犯罪了。

  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,人們天天能見到釋迦佛,皈依釋迦佛,八萬四千弟子都證了阿羅漢果。今天釋迦佛雖已進入涅槃,但我們自己好好積累修行資糧、斷煩惱,修成阿羅漢,豈不更自在?

  要有志氣學法修菩薩道,求往生得上品上生

  極樂世界有九品蓮花,你若是上品上生,一往生就能花開見佛,該多好啊!可惜後世的人聽了某些人講的種種的觀點,都沒有想得上品上生的志氣,聽法不肯聽,菩提心不肯發,菩薩道不肯修,整天除了拿串念珠,只唸一句,什麼法都沒得。究竟是唸重要還是法重要?釋迦佛度衆生,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爲了以法度衆生。

  沒有戒,沒有定,又不斷煩惱,法也不起作用

  佛在人間的時候,總是提到念佛念法念僧,念佛是念釋迦佛,念十方如來,念法要深入經藏,念僧要修行清淨。從法上講,戒定慧叁學全都重要,戒也是法,定也是法,慧也是法,哪有要了戒就不要定慧,要了定就不要戒慧,要了慧就不要戒定的?說法片面,強調一點一滴,形成後來的佛弟子全搞片面,受戒的人不斷煩惱,修定的人不要戒,即使天天聽法,這個法聽在耳朵裏也不起作用,因爲他沒有戒沒有定,又不斷煩惱。

  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8)

  傅老師講于2004年5月31日清涼山佛學苑

  出家了就不應該執著身份權力

  提要: 

  ■ 出家了,就不應該執著身份權力

  ■ 受戒不持戒,脾氣大閑話多,這樣能修行嗎

  …

《《佛說賢者五福德經》講解(10~19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