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0~19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■ 不照错误的做,难道也错了

  ■ 不要凭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否定别人的效果

  ■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

  ■ 一条戒救不了佛教,一滴水成不了大海

  ■ 我执太重,就聪明不起来

  出家了,就不应该执着身份权力

  出家受十戒是沙弥,受二百五十条戒是比丘,有些寺院尽叫沙弥干苦事。世间上常讲要爱护年轻一代,因为是祖国的花朵。佛门里有长者,长者要爱护年轻一代,年轻一代要恭敬长者,出家了就不应该执着什么身份权力,佛门搞人压人,人欺人,就失去了平等心。

  受戒不持戒,脾气大闲话多,这样能修行吗

  有些人既然重视戒,可是受了又不持戒,或者只做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、两条戒,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,就傲慢了,经常指责人家这个不对,那个不对,人家看他自己也没有做到,还在犯戒。而且这种人偏偏有个特点,口里强调戒,却从不断烦恼,脾气特别大,闲话特别多,这样还能修行吗?

  不照错误的做,难道也错了

  有些人看咱们搞得很好,但总觉得搞得好也是不对。那么应该怎么才对呢?应该照他们的做法。连我们早上两点半起来也不对,要四点钟起来,我们早一点睡也不对,要十点钟睡,难道我们精进修行错了?一定要照如今末法时期寺院的做法,那么你们那里搞好了没有?我总觉得自己很惭愧,能力小,虽然很辛苦,也搞不大。可是最近听到有位师父说,她的大庙里一共九个出家人,还搞得冷冰冰的,说老师能维持一百多个人学法修行啊,可见他真不容易啊!

  不要凭自己的一点一滴去否定别人的效果

  好不好要看效果怎么样。现在有些小庙只有四五个人都团结不起来,你争我斗,烦恼泛滥,修行最多两堂功课,还偏偏叫所有的人要照这样子做。如果能使佛法欣欣向荣,能使正法久住,人家也自会跟你学习。如果以自己的一点一滴来评论人家,来否定人家,从不看效果,这对整个的佛教,对修行有什么好处?

  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

  如果你不要定慧,只要戒,说戒通定慧,那么你为什么烦恼这么重呢?你为什么没智慧呢?你口口声声讲戒,但受了戒又不学戒,也不持戒,更不修禅定,也不要法,那戒对你有什么效果呢?你烦恼泛滥,能使你得定得慧吗?要戒定慧都能做到,悟到,才能起修行成就的作用。表面说一套,表面做一套,有什么用呢?

  一条戒救不了佛教,一滴水成不了大海

  从前听老法师讲经,说有这么一个出家人,有一次他过堂,因为过堂的时候要布施供养(出食),刚出斋堂看见一个身材极其高大的护法神跟他说,你的戒差不多全犯光了,只有这一条没有犯,如果你这一条犯了我也走了。佛教就因为你这一条没犯就能好起来吗?为什么佛教会衰落,就是因为佛弟子不肯学佛法,不肯在法上用功,随心所欲地自搞一套,自我标榜,结果抓粒芝麻丢了西瓜。

  我执太重,就聪明不起来

  你们同学之间的矛盾,还不是因为我执?所有的意见,绝大部分都是出于强调我的看法。不要抓了一个我,丢了法,人人都以法为我,以法为准则,那就可以照法上去办了,就能合得来了。我总觉得奇怪,你们听法听了那么久,为什么聪明不起来?实在是我执太重了,你们所有的一切,都渗透了我执。比如说,自由散漫就是我执,因为这是我的习惯,我就喜欢这样;做工作不能够尽善尽美,敷衍了事,也是一种我执。

  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9)

  傅老师讲于2004年5月31日清凉山佛学苑

  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,就离开了佛法

  提要: 

  ■ 如果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,这就离开了佛法

  ■ 说法要“其义具备”,听法要“依教奉行”,一切都要“归 寂无为”

  ■ 空加有破坏了空,空加空仍然是空

  ■ 不解法义的究竟,总在“有”里讲“有”

  ■ 一“有”就扫,执着就不清净

  ■ 名利空不了,讲空被人笑

  ■ 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”,为什么要执着假来破坏真呢

  如果佛弟子靠金钱来刺激,这就离开了佛法

  我总是有这么个感觉,拜金主义兴起来,是人类自觉性的衰退,大家都不自觉,只能用金钱来刺激。没有这个刺激,就行不通。咱们想恢复佛教伟大的精神,为什么恢复不起来?“反正我已经发心了嘛,我又不要工资,我做错了事情有什么了不起?”因为觉得自己不拿工资就了不起了,因此随随便便也是理所当然了,发发脾气躺在床上也是应该的,因为我没拿钱啊,这种样子比拿钱更糟糕,事情都搞不好,修行也修不好。但如果佛教也搞拜金主义,金钱挂帅,这就离开了佛法,就不是佛教了。

  说法要“其义具备”,听法要“依教奉行”,

  一切都要“归寂无为”

  听法天天听,可是行动上根本没有依教奉行,这个法起什么作用?一面听法,一面离开法。所以说法的人要说到其义具备,听法的人应该做到依教奉行。

  “归寂无为。”说法也好,听法也好,修行也好,归向哪里啊?都应归向寂灭无为。

  空加有破坏了空,空加空仍然是空

  有说归向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已经极乐了。好比这杯茶已经满了,你再来增上一点,那不要溢出来吗?你要把功德归到极乐世界去,只有一个办法,才没有抵触,极乐世界是空的,你的功德也是空的,空加空仍然是空,“有”已经圆满了,你还要加上去,岂不破坏了原来的形像?

  不解法义的究竟,总在“有”里讲“有”

  佛的境界是平等平等,“空”要空到彻底空,所谓有二十空。修行都在空中成就的。你空里再去加一点有,那不是破坏了空?极乐世界因为没有烦恼,所以清净,所以极乐,如果在没有烦恼的地方起了烦恼,那不是破坏了极乐了吗?不懂法义的人,总在有里讲,有跟有是有碍的,只有空跟空无碍。

  一“有”就扫,执着就不清净

  《金刚经》讲的就是般若智慧,你能够理解般若智慧,修行就不会错。我年轻时听老法师讲《金刚经》,他说整部《金刚经》一面说有,一面扫掉,最后全部扫光。你可以讲有,说这个事情有功德,但不能执着功德,要三轮体空。执着功德就是烦恼,执着功德就不清净,连你这个功德也不清净。

  名利空不了,讲空被人笑

  我年轻时候还能听到空的道理,现在听不到了,因为讲的人自己都空不掉,人家会取笑他,“你讲空空空,自己贪名贪利贪得这么厉害。”他只好讲有,不敢讲空了。

  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”,为什么要执着假来破坏真呢

  所以归寂无为,一切法都要归向寂静,“有”就会动,动就会流转,有动必有行。十二因缘里说,由“爱”到“取”,由“取”到“有”,一有“有”,就有生老病死。只讲有,不讲空,这就不是般若智慧。我年轻时听老法师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说“有是假有,空是真空。”你为什么要执着一个假来破坏真呢?你执着一个假能够悟到真谛吗?

  解如来义,归于寂静无为,得大福德

  提要:

  ■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,跟宗教放不下天堂,又有什么区别

  ■ 保留世俗习气的人,都在“有”里发心

  ■ 执着“有”怎能出三界

  ■ 贤者说法,解如来义,归于寂静无为,得大福德

  如果佛弟子放不下有,跟宗教放不下天堂,又有什么区别

  现在人讲起法来,大讲有,不讲空。佛弟子放不下有,这样跟宗教有什么区别?离开了般若的智慧,不解如来真实义,就成了世间善法。不然的话,六波罗蜜里边也用不着般若波罗蜜来圆满、究竟了。

  保留世俗习气的人,都在“有”里发心

  知识分子往往一时冲动,想出家,没几天一退心又还俗。别看他是一时冲动,实际上他什么都空不掉。保留世俗习气的人,都在“有”里发心,全是执着一个有,放不下就空不掉,这种修行有什么希望呢?

  执着“有”怎能出三界

  如果执着“有”,空不掉世俗烦恼,那怎么能出三界?欲界色界无色界全是有,又称“三有”,有流转生死啊。

  贤者说法,解如来义,归于寂静无为,得大福德

  所以说法的人如果要得到好的果报,必须能解如来真实义,因此归于寂静无为,这句话就特别重要,起烦恼就不寂静了。佛法以光明代表智慧,在佛的智慧光辉普照下,好比晴朗的天,整个虚空都是空的,如果被阴云遮盖了,下雨了,那么就是有泪。女孩子一哭就是有,还想了生死?说有雨也好嘛,雨使万物生长,其实万物生长还是给流转生死的人吃的。今天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《佛说贤者五福德经》讲解(10~19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