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啊?因爲是你的親人啊。
人到死別,什麼都不屬于你的
舉兩個例子吧,一個例子我剛才講的那個患白血病的丈夫死了,這是死別的痛苦。在火葬那一天,他的剛剛結婚一年的妻子真是哭得死去活來,這個年青女的還算是個性開朗,想得開的人。在她的丈夫沒有死之前,家裏人都瞞著她。醫生用的特效藥也只能維持叁個月,信佛的老居士怕這麼年青的妻子,等到她丈夫死的時候可能會痛苦得忍不住。其實他妻子爲人倒是挺好的,糊裏糊塗結婚也有好處,她對結婚沒有什麼要求,小小的房間裏原有的普普通通的床,邊上一只床頭櫃而已。現在的人可不同了,什麼新公房,裝修、家具全都要有。有一天,有個老居士指著她床頭櫃上的一面圓鏡跟她說:“我問你,哪一樣東西是屬于你的。比如你床頭邊這面鏡子,今天是屬于你的,有一天不小心摔在地上,粉碎了,它仍然不屬于你的。”這是在暗示她,叫她要理智一點,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什麼都不屬于你的,意思叫她在丈夫死的時候想開一點。。
死別苦
後來這個女的生了一個女兒,她那時候跟我說,“我這個女兒也靠不住,因爲這種病怕有遺傳性的。”後來她又結婚了,沒多久,別人告訴我,她也得了癌症,又瘦又黑,有說白血病夫妻之間就會傳染。這就是結婚以後的生離死別。如果她當年不結婚的話,我看她今天也不過是四十幾歲,來這兒學法修行多好啊。
生離苦
還有一個例子,我年青時候在一個機關會計科工作,同事中有個男青年,對女的雖然表面沒有什麼,但是他心裏的種子卻在發動。我比他好得多,我對女的只是看看,寫個詩就完了(衆笑),沒什麼的了。例如有次“五一”節大遊行,有個女同事化裝成菲律賓人,我就寫了一首詩叫“菲律賓姑娘”,也沒給她看。因爲別人都不大和我說話,我一說話就結巴,別人也沒勁,她總是朝我笑笑。那時候,別看我文文靜靜,其實我年青時也很想活躍活躍。有次走路一只手指玩轉鑰匙圈,鑰匙就跟著我轉(衆笑),她剛剛旁邊走過來,差一點碰到她,她跟我說一句,“哎呀,你別這麼飛呀。”我朝她笑笑(衆笑)。我最多這個樣子,頭腦裏從來沒有結婚的念頭。而那個男青年,可跟我就兩樣了,有次去聽大報告,爲了等車在路上排隊,他排在我旁邊,前面走過一個姑娘,我起先沒看到,只看到他的頭跟著兩只眼睛轉過去,原來他的眼睛盯著姑娘,姑娘走過去,他頭跟著眼睛也轉了過去(衆笑)。我頭一次看到這個鏡頭,所以印象很深刻。後來聽說他結婚了,結婚以後得了肺病,老婆鬧離婚,沒等他回家,就把家裏的家具全搬走了(衆笑)。結果他人財兩空,痛苦萬分,這就是生離。
人生八苦(7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1晨
人到死時,什麼都不屬于你的
提要:
■ 從沒見過兩夫妻能擺脫過生離死別的苦
■ 一生孩子,夫妻間的變化可大啦
■ 哪有同時熱同時冷的夫妻
■ 妻子愛了孩子就不愛丈夫了
從沒見過兩夫妻能擺脫過生離死別的苦
所以結婚以後,哪個不經曆生離死別啊?所謂白頭到老,共生共死,僅僅是胡說八道,從來也沒有看見過兩夫妻,生雖然不是同時生,死偏要同時死。
一生孩子,夫妻間的變化可大啦
成家了,一生孩子啊,夫妻間的變化可大啦。人們只知道生了孩子,要養育孩子,教育孩子,負擔很重啊。現在的負擔更重了,孩子的學費要一萬兩萬。爲了考取好學校,拼命叫孩子溫課。種種操心,這是常有聽說的,還有一般聽說不到的苦。
哪有同時熱同時冷的夫妻
結婚以後,有許多的苦,人們並未公開出來。夫妻經常會在床上吵架,一個男的感情沖動,女的感情沒有起來,自管自朝裏一躺,男的就怄氣了,“怎麼理也不理我”。即使在外面兩個也經常會吵起來。一個肚子餓了,偏要另一個陪他吃,不陪他吃就不高興,吵起來了,另一個說:“你肚子餓,我沒有餓啊,你想吃我不想吃呀。”生活哪有同時熱同時冷的夫妻?這是說不出的矛盾。
妻子愛了孩子,就不愛丈夫了
還有一種是人們不知道的矛盾,有了孩子就有有孩子的矛盾,男的希望孩子朝這方面發展,女的希望孩子朝那方面發展,要求不同,理想不同。夫妻在感情生活中,由于長期的矛盾,夫妻感情已經下降,生了孩子以後,在夫妻感情上又産生了一個矛盾。使男的也覺得苦,女的也覺得苦,什麼矛盾呢?男的經常跟老婆發牢騷,“以前你對我很照顧,怎麼有了孩子以後,你對我不照顧了?”,“以前你的愛全在我身上,有了孩子了,你的愛怎麼不在我身上了?”這是什麼原因啊?因爲照顧孩子,媽比爸更辛苦,女性的愛比男的更加濃厚,所以一有了孩子,愛就集中在孩子身上了,因爲是她生下來的,所以稱“寶寶是娘身上的一塊肉。”一方面她對夫妻的欲望早就冷下去了,一方面有了孩子,她把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,還管你老公不老公的,結果就各管各了,男的叽咕叽咕有意見,女的聽了也不高興,心想:“我照顧孩子已經很辛苦了,你還要說我。”所以經常吵架,不僅僅是爲了孩子的事情吵架,還爲了夫妻之間的感情吵架。因爲丈夫總希望女的給他安慰溫暖,但有了孩子了,女的就另有所愛了,丈夫就妒嫉了(衆笑),“你現在愛孩子不愛我了。”男的想想,“我娶老婆白娶了。”今天講到這裏。(完)
人生八苦(8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2清晨
人生的步驟是環境促成的
提要:
■ 人生的步驟是環境促成的
■ 人在傳統的環境裏,很容易使內心的種子發生作用
■ 在世俗生活裏的覺悟始終沒有離開世俗的範圍
■ 帶著煩惱的世俗知見,因不清淨而流轉生死
■ 爲了種族的延續,本能地産生了男女的愛慕心
■ 當父母把愛轉向孩子時,男女相愛的感情就逐漸衰退
■ 男女互相愛慕是一種需要,並非真實
■ 因爲生活的需要,我們把現象認作真實
■ 由推動而流轉,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
人生的步驟是環境促成的
從世俗的人生道路來看,有這麼幾個步驟,而這幾個步驟從外界來看,是環境促成的。佛也是這麼說的,衆生無心,由境生心,這個境就是環境。
人在傳統的環境裏,很容易使內心的種子發生作用
我們來到人世間,一代一代的世俗生活已經成爲一個傳統,人在這樣一個傳統環境裏,就很容易使內心的世俗種子發生作用。
在世俗生活裏的覺悟始終沒有離開世俗的範圍
即使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,都有覺悟,可是這個佛性,這個覺悟在世俗的蒙蔽和影響下,只是在世俗生活中産生了一些作用。例如我們在世俗生活中,也有明了這是善,這是惡,我們也知道怎麼樣去生存,乃至于世俗生活中發展了教育,這也是我們人類覺悟本性的體現,也就是佛性的一種表現,可是它始終沒有離開世俗的範圍。
帶著煩惱的世俗知見,因不清淨而流轉生死
所以釋迦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,目的就是要把衆生的覺性引導進入佛之知見,而我們過去都是世俗上的人,從我們學到佛法開始,才慢慢地掃除我們佛性覺悟上的灰塵,也就是世俗知見,世俗知見是帶著煩惱的、不清淨的、流轉生死的。
爲了種族的延續,本能地産生了男女的愛慕心
從世俗的人生道路來看,一個家庭,從青春時期的談朋友一直到成家,有孩子,這是叁部曲。從外面來看,是外面環境所促動,而從人類的天性來看,是爲了達到種族的延續,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過程,人類就要滅種了。所以人類爲了要維持種族的延續,就在與生俱來的本能的作用下,産生了青春時期的愛慕心、男女心,結婚,生孩子。
當父母把愛轉向孩子時,男女相愛的感情就逐漸衰退
一到孩子出生,延續種族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。目的達到了,延續種族的動力就逐漸衰退了,這個時候父母的愛就轉向孩子,而夫妻之間這種沒有孩子之前,尤其是像戀愛時期的那種感情就逐漸消退。
男女互相愛慕是一種需要,並非真實
從這個過程來看,在年輕時候,世俗上的人異性相吸,互相愛慕,都認爲這是一種真實的現狀,實際上我們分析下來,這僅僅是一種需要。
比如肚子餓了要吃飯,我們看來這是生活中的實際情況,其實我們的本性、我們的覺悟、我們的佛性哪要吃飯?因爲有了這個身體,要維持這個身體的運轉,所以它産生一種本能,需要吃飯。假如身體本身的運轉衰敗了呢?那就起變化了,人在生病的時候就不大想吃飯。
因爲生活的需要,我們把現象認作真實
所以從佛法的智慧來看,人世間一切的一切,我們以爲是真實,實際上是一個現象,而不是真實的面貌。因爲我們需要這些來維持我們的生活,從生活的角度來看,我們就認爲這是真實。
由推動而流轉,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
我們的生活維持著我們的生命。從我們生命的變化來看,六道輪轉本身就不是一個真實面目,一切都是煩惱所推動,無始以來,從無明開始就出生了種種的動態。有生以後就有老病死,有生以後就有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死了以後還是流轉,所以叫行苦。就是這個推動使我們流轉,推動不是本質,推動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。
人生八苦(9)
—— 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會苦、行苦
傅味琴講于湖北清涼山佛學苑 2004.6.12清晨
快樂是引誘,有快樂才會有貪愛
提要:
■ 波由風而起,水的本性是平靜的
■ 我們被煩惱利用,煩惱就達到使我們受苦的目的
■ 演員的種種角色都是被演戲所利用
■ 快樂是個引誘,有快樂才會有貪愛
■ 愛別離苦
■ 愛帶給你的是快樂,並不是恐怖,所以人就把握不住
■ 悲劇中的歡樂其實是插曲,並不是戲的結局
■ 要看到現實的最後,否則就不是全過程
波由風而起,水的本性是平靜的
比如水起波了,這不是水的本來面目,水起波是由于風,如果沒有風去推動呢?水的本來面目是平靜的。我從前寫過一句話:“海水怎能不吹風?”因爲自然界有水也有風,那麼波是難免的。所以我們既然降生到人間,有了人間的五蘊之身,過的是人間的生活,人間有風,我們難免也就隨著風去波動。
我們被煩惱利用,煩惱就達到使我們受苦的目的
我們之所以男女發生愛好,乃至成婚,生孩子,其實這個過程,實在地說我們是被利用的,被煩惱所利用,被種族的延續所利用。因爲被利用,所以煩惱就達到了使我們受苦的目的。
演員的種種角色都是被演戲所利用
因爲被利用,生了孩子,人類種族也就一代一代傳下去了。我們本身僅僅是演了一場戲,演戲就是被利用,被戲所利用。比如說,你已經做了爸爸,可是戲裏要你做兒子,你就得去做兒子,爲了完成這場戲,就要有演員去演,所以演員種種的角色都是被要完成這場戲所利用。
快樂是個引誘,有快樂才會有貪愛
由于我們本身有煩惱的種子,我們本身有貪瞋癡,所以在這樣一場戲裏邊,外界的推動,加上自身種子的活動,在貪的時候,我們感到有點快樂,其實這個快樂是個引誘,因爲沒有快樂的話,你不可能有第二步第叁步。就因爲有第一步的快樂,你才會進入第二步第叁步第四步,所以這種快樂本身是一個引誘。
愛別離苦
昨天我們已經講了生離死別的苦,人生八苦,除了生老病死的苦,還有愛別離苦。愛別離苦沒有到自己身上,自己並不感覺到苦,即使聽到別人受到種種的愛別離苦,可是這個苦還沒有到自己身上,所以很少在這上面産生覺悟,産生恐怖,産生警惕,而僅僅對別人産生同情心,憐憫心。所以僅僅靠別人受苦時給你的一種印象,這個力量不大的。
愛帶給你的是快樂,並不是恐怖,所以人就把握不住
人世間古今中外種種的愛別離苦,並沒有使我們感到自身的恐怖,而我們卻仍在這個圈子裏運轉,因爲當這種境界來的時候,一開始是給你歡樂,並不是給你恐怖,所以那時候人就把握不住。而且我們有個想法,這是現實,現實就是這樣,我當然根據現實來看問題。其實現實是現實,現實還有表面和實在。
悲劇中的歡樂其實是插曲,並不是戲的結局
比如說演戲,這幕戲究竟是喜劇還是悲劇,如果是悲劇,那麼悲劇是這幕戲的實在的真實面貌。可是這場戲在悲劇沒有産生前,仍然出現了歡樂的情景,人們就把這個歡樂場面認爲是戲的真實面目,其實這只是戲中間的一個插曲,並不是戲的全過程。
要看到現實的最後,否則就不是全過程
所以世間上人常常自以爲是,或以自己的看法對別人強調這是現實,這樣子看問題是不夠的。現實有第一步還有第二步,要看最後的結局怎麼樣。可是這個時候還沒有到最後的結局,他既看不到,也體會不到。有的人能估計到,這是這個人看得遠,有智慧,他憑自己的覺悟來看所謂的現實真實性有多少。但是人們研究的時候,往往就只研究到第一步第二步,或者第叁步,就深入不下去了,這就不究竟。
《人生八苦(1~9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