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六親眷屬。對我們有親的衆生,也要回向。
功德回向叁惡道衆生得出叁塗之苦
“得出叁塗之苦”,尤其是已經死亡的人,希望他們從叁惡道裏跳出來。叁塗: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。“應時解脫”,在你回向功德的時候就能夠解脫。“衣食自然”,餓鬼道的衆生能夠吃到東西,喝到水,畜生不穿衣服,多長一點毛。福氣好的畜生,現在叫寵物,太太小姐懷抱裏的小貓小狗,坐小轎車,喝牛奶,主人給它洗澡,走路主人跟在後面,一大便主人馬上掃掉,保護得很好,誰敢碰一碰,主人就不答應。畜生道即使得到衣食,也是畜生,所以要讓它跳出叁惡道。
佛法是消除衆生的愚癡
佛說愚癡墮畜生。佛法是消除衆生的愚癡,佛並不希望你不聽佛法,一直愚癡下去,死了下畜生道。佛法不懂你怎麼得到智慧?所以唸經必須求懂,唸經不求懂是極其錯誤的,違反如來教導。如來叫我們用智慧去消除愚蠢,哪有可以不懂法的呢?應該在沒有聽經的機會時,你先唸起來,總比不唸好,但是你一遇到聽經的機會,要趕快去聽。如來說過:“雖誦千句”,你雖然唸一千句經,有些人《佛說無量壽經》唸了叁千卷,又唸叁千卷,如果你能懂經文,爲什麼還說謗法的話呢?“不解何益?”一天唸一千句,你不懂對你有什麼好處?如來是我們真正的老師,老師哪有要求學生不必懂的?“能解一偈”,你哪怕能了解佛經裏的一個偈子,“行可證道”,修得起來,還能夠證道,所以如來是極力反對唸經不求懂。
佛說盂蘭盆經 (25)
傅味琴
2000.8.16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
把煙酒當寶,怎能稱僧寶
提要:
■ 要不下叁惡道,只有斷貪瞋癡
■ 最輕的地獄一天要刺你五百刺
■ 回向父母福樂百年,生天父母自在化生
■ 十方衆僧,要爲施主家咒願
■ 唸咒作加持,發願得智慧
■ 受食前要行禅定意,心不散亂
■ 聞法後,目犍連止住了啼泣,得大歡喜
■ 目連母,得脫一劫餓鬼之苦
■ 把煙酒當寶,怎能稱僧寶
要不下叁惡道,只有斷貪瞋癡
一個佛弟子只知道供養、培福、做好事,可是不肯聽佛法,沒有智慧,愚癡顛倒,五欲迷惑。來世福氣大,成了福氣大的畜生。貪吝下餓鬼道,貪,你的就是我的;吝惜,我的不是你的。瞋恚,地獄道,容易怄氣,火氣特別大,有報複心,幾天下來,肚子裏還氣得飽飽的,臉總是像一個夜叉的臉,後娘的臉,阿修羅的臉,這種人死了下地獄道。要想不下叁惡道,只有修行斷貪瞋癡煩惱。
最輕的地獄,一天要刺你五百刺
叁塗之苦不必多講了,不妨到市場去看看,這些禽獸被抽筋剝皮的。餓鬼道的苦,經裏已經講了。地獄道苦,最輕的地獄,一天要刺你五百刺,一拔出來肚腸全被拉出來,因爲它有鈎子,死了被冷風一吹又活起來。
回向父母福樂百年,生天父母自在化生
“若父母現在者”,現世父母還在,就能使他“福樂百年”,長命百歲。“若七世父母生天”,過去世的父母死了能生天上。“自在化生”,能夠得大自在。有的天人不自在,小天、劣天受勢力大的天控製,怕被大天趕出去,天上不完全是文鬥,也經常武鬥,能把福氣回向給生天的父母,他生天就自在。“化生”,能夠出種種的變化。“入天華光”,在天宮裏,有種種好看的光明。
十方衆僧,要爲施主家咒願
“時佛敕十方衆僧,皆先爲施主家咒願”,這個時候佛就規定七月十五,十方衆僧受居士供養,就應該先爲供養你飲食的這些施主,給他家裏祝願,也就是功德回向給他們,不是說要跑到施主家去,七月十五敲敲打打唸一通。
唸咒作加持,發願得智慧
咒起加持作用,以前有人說念經不求懂也有好處,可以不想,其實但唸而不想的辦法佛早就告訴我們,那就是唸咒,唸咒不必求懂,咒的含義法師也不大講,經是課本,怎麼能不懂呢?唸咒還有一種力量,切斷衆流——種種思想流。
要爲施主唸咒,加持他們平平安安,離苦得樂,還要發願,願他們消除一切災難,願消叁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你們天天唸的回向文就有這麼個願。
受食前要行禅定意,心不散亂
“願七世父母,行禅定意,然後受食”,希望現世父母、過去世的父母都要修禅定,心要進入定的境界,修行就是修心不散亂,一心不亂就是定。“然後受食”,這樣祝願後,然後受食。
“初受食時,先安在佛前”,先供佛。“塔寺中佛前”,佛不在,就在塔寺中,佛像前。“衆僧咒願竟”,咒願完了。“便自受食”,然後再吃。
聞法後,目犍連止住了啼泣,得大歡喜
“時目連比丘,及大菩薩衆,皆大歡喜”,那個時候目犍連本人以及比丘僧中的大菩薩,都歡喜得不得了。“目連悲啼泣聲,釋然除滅”,目犍連到了佛前,一面聽佛講,一面哭得像孩子那樣,媽說“別哭了”,不哭,還在傷心。在這個時候目犍連悲哀的哭聲全部解除了。
目連母,得脫一劫餓鬼之苦
“時目連母,即于是日”,就在那一天,目犍連的母親“得脫一劫餓鬼之苦”,得以脫掉一劫餓鬼的苦。“目連複白佛言”,大目犍連又對佛講:“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,衆僧威神之力故”,目犍連母親蒙叁寶的功德力量,佛寶,釋迦佛;法寶釋迦佛給目犍連講的話,教他救度母親的法,僧寶是指賢聖僧,不是賢聖僧,只稱比丘,一般叫凡夫僧。要聖或賢,才稱寶。賢,正在證果的路上,聖,已經證果了。“四向四果”的向就是賢,果就是聖。
把煙酒當寶,怎能稱僧寶
我恭敬比丘僧,但敗壞佛門的假和尚,平時我也不說,在說法時,如來贊歎我也贊歎,如來批判我也批判,否則不叫代如來說法。聽說有次有個居士和幾個出家人應邀在酒樓吃喝,幾個出家人一口煙,一杯酒,吃活鮮,居士說:“你們是出家人,怎麼這樣?”回答說:“你誹謗僧寶罪過啊。”把煙酒當寶怎能叫僧寶?
佛說盂蘭盆經 (26)
傅味琴
2000.8.16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
清淨比丘僧,具足戒定慧威神之力
提要:
■ 清淨比丘僧具足戒定慧威神之力
■ 未來世佛弟子也應奉持
■ 佛歡迎弟子快問
■ 行慈孝者,皆應願給父母安樂
■ 得百味飯食,施十方自恣僧
■ 願使現在父母,壽命百年無病
■ 轉變苦惱,要看他本人因素和努力
清淨比丘僧具足戒定慧威神之力
我主張居士講法稱老師,出家人講法稱法師,爲什麼要這麼區別?因爲要恭敬出家人,叁寶有功德之力,威神之力。在家居士要請師父給家屬超度,要依戒、如法。不依戒,不清淨。不能在法上做買賣,所謂唸經要多少錢,放焰口多少錢。既不清淨又不如法,功德何在?唸經爲人超度的人,心裏不觀想亡人,功德怎麼回向過去呢?何況現在民間假和尚多,在趕經忏賺錢。清淨比丘僧是戒定慧的功德巍巍,具足戒定慧的威神之力。
未來世佛弟子也應奉持
“若未來世,一切佛弟子。亦應奉盂蘭盆,救度現在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可爲爾不。”未來世,就是以後世,一切的佛弟子——我們也是佛弟子,也應該奉持盂蘭盆的法,來供養叁寶,供養清淨比丘僧,報父母恩,救度父母出苦海。讓現在父母消災延壽,無病安樂,不要去找巫婆神漢、邪魔鬼道搞迷信,也希望那些迷信鬼神的人能轉過來,棄邪歸正。
佛歡迎弟子快問
“佛言:大善,快問,我正欲說。”佛說你問的問題真好啊!你問的正是時候,我正想告訴你,“汝今複問”,碰巧你提出來了。“善男子”,佛經上稱善男子,包括善女人,這是簡略的稱法。有很多地方單稱比丘也包括比丘尼,單稱優婆塞也包括優婆夷,只有在對某一個人個別說的時候,才是個別的稱呼。
行慈孝者,皆應願給父母安樂
“善男子,若比丘比丘尼,國王太子,大臣宰相”,現在沒有這些名稱了,現在稱總統、主席、總理。“叁公百官”,文武百官。“萬民庶人”,普通老百姓。“行慈孝者”,能夠對父母慈孝,願給父母安樂,“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,過去七世父母”,都應該爲現在的父母以及過去世七世的父母。“于七月十五日,佛歡喜日,僧自恣日”,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,因爲這一天比丘僧通過忏悔,都恢複了戒體的清淨。
得百味飯食,施十方自恣僧
“以百味飯食”,有的經書上是“以百味飲食”,爲了這個字,我找了好幾個本子,有的本子上是飯食,有的本子上是飲食,但意思是差不多的,“安盂蘭盆中”,放在供養給比丘僧的盂蘭盆裏。“施十方自恣僧”,布施供養十方的比丘僧,這裏特別指的是自恣僧,就是指爲了生死而修行,能夠忏悔,戒律清淨的比丘僧。
願使現在父母,壽命百年無病
“願使現在父母,壽命百年無病”,知識分子也許會問,我供養了能不能保證我父母沒有病痛活到一百歲?這鑽牛角尖了,上面有個“願”字,願是希望呀,有些小病也是重報輕受,會轉變是肯定的,但願大事化小事,小事化無事。
轉變苦惱,要看他本人因素和努力
“無一切苦惱之患”,這裏也不要死板板地理解,說我昨天供養了,既然能“無憂惱”,怎麼媽又煩惱了呢?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哪有人不煩惱的?這是指能轉變苦惱,轉多少還要看他本人的因素,本人善根深厚,信仰佛教,精進修行,福氣很大,就轉變得很快。
佛說盂蘭盆經 (27)
傅味琴
2000.8.16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
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
提要:
■ 離餓鬼苦,生人天中,福樂無盡
■ 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
■ 舍最難修,冤親平等
■ 求佛加被,願父母消災延壽
■ 佛教大孝,要度父母出叁惡道
■ 出家人要師,不要父母,也是忘本
■ 佛說法完了,四輩弟子,歡喜奉行
離餓鬼苦,生人天中,福樂無盡
“乃至于七世父母,離餓鬼苦”,這兒寫的餓鬼苦包括地獄苦、畜生苦,也就是說,乃至過去世父母掉在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,同樣能夠得到離苦的作用。
“生人天中”,佛法並不是隨你想怎樣就是怎麼樣,佛法是現實,佛法講次第,講步驟,脫離次第步驟去空想也沒用,所以當脫離叁惡道苦的時候,就升到人天道,你不能空想,發願父母脫離叁惡道,證阿羅漢果,要現實一點,脫離叁惡道的衆生升到人天道去,福氣小的成人,福氣大到天道去,如果不經過修行,不經過叁寶威神之力功德回向,在畜生道受苦受完了也會升到人道,但福氣很小,殘疾,貧窮困苦,拐腿的,斷臂膀的,聾子,啞巴,傻子,最下層的苦人,下一世就看你怎麼做人,如果你在做人肯培福,那麼下一世又好一點,如果你再做壞事,仍會下墮。
“生人天中,福樂無盡,”這是靠供養十方清淨比丘僧的功德福氣。
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
“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”,常憶父母,心裏要想著父母,每天修行功德回向,發願父母離苦得樂。
我們每天清早修的禅定,就有發願,並在禅定中加持父母,“父右母則左”,觀想父親坐在右邊,母親坐在左邊,面朝自己。“冤前恩親後”,冤家坐在前面,不要一觀想冤家就討厭,背後去(衆笑),背後不恰當,怕冤家背後捅你一下(衆笑),冤家坐在前面,眼睛看著他,放心了,親人坐後面,面都朝自己,六道衆生圍繞,前面天道,人道,修羅道,後面地獄道,餓鬼道,畜生道,六道都作人想,都是過去世父母,一圈又一圈數不清,大草坪都坐滿了,然後發願作加持,修慈悲喜舍,慈無量,願父母衆生個個得到安樂,就是功德回向;悲無量,願他們離開苦,就是修自苦他安樂;喜無量,願他們得到無苦之樂,將來能成佛,自己布施菩提心功德;舍無量最難修,貪心瞋心都要舍掉,才能平等。
舍最難修,冤親平等
以平等心對待衆生,必須要修舍無量,冤親平等。親家也是對我有恩,冤家對我也有恩,親家照顧我,使我從小長大,能幫助我修行,不過親家太好了,自己容易入迷。冤家的恩可重了,把我搞苦,我才知道人世間的苦,快快修行不再生死流轉,何況冤家過去世也是自己的父母,當然有恩,冤親平等。
求佛加被,願父母消災延壽
最後還要求藥師佛的加被,願父母衆生都離苦得樂,消災延壽,以修行功德回向給父母,靠憶念的力量,功德就能回向到你父母身上,佛弟子要常憶父母,不要忘記父母的恩。
佛教大孝,要度父母出叁惡道
“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,憶所生父母,爲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”父母對我們有慈愛的心,有養育的恩,沒有父母哪有自己?佛教講的孝道遠遠超過于儒教,佛教講大孝,父母死後還要救度他跳出叁惡道,還要救父母脫離生死。
出家人要師,不要父母,也是忘本
以前我在九華山佛學院講課時,有一次我出門路過比丘尼的廟,當家師父對我說:“老師我心裏一塊大石頭十幾年沒有放下,到你那兒去聽了幾次課,一下子放下了。”我說:“你啥個大石頭?”“母親死的時候,我沒有在她身邊,覺得我不孝,十年沒有放下這塊大石頭,聽了你幾句話才放下了。”出家就是大孝。但話要說回來,有的出家了連父母都不認,也是不孝,佛是最講慈悲,最講孝道,出家了要常探望父母,安慰父母,照顧父母,以報父母慈愛之心、養育之恩,父母恩重如山,一出家只有師父沒有父母,那你又從哪裏出生的啊?難道你是師父生的嗎?當然,師養你法身慧命,但不等于說叫你忘本啊。
佛說法完了,四輩弟子,歡喜奉行
“若一切佛弟子,應當奉持是法”,這是佛最後叮囑,一切佛弟子都應該奉持盂蘭盆這個法,“時目連比丘,四輩弟子,歡喜奉行”。這個時候佛講完了,目連比丘就跟四輩弟子,就是四衆弟子都歡歡喜喜,“信奉”,歡喜的願意照佛的話去做,叫歡喜奉行。我們講《佛說盂蘭盆經》到今天圓滿了。(完)
《《佛說盂蘭盆經》講記(20~27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