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四身,唯是開合不同,正以表示佛的體大(法身),相大(報身),用大(化身)。以上半頌總贊佛德竟。

   科 戊二、別贊悲智—頌

   頌 法界虛空一切種 如其所有盡所有

   無上正等正覺知 觀諸聚生同一子

   解

   前半頌已總贊佛寶斷智悲叁德。今此l頌特別對於悲智二德,再度稱贊,故日別贊悲智。斷德是以斷煩惱,斷我執爲究竟。究竟斷盡之後,就恢複了清淨本然的體性,喻如白紙,或如明鏡,正當纖塵不染時,就不需要多余的說明。智德悲德則如紙上的妙文,鏡中的影像,得隨所見,贊頌講述,各抒種種不同的感想。諸佛世尊,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,皆從悲智二德表顯出來,功德的深廣程度,雖然大有不同,然淺者見淺,深者見深,最能引人入勝,啓人信仰,故確有一再說明的必要。

   頌 初叁句贊智德,頌末一句贊悲德。

  

   頌初叁句末後一個知宇,是貫通上面二句,正表佛的智慧廣大,所以是無所不知的。初句法界表十法界衆生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四聖法界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六凡法界。虛空表四方四隅上下十方虛空(空間)。一切種表佛的一切種智。

   一切種智能知十方虛空的十法界聚生,染淨二種緣起的本末究竟。如其所有法界虛空,一切事理,深隱幽微的體性,徹底了知羞其所有法界虛空,一切事理,緣生如幻的廣大相用,悉皆了知。故日如其所有盡所有。又如其所有是贊佛的深般若,深般若深達理體晝其所有是贊佛的廣般若,廣般若廣演言教。唯佛世尊,深廣般若,圓融無礙,故日如其所有盡所有。梵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華翻無上正等正覺。正覺顯非凡夫的不覺,亦非外道的邪覺,而是二乘的正覺。二乘雖有正覺,然非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顯超二乘而是菩薩的正等正覺。菩薩雖有正等正覺,然非無上。無上正等正覺顯超菩薩而是再無有上的佛智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獨有的大菩提智。這種大菩提智亦名一切種智,能知盡虛空,遍法界,如其所有性,盡其所有相的一切事理,故日無上正等正覺知。

  

   第四句觀諸衆生同一子是贊諸佛世尊護念衆生的悲心。因爲諸佛護念每一衆生如同父母護念獨生兒子一樣。父母之愛子女,一無條件,亦無保留,最純潔,最偉大,尤其父母之愛獨子,更是體貼入微,愛護備至,以喻諸佛護念衆生,亦複如是。複次,子女應感父母生育教養的恩德,以喻衆生應感諸佛說法,開示悟人佛的知見,培育長養法身慧命,以及護念加持的大恩德。父母生我色身,就世法言,恩德甚大。聞佛說法,蒙佛護念,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,恩德更大。因爲色身易壞,生滅無常淒身慧命,一經長養,正是將來成佛的勝因。喻如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。入佛知見,決定成佛,亦複如是。所謂成佛,就是煩惱永斷,生死永了,悲圓智滿。叁德究竟。成就之大,與十方佛,平等平等。由於常隨佛學,成就如是無量功德,而知諸佛以無上佛法教化衆生,恩德之大,遠非父母生育的恩德所能及了。所以佛經上廣設譬喻,贊歎諸佛恩德的偉大,如說佛是暗夜的明燈,險途的向導,病苦的良醫,人天的師表,以明諸佛恩德,深厚廣大,而非言說譬喻所能陳述其萬一的。《華嚴經》普賢菩薩廣贊佛偈雲:「刹塵心念可數知,大海之水可飲盡,虛空可量風可系,無能盡說佛功德。」由此可見諸佛甚深功德海,實在是贊莫能窮的。以上釋別贊悲智竟。

   ,

   科 戊叁、歸願半頌

   頌 我今歸依永歸依 歸依佛道誓願成

   解

   梵語南無,華翻歸依,或作皈依,義即崇尚、敬禮、信順、愛慕、欽仰、不離、虔求、賜與、還淨、依止,有無量義,不能具說。總之,我以清淨的身口意叁門,歸投依止於佛,贊歎供養於佛,虔求諸佛的身口意叁輪加持於我,轉我的罪惡叁門而成諸佛的功德叁輪,乃至斷智悲叁德,無量功德,無欠無余,圓滿成就。歸依,有盡形壽歸依、與直至菩提永歸依二種分別。盡形壽歸依通行於我國內地,自歸依之時起,至壽盡命終爲止,在這段時間之內歸投依止於佛。直至菩提永歸依是宗喀巴大師所倡導,爲蒙藏佛教徒所奉行,從歸依之時起,直至成佛證大菩提爲止,永遠歸依諸佛,生生世世不離諸佛,這是一種最極殊勝的歸依。

  

   「我今歸依」是約盡形壽歸依而言,「水歸依」是約直至菩提永歸依而言。歸依佛道誓願成是說明歸依之目的在於成就佛的功德,成就諸佛普度衆生的大能力。雖然歸依之時,歸依的人尚未成就佛的功能,然大願不妨先發起來(願),繼之以精進學修(行),如是願行相資,則佛寶功德就能逐漸成就起來,乃至最後圓滿成就佛寶的無量功德。這就是佛弟子發願追求的最高成就,故日歸依佛道誓願成。以上略釋歸願竟。

   科 丁二、贊法寶分二

   戊一、總贊半頌

   頌 佛說叁藏十二部 教證名言諸軌持

   解

   前二頌廣贊佛寶功德,今二頌廣贊法寶功德。初半頌總贊。初句佛說叁藏十二部,佛指釋迦牟尼佛。釋尊於二千四百余年前,在印度迦毗羅衛國,爲淨飯王的太子,自幼慈悲爲懷,敏慧異常,爲求徹底解除聚生生老病死的痛苦(拔苦),而與衆生究竟圓滿的安樂(與樂),故於十九歲出家修行,以求拔苦與樂究竟圓滿的方法,至叁十歲得證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道(自覺),成佛之後,說法四十九年,將佛自己所證的離苦得樂的方法,演說教化衆生(覺他),使求生悉皆獲得離苦得樂的利益(覺行圓滿)。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求利他而出家修行,爲求利他而說法度生的大事因緣。可知佛爲度生而出世,亦爲度生而說法。佛所說法,非一般世間法所可比擬,而是既合真理(契理)。又合事實(契事)。複是聞法的人所易領解(契機),更是拔苦與樂究竟圓滿的方法(利益廣大)。如是究竟圓滿的方法,唯佛能說,故稱佛說。是佛所證之法,亦是修行成佛之法,故名佛法。至極珍貴,世所希有,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故共尊爲法寶。

  

   世尊說法度生,曆時四十九年,凡有緣者悉皆得度,緣未熟者,亦皆具備得度的因緣,故於七十九歲示現滅度而入涅槃。佛具叁身,法身報身皆無生滅,化身則隨緣應化,示現生滅。佛既示滅,佛的弟子乃將佛所說的一代時教,結集而成經律論叁藏,使不散失,持久流通,於未來世,饒益衆生。經律論叁藏總名法寶,因其成份。叁種不同,故分叁藏。一、凡是佛說或佛弟子說而蒙佛印可的對機法語,結集而成經藏。二、佛所製定,專爲調伏衆生身口意叁門,使其了知此作得罪,此不得罪,此時應作,此時不應,於行無疑,不錯不倒的律儀戒條,及佛弟子對於戒律的注疏解釋,結集而成律藏。叁、佛弟子根據經藏律藏的旨趣,從種種不同的角度,對於整個佛法,作具體而有系統的闡述,結集而成論藏。叁藏的成份,大略如是。又佛法的內容,不外以戒定慧叁學爲綱領。律藏诠戒學,成就斷德。經藏诠定學,成就悲德。論藏诠慧學,成就智德。是爲叁藏與叁學叁德的關系。又律藏表佛的身輪功德(身教化),經藏表佛的心輪功德(心教化),論藏表佛的語輪功德(說法教化)。是爲叁藏與叁輪的關系。又經律論叁藏即今所存的經典是。經典所載,全是法寶,法寶所攝,全是功德。因爲法雖佛說,然佛由法成,法爲能生,佛爲所生,法如母而佛如子,所以諸佛如來,對於法寶,無不恭敬供養,尊重備至。釋尊昔在因地,爲求一四句偈,不惜犧牲身命而爲供養。又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說:「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,從初發心,精進不退,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,剝皮爲紙,析骨爲筆,刺血爲墨,書寫經典,積如須彌。爲重法故,不惜身命,何況王位、城邑、聚落、宮殿、園林,一切所有。」可知諸佛尊重法寶,勝過自己的身命。所以我們對於叁藏經典的一偈半頌,片紙只字,皆應恭敬頂戴,視同諸佛的真身舍利一樣。

   十二部是經律論叁藏的別名,因叁藏的內容,有十二種不同的組織形式,故稱十二部。十二部是:

   一、長行,與今之散文相同。二、重頌,於長行後,再以偈頌總結要義;叁、孤起頌,從頭至末,全是偈頌而無長行。四、授記,佛爲弟子確指將來的成就;五、無問自說,佛見機緣成熟,雖無人請而自說妙法,如佛說阿彌陀經;六、因緣,因緣即事實,佛隨事實發展的需要而說法製戒,皆名因緣;七、譬喻,以淺譬深,以近喻遠,引導弟子領解深廣的佛法;八、本事,說過去的人事;九、本生,就現在人事而引起先前的因緣;十、方廣,方表方便具足,廣表初中後境行果,滿分具說,如大般若經;十一、未曾有,凡夫小乘向來未曾見聞的希有事情,如放光動地,說諸了義等;十二、論議,佛及佛弟子,問答辯論。分析諸法性相,由是發明深隱的道理,名爲論議。叁藏的內容是不出此十二種組織形式的,所以十二部即是叁藏的別名。

  

   次句教證名言諸軌持,教證二字是總贊法寶功德。法寶功德,無量無邊,然可以教證功德,總攝一切。教即教理,亦即佛所說的言教…

《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入般若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