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與記載言教的叁藏經典。因其言教契理契事,順願隨機,所以不論一偈半頌,能使聞者獲大利益。是爲法寶在教理方面的功德。證謂行果,由實踐修行而圓證佛果,以顯佛法不是空談,而是既有理論上的根據(契理),複有事實上的成就(契事),是可以實驗實證的科學。是爲法寶在行證方面的功德。又教證二者有相互的密切關系,因爲一切言教皆爲行證的前方便(理不離事),一切行證亦必以教理的教授教誡爲根據(事不離理),言教離開了行證即成理想上的空談。行證離開了教理,亦將成爲外道的盲修瞎練,徒勞無功,或反枉召苦果。所以必須以言教指導行證,複以行證的成就來證明教理的真實不虛。又言教但求契理,可以對象顯說,而行證則貴契機,有待個別傳授(即同一班次的弟子,根機亦各不同)。又教理廣演一切法的相用,屬廣般若,行證則直指一切法的體性,屬深般若。又教賴言說,使人了解,俗谛所攝故.證離言說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真谛所攝故。教證功德,廣說無盡,舉要言之,大咯如是。
名言是安立種種名相(法相)、來表達種種法體。如安立火的名言來表達真的火,安立水的名言來表達真的水。其實真火與火的名言是兩件事情,真水與水的名言亦是兩種東西。所以說水說火,不過表達意思,不是真的水火。換言之,一切名言,不過表達一切法的相用,不就是一切法的體性(如真的水火)。一切法的體性是離名言,離文字的,故稱離言法性。複因離言法性,非常難懂的原故,所以佛不得不巧設方便,安立名言來引導我們了達法性。正如以手指指示月亮,令人循著指頭的方向,望見月亮。指喻名言,月喻法性。循名言而了達法性,亦複如是。然世人智淺,往往分不清楚名言與法性的區別,以爲名言與法性是一件事情,誤認名言即是法性,於是執我執法,執著堅固,這種認妄作真的錯覺,一經說穿,正與小兒誤認標月的手指謂是月亮,一樣可笑。軌持是就法的定義而言,亦是說明法的偉大作用,與其不可思議的功德。甚麽叫做法。法的定義是「軌」生物解,任「持」自性,所以簡稱軌持。法的範圍、非常廣大,舉凡一事一物,一名一言,皆名一法。換言之,凡有名言皆名爲法。然一一法或一一名言,皆能循名思義,令人了解,如言火,使人了解火,古口水,使人了解水,這就是軌生物解的說明。又如言火,就明確任持了火的自性,決不誤會到別的東西上去。又如見了一個知己朋友的名片,則這個朋友的聲音笑貌,就活現眼前,這是法有任持自性的作用的說明。又如修行人作火觀時就能漸生暖覺,作甘露觀時而覺甘露灌頂,作空觀時而覺四大皆空,這也是任持自性在起作用。又如望梅自能生津,生津自能止渴;由戒可以生定,由定可以發慧,則是由一法的任持作用而引生同類他法的任持作用(簡稱同法作用)。如是輾轉引生,由發生而發展,由發展而把我們的潛在智能盡量啓發出來,這就是法寶的偉大作用。一一法,一一名言,法爾具足軌生物解、任持自性的功能,所以佛以軌持二字作爲法的定義,可說是要言不繁,恰到好處了。
複次,由於聚生根器利鈍智愚的不同,因之軌生物解的了解有廣有狹,任持自陸的任持有深有淺,其種類可說是千差萬別的。喻如愚者執一不化,一法作一法解,而智者就能觸類旁通,舉一反叁。等而上之,初地菩薩於一法上通達一百法,二地菩薩於一法上通達一千法。叁地菩薩於一法上通達一萬法,如是地地倍勝,直至佛地,就能於一法上通達無量法二即一切,盡其所有的諸法相用)。攝
一切法還歸於一法二切即一,如其所有的諸法體性)。佛的智慧,廣大如海,所以能夠自在無礙,通達一切法,演說一切法,所謂佛爲法王,於法自在。可見法寶的軌擴作用,發展起來是不可思議的。軌持既有廣狹深淺,種種不同的差別一寸以扒扒持上加一諸字,而日「諸軌持」,以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,是隨不同的根器而起不同的作用。
人的智愚,並不一定以會不會講話寫文章爲標准,佛以無上智慧,觀察實際,挖根窮源,說明智愚的原因,由於我執的輕重,即我執輕者智,我執重者愚。我執輕者根器利,所以在他身上,法爾的軌持作用,容易生起,容易發展。我執重者根器鈍,所以在他身上,法爾的軌持作用,不易生起,不易發展。喻如同樣響應扒曠的號召,我執輕者或具忘我精神的人,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而勝利完成任務。我執重者或抱個人英雄主義的人,就不免要犯任務主義,命令主義的錯誤,而把好事辦成壞事。其所以然的原故,就是前者重視任務,不計個人利害,個人與任務打成一片,使法爾的軌持作用,自由發生,自由發展,故能勝利完成任務;而後者則是個人利用任務以爲表顯進身的梯階,不是個人爲任務服務,而是任務爲個人服務,遂致法爾的軌持作用,無法生起,故其後果,適得其反。人的智愚並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可以教育轉變的。我們如要轉愚成智,轉鈍根而爲利根,最扼要最根本的方法,當從逐漸減除我執入手。
複次,人的苦樂,亦不一定以物質享受的有無爲標准。佛以無上智慧,觀察實際,挖根窮源,說明苦樂亦與我執有密切的關系,即我執重者苦,我執輕者樂。就世間現象言,由於我執重故,重視個人利益,勝過整體利益,遂致公私對立,勞資對立,人我對立,處處對立,處處碰壁,其個人就將苦惱不堪了。我執輕者則知個體服從整體,私利服從公益,勞資兩利,人我平等的道理,故能處處通達,人人歡喜,這才是真正的快樂。再就修行用功言,我執重者,學戒不能嚴責己過,調伏身心,學定即不能發生發展法爾的軌持作用,那末他的修行既甚辛苦而進步又緩,故名苦遲通行。我執輕者,因無我執大魔阻擋門路故,所以學戒修定就能快快上路,因爲我與法,法與我,容易交融,所以法爾功能,容易生起,很快即得戒定方面的安樂,如是修行,名爲樂速通行。苦樂亦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可以轉變的。我們如要轉苦爲樂,離苦得樂,最扼要最根本的方法,亦當以逐漸減除我執爲方便。
整個佛法所說的,就是說明減輕我執,斷除我執(成就斷德),乃至證無我,度聚生的方法,也就是教化衆生轉愚成智(成就智德),離苦得樂(成就悲德)的方法。所以佛法內容充實,與其方法的究竟圓滿,是有頭腦的人所不易否認的。
佛教徒中事實上頗多不識字的愚夫愚婦,然因長時期誠心念佛,念法(念經咒),念僧(如念觀音聖號)的原故,而識字了,開智慧了。其所以然的道理,就是
一一名,一一法,法爾有軌生物解,任持自性的作用,所以就藉誠心念佛,念法,念僧的因緣,而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可知念佛念法,精進用功的人,是可以轉愚成智,離苦得樂,轉變肉身而成佛的法身的。只要有信心有決定心,這是人人可以貴驗,並保證其有一定的體證。我們應當相信佛法就是改造人生的科學方法,而且是最善巧,最圓滿的科學方法。佛法的價值,在這一點上,我們就可以充分體驗出來。如是珍貴的希有法寶,雖然常住十方,如果沒有釋迦如來對我們演說佛法,我們如聾如盲,聞不到妙音,見不到功德,將長期浮沈在苦海中,得不到救護。所以應當感激佛爲度生而舍身求法的恩德,佛爲度生而說法開示的恩德。佛寶的恩德也就是法寶的恩德,因爲佛不是用手來救護衆生,而是以說法普度衆生的,衆生能不深深感激佛寶法寶的大恩德麽
上文解「名言二段,曾以指與月來譬喻名言與法性是兩種東西,名言不即是法性(不即)。在解「諸軌持」時,又說一一法,一一名言,皆有任持自性的作用,並舉許多例子,說明名言與法性是不離的(不離)。既說不即,又說不離,這不是矛盾麽
其實不即不離(亦名不一不異)不是矛盾,而是說明事實的真相。唯有了解不即不離的事實真相之後,才能爭取長足的進步,開發無漏的智慧。且設譬喻,以明所以。名言喻如道路的路名牌,而法性則是一條條的道路。路名牌不即是道路(不即)。而南京路的路名牌又不離南京路(不離)。可見不即不離並非矛盾而是事實。我們循著路名牌的指示而走我們所要走的道路,這是對的。佛說名言與法性,不即不離,是要我們循名言而達法性、亦複如是。如果有人要到南京路去,走到南京路的路名牌前,就立定不走了,自以爲我已到了目的地,這一個錯覺的生起,就使他模糊了南京路的認識,也就阻礙了他的進步。這種模糊認識,阻礙進步的錯覺,爲害最大,最要不得。佛爲糾正這種錯誤起見,所以大聲疾呼,告以「不即」的道理,要我們提高警惕,隨時慎防發生錯覺,發生執著等過失。佛又指點我們「不離」的道理,要我們放下我執,當下生起法爾的軌持作用,當下享受我法交融的大利益。總之,懂得不即不離的關系之後,對於我們知識的提高與進步是有不可思議的幫助,這就是法寶的不思議功德。
現在再來看看我們的實際情況是怎樣呢。我們因爲不知「不即」的道理,所以處處執著,說東著東,說西著西,說我著我,說法著法,說到哪裏,著到哪裏,所謂衆生處處著,如同一個醉漢一樣,扶得東來西又倒,扶得西來東又倒,無往而不執著,無往而不自生障礙,這真是阻礙進步的最大阻力。另一方面對於「不離」的道理,則又疑惑不決,無意接受,有的甚且不問所以,武斷以爲迷信,遂把法爾的軌持作用l筆抹殺了,同時自己亦就徘徊在歧途上,因循贻誤,踏破鐵鞋,始終找不到開發般…
《歸依叁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淺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