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身四身,唯是开合不同,正以表示佛的体大(法身),相大(报身),用大(化身)。以上半颂总赞佛德竟。

   科 戊二、别赞悲智—颂

   颂 法界虚空一切种 如其所有尽所有

   无上正等正觉知 观诸聚生同一子

   解

   前半颂已总赞佛宝断智悲三德。今此l颂特别对於悲智二德,再度称赞,故日别赞悲智。断德是以断烦恼,断我执为究竟。究竟断尽之後,就恢复了清净本然的体性,喻如白纸,或如明镜,正当纤尘不染时,就不需要多余的说明。智德悲德则如纸上的妙文,镜中的影像,得随所见,赞颂讲述,各抒种种不同的感想。诸佛世尊,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,皆从悲智二德表显出来,功德的深广程度,虽然大有不同,然浅者见浅,深者见深,最能引人入胜,启人信仰,故确有一再说明的必要。

   颂 初三句赞智德,颂末一句赞悲德。

  

   颂初三句末後一个知宇,是贯通上面二句,正表佛的智慧广大,所以是无所不知的。初句法界表十法界众生,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四圣法界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六凡法界。虚空表四方四隅上下十方虚空(空间)。一切种表佛的一切种智。

   一切种智能知十方虚空的十法界聚生,染净二种缘起的本末究竟。如其所有法界虚空,一切事理,深隐幽微的体性,彻底了知羞其所有法界虚空,一切事理,缘生如幻的广大相用,悉皆了知。故日如其所有尽所有。又如其所有是赞佛的深般若,深般若深达理体昼其所有是赞佛的广般若,广般若广演言教。唯佛世尊,深广般若,圆融无碍,故日如其所有尽所有。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华翻无上正等正觉。正觉显非凡夫的不觉,亦非外道的邪觉,而是二乘的正觉。二乘虽有正觉,然非正等正觉。正等正觉显超二乘而是菩萨的正等正觉。菩萨虽有正等正觉,然非无上。无上正等正觉显超菩萨而是再无有上的佛智。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独有的大菩提智。这种大菩提智亦名一切种智,能知尽虚空,遍法界,如其所有性,尽其所有相的一切事理,故日无上正等正觉知。

  

   第四句观诸众生同一子是赞诸佛世尊护念众生的悲心。因为诸佛护念每一众生如同父母护念独生儿子一样。父母之爱子女,一无条件,亦无保留,最纯洁,最伟大,尤其父母之爱独子,更是体贴入微,爱护备至,以喻诸佛护念众生,亦复如是。复次,子女应感父母生育教养的恩德,以喻众生应感诸佛说法,开示悟人佛的知见,培育长养法身慧命,以及护念加持的大恩德。父母生我色身,就世法言,恩德甚大。闻佛说法,蒙佛护念,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,恩德更大。因为色身易坏,生灭无常凄身慧命,一经长养,正是将来成佛的胜因。喻如食少金刚,决定不消。入佛知见,决定成佛,亦复如是。所谓成佛,就是烦恼永断,生死永了,悲圆智满。三德究竟。成就之大,与十方佛,平等平等。由於常随佛学,成就如是无量功德,而知诸佛以无上佛法教化众生,恩德之大,远非父母生育的恩德所能及了。所以佛经上广设譬喻,赞叹诸佛恩德的伟大,如说佛是暗夜的明灯,险途的向导,病苦的良医,人天的师表,以明诸佛恩德,深厚广大,而非言说譬喻所能陈述其万一的。《华严经》普贤菩萨广赞佛偈云:「刹尘心念可数知,大海之水可饮尽,虚空可量风可系,无能尽说佛功德。」由此可见诸佛甚深功德海,实在是赞莫能穷的。以上释别赞悲智竟。

   ,

   科 戊三、归愿半颂

   颂 我今归依永归依 归依佛道誓愿成

   解

   梵语南无,华翻归依,或作皈依,义即崇尚、敬礼、信顺、爱慕、钦仰、不离、虔求、赐与、还净、依止,有无量义,不能具说。总之,我以清净的身口意三门,归投依止於佛,赞叹供养於佛,虔求诸佛的身口意三轮加持於我,转我的罪恶三门而成诸佛的功德三轮,乃至断智悲三德,无量功德,无欠无余,圆满成就。归依,有尽形寿归依、与直至菩提永归依二种分别。尽形寿归依通行於我国内地,自归依之时起,至寿尽命终为止,在这段时间之内归投依止於佛。直至菩提永归依是宗喀巴大师所倡导,为蒙藏佛教徒所奉行,从归依之时起,直至成佛证大菩提为止,永远归依诸佛,生生世世不离诸佛,这是一种最极殊胜的归依。

  

   「我今归依」是约尽形寿归依而言,「水归依」是约直至菩提永归依而言。归依佛道誓愿成是说明归依之目的在於成就佛的功德,成就诸佛普度众生的大能力。虽然归依之时,归依的人尚未成就佛的功能,然大愿不妨先发起来(愿),继之以精进学修(行),如是愿行相资,则佛宝功德就能逐渐成就起来,乃至最後圆满成就佛宝的无量功德。这就是佛弟子发愿追求的最高成就,故日归依佛道誓愿成。以上略释归愿竟。

   科 丁二、赞法宝分二

   戊一、总赞半颂

   颂 佛说三藏十二部 教证名言诸轨持

   解

   前二颂广赞佛宝功德,今二颂广赞法宝功德。初半颂总赞。初句佛说三藏十二部,佛指释迦牟尼佛。释尊於二千四百余年前,在印度迦毗罗卫国,为净饭王的太子,自幼慈悲为怀,敏慧异常,为求彻底解除聚生生老病死的痛苦(拔苦),而与众生究竟圆满的安乐(与乐),故於十九岁出家修行,以求拔苦与乐究竟圆满的方法,至三十岁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道(自觉),成佛之後,说法四十九年,将佛自己所证的离苦得乐的方法,演说教化众生(觉他),使求生悉皆获得离苦得乐的利益(觉行圆满)。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求利他而出家修行,为求利他而说法度生的大事因缘。可知佛为度生而出世,亦为度生而说法。佛所说法,非一般世间法所可比拟,而是既合真理(契理)。又合事实(契事)。复是闻法的人所易领解(契机),更是拔苦与乐究竟圆满的方法(利益广大)。如是究竟圆满的方法,唯佛能说,故称佛说。是佛所证之法,亦是修行成佛之法,故名佛法。至极珍贵,世所希有,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故共尊为法宝。

  

   世尊说法度生,历时四十九年,凡有缘者悉皆得度,缘未熟者,亦皆具备得度的因缘,故於七十九岁示现灭度而入涅槃。佛具三身,法身报身皆无生灭,化身则随缘应化,示现生灭。佛既示灭,佛的弟子乃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,结集而成经律论三藏,使不散失,持久流通,於未来世,饶益众生。经律论三藏总名法宝,因其成份。三种不同,故分三藏。一、凡是佛说或佛弟子说而蒙佛印可的对机法语,结集而成经藏。二、佛所制定,专为调伏众生身口意三门,使其了知此作得罪,此不得罪,此时应作,此时不应,於行无疑,不错不倒的律仪戒条,及佛弟子对於戒律的注疏解释,结集而成律藏。三、佛弟子根据经藏律藏的旨趣,从种种不同的角度,对於整个佛法,作具体而有系统的阐述,结集而成论藏。三藏的成份,大略如是。又佛法的内容,不外以戒定慧三学为纲领。律藏诠戒学,成就断德。经藏诠定学,成就悲德。论藏诠慧学,成就智德。是为三藏与三学三德的关系。又律藏表佛的身轮功德(身教化),经藏表佛的心轮功德(心教化),论藏表佛的语轮功德(说法教化)。是为三藏与三轮的关系。又经律论三藏即今所存的经典是。经典所载,全是法宝,法宝所摄,全是功德。因为法虽佛说,然佛由法成,法为能生,佛为所生,法如母而佛如子,所以诸佛如来,对於法宝,无不恭敬供养,尊重备至。释尊昔在因地,为求一四句偈,不惜牺牲身命而为供养。又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说:「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,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,剥皮为纸,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。为重法故,不惜身命,何况王位、城邑、聚落、宫殿、园林,一切所有。」可知诸佛尊重法宝,胜过自己的身命。所以我们对於三藏经典的一偈半颂,片纸只字,皆应恭敬顶戴,视同诸佛的真身舍利一样。

   十二部是经律论三藏的别名,因三藏的内容,有十二种不同的组织形式,故称十二部。十二部是:

   一、长行,与今之散文相同。二、重颂,於长行後,再以偈颂总结要义;三、孤起颂,从头至末,全是偈颂而无长行。四、授记,佛为弟子确指将来的成就;五、无问自说,佛见机缘成熟,虽无人请而自说妙法,如佛说阿弥陀经;六、因缘,因缘即事实,佛随事实发展的需要而说法制戒,皆名因缘;七、譬喻,以浅譬深,以近喻远,引导弟子领解深广的佛法;八、本事,说过去的人事;九、本生,就现在人事而引起先前的因缘;十、方广,方表方便具足,广表初中後境行果,满分具说,如大般若经;十一、未曾有,凡夫小乘向来未曾见闻的希有事情,如放光动地,说诸了义等;十二、论议,佛及佛弟子,问答辩论。分析诸法性相,由是发明深隐的道理,名为论议。三藏的内容是不出此十二种组织形式的,所以十二部即是三藏的别名。

  

   次句教证名言诸轨持,教证二字是总赞法宝功德。法宝功德,无量无边,然可以教证功德,总摄一切。教即教理,亦即佛所说的言教…

《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入般若法门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