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与记载言教的三藏经典。因其言教契理契事,顺愿随机,所以不论一偈半颂,能使闻者获大利益。是为法宝在教理方面的功德。证谓行果,由实践修行而圆证佛果,以显佛法不是空谈,而是既有理论上的根据(契理),复有事实上的成就(契事),是可以实验实证的科学。是为法宝在行证方面的功德。又教证二者有相互的密切关系,因为一切言教皆为行证的前方便(理不离事),一切行证亦必以教理的教授教诫为根据(事不离理),言教离开了行证即成理想上的空谈。行证离开了教理,亦将成为外道的盲修瞎练,徒劳无功,或反枉召苦果。所以必须以言教指导行证,复以行证的成就来证明教理的真实不虚。又言教但求契理,可以对象显说,而行证则贵契机,有待个别传授(即同一班次的弟子,根机亦各不同)。又教理广演一切法的相用,属广般若,行证则直指一切法的体性,属深般若。又教赖言说,使人了解,俗谛所摄故.证离言说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真谛所摄故。教证功德,广说无尽,举要言之,大咯如是。
名言是安立种种名相(法相)、来表达种种法体。如安立火的名言来表达真的火,安立水的名言来表达真的水。其实真火与火的名言是两件事情,真水与水的名言亦是两种东西。所以说水说火,不过表达意思,不是真的水火。换言之,一切名言,不过表达一切法的相用,不就是一切法的体性(如真的水火)。一切法的体性是离名言,离文字的,故称离言法性。复因离言法性,非常难懂的原故,所以佛不得不巧设方便,安立名言来引导我们了达法性。正如以手指指示月亮,令人循著指头的方向,望见月亮。指喻名言,月喻法性。循名言而了达法性,亦复如是。然世人智浅,往往分不清楚名言与法性的区别,以为名言与法性是一件事情,误认名言即是法性,於是执我执法,执著坚固,这种认妄作真的错觉,一经说穿,正与小儿误认标月的手指谓是月亮,一样可笑。轨持是就法的定义而言,亦是说明法的伟大作用,与其不可思议的功德。甚麽叫做法。法的定义是「轨」生物解,任「持」自性,所以简称轨持。法的范围、非常广大,举凡一事一物,一名一言,皆名一法。换言之,凡有名言皆名为法。然一一法或一一名言,皆能循名思义,令人了解,如言火,使人了解火,古口水,使人了解水,这就是轨生物解的说明。又如言火,就明确任持了火的自性,决不误会到别的东西上去。又如见了一个知己朋友的名片,则这个朋友的声音笑貌,就活现眼前,这是法有任持自性的作用的说明。又如修行人作火观时就能渐生暖觉,作甘露观时而觉甘露灌顶,作空观时而觉四大皆空,这也是任持自性在起作用。又如望梅自能生津,生津自能止渴;由戒可以生定,由定可以发慧,则是由一法的任持作用而引生同类他法的任持作用(简称同法作用)。如是辗转引生,由发生而发展,由发展而把我们的潜在智能尽量启发出来,这就是法宝的伟大作用。一一法,一一名言,法尔具足轨生物解、任持自性的功能,所以佛以轨持二字作为法的定义,可说是要言不繁,恰到好处了。
复次,由於聚生根器利钝智愚的不同,因之轨生物解的了解有广有狭,任持自陆的任持有深有浅,其种类可说是千差万别的。喻如愚者执一不化,一法作一法解,而智者就能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。等而上之,初地菩萨於一法上通达一百法,二地菩萨於一法上通达一千法。三地菩萨於一法上通达一万法,如是地地倍胜,直至佛地,就能於一法上通达无量法二即一切,尽其所有的诸法相用)。摄
一切法还归於一法二切即一,如其所有的诸法体性)。佛的智慧,广大如海,所以能够自在无碍,通达一切法,演说一切法,所谓佛为法王,於法自在。可见法宝的轨扩作用,发展起来是不可思议的。轨持既有广狭深浅,种种不同的差别一寸以扒扒持上加一诸字,而日「诸轨持」,以显轨生物解任持自性,是随不同的根器而起不同的作用。
人的智愚,并不一定以会不会讲话写文章为标准,佛以无上智慧,观察实际,挖根穷源,说明智愚的原因,由於我执的轻重,即我执轻者智,我执重者愚。我执轻者根器利,所以在他身上,法尔的轨持作用,容易生起,容易发展。我执重者根器钝,所以在他身上,法尔的轨持作用,不易生起,不易发展。喻如同样响应扒旷的号召,我执轻者或具忘我精神的人,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而胜利完成任务。我执重者或抱个人英雄主义的人,就不免要犯任务主义,命令主义的错误,而把好事办成坏事。其所以然的原故,就是前者重视任务,不计个人利害,个人与任务打成一片,使法尔的轨持作用,自由发生,自由发展,故能胜利完成任务;而後者则是个人利用任务以为表显进身的梯阶,不是个人为任务服务,而是任务为个人服务,遂致法尔的轨持作用,无法生起,故其後果,适得其反。人的智愚并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可以教育转变的。我们如要转愚成智,转钝根而为利根,最扼要最根本的方法,当从逐渐减除我执入手。
复次,人的苦乐,亦不一定以物质享受的有无为标准。佛以无上智慧,观察实际,挖根穷源,说明苦乐亦与我执有密切的关系,即我执重者苦,我执轻者乐。就世间现象言,由於我执重故,重视个人利益,胜过整体利益,遂致公私对立,劳资对立,人我对立,处处对立,处处碰壁,其个人就将苦恼不堪了。我执轻者则知个体服从整体,私利服从公益,劳资两利,人我平等的道理,故能处处通达,人人欢喜,这才是真正的快乐。再就修行用功言,我执重者,学戒不能严责己过,调伏身心,学定即不能发生发展法尔的轨持作用,那末他的修行既甚辛苦而进步又缓,故名苦迟通行。我执轻者,因无我执大魔阻挡门路故,所以学戒修定就能快快上路,因为我与法,法与我,容易交融,所以法尔功能,容易生起,很快即得戒定方面的安乐,如是修行,名为乐速通行。苦乐亦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可以转变的。我们如要转苦为乐,离苦得乐,最扼要最根本的方法,亦当以逐渐减除我执为方便。
整个佛法所说的,就是说明减轻我执,断除我执(成就断德),乃至证无我,度聚生的方法,也就是教化众生转愚成智(成就智德),离苦得乐(成就悲德)的方法。所以佛法内容充实,与其方法的究竟圆满,是有头脑的人所不易否认的。
佛教徒中事实上颇多不识字的愚夫愚妇,然因长时期诚心念佛,念法(念经咒),念僧(如念观音圣号)的原故,而识字了,开智慧了。其所以然的道理,就是
一一名,一一法,法尔有轨生物解,任持自性的作用,所以就藉诚心念佛,念法,念僧的因缘,而潜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可知念佛念法,精进用功的人,是可以转愚成智,离苦得乐,转变肉身而成佛的法身的。只要有信心有决定心,这是人人可以贵验,并保证其有一定的体证。我们应当相信佛法就是改造人生的科学方法,而且是最善巧,最圆满的科学方法。佛法的价值,在这一点上,我们就可以充分体验出来。如是珍贵的希有法宝,虽然常住十方,如果没有释迦如来对我们演说佛法,我们如聋如盲,闻不到妙音,见不到功德,将长期浮沉在苦海中,得不到救护。所以应当感激佛为度生而舍身求法的恩德,佛为度生而说法开示的恩德。佛宝的恩德也就是法宝的恩德,因为佛不是用手来救护众生,而是以说法普度众生的,众生能不深深感激佛宝法宝的大恩德麽
上文解「名言二段,曾以指与月来譬喻名言与法性是两种东西,名言不即是法性(不即)。在解「诸轨持」时,又说一一法,一一名言,皆有任持自性的作用,并举许多例子,说明名言与法性是不离的(不离)。既说不即,又说不离,这不是矛盾麽
其实不即不离(亦名不一不异)不是矛盾,而是说明事实的真相。唯有了解不即不离的事实真相之後,才能争取长足的进步,开发无漏的智慧。且设譬喻,以明所以。名言喻如道路的路名牌,而法性则是一条条的道路。路名牌不即是道路(不即)。而南京路的路名牌又不离南京路(不离)。可见不即不离并非矛盾而是事实。我们循着路名牌的指示而走我们所要走的道路,这是对的。佛说名言与法性,不即不离,是要我们循名言而达法性、亦复如是。如果有人要到南京路去,走到南京路的路名牌前,就立定不走了,自以为我已到了目的地,这一个错觉的生起,就使他模糊了南京路的认识,也就阻碍了他的进步。这种模糊认识,阻碍进步的错觉,为害最大,最要不得。佛为纠正这种错误起见,所以大声疾呼,告以「不即」的道理,要我们提高警惕,随时慎防发生错觉,发生执著等过失。佛又指点我们「不离」的道理,要我们放下我执,当下生起法尔的轨持作用,当下享受我法交融的大利益。总之,懂得不即不离的关系之後,对於我们知识的提高与进步是有不可思议的帮助,这就是法宝的不思议功德。
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呢。我们因为不知「不即」的道理,所以处处执著,说东著东,说西著西,说我著我,说法著法,说到哪里,著到哪里,所谓众生处处著,如同一个醉汉一样,扶得东来西又倒,扶得西来东又倒,无往而不执著,无往而不自生障碍,这真是阻碍进步的最大阻力。另一方面对於「不离」的道理,则又疑惑不决,无意接受,有的甚且不问所以,武断以为迷信,遂把法尔的轨持作用l笔抹杀了,同时自己亦就徘徊在歧途上,因循贻误,踏破铁鞋,始终找不到开发般…
《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